青菜只用來汆燙?小心營養全流光!營養師列「5種烹調法」鎖住營養
談到健康飲食,蔬食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蔬菜與水果不僅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還能有效提升免疫力、促進消化並降低慢性疾病的風險。然而,要保持蔬果中含有的營養成分,並最大化其健康效益,烹調方式顯然是重要關鍵。《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郭雅歆分享蔬菜的正確烹調法。
蔬菜的營養成分,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以及某些礦物質,在烹調過程中容易流失。尤其是長時間加熱、高溫熬煮,這些營養成分容易溶解到水中,據研究顯示,蔬菜的水溶性維生素在長時間煮沸過程會明顯下降,比如花椰菜、菠菜等,其維生素C可能減少達50%。
正確烹調可保留營養
日常飲食為了避免蔬菜的營養成分流失,選擇適合的烹調方法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見可以幫助保留蔬菜營養成分的烹調技巧。
蒸煮:蒸煮是保持蔬菜營養成分的一種有效方式,特別是水溶性維生素C。據營養學研究指出,蔬菜在蒸煮過程中的維生素C損失率大約在15~30%之間,這比起煮沸流失較少。例如花椰菜用蒸的,不僅能保持其顏色與口感,還能保留大部分的營養。
快炒:使用高溫快速翻炒較易容保留蔬菜的營養成分,在炒菜過程中,蔬菜的表面會迅速受熱,從而減少水分的流失。同時,由於時間較短,可以減少營養成分的損害。快速翻炒時,最好使用橄欖油或優質植物油來幫助蔬菜更均勻受熱,這可以有效地保留蔬菜中的營養成分。應注意的是,油避免過度加熱導致油脂氧化與破壞。
汆燙法:蔬菜汆燙是許多人喜歡的料理方式,其缺點是高溫和大量的水,會讓食物的口感、外觀及營養素流失。所以,汆燙關鍵是在水滾之後再入鍋,以縮短烹調時間,避免營養素大量流失。若本身腎功能不好,需要限制鉀離子、鈉離子的民眾,很適合用汆燙的方法,當蔬菜溶出鉀和鈉離子,汆燙後的湯汁就不宜再食用。短時間就能煮熟的蔬菜,適合汆燙減少養分流失。
微波加熱:微波加熱是另一種保留營養的方法,微波爐能夠快速加熱食物,並且因為加熱時間短,所以能夠有效減少營養損失。與傳統的加熱方式相比,微波加熱可以讓蔬菜保留更多的水溶性維生素,尤其是當使用較少水分時,因為微波加熱所需時間短,可以減少營養素流失。
涼拌生食:若想最大化蔬菜的營養成分,涼拌也是一種選擇。蔬果做成沙拉能夠保留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B等。同時,這種方式不僅方便,還能保留蔬菜的自然風味。常見的生食蔬菜如番茄、胡蘿蔔、小黃瓜等,都可以直接拌成沙拉,配上一些橄欖油、檸檬汁等健康調味料,既美味又營養。
各類蔬菜烹調法不同
每種蔬菜的營養特性不同,適合的烹調方式也不同。例如,菠菜和綠葉蔬菜中的水溶性維生素,對熱敏感性較強,因此,這些蔬菜適合短時間的蒸煮或微波加熱,以減少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而胡蘿蔔這類富含胡蘿蔔素的蔬菜,在炒或烤的過程中,反而能夠釋放更多的營養,此外,番茄經過加熱處理後,番茄紅素反而會提高。
除了選擇合適的烹調方法外,還有一些技巧可以幫助保留蔬菜的營養。蔬菜在烹調過程中切得愈小,營養成分流失的可能性就愈大,因此盡量保持蔬菜的完整性,尤其是當你選擇煮湯或炒菜時。再者,避免過度加熱,尤其是一些易受熱破壞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C。
全穀雜糧不要過度清洗,容易把外層的維生素B群洗掉。雜糧不易煮熟,可以先用熱水浸泡後再煮,胚芽米或籽實類可先催芽(泡水10小時,換水3~4次),以提高營養價值。
無論黃豆、黑豆在烹調前先泡水或催芽都可使GABA(γ-胺基丁酸)增量,蛋白質更容易消化,柔軟且容易入口。大豆含有胰蛋白酶抑制物,會使蛋白質無法被消化吸收,造成脹氣腹瀉,因此大豆及其加工品一定要煮熟,才不會影響蛋白質吸收。
每一種蔬菜都有它的營養價值,不同顏色的蔬果含有不同的植化素。如果過度烹煮或使用不正確的方式料理,會使營養素流失,因此,正確料理食材才能獲得完整的營養。選擇健康的烹調方式,不僅有助於保留營養,還能讓純素飲食更美味與多元。
變化烹調蔬食更具風味
運用不同的烹調技巧或調味料來提升風味,能讓蔬食料理更美味可口。用香料做料理,像是黑胡椒、辣椒粉、孜然、咖哩粉、迷迭香、百里香等,都能為蔬食增添獨特的風味和香氣。使用九層塔、香菜、薄荷、羅勒等,也能為料理帶來清新的風味和口感,或是將香料和草本植物製成調醬、香草鹽等,都可增加料理的風味層次。
蔬食變化烹調方式可增加不同的口感,例如煎豆腐、杏鮑菇等,用少許油將食材煎至金黃,更具香氣和口感;將南瓜、甜椒等蔬菜烤至熟軟,甜味會更濃郁。使用噴槍炙燒食材表面,可增加風味層次,例如炙燒茄子、酪梨等。油炸可以產生酥脆感,比如炸蔬菜、天婦羅等。
1. 櫛瓜蔬料理
夏季常見的櫛瓜適合各種烹調方式,包括乾煎、燒烤、氣炸、清炒、煮湯等。若想吃得營養健康,建議以「乾煎」方式烹煮,櫛瓜所含的β-胡蘿蔔素屬於脂溶性,適合和油一起煎,可提高β-胡蘿蔔素的吸收率,同時也能維持脆口、清甜且多汁的口感。櫛瓜生吃有清脆的口感,也能保留完整的營養,不過,需特別注意食用時是否有苦味,無苦味便可安心食用。
櫛瓜適合與茄子、番茄、甜椒等茄科蔬菜一起料理,也可以和各種菇類搭配,例如香菇、杏鮑菇等。櫛瓜和豆類(如豆腐、豆干等)一起烹煮,可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也適合搭配各種蔬菜,如紅蘿蔔等製作出色彩豐富且營養的料理。但需注意,櫛瓜富含鉀,若需控制鉀的攝取,可以先將櫛瓜切塊燙過,再進行後續料理。
2. 青椒家常菜
青椒是常見的蔬菜,適合各種料理方式,它含多種營養成分,包括維生素C、維生素A、β-胡蘿蔔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等,這些營養成分對人體健康有許多益處。青椒炒香菇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也可將青椒切絲或切塊,搭配不同的食材製作出美味的菜餚,例如與杏鮑菇、木耳、豆乾等一起炒,還可以用來製作素食燒烤等。
青椒炒豆皮絲是一道爽口的蔬食料理,豆皮富含膳食纖維和蛋白質,而青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鈣質,綜合營養價值極高。若是把青椒切成細絲,加入生菜、番茄等,淋上沙拉醬,口味清爽健康。除了傳統菜餚,還可以發揮創意,將青椒加入各式料理,例如披薩、焗烤等。
(本文獲人間福報授權轉載,原文為:食材烹調得宜 營養成分不流失)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芹菜能每天吃嗎?芹菜汁能降血壓?解析芹菜功效「1吃法」葉酸加10倍
懶人必學「烤蔬菜」美味關鍵!營養師教「5技巧」烤盤選這種才對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青菜只用來汆燙?小心營養全流光!營養師列「5種烹調法」鎖住營養
其他人也在看

營養師揭十大補鈣食物排行!黑芝麻、小魚乾、地瓜葉都是骨本救星
「很多人以為大骨湯是補鈣的好幫手,但一碗湯的鈣含量約是10毫克,若要達到成人鈣質每日建議攝取量,每天至少要喝100碗!」營養師程涵宇笑說,其實補鈣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挑對食物,就能輕鬆補鈣、天天存骨本。 第一名:鮮乳(乳製品) 2005美國飲食指南(DGAC)指出,乳製品攝取量與骨礦物質含カq或骨質密度數據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而鮮乳是眾所皆知的補鈣聖品,一杯約240 ml的鮮乳就含有250~299毫克的鈣,程涵宇建議,每日可飲用2杯鮮乳,早晚各一杯,即可達每日所需鈣質的50%,但須盡量避免含糖的調味乳,以免糖分攝取過多,造成身體額外負擔。此外,若有乳糖不耐症問題的民眾,可以選擇乳糖已被乳酸菌消化一大半的優酪乳或優格,降低腹瀉發生的機率。 第二名:起司(乳製品) 說到起司,大部分的人應該會馬上聯想到它的高熱量,但其實它也含有豐富的鈣質,且起司的乳糖含量較低,乳糖不耐症的朋友也能放心食用。20公克起司約含有150毫克的鈣,可以搭配吐司當早餐,或是加入沙拉、玉米濃湯等料理增添風味。 民眾在採買時,儘量選擇無過度加工的天然起司,但要注意天然起司製品也比較容易發霉,建議購買小包裝,開封後儘速食用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20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4 小時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4 天前
甲狀腺亢進恐引發致命風暴!專家:高碘食物和咖啡應避免
甲狀腺亢進症嚴重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等急重症狀況,這個腺體負責調節全身能量代謝與體溫,一旦分泌過多賀爾蒙,身體代謝速度過快,就會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多汗、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等症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瘦瘦針暗藏陷阱「啟動身體飢荒模式」 名醫:2條底線要守住
近期各式各樣的「瘦瘦針」在台灣非常流行,不管是醫院、一般診所、醫美,甚至於路邊的藥局,都能買到瘦瘦針,讓許多人趨之若鶩。有民眾就問醫生,只要打瘦瘦針就能減肥成功,為什麼還要做飲食控制?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瘦瘦針的陷阱是「啟動了身體的饑荒模式」,最後反而壓不住食慾,而且有2條底線一定要守住,否則的話,施打瘦瘦針只會產生「溜溜球效應」而已。
鏡報 ・ 20 小時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1 天前
「愛吃烤香腸」18歲男學生罹大腸癌 譚敦慈:吃芭樂助解毒
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國內每年新增逾萬名患者。無毒教母譚敦慈指出,飲食不當會增加罹癌風險,曾有一名18歲男學生因長期食用烤香腸,後來不適就醫確診大腸癌,病情快速惡化不治。她強調,燒烤食物在高溫過程中會產生多種致癌物質,建議民眾每月最多食用1至2次,且需搭配高維生素C水果幫助排毒。
中天新聞網 ・ 20 小時前
50歲男意識混亂是失智?醫揭缺1維生素!禍首是這習慣
意識混亂、記憶力下降、躁動不安、步態不穩,是失智嗎?南投一名男子被送醫檢查,竟是嚴重缺乏維生素B1引發的腦部病變!醫師提醒,酗酒和營養不良者是高危險群,應及早發現並補充高單位維生素B1,才能讓病情逐漸
健康2.0 ・ 1 天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3 小時前
比胖更危險!「1體型」恐增失智、中風風險 BMI正常也中鏢
現代人久坐、少運動,恐成為「肌少型肥胖」高危族群。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指出,肌少型肥胖是一種結合「肌少症」與「肥胖」的綜合症,健康風險比一般肥胖還高,不只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與慢性發炎,甚至提高代謝性、心血管疾病、失智的發生率。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