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胖更危險!「1體型」恐增失智、中風風險 BMI正常也中鏢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現代人久坐、少運動,恐成為「肌少型肥胖」高危族群。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指出,肌少型肥胖是一種結合「肌少症」與「肥胖」的綜合症,健康風險比一般肥胖還高,不只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與慢性發炎,甚至提高代謝性、心血管疾病、失智的發生率。
許芷瑜在節目《祝你健康》表示,肌少症的特徵包括肌力下降、肌肉功能表現變差及肌肉量減少;而判定肥胖則可依BMI是否大於等於27,或腰圍是否超標(男性≥90公分、女性≥80公分)。她提醒,這兩種問題疊加,對健康造成的風險比一般肥胖更大。
許芷瑜分享案例,「肌少型肥胖」不只發生於老年人,一名40歲女性上班族發現,過去一年明顯覺得疲累,走樓梯容易喘,以為是心肺功能出問題,趕緊到醫院做檢查,但經心電圖與X光檢查皆屬正常。進一步詢問才得知,她連扭開瓶蓋都覺得吃力,推測可能與肌少症有關。
隨即替患者進行體組成檢測後發現,她的BMI為23.4,屬於正常範圍,但體脂率卻高達38%,骨骼肌質量指數僅5.5(低於5.7即屬肌少症),符合肌少型肥胖的診斷。
許芷瑜指出,根據現階段的流行病學資料,肌少型肥胖的風險比一般肥胖更高。過多脂肪堆積,尤其是異位脂肪,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與慢性發炎。另外,肌肉量不足還會使血糖代謝能力下降,進一步加重胰島素阻抗,提高代謝性疾病與心血管疾病(如中風)的發生率。
許芷瑜提醒,肌少更是老年人跌倒與骨折的主要風險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缺乏運動是肌少症的成因之一,而運動時肌肉會分泌肌動素(myokine),可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有助維持認知功能;若肌肉量過低,認知衰退及失智風險也可能因此提高。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獨家/一天狂拉3次!中國「便秘果」爆紅 醫揭恐怖後果:腸道黑化
連吃3天火鍋害脂肪肝!醫揭「3大地雷=血管灌油」 喝藥膳湯也中鏢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不只傷眼!愛滑手機害口臭 新研究:「吃1物」減壓又除臭
其他人也在看

烘焙師圍巾被捲入機器!她遭活活勒死 顧客等不到開店急報警
希臘發生一起驚悚的意外!一名女烘焙師在做麵包時,因為戴著圍巾,圍巾不幸被攪拌麵團的機器捲入,當場勒斃身亡,警方正在詳細調查事故的確切發生原因。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豪宅遭持刀闖入!Nana母女與強盜激烈搏鬥
[NOWnews今日新聞]34歲韓國女星Nana今年3月才傳出以42億韓幣(約台幣8800萬)買下京畿道九里市富人區的高級豪宅,沒想到才過不到1年,竟傳出在今(15)日清晨6點,遭一名30多歲男性持刀...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青汁功效超多!這樣喝養成易瘦、不容易生病體質
你有聽過青汁嗎?你是否也曾被青汁吸引,卻又擔心有沒有效?會不會太刺激腸胃?營養師表示,青汁在日本已有數十年歷史,是許多上班族與銀髮族的每日保養聖品,主要由大麥若葉、明日葉、桑葉等綠色植物粉末製成,富含
健康2.0 ・ 1 天前
全台最胖縣市在雲林! 高雄六都居冠 發福原因曝光
台灣哪個縣市肥胖人口最多呢?雲林以43.1%高居第一。而六都當中,則以高雄肥胖人口的比例最高,比起前年更是「不瘦反胖」。各地衛生局分析,普遍認為是因為南部民眾飲食偏甜、熱量偏高,是肥胖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台視新聞網 ・ 23 小時前
總是裝作很能幹?佛教揭開現代人的「內心代謝症候群」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因為對「辦不到的自己」感到丟臉,所以先扮演「辦得到的自己」吧──這樣的過度修飾正是痛苦的來源。倒不如一開始就坦白表示:「我不擅長○○。」 像這樣打開天窗說亮話,生活也會比較輕鬆。 過度修飾的部分還只有一兩個部分的時候或許還無所謂,最可怕的是過度修飾一個部分後,後續又為了掩飾這一點衍生出新的過度修飾,進而產生惡性循環,甚至會伴隨著不斷膨脹的擔憂與妄想。 「我無法再繼續說謊了。」 「這個謊言遲早會被拆穿吧?」 這會對精神造成多麼大的負擔啊。原本應該找到自己的優勢並加以強化,內心卻會因為這些負擔而衰弱,進而失去尋覓優勢的餘力。 佛教將人類像這樣受困於妄想中的狀態,稱為「執著」。換成比較現代的表達方式,就是「內心的代謝症候群」。 內心代謝失衡 現代人最常忽略的心理健康 如各位所知,代謝症候群指的是因為暴飲暴食、運動量不足等,導致身體裡堆積過多脂肪的狀態。而代謝症候群有時也會侵襲內心。 舉例來說,儘管擁有美滿的工作與家庭,卻無法趕到慶幸,每當看到他人的工作與家庭就會對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滿意。或是看著別人的高級車與自己的普通車,就會想要換一台「更好的車」。 「我才沒有這樣。
健康醫療網 ・ 18 小時前
為什麼糖尿病常伴隨高血脂?醫師解析原因、族群風險與檢查重點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外食頻繁、運動量不足、生活壓力大,加上人口老化,使得慢性病問題日益嚴重。林口長庚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徐智威提醒,其中糖尿病與高血脂(高膽固醇血症、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是兩個最常見且密切相關的代謝疾病,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也會對個人健康、家庭照顧與醫療資源造成極大負擔。 糖尿病與高血脂常同時出現 與遺傳、肥胖等原因有關 徐智威醫師說明,糖尿病與高血脂關係非常密切。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異常,導致血糖過高的疾病。依據成因可分為第一型、第二型、妊娠型與其他特殊型,其中第二型糖尿病佔絕大多數,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高血脂則是泛指血液中的脂肪成分異常,包含: 1.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過高:俗稱壞膽固醇,過高會促進動脈硬化。 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過低:俗稱好膽固醇,過低不利心血管健康。 3.三酸甘油酯(TG)過高:會增加胰臟炎、中風與心肌梗塞風險。 徐智威醫師進一步提到,糖尿病與高血脂常同時出現,形成代謝症候群或心血管-腎臟-代謝(CKM)共病群。常見風險因子包括: 1.家族病史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冬季養生三要訣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保暖防寒
隨著季節轉換、氣溫驟降,人體免疫力容易下降,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護理科提醒民眾,季節轉換時節,更應注重身體保養,透過均衡飲食與適當食補,增強免疫力、提升防護力。桃療護理科十七日表示,進入冬季氣溫偏低,活動量減少,慢性病容易復發,飲食調整及規律生活作息格外重要。桃療建議民眾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芭樂、奇異果、甜椒、花椰菜等,以增加免疫系統運作;補充維生素D,如鮭魚、鯖魚、乾香菇、黑木耳等,有助於強化對抗寒冷環境。根莖類食物如紅蘿蔔、地瓜則能提升新陳代謝、改善血液循環。針對年長者與慢性病患者,建議以清淡、低脂、高纖維飲食為原則,並適量攝取核桃、杏仁、腰果等堅果類食物,維持心血管健康與身體機能平衡。避免高油、高鹽及高糖食物,可以減少心臟與血管負擔。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可忽視,提醒民眾應保持室內外溫度勿差距過大、外出時注意保暖;每天進行適度運動,如散步、伸展、健走等,有助於維持體溫調節與增進身體健康。桃療表示,冬季正是養生與調理的最佳時機。透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良好生活作息,可有效提升免疫力與身體抵抗力,遠離慢性病與季節性疾病的威脅。更多新聞推薦 ● 回擊韓國瑜 賴清德:砍斷桌腳的是中國
台灣好新聞 ・ 3 小時前
恆春海鮮餐廳「招牌河豚皮」惹禍?9人就醫疑食物中毒
台南某公司140人南下恆春員工旅遊,卻有9人在食用當地海鮮餐廳的合菜後陸續出現嘔吐、腹瀉症狀,緊急送往恆春基督教醫院就醫。屏東縣衛生局已接獲通報,將針對疑似導致食物中毒的「招牌河豚皮」進行調查。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腳麻刺痛竟非椎間盤突出!OL長期「暴食」B群 醫:維生素變慢性神經毒
現代人追求健康,大量攝取保健食品已成為日常,然而,錯誤的劑量與迷思,可能將原本「神經營養」的好幫手,轉化成毒害身體的「健康殺手」。中醫師徐國峰近期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臨床案例:一名長期腳麻、刺痛的A小姐,遍尋骨科、復健科未果,最終發現元凶竟是她每天補充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請鄰兵以火力掩護我」掰了 單戰口令明年改版 目標:簡潔扼要
單戰口令即將改版,台灣國軍明年將更新耳熟能詳的「請鄰兵以火力掩護我」等口令,朝向簡潔扼要、易懂好記的方向修訂。這項改變是為了使口令更符合現代戰場需求,減少冗長繞口的表達方式。國防院戰略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表示,美軍已有類似但更為簡潔的準則,國軍未來將參考美軍做法,以提升作戰效率。
TVBS新聞網 ・ 19 小時前
祖雄辣妻「產後7天」走紅毯 「驚人狀態」曝光!
娛樂中心/江姿儀報導烏克蘭女星佳娜早期來台當模特兒,擁有深邃五官與魔鬼身材,與大馬鮮肉男星祖雄相愛結婚。去年2人初迎來寶貝女兒「內內」,本月7日佳娜又生下兒子「季季」,兒女雙全升格二寶爸媽。昨(15日)產後1週,佳娜居然與老公出席走鐘獎紅毯,恢復速度震驚眾人。
民視 ・ 20 小時前
控糖不用戒碳水?營養師曝第1口是關鍵:「肉→菜→澱粉」3招穩血糖,南瓜、橘子都能吃
控制血糖不只是糖友的專利,其實對減重和白天想有好的精神狀態也會有幫助。穩定血糖的飲食要怎麼吃?除了食物總量控制外,要先了解對控糖有益的食材種類和用餐順序,來看婉萍營養師分享控糖飲食建議有3招!
幸福熟齡 ・ 4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3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膽固醇太高別吃這種雞蛋!小心氧化膽固醇增加 血管發炎又變硬
膽固醇太高還可以每天吃雞蛋嗎?醫師表示,一天吃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但千萬不要用油煎或炸的方式,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煎蛋裡面的「氧化膽固醇」會大幅上升,害血管發炎、變硬。 膽固醇太高可以吃雞蛋嗎?
健康2.0 ・ 6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