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麻刺痛竟非椎間盤突出!OL長期「暴食」B群 醫:維生素變慢性神經毒
健康中心/程正邦報導
現代人追求健康,大量攝取保健食品已成為日常,然而,錯誤的劑量與迷思,可能將原本「神經營養」的好幫手,轉化成毒害身體的「健康殺手」。中醫師徐國峰近期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臨床案例:一名長期腳麻、刺痛的A小姐,遍尋骨科、復健科未果,最終發現元凶竟是她每天補充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腳底如踩碎玻璃 完美脊椎卻無法解釋的劇痛
徐國峰醫師在臉書分享特殊醫案,在診間遇到A小姐時,她描述的痛苦症狀是雙腳從屁股、大腿到小腿持續發麻,特別是小腿和腳掌前方的刺痛感異常強烈,「早上起來的時候像踩在碎玻璃上。」
起初,徐醫師也將懷疑目標指向常見的椎間盤突出或足底筋膜炎。然而,進一步檢查卻推翻了所有假設。腰椎核磁共振(MRI)影像顯示,A小姐的脊椎神經孔道通暢、椎間盤飽滿,堪稱完美,沒有任何結構上的壓迫問題。而超音波檢查更證實,她的足底筋膜厚度僅有2.4毫米,遠低於足底筋膜炎的判斷標準(5毫米以上)。
每日劑量是安全上限10倍:神經營養變神經毒藥
在排除結構性問題後,徐國峰醫師將關注點轉向「代謝」因素。經詢問,A小姐才透露一個關鍵細節:「我每天吃B群,標示上的B6特別高,一天約攝取80至100毫克,而且每週還會去診所打一次神經營養針。」
徐醫師腦中警鈴大作,判定這是典型的維生素B6中毒。他解釋,維生素B6本是神經代謝所需的關鍵營養素,但當劑量一旦過高,就會反過來干擾神經代謝的平衡,對掌管感覺的神經產生毒性,導致手腳出現麻木、刺痛、甚至步態不穩等症狀。這是一種影像學難以辨識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科學研究警示:B6過10毫克就有異常風險
徐國峰醫師引用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於2023年發布的一份論文報告來佐證此觀點。該研究分析了超過1000名長期補充B6的受試者數據後發現,每日B6攝取量只要超過10至20毫克,就有約1%至2%的受試者出現神經異常症狀;若長期超過200毫克,出現明顯神經病變的比例更高達10%以上。
正因為這些研究結果,歐盟已將維生素B6的每日安全上限大幅下修至12毫克。而A小姐每日攝取的劑量,竟然是歐洲安全上限的10倍以上,這已不再是保健,而是對身體的「慢性神經毒害」。
徐醫師進一步指出,部分人吃高劑量沒事,有些人卻會中毒,關鍵可能在於個人的PNPO與ALPL等基因差異,影響B6在體內的轉換效率。這警示著大眾,保健品的「一體適用」思維存在巨大風險。
劑量決定毒性:醫師呼籲停用並教戰自保
面對全球性的高劑量B6風險,徐國峰醫師語重心長地提醒大眾,必須破除「天然無害」的迷思,因為醫學的真相是「劑量決定毒性」。B6雖然是水溶性維生素,但其毒性並非來自於排不掉,而是直接干擾神經運作。
他建議A小姐立即停用所有口服與注射補充劑,並配合清淡飲食、多喝水及充足睡眠,讓身體進行自我修復,預計需要3至6個月的時間讓神經傳導恢復正常。
徐國峰醫師同時提醒消費者,在購買B群或其他神經類營養品時,務必學會閱讀標示並辨識風險:若產品標示每日B6含量超過50毫克,應謹慎使用。若同時服用多種B群、能量飲或注射營養針,務必留意每日總攝取劑量。一旦出現手腳麻木、刺痛、步態不穩或感覺遲鈍等症狀,應立即停用並尋求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評估。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小沈身陷官司!寶佳少東擲23億併購中工 他揭百億建案火警:超詭異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拒撤回 國台辦怒批:阻撓統一堅決粉碎
相識隔天閃婚!1個月後老婆「這原因」跑了 男向婚友討百萬聘金
2陸客景福宮「公然便溺」畫面瘋傳 韓網怒:超出人類底線!
其他人也在看

孩子調皮長大就好?研究揭:家庭結構影響ADHD發展 隔代教養風險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孩子只是太調皮?等長大懂事就會比較好嗎?」其實沒那麼簡單!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神經科江國樑醫師指出,孩子的情緒與行為表現,與家庭結構的穩定性密切相關。穩定、和諧、功能良好的家庭,能讓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的神經發展更平衡;相對地,若家庭互動薄弱或照顧斷層,則可能增加心理與行為挑戰。江國樑醫師率領團隊分析近八萬名ADHD兒童健保大數據,並將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Children》,揭示「家庭結構」與「父母年齡」在兒童發展中的關鍵影響。 隔代教養若缺乏親子互動 孩子出現精神疾病機率較高 團隊將「隔代教養」定義為祖父母支付保費、且子女未與父母同住。研究結果顯示,這類孩子後續出現精神疾病的機率高於一般兒童。其中,人格障礙風險最高,高出9.23倍;躁鬱症約2.9倍、適應障礙則約2.2倍。江國樑醫師指出,雖然隔代教養能提供家庭支持,但若缺乏親子互動或教育觀念落差過大,孩子容易承受更高的心理壓力,進而影響情緒與人格發展。 雙親年齡兩端化 孩子出現躁鬱或自閉症機率也較高 若父親20歲以下者,其子女躁鬱症的發生機率為一般族群的3.58倍;母親20歲以下者,則約2倍。
健康醫療網 ・ 4 小時前
把握好天氣!氣象署曝「這天」轉涼 下週低溫恐跌破12度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把握好天氣!中央氣象署今(15)日表示,由於明(16)日東北季風稍微減弱,北部及宜蘭氣溫回升,各地早晚仍涼;但是因水氣增多,基隆北海岸、宜蘭地區及大台北山區有局部短暫雨,大台北、花東地區及恆春半島也會出現零星降雨的機率,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
民視 ・ 1 天前
腳麻刺痛如踩碎玻璃!她誤以為椎間盤突出竟是B6中毒
一位女子長期腳麻、刺痛,誤以為罹患椎間盤突出,多次就醫治療卻無效,經中醫師徐國峰檢查後發現,她其實是因長期過量服用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B6中毒性功能性神經病變。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橄欖油、花椰芽、苦瓜有效護腎!她吃一個月改善蛋白尿
一名30歲女性出現蛋白尿與下肢水腫症狀,醫師建議她食用橄欖油、綠花椰芽與苦瓜等苦味食物,一個月後回診時不僅蛋白尿減少,連帶便祕和青春痘問題也獲得改善。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小雪當心季節性過敏與情緒低潮,專家教你用精油暖身又暖心
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雪」代表冬季腳步更近一步。古人相信,小雪時若雪花遍佈,象徵隔年將迎來豐收。然而在台灣,平地難得一見雪景,小雪時節反倒時常伴隨溼冷與溫差,讓人體易出現感冒、胸悶與心悸等不適。中醫指出,小雪期間走的經脈為三焦經,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循環不良與呼吸道問題。 除了身體上的變化,小雪時情緒也容易受寒冷與日照減少影響,不少人會感到思緒遲鈍、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缺乏動力。為協助民眾在冬季維持身心穩定,芳療師陳美智特別推薦兩款適合小雪節氣使用的精油:摩洛哥藍艾菊與歐白芷根。 陳美智表示,摩洛哥藍艾菊屬於藍色精油族群,具有溫和抗敏特性,帶有潮濕與大地氣息,對季節性氣喘、呼吸道過敏與胸悶具有調理效果。在情緒照護方面,藍艾菊象徵「渡過難關的力量」,能協助使用者從低谷中重拾希望。 另一款推薦的歐白芷根則因具備補氣功效,被芳療界視為秋冬保養的重要精油之一。陳美智指出,歐白芷根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胃口、減緩脹氣,也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減少失眠。情緒方面則能帶來正向能量,協助人們跳脫負面思考循環,以更開放的角度面對生活。 陳美智時建議民眾可在晚間9時至11時,於腹部、後腰與胸口塗抹複方精油,有助於
常春月刊 ・ 5 小時前
研究證實秋葵可降空腹血糖!醫:黏液是關鍵成分勿炒太久
全台約有20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期研究顯示,常見蔬菜秋葵具有穩定血糖的功效,其中最關鍵的成分就是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黏液,而料理方式也會影響其保健效果。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高雄人注意了!這一區7條路「連2日」停水8小時 快儲水備用
高雄人注意了!台水公司為了汰換管線,林園區部分路段16日、17日上午8時停水至下午4時,提醒需要的民眾儲水備用,台水也會在執行工程時,盡量縮小停水範圍及時間。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星級製茶廠閃耀登場 邀您一同為優質臺灣茗茶喝采
為引導茶產業打造衛生、安全又具競爭力的製茶環境,農業部農糧署今年度持續推動「製茶廠環境衛生安全評鑑」,並於15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1館1樓舉辦頒獎典禮。本屆共有229家製茶廠參與評鑑,最終有33家五星級、25家四星級製茶廠脫穎而出,以嚴謹的茶菁原料控管及衛生安全管理榮獲肯定。現場同時展售多家星級製茶廠優質茶品,讓民眾一同品茗獲獎的星級好茶。農糧署指出,製茶廠環境衛生安全評鑑自101年推動以來,每兩年舉辦一次,依據「茶園生產與加工衛生安全管理作業」、「加工場所內部環境衛生安全」及「加工場所外部環境衛生安全」三大主軸進行評分,評鑑內容涵蓋生產紀錄與農藥檢測、作業人員衛生習慣、廠區清潔維護、消防與污染防範等項目。評核作業由縣市政府先進行初評,再由該署邀集茶業、食品加工及衛生安全等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握力太弱恐致恐「5大疾病」!最新研究示警 高血壓、糖尿病中招
提拿物品、開瓶蓋到打掃家務,這些日常生活中平凡的動作都少不了握力的幫助,近年來「握力」已從單純的力量測量,演變為評估身體功能與健康狀態的重要觀察指標,尤其在高齡族群中更具意義。董氏基金會引述一篇2025年3月發表於《老化臨床與實驗研究》期刊的研究指出,憂鬱症、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骨關節炎等疾病以及日常活動困難都與握力衰弱有關;更值得注意的是,低握力與日常活動能力(如爬樓梯、穿衣及從椅子起身)間存在統計顯著的預測關係。 高齡整合照護以長者功能為核心 共六項全面評估老化狀況 世界衛生組織於2019年提出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COPE),建議以長者功能為核心,從認知、行動、營養、視力、聽力與憂鬱共六項全面評估老化狀況,其中任何一項退化都可能連帶影響其他功能,例如握力減弱與身體活動下降,可能與營養不良或社交減少有關,進而導致認知力、視聽功能的退化。 人體機能老化呈斷崖式下滑 不要認為老了沒力是正常現象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亦指出,人體機能的老化並非緩慢線性進行,許多研究發現,生理功能會在40歲、60歲與75歲出現三次明顯下滑,而一旦退化往往難以完全恢復。許多人誤以為老
常春月刊 ・ 23 小時前

藥材就在冰箱裡!中醫揭「藥食同源」日常食材養生祕訣
食衣住行之中,「食」始終是民生首要。從古語「民以食為天」到養生風氣盛行的現代,人們愈加關注如何吃得健康。然而食物種類繁多,到底該怎麼選擇?中醫「藥食同源」的概念指出,許多日常食材本身就具備調理身體的作用,只要善用冰箱裡常見的食物,也能達到保健效果。 根據《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記載,食物與藥物同樣具有寒、涼、溫、熱等「四性」,以及酸、苦、甘、辛、鹹的「五味」屬性。中醫認為,只要依照個人體質選擇對應食物,便能從飲食中達到調理、預防疾病的功效。 蔥、薑、蒜都屬辛溫食材林百齡中醫師指出,居家常見的蔥、薑、蒜,都是屬性為「辛溫」的食材,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提升免疫力並有助於緩解感冒。其中,蔥具開胃與改善過敏體質的效果,但體質燥熱或容易流汗者應避免過量;薑具有抗感冒與止嘔作用,但胃食道逆流者需留意;蒜則擅長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因具抗凝血特性,正在服用抗凝血劑者須謹慎食用。 而屬性甘平的紅棗、枸杞與山藥則以補氣養血見長。紅棗能提升免疫力與穩定血壓,但糖尿病患者需控制份量;枸杞有助於護肝與改善眼睛疲勞,但過量恐引發腹脹或腹瀉;山藥則能促進消化、穩定血糖,但因含鉀量高,腎病患者不適宜食用。 中醫師推薦
常春月刊 ・ 5 小時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7 小時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4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使用瘦瘦針」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減半 BMI高者效果更顯著
被醫界稱為「瘦瘦針」的GLP-1類藥物,可能不僅有助減重,還與大腸癌死亡率下降有關聯。根據最新研究顯示,使用瘦瘦針的大腸癌患者,5年死亡率僅約15.5%,而未使用者則高達37.1%,差距超過一倍,此發現引發醫學界高度關注。
中天新聞網 ・ 2 小時前
少吃多動也沒用?她半年胖6公斤好冤枉!醫揭「圍更年期」真相:10招穩胰島素、甩脂不復胖
台灣女性平均約在50至53歲左右進入更年期,但往往步入40歲、尚未停經之前,就會因為荷爾蒙變化,導致身心疲憊、變胖加速,甚至「少吃多動」的減重鐵律都不適用,堪稱是女性特別辛苦的時期。減重醫師鄧雯心指出,這段時間被稱為「圍更年期」(Perimenopause),是女性由生育年齡過渡到停經的自然階段,涵蓋未完全停經、但已有熱潮紅、情緒起伏、失眠與掉髮等更年期症狀,或是剛停經1~2年的女性。處在這個階段的女性或許會覺得「呼吸也會胖」,但其實重點不是「少吃」,而是「吃對」。面對失控的體重、體脂肪與腰圍,她建議10要點管控飲食,包括餐與餐之間空腹、每天至少喝2000c.c.純水、咖啡盡量控制在1~2杯、避免奶製品等。持之以恆,就能健康瘦下來。
幸福熟齡 ・ 1 天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20 小時前
減重小心!4種「液體碳水」地雷公開,喝錯等於多吃半碗飯
許多人以為「喝的比吃的更清爽」,但不少看似健康、實際上含有高碳水的飲品,常常讓減重成效停在原地。以下整理4種生活中最常被忽略的「液體碳水」地雷,減重族群務必要多加留意。
姊妹淘 ・ 18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