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走路突變慢,68歲婦以為罹巴金森氏症!醫示警4類藥物惹的禍
長輩突然出現走路愈來愈慢、手顫抖的症狀,該懷疑得了巴金森氏症嗎?68歲的阿琴姨(化名)平時身體還算健康。除了有高血壓、偶爾會頭暈的症狀外,她的生活非常規律,每天早上都固定去公園散步、跟朋友一起做健康操。
但最近兩三個月,家人和朋友卻發現,她似乎有點不太一樣──走路步伐變慢了、動作顯得僵硬,甚至有時會出現手抖的情況。她的朋友提醒阿琴姨的家人:「看起來,怎麼有點像她一位巴金森氏症的家人?」建議帶阿琴姨去神經內科門診檢查。
頭暈用藥物竟引發類巴金森氏症
經神經內科醫師仔細檢查了阿琴姨的病歷、用藥紀錄,結果發現,阿琴姨最近因為頭暈,到另一家醫療院所拿了新的頭暈用藥,其中一種藥物,可能導致類巴金森氏症的症狀,建議先停藥觀察。
令人驚訝的是,停藥後短短兩三週,阿琴姨原本的僵硬、手抖明顯減輕,連走路步伐都恢復輕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毓禛指出,這樣的案例在門診其實並不少見,這種藥物引起的「類巴金森氏症」,在臨床上真的很容易被有些醫師誤認為巴金森氏症治療,有些患者甚至因此多吃了不必要的藥物,延誤真正治療的時機。
更嚴重的是,若藥物沒有及時停用,有些患者的神經功能可能遭永久性的損害、症狀甚至會終身無法消除,應對此現象提高警覺。
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及早停藥是關鍵
所謂「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顧名思義就是藥物導致的。人體的大腦裡有一種非常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負責協調身體動作的流暢性與穩定性,也與情緒、專注力有關。
當藥物阻斷大腦中的多巴胺受體,尤其是第二型受體,導致多巴胺系統失衡,就會出現類似巴金森氏症那樣的症狀,例如:靜止性震顫(手在休息時抖動)、動作遲緩、肌肉僵硬和步態不穩。
幸好,這種藥源性症狀通常是可逆的。只要及早發現並在醫師指示下停藥或更換藥物,症狀多半會在幾週到幾個月內改善,甚至完全消失。
4類藥物恐致「類巴金森氏症」,年長者更要當心
王毓禛醫師提醒,以下幾類藥物最常見會引發類巴金森氏症:
精神科藥物:像是第一代、第二代抗精神病藥,以及某些抗憂鬱藥或情緒穩定劑。這類藥多會抑制多巴胺受體,是主要高風險族群
腸胃科藥物:部分的止吐藥,因為它們作用於多巴胺受體,可能引發此類副作用。
鈣離子阻斷劑Cinnarizine、Flunarizine、Verapamil:這類藥原本用於治療頭暈、偏頭痛或心血管疾病。
此外,某些少見的免疫抑制劑或心血管藥物,也有報告指出可能導致類似症狀。特別要注意的是,因為年長者的代謝功能較差,對藥物反應的敏感性更高,因此更容易發生這種類巴金森氏症的藥物性反應。
醫病溝通是關鍵,服藥後身體異常變化應立即回診
王毓禛醫師強調,預防藥源性類巴金森氏症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醫病雙向溝通。很多問題不是出在藥本身,而是醫師不知道你「同時在吃別的藥」。舉例來說,有的患者在不同科別看診,各自都有開藥,結果不同藥物之間互相影響,就容易出現副作用。以下幾個原則,可以幫助你避免陷入藥物作用誤區:
1.完整告知病史、用藥清單
每次看診時,向醫師提供完整的病史及用藥清單。不論是去診所還是醫院,應主動告知醫師所有正在使用的藥物,以利醫師全面評估用藥風險。
2.觀察身體變化
若在服藥期間出現手抖、走路變慢、身體僵硬、行動變遲緩等異常動作,不要拖延,應立即回診諮詢,由醫師判斷是否需調整藥物。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n
更多早安健康報導
泡麵這樣吃,腎臟求救中!名醫示警「10大傷腎吃法」腎臟減壽好幾年 Gmail收到這封信快刪掉!網銀、信用卡恐被盜,4招設定避免帳密遭竊
其他人也在看

91歲還能走30分鐘去買菜!料理爺爺靠4個長壽習慣,工作71年不喊累
從戰火中的艱困童年,到戰後在煤炭公司努力打拚,日本91歲料理研究家小林勝(暫譯)的一生宛如一部精采電影。高齡九旬的他,至今已持續工作71年,依舊活躍在電視與雜誌...
早安健康 ・ 1 天前
受災戶怨「只拿到電鍋」 600人排隊.僅200人先領到
花蓮縣 / 綜合報導 縣府委託捐贈家電的民間團體,協助發放給災民,但有災民抱怨物資分配也不均,苦等排隊卻只領到一個電鍋,氣得直呼,6百人排隊只有兩百人可以先領到,對此花蓮縣府解釋,若是物資充足,會依照災民名冊來做發放,品項不足的話,會與中央機關來做協調,盡量滿足災民需求。後車廂裡,裝滿一箱又一箱的物資,民眾愛心如雪片般飛來,一旁的志工合力幫忙,把物資從車上卸下來,小心翼翼放到手推車上,再推進倉庫裡準備分類發送,物資內部,走進倉庫,裡面的物資應有盡有,衣服零食口罩塞得滿滿滿,各種民生用品都都有,不過有災民抱怨,起了大早頂著烈日,到現場苦苦排隊,竟只拿到一個電鍋。居民李奶奶說:「我們大同村有600個人耶,他說只有200個人可以先領,平底鍋又在半路上還沒有到,那些大冰箱都還沒有到。」奶奶很無奈,認為物資分配不均,而且數量也不足,也有災民發現,有沒有交通工具,對於能否搶到物資,差異也很大。居民周小姐說:「有車的他就可以提前來開車過來排隊,可是沒有車的,他們都只能慢慢走,假設說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沒有車幫忙載的話,有領取不到的可能。」尤其溢流當天,許多居民的交通工具,都被洪水沖走,如今要領物資,只能用雙腿雙手扛回家。花蓮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新聞科科長李冠霆說:「有關比較充足的電器物資部分,會依照災民名冊來做發放,那對於品項比較少的部分,我們與中央機關來做協調。」縣府也解釋,如果是大型家電,目前規劃是宅配送到家,讓民眾不用四處奔波,惡水無情沖毀家園,災區民眾除了耐心等待家電發送,也喊話希望相關單位,持續協調加快發放速度,讓大家能盡早重建家園。 原始連結
華視影音 ・ 1 天前
鴻海宣布攜手輝達攻AI工廠 高雄導入800 VDC電力架構
開放運算計畫全球峰會(OCP Global Summit 2025)於美國時間13日起在加州聖荷西(San Jose)登場,鴻海宣布將攜手輝達(NVIDIA),在台灣高雄導入800 VDC電力架構,共同打造未來人工智慧工廠(AI Factory)基礎設施,將成為集團AI伺服器、資料中心及再生能源整合應用的示範基地。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1 天前
好滑!貨物漏油滴整路 「害3騎士慘摔傷」 雙方談賠償
桃園龜山區發生大貨車漏油意外!3名機車騎士行經長壽路481巷時,因路面有大量油漬導致打滑摔車,其中1人疑似右手骨折送醫。警方迅速趕赴現場處理,並透過監視器找到肇事車輛,目前正協調賠償事宜。
TVBS新聞網 ・ 1 天前長輩注意》記憶退化、動作僵硬…這種「腦血管病變」不能拖!3檢查助早期發現
85歲的李爺爺是菲律賓華僑,一直以來身體十分健朗、思緒清楚,還能自主往返台菲兩地。不料在三個多月前,逐漸出現記憶明顯退化、走路緩慢甚至需要坐輪椅的情形。察覺異狀後,李爺爺除了前往骨科檢查,也至神經內科接受巴金森氏症用藥,但因治療效果不彰,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老人醫學科劉修勳主任門診。經核磁共振與血管攝......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 天前
不只有糖!「這調味料」煮菜很常加 恐增加糖尿病風險
現代人飲食精緻,生活習慣改變,尤其調味料的多重使用,讓糖尿病盛行率急遽上升,但選用哪種調味料會增加糖尿病,或許和你想的不一樣。專家指出,其實結晶糖不是唯一會造成病徵的因素,過量攝取鹽分,也可能增加糖尿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獨/高雄「醫院歇業潮」!業者付5千萬資遣費 其他家挫勒等
高雄市近兩年來面臨嚴重的醫院歇業潮,從113年開始已有9家醫院關閉,目前還有3間準備歇業。有醫院前員工指控是遭到衛生局以消防法規等理由刁難壓迫,最終被迫關門並支付高達5000萬元的遣散費。這波歇業潮涉及多家經營數十年的老醫院,導致醫護人員失業、病患需轉診,引起社會關注。高雄市議員李雅慧表示,據她所知還有數家醫院因無法達到改善標準,恐怕也將面臨歇業的命運。
TVBS新聞網 ・ 8 小時前
美容院洗頭恐引發罕見中風症候群!研究:8成患者為女性
根據《美國急診醫學雜誌》2025年5月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美容院洗頭時若頸部姿勢不當,可能引發罕見的「美容院中風綜合症」(Beauty Parlor Stroke Syndrome, BPSS)。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她飲食清淡、沒變瘦!走路卻常腳軟 醫揭「1元凶」:肌肉流光光
蛋白質攝取不足,肌肉會偷偷流失。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到,一名50歲婦女飲食清淡,6個月後體重未變,但她卻越來越無力,正是典型「隱性肌少症」前兆,主要就是蛋白質攝取不夠,蛋白質是維持肌肉的關鍵營養素,也是免疫力、修復系統等原料來源,建議攝取魚類與白肉,減少慢性發炎與心血管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38歲女「三條冠狀動脈全阻塞」暈倒 緊急繞道手術救回一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38歲的林小姐是追星族,雖有高血脂及心臟病家族史但平時身體無恙,但去年冬天前往演唱會途中,於捷運站內突然喪失意識,立即送醫院急診,經心導管檢查確認為「急性心肌梗塞」。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宋鎮宇醫師表示,由於三條冠狀動脈均出現嚴重阻塞,其中最主要的左前降支近端更呈現完全阻塞狀,已無法透過氣球擴張或支架方式處理,考慮患者年紀尚輕,緊急實施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讓她免於因持續灌流不足引發的惡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併發症。 急性心肌梗塞年輕化 生活作息不規律、飲食習慣為主因 在台灣,平均每天約有26.5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常見危險因子包括家族病史、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肥胖、抽菸、缺乏運動與長期壓力等。宋鎮宇醫師表示,過往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臟病多被認為是高齡者疾病,但近年來因生活作息不規律及飲食習慣改變,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2010年的統計,冠狀動脈疾病在大於65歲的族群為20%,極少數發生於18至45歲者,機率仍有1.8%,是值得被關切的一群。 為減少缺血休克時間 需緊急施行繞道手術 宋鎮宇醫師說明,緊急心臟手術為了減少缺血休克時間,通常得由正
健康醫療網 ・ 11 小時前
登革熱席捲公衛危機 巴西「以蚊治蚊」阻傳播
全球登革熱疫情持續擴散,孟加拉首都達卡醫院病患激增,致死率攀升至歷史新高。而在非洲,飽受戰亂之苦的蘇丹,同樣爆發了嚴峻的蚊媒疾病危機,官方預估實際感染人數恐達數萬。面對各地公衛威脅,巴西採用創新策略:透過國內大規模的蚊子培育設施,培育帶有「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以生物防治法有效阻斷病毒傳播,為全球應對蚊媒疾病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TVBS新聞網 ・ 9 小時前
毛孩便便藏玄機!排便異常要小心 「這顏色」恐是胃出血
犬貓健康常藏在日常細節中,尤其是排便狀況,異常排便可能反映疾病或壓力,從便便就能看出健康訊號。新北市動保處提醒飼主,寵物犬的腸道健康與飲食、運動及居家環境息息相關,留意排便情況可及早發現腸道或潛在疾病,若發現嚴重腹瀉,應立即諮詢獸醫師,由專業人員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規畫治療計畫,維持毛寶貝健康。
中時新聞網 ・ 11 小時前
女洗腎20年突全身劇痛!全球首創「AI透析」救回:不用再吃止痛藥
台灣每年有近9萬人次洗腎,洗腎盛行率更是全世界第一。一名67歲女性患者因腎臟外傷導致慢性腎衰竭,20年的長期透析併發嚴重副甲狀腺功能亢進,前年接受副甲狀腺切除手術,術後出現「持續性餓骨症候群」,造成全身骨頭劇烈疼痛。三軍總醫院利用全球首創「AI智動化血液透析系統」與個人化治療規劃,讓患者骨頭疼痛全部消失。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加熱菸同樣會致癌! 國健署提醒:罹頭頸癌風險飆25倍
所有菸品皆有害健康,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提醒,吸菸(煙)除了可能導致肺癌與心血管疾病,也大幅增加罹患口腔癌、口咽癌與鼻咽癌等頭頸癌的風險。有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頭頸癌的風險約為非吸菸者的5至25倍,罹病風險隨菸齡與每日吸菸量增加而升高,即使一天抽不到3支菸,風險...
CTWANT ・ 6 小時前歌手罹NK/T淋巴癌逝 醫:鼻塞流鼻血逾1月須檢查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5日電)34歲台灣創作歌手黃小玫不敵NK/T細胞淋巴癌逝世,醫師提醒,當莫名鼻塞、流鼻血超過1個月沒好,且就醫都被診斷為鼻竇炎,甚至發燒、體重減輕,應盡快到醫院接受切片檢查。
中央社 ・ 10 小時前吸菸 頭頸癌風險亦大增
菸害防制法一一二年三月修法完成後,全面禁用電子煙、納管加熱菸。國民健康署沈靜芬署長提醒吸菸(煙)除了可能導致肺癌與心血管疾病,也大幅增加罹患口腔癌、口咽癌與鼻咽癌等頭頸癌的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建立之全球癌症統計資料庫(GLOBOCAN)資料顯示,二○二二年全球頭頸癌新增逾九十萬例、有超過四十萬人因此死亡。這類癌症除了影響外觀,也會影響呼吸、吞嚥、語言等重要功能。另有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頭頸癌風險約為非吸菸者的五至二十五倍,罹病風險隨菸齡與每日吸菸量增加而升高,即使一天抽不到三支菸,風險也會增加五○%。電子煙多變的產品設計讓許多青少年沒有意識到電子煙對健康的負面影響,且大部分電子煙都含有尼古丁,不只可能引發成癮問題,更會造成肺部傷害及影響大腦發 ...
台灣新生報 ・ 7 小時前
「鼻塞、流鼻血」要小心!34歲歌手NK/T細胞淋巴癌逝 醫:3症狀易誤診
多年前推出日語音樂影片「我們在台灣見吧」爆紅,同時擁有音樂製作人、影像創作人多重身分的台灣創作歌手黃小玫傳出罹患罕病過世,所面對的是罕見疾病「NK/T細胞淋巴癌」。醫師表示,惡性淋巴癌症狀上,包括不明原因的反覆發燒,還可能出現夜間盜汗、體重下降等;NK/T細胞淋巴瘤臨床上以鼻塞表現居多,一半病人會以鼻黏膜腫脹或流鼻血表現,易誤診為發炎或鼻竇炎。(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只是插個點滴竟恐失去一隻手?女病患遭護士怒插點滴釀慘劇 手部嚴重感染面臨截肢
據《India Today》報導,病患名為凱薩莉・戴維(Kesari Devi),已在KGMU骨科部門接受治療約一個月。她的家屬表示,多次請求當值護士協助插入點滴針,卻遭對方延誤處理。據稱,在家屬於護理站外等待期間,護士疑因不滿態度被挑戰,情緒失控地進行操作,結果插錯靜脈位置。隨...
CTWANT ・ 8 小時前
不是糖!研究證實:「這1調味料」吃愈多,糖尿病風險愈高 超多人中
不僅是糖類,過量攝取鹽分,也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最近1項研究表示,頻繁攝取鹽分,會增加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 攝取過多的鹽分易患糖尿病? 研究:攝取愈多風險愈高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杜蘭大學的研究人員,評估了長期攝取鈉與第2型糖尿病之間的關係。根據《梅奧診所學報》(Mayo Clinic Proceedings) 上發表的研究結果,過量的鹽分,將使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39%。杜蘭大學公共衛生暨熱帶醫學學院的教授Lu Qi博士表示,目前已知限制鹽分攝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壓的風險,但這項研究首次顯示,減少日常飲食中的鹽分攝取,也有助於預防第2型糖尿病。研究小組隨後追蹤了約40萬名在英國生物庫註冊的參與者,以評估他們的鹽攝取量,在平均11.8年的隨訪中,有超過13,000名參與者罹患第2型糖尿病。研究發現,與從不或很少食用鹽的人相比,有時、經常或總是添加鹽的參與者,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分別增加了13%、20%和39%。 高鹽飲食也會提高BMI值 以低鈉調味品取代鹽才健康 研究人員解釋,這項研究首次表明,更頻繁地將鹽添加到食物中,由於這是1個人長期以來的鹽味偏好和攝取標記,可能與
常春月刊 ・ 12 小時前北市啟動豬腸稽查專案 616家未檢出雙氧水
為維護消費大眾飲食安全,台北市衛生局十五日宣布,自即日起啟動市售豬腸產品專案稽查及抽樣檢驗過氧化氫(雙氧水),主動加強稽查夜市、市場、通路賣場、小吃店及餐飲業等場域,截至十五日十時為止,累積稽查六百一十六家次、抽驗四百零九件豬腸產品,皆「未檢出」過氧化氫。北市衛生局指出,將持續就肉品、內臟及相關加工品,進行食品添加物、動物用藥殘留等項目抽驗把關,如查獲違法使用添加物或動物用藥殘留過量,將視違規情節及依「食安法」相關規定,開罰三萬至三百萬元罰鍰,以及同法相關規定,開罰六萬至二億元罰鍰。北市衛生局建議民眾藉由開水烹煮並將鍋蓋打開揮發水蒸氣,再以多量水浸泡及多次換水即可去除過氧化氫殘留。低濃度過氧化氫可由人體腸道分解,如有明顯嘔吐、腹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診治。 ...
台灣新生報 ・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