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以為只是壓力大!「內分泌失調」6大典型症狀易誤認更年期,醫授3招穩定內分泌
莫名感到疲倦、晚上難以入眠、體重突然上升,飲食控制和運動卻毫無成效?許多女性也許會把這些變化當作壓力大、更年期到了,卻忽略背後可能隱藏內分泌失調的問題。內分泌系統就像身體的穩定引擎,負責調控多項生理功能,一旦失衡,可能牽連全身。不論男女,都可能受到影響。若未及早發現與治療,可能使小問題逐漸惡化為慢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熬夜會內分泌失調?原因沒那麼簡單!
內分泌系統是人體極為重要的生理機能之一,許多民眾常認為壓力大、熬夜會導致內分泌失調,但事實上,內分泌失調的成因並非如此單一。中華民國內分泌學會理事、萬芳醫院內分泌科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李亭儀說明,內分泌系統由多個重要腺體組成,包括:
腦下垂體
腎上腺
甲狀腺
副甲狀腺
性腺
正常情況下,這些腺體分泌的荷爾蒙可維持身體各項生理功能的平衡穩定。然而,只要其中任一腺體出現異常,都可能造成全身機能混亂,且不分年齡皆有可能發生。其原因包含:
家族遺傳
自體免疫疾病
長期慢性發炎
藥物如抗憂鬱藥、類固醇
都可能成為導致內分泌失調的原因。而民眾常認知的熬夜、作息紊亂、壓力大等,最多只能算是加重因子,並非主因。
內分泌失調症狀多樣、不易察覺
由於內分泌失調可能涉及多個腺體,因此症狀多樣,不易單憑單一症狀診斷。不過,最典型的症狀包括:
疲倦
失眠
情緒低落
體重明顯變化(無明顯原因的增加或減少)
性功能下降
月經週期不規則等。
李亭儀醫師說明,這些症狀在不同性別間會有所差異,但若符合其中兩項以上,且持續超過兩週,便可能與內分泌功能異常有關。
延伸閱讀:「女性內分泌失調」14種症狀:暴肥、長痘痘、月經不順...中醫師推「3食材」助調理
易和更年期混淆!醫:留意身體3警訊
女性因生理構造及荷爾蒙週期變化的關係,內分泌失調風險明顯高於男性。其中最常見的狀況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甲狀腺功能異常。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不少20至40歲女性因月經不規則、體重增加或體毛變多而就醫,這些症狀往往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有關。這不僅是婦科問題,也涉及雄性荷爾蒙過高,可能進一步導致胰島素阻抗,增加日後罹患糖尿病與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甲狀腺功能異常
甲狀腺負責調節新陳代謝、生長與多項生理機能。當甲狀腺機能亢進,可能出現:
心悸
怕熱
情緒焦慮
失眠
脖子腫大
食慾增加體重卻下降
若是機能低下,則會導致代謝變慢,常見症狀包括:
怕冷
便祕
體重增加
情緒低落
記憶力下降
可能合併膽固醇偏高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症狀與更年期變化相似,尤其女性在45~55歲之間,荷爾蒙濃度自然下降,可能出現情緒波動、睡眠障礙與體重變化等,容易與內分泌失調混淆。除了透過病史、臨床症狀進行判斷,抽血檢查能進一步評估女性荷爾蒙與甲狀腺功能是否異常,有助於釐清問題根源。若合併脖子腫脹、皮膚潮熱或手部顫抖等症狀,更需警覺可能是內分泌異常所致。
男性方面,若在進入更年期之前就出現骨質疏鬆,當心可能是內分泌異常,應盡早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檢查。
輕忽內分泌失調,小病恐變大病
內分泌失調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連鎖反應。以甲狀腺功能亢進為例,若控制不當,嚴重時恐導致「甲狀腺風暴」,使心跳異常加快,進而引發心律不整、中風,甚至危及生命。腎上腺長期分泌過多,則可能提高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此外,不孕症常與內分泌異常有關,特別是女性荷爾蒙或排卵功能受到干擾時。甲狀腺功能失衡、腎上腺素長期過高,甚至腦下垂體功能衰退,也都可能影響骨質代謝,增加骨質疏鬆的發生機率。
甲亢、多囊治療大不同!依症狀、生育計畫量身調整
內分泌治療必須依據個人病情量身調整,尤其是育齡期女性的治療,更需考慮對未來懷孕可能造成的影響。
甲狀腺機能亢進:若藥量需求高或反覆發作,可能建議改採手術或放射碘治療,待病況穩定後再懷孕較安全;若病情輕微,也可持續藥物並定期追蹤。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依照患者的症狀與需求彈性調整。常見選項包括使用口服避孕藥穩定荷爾蒙、針對部分患者以利尿劑改善多毛,或使用降血糖藥以緩解胰島素阻抗,以降低代謝症候群風險。
李亭儀醫師說,無論治療路徑為何,體重控制都是共通的關鍵目標。然而,這類患者多伴隨基礎代謝率偏低,即便積極控制飲食、加強運動,減重仍可能進展緩慢,需要更多時間與耐心配合。
穩定內分泌系統,從日常3招做起
想要改善內分泌失調,其實從日常生活做起,調整作息、飲食與運動習慣,就是穩定內分泌的關鍵。以下整理3個簡單實行的日常方法,幫助你找回體內的平衡節奏。
保持正常作息
不要熬夜,確保每天有7~8小時的充足睡眠,讓身體有足夠時間修復和調節荷爾蒙。
養成運動習慣
每週進行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可分次進行,每次約 30 至 60 分鐘。避免運動過於激烈或時間過長,適當強度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紓解壓力,並維持內分泌穩定。
飲食規律且營養均衡
應定時定量並均衡地攝取蔬果、優質蛋白質、膳食纖維與健康脂肪等,避免過多的精製糖和加工食品,能減少血糖波動,對內分泌系統有益。
延伸閱讀:瑜珈「束角式」改善下背痛、椎間盤凸出!照著這「3步驟」做,還緩解內分泌失調
諮詢專家:李亭儀 醫師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林勻熙
更多良醫文章
2025流感疫苗公費、自費怎麼選?接種對象、施打時程、廠牌與副作用解析
黃斑部病變初期多單眼發病難察覺!醫教自我檢查法:每天10秒「睜一眼、閉一眼」守視力
其他人也在看

【公告】順藥發言人異動
日 期:2025年10月17日公司名稱:順藥(6535)主 旨:順藥發言人異動發言人:劉乃菁說 明:1.人員變動別(請輸入發言人、代理發言人、重要營運主管(如:執行長、營運長、行銷長及策略長等)、財務主管、會計主管、公司治理主管、資訊安全長、研發主管、內部稽核主管或訴訟及非訟代理人):發言人2.發生變動日期:114/10/173.舊任者姓名、級職及簡歷:發言人:劉乃菁/新藥開發處資深協理4.新任者姓名、級職及簡歷:不適用5.異動情形(請輸入「辭職」、「職務調整」、「資遣」、「退休」、「死亡」、「新任」或「解任」):辭職6.異動原因:因個人生涯規劃辭任7.生效日期:114/10/178.其他應敘明事項:本公司發言人由代理發言人暫代,新任發言人待董事會任命後另行公告。
中央社財經 ・ 1 天前
50歲後「1部位」骨折死亡率達2成! 醫示警:勿輕忽骨質疏鬆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醫大附醫骨科部教授陳崇桓表示,骨質疏鬆症可造成多部位骨折,並以脊椎體骨折、髖部骨折最為嚴重,而有研究顯示,髖骨骨折發生率約50%,髖骨骨折發生後,1年內死亡率近20%,3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立生活,且常導致長期臥床、失...
CTWANT ・ 1 天前
助更年期女性遠離代謝症候群 國健署推「F4」
每年10月18日是「世界更年期日」(World Menopause Day),2025年主題為「生活習慣醫學」(Lifestyle Medicine),提醒更年期女性可透過日常作息來守護身心。而根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 1 天前
vivo X300系列國際版OriginOS 6將讓手機超有感升級|台灣再次啟動盲購預約
在 vivo X300 系列亮相後,vivo 宣布推出全新作業系統 OriginOS 6,並宣布國際版X300系列將首次搭載OriginOS 6,回應消費者的熱烈期待,vivo台灣將推出限量盲購活動,凡於指定期間內搶先參加X300系列預先登記活動,即享螢幕意外保固12個月乙次優惠。
壹哥的科技生活 ・ 1 天前
列冊基層臉書按讚區長遭拔官 陳其邁:已經侵犯個人隱私
高雄三民區長許淑媛因涉及下令同仁「列冊臉書」,協助幫市府貼文按讚、分享,提升互動觸及率,引發外界質疑侵犯隱私,16日消息傳出後,高市府立刻將她調職處分;高雄市長陳其邁17日受訪表示,蒐集同仁私人臉書帳號已經屬於侵犯個人隱私的行為,民政局也未要求這麼做,呼籲所有公務人員必須嚴守行政中立,若發現不法將做行政懲處。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轟黃國昌「把炸彈綁妻兒身上當肉盾」!律師曝局勢:能撐到明年2月嗎?
民眾主席黃國昌涉入「養狗仔」爭議風暴,外界持續追查金流來源,並扯出「凱思國際」負責支付狗仔薪水的公司的代表人李麗娟,與黃國昌家族關係複雜,近日又捲入央廣駭客案件。對此,律師廖國翔也狠酸「黃國昌你再這樣下去,真的能撐到明年二月嗎?要不要乾脆宣布退位了啊,反正小草也只認他們阿北」。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2成更年期女性罹代謝症候群 國健署推「F4守則」
每年10月18日是「世界更年期日」,根據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結果顯示,45到55歲正值更年期的女性,約有2成罹患代謝症候群,顯示荷爾蒙變化已經成為中年女性健康的重要風險因素。國民健康署推動生活習慣「F4」守則,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愉快心情以及朋友支持,希望降低更年期代謝症候群等相關慢性疾病風險。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生活熱議》一對母女的大膽試驗:一個月不吃超加工食品,身體和大腦有何變化?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統計,美國兒童攝入的卡路里中,約有60%來自超加工食品。 一位媽媽和8歲的女兒,開始一個大膽的試驗:嘗試一個月不吃任何超加工食品,身體和大腦會注意到什麼不同嗎?結果驚人發現,腦子裡的「食物噪音」不見了,對食物的渴望也消退了,快看…點擊此處,VV......
風傳媒 ・ 1 天前
「血汗換不回工錢!」武伽工人再度怒吼林園先進 控欠款1808萬求生存
【記者 王苡蘋╱高雄 報導】武伽開發公司今(17)日再度率領工班前往台泥旗下林園先進材料公司門前陳情抗議,控訴
台灣好報 ・ 1 天前

進口菜農藥超標!民眾慶幸沒買 菜販曝:其實天天都在吃
衛福部食藥署近日公布,一批農藥殘留超標的進口蔬菜名單,不少消費者看完後慶幸只買台灣青菜,不過菜販廖炯程卻提醒,這類進口蔬菜往往並非直接上桌,而是以加工型態進入日常飲食,民眾以為沒吃,其實每天都可能吃到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每天多吃1食物,可降低罹患乳癌、大腸癌、胃癌
無論是清炒、燉粥、煮火鍋,正值生產旺季的高麗菜是最近料理中常見的食材,除了口感清脆香甜,還具有低膳食纖維、含多種營養素等優點,被喻為「廚房裡的胃藥」,適合容易胃痛及胃潰瘍等民眾食用。
幸福熟齡 ・ 1 小時前
日本胃癌率是台灣4倍!醫揭「1習慣」釀禍:韓國也中鏢
日本是公認的長壽國,但他們的胃癌發生率,竟是台灣的4倍,主要與飲食習慣有關。胃腸肝膽科醫師蕭敦仁提到,飲食重鹹容易傷胃,例如日本人與韓國人都愛的醬菜,除了傷害胃黏膜外,也會讓幽門螺旋桿菌活得比較好,甚至促使致癌物亞硝胺形成。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橄欖油不能拿來炒菜?醫揭橄欖油「2大錯誤用法」 不注意效果都沒了
從炒菜到拌沙拉,油脂天天吃,卻鮮少人真正懂得如何挑對、用對。你以為只要用橄欖油就等於吃得健康嗎?事實上,吃錯方式不但沒幫助,還可能讓腸道發炎、好菌流失! 油吃對能顧腸又降膽固醇!醫點名「橄欖油」
健康2.0 ・ 1 天前
喝咖啡是好還是壞?哪種咖啡豆最健康?醫曝各大研究 咖啡最好的喝法
喝咖啡是好還是壞?歷年來各大期刊曾經刊登不少有關咖啡的研究,結果有的研究顯示喝咖啡會保護心血管,有些則說咖啡會增加認知障礙風險,這到底怎麼回事?醫師分享最完整、最健康的咖啡喝法。 每天喝咖啡越多
健康2.0 ・ 4 小時前
你也中招?這5種飲食「最傷腎」 醫師警告:腎臟病初期「完全沒感覺」!
腎臟病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病因引起的結果。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性腎病變就是長期血壓過高導致腎血管受損、腎小球硬化,另外則是慢性腎絲球腎炎、藥物與中草藥傷腎,及泌尿道阻塞或結石。醫師指出過鹹的食物,意味著鈉含量太多,會導致高血壓 及血管硬化,造成腎功能損害。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平民人蔘」白蘿蔔減肥、防癌又解毒!營養師揭7大功效 2種人別吃多
白蘿蔔不僅是減肥聖品,更是冬季養生的代表蔬菜。營養師指出,白蘿蔔能幫助肝臟解毒、降低血脂血糖,甚至具有抗發炎、防癌潛力,被譽為「平民人蔘」。但別以為人人都適合吃,若是脾胃虛弱或甲狀腺功能異常者,吃多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34歲歌手罹罕見淋巴癌逝⋯醫揭「9成人曾染相關病毒」初期像感冒
台灣創作歌手黃小玫罹患「NK/T細胞淋巴癌」病逝,享年34歲。台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該疾病與EB病毒有關,全世界9成以上的人都曾感染過,當我們身體太勞累、許久沒有休息時,就會悄悄現身;初期症狀類似感冒或鼻竇炎。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