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中招?這5種飲食「最傷腎」 醫師警告:腎臟病初期「完全沒感覺」!
在所有慢性疾病之中,腎臟病是最安靜、卻最危險的一種。許多病人直到出現倦怠、食慾不振、腳踝腫脹時才驚覺腎功能早已受損。腎臟是人體的過濾工廠,每天要處理超過一百八十公升的血液,清除代謝廢物、維持體內水分與電解質平衡,還肩負分泌賀爾蒙、調節血壓與刺激紅血球生成的重要任務 。
北榮腎臟科主治醫師 李國華指出腎臟本身是一個血管相當豐富豐富的一個器官,血管的硬化意味著腎絲球,也就是腎臟過濾的單元。容易會導致損害,那最後導致腎臟過濾率的無形中的下降,那過度過鹹的食物,也就是意味著鈉的含量太多。
東元綜合醫院腎臟科主任 范誠宗表示每一次吃過多不該吃的東西的時候,腎臟都會耗能很努力的把它排出去。吃少就排少,吃不足夠,腎臟還會從小便裡面努力把它回收起來,因此呢,這個腎臟保養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增加它的負擔。
台北秀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陳潔雯表示其實腎臟疾病的部分大家特別注意,好比大家都常常遇到說,好像喝水好像很簡單,但是沒有多少人可以喝,可以把它做得到,甚至每天可能喝得不夠多的水分。這個對於腎臟的部分呢,其實都是蠻大的負擔 。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廖誼青指出當腎臟病進入晚期的時候,應遵循低蛋白的飲食原則。蛋白質的選擇應以優質蛋白質為主,例如雞肉、魚肉及黃豆製品等等,這有助於提升身體對於蛋白質的吸收與利用。另外還可以適度以低蛋白澱粉,例如米粉、冬粉、粄條來取代部分的主食,這樣既能維持足夠的熱量,又可以避免蛋白質攝取過量。
精準營養專注於以個人化的營養與飲食調整,來達成以病人為中心的腎臟健康與腎臟病管理。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廖誼青進一步指出腎臟健康的管理在未來,也許可以配合精準營養的原則來執行,也就是根據患者的疾病表現型,和基因型來擬定個人化的治療目標,並將飲食、營養、腸道微生物和環境因素做連結,而不再只是依賴傳統的,一體適用的腎臟營養管理模式。
常常吃止痛藥治標不治本。 有些人痛風三天兩頭發作,每次腳痛就去診所打針,或去藥局包個幾天的消炎止痛藥來解決。醫師表示現代人常常忽略腎臟健康的部分,不外乎第一個目前的大家的飲食 喜歡重油 重鹹,還有喜歡攝取含糖分高的飲料。慢性腎臟病,在台灣的盛行率高達十分之一以上,是全球前幾名。許多病人不知道自己已經罹病,直到做健檢才被告知腎功能異常。由於腎臟損害不可逆,早期發現與控制進展速度就成為關鍵。醫師會依據病情建議低鹽飲食、限制蛋白質攝取、控制血糖與血壓,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
高雄秀傳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陳昱勳表示現在大部分都是工作繁忙勞累,回家後可能就坐著,那沒有休息就沒有多動。多動多運動會到讓我們整個血管更加健康,那腎臟是血流非常豐富的器官,血管更加健康之後呢, 運動讓血管更加順暢之後呢,腎臟的健康也會得到幫助。
東元綜合醫院腎臟科主任 范誠宗指出在飲食上面,大魚大肉過多的蛋白質的食物,還有高糖 高鹽的食物,還有多重加工的食物,都是增加腎臟的負擔 應該要避免。另外北榮腎臟科主治醫師 李國華表示 足夠的睡眠以及休息的時間,還有適度的運動,那在有關於運動的一個部分,我們建議是每週超過150分鐘的一個,中強度方面的一個運動。
醫師提醒調整飲食、規律運動、避免藥物傷腎、控制三高,都是保護腎臟的第一步,務必定期檢查,及早發現治療 避免病情惡化!
更多 TVBS 報導
柏油路也扛不住的熱!日本7月「天坑密集期」
別只是「煮飯水加少」!農糧署揭3招穩定血糖、增抗性澱粉
用211餐盤減重卻「越吃越胖」 醫點關鍵:避免「這類」食物
全麥吐司「1類人」要忌口!醫示警吃多反傷身:恐高磷血症
其他人也在看


北醫大推「綠色腎臟照護」助腎友遠離洗腎 每年替健保省千萬元
台灣洗腎人口長年高居全球前段班,傳統血液透析不僅耗能驚人,也對病人生活造成極大負擔。臺北醫學大學醫療體系近年積極推動「綠色腎臟照護」,從早期防治、延緩病程到推廣居家腹膜透析,協助病人延緩甚至擺脫洗腎命運,更為健保省下逾千萬元支出。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吳麥斯表示,最好的綠色照護,就是讓病人不需透析。根據北醫大與國際INSIDE CKD計畫合作的模擬模型,2022年全台慢性腎臟病患者約250萬人,占總人口10.6%,但多數在進入第四期前並未確診。預估至2027年,患者將增至300萬人,照護費用達新台幣621.8億元。 吳麥斯指出,早在2009年澳洲醫師便提出「綠色腎臟醫學」概念,透過早期診斷、延緩病情與減少透析,能兼顧病人健康與環境永續。北醫大醫療體系推行此理念後,每年成功協助約50名患者免於洗腎,透析發生率與死亡率均下降20%,年省健保支出超過千萬元。 腹膜透析更環保 存活率全球第一對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的患者而言,腎臟移植是最理想的方式,但器官供應有限。吳麥斯指出,血液透析為「高耗能治療」,每位病人每年需使用7.4萬公升水、近2千度電,並產生超過320公斤廢棄物。 相較之下,腹膜透析可在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乳清蛋白會傷腎?教授破解迷思:這些人能安心補充 保存方法也要注意
在健康風潮帶動下,乳清蛋白迅速成為市場新寵,但「蛋白質多傷腎」的疑慮常讓人卻步。為解開這項迷思,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陳泰源教授詳解乳清蛋白如何在安全範圍內適量攝取,讓你放心補充、安心食用。 乳清蛋白的適用族群與營養價值? 許多人擔心高蛋白飲食會加重腎臟負擔,但對於腎功能正常的人來說,適量攝取乳清蛋白不會對腎臟造成傷害;若已有腎臟疾病,則應依醫師建議食用。此外,不少人認為乳清蛋白僅適合健身族群,事實上乳清蛋白對於營養不足、年長者或非全素食者來說,也是優質蛋白的補充來源,然而乳清蛋白不建議當作正餐替代品,應作為額外補充,讓營養得以均衡。 乳清蛋白保存注意事項? 陳泰源表示,雖然乳清蛋白是乾燥粉末,不像鮮奶那樣容易腐敗,但仍存在變質風險。若保存不當(例如長時間暴露於潮濕、高溫環境中),可能導致結塊、產生異味或微生物孳生。為避免此類情況發生,乳清蛋白應儲存於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及高溫潮濕環境。每次使用後,務必將包裝密封,或放至具良好防潮功能的密封容器中。開封後應儘早食用完畢,並依照包裝上的有效日期判斷是否仍可使用。如發現粉末結塊、變色或有異味,即使未逾有效日期,也應避免食用,以確保食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快檢查!家中這2用品恐暗藏重金屬 長期用恐傷腎還致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重視健康飲食,卻可能無意間從日常家居用品中攝入重金屬,造成身體的危害,外媒就點名兩種家中常見的用品,看似光亮、方便,但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抗老化的「神級飲品」!研究證實:滿滿蛋白質、控血糖、還護腸道
想要逆齡、護腸道,黑豆漿能幫上忙。今年新發表的研究指出,用黑豆漿取代部分肉類,能大幅降低體內的糖化終產物,有助減緩老化速度,防止代謝異常,甚至可以讓腸道菌變健康,穩定血糖、減少發炎。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以為很健康!38歲女愛吃「這類食物」確診乳癌 醫曝風險恐增6成
乳癌持續是國內女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根據衛福部數據,我國婦女乳癌發生高峰落在45至69歲,每十萬名婦女約有188至194人確診。依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乳癌標準化發生率為69.1、死亡率為12.0(每十萬人口),換算下來,平均每天有31名婦女確診乳癌、6人因乳癌失去性命,藝人朱俐靜、李玟也都因乳癌病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嘴巴乾不一定是火氣大!醫:免疫系統恐出問題 曝常見「3警訊」
常覺得嘴巴乾嗎?不一定是火氣大。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表示,嘴巴乾原因包括「喝水太少或環境太乾、常用嘴呼吸、藥物副作用」,若同時伴隨眼睛乾澀、異物感、關節僵硬等,可能是「乾燥症候群」免疫系統出問題;此外,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也都可能造成口乾。(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只少吃、運動!減重「2關鍵」常被忽略 營養師揭密:更燃脂
減重不只要「少吃多動」,睡眠充足也是關鍵。營養師彭逸珊指出,許多人在減肥時,都會想到飲食控制,或做規律有氧、肌力訓練幫助燃脂,卻忽略睡眠與舒壓,也是重要因素。對此她整理「4大好睡秘訣」與「4大舒壓關鍵」,讓減重事半功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是每種魚都降血脂!醫點名「這4種」才有效:防糖尿病、脂肪肝
魚肉有益健康,眾所週知。醫師魏士航表示,眾多研究顯示,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週吃3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恐大打折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日本人靠「這豆」長壽!醫讚:降血脂、護腸道、不生病
日本以長壽聞名,納豆是其長壽飲食的一部份。醫師劉博仁表示,納豆是以黃豆為原料,經過納豆菌發酵而成,經冷藏熟成,豆子會黏稠化並產生黏液,能平衡腸道菌相、促進排便、提升免疫力,且能保護血管健康、幫助鈣質回到骨骼中,降低骨折發生率。部分研究指出,它也能降低膽固醇、血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7 小時前
醫師力推「這類運動」是長壽跑法 每天輕鬆做30分鐘逆齡抗老 控糖又強心!
醫界專家愈來愈能看到「超慢跑」對人體代謝的好,尤其在家裡就可以原地跑,上班期間有零碎時間也能在樓梯間小跑一下,而且能分段進行,累加為一日運動時間。正因為方便自由,這項介於走路與跑步之間的運動,已經愈來
健康2.0 ・ 12 小時前
從高中死到老後鄰居!5摯友一起蓋新家、陪彼此變老,重新定義「家」:住得好,住到老
他們曾是高中死,年少時一起玩鬧、談夢想,出了社會後各奔東西,直到其中一人陷入憂鬱,才又把彼此拉回生命中。從每週輪流探望,到重新拾起友情的重量,五個家庭決定做一件瘋狂卻真摯的事──一起蓋一棟樓,陪伴彼此的孩子長大,也照顧彼此的長輩老去。這群沒有血緣的家人,把友情活成了家的模樣,不只蓋了一棟住得好、也住到老的房子,更重新定義了「家」的樣子。
幸福熟齡 ・ 5 小時前
直擊/連JISOO都喊熱!BLACKPINK第二天 LISA台上無預警告白了
南韓全球天團 BLACKPINK 本週末(18、19日)連續兩天於高雄世運主場館開唱,舉辦《BLACKPINK WORLD TOUR<DEADLINE>IN KAOHSIUNG》亞洲首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分鐘前
「這辛香料」超威!能燃燒脂肪、瘦腰身、降體脂、防糖尿病
薑是許多家庭會使用的香料。醫師張家銘表示,薑能讓人體的脂聯素上升、腰圍變細。今年的一篇研究指出,薑可啟動脂肪的代謝,減少腰圍、降低體脂,胰島素變得更靈敏、血糖不亂飆,也減少人體的慢性發炎反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隱形殺手!沒腹痛、排便異常 「這症狀持續」恐已患大腸癌
口臭不僅是口腔問題!研究發現「S. moorei細菌」不只藏在嘴裡,還可能進入腸道並促進大腸癌生成。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提醒,若口臭久治不癒、伴隨腸胃不適或體重減輕,務必盡快檢查腸胃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進口菜農藥超標!民眾慶幸沒買 菜販曝:其實天天都在吃
衛福部食藥署近日公布,一批農藥殘留超標的進口蔬菜名單,不少消費者看完後慶幸只買台灣青菜,不過菜販廖炯程卻提醒,這類進口蔬菜往往並非直接上桌,而是以加工型態進入日常飲食,民眾以為沒吃,其實每天都可能吃到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水很深!安德魯被迫放棄約克公爵頭銜 查理卻摘不掉這兩項特權
英國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17日正式宣布不再使用約克公爵(Duke of York)頭銜,同時也放棄維...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
低軌衛星狂飆計畫!SpaceX衝刺6G佈局 台股「這3強」爽了...卡位千億太空金礦
[FTNN新聞網]記者莊蕙如/綜合報導SpaceX的星鏈計畫(Starlink)正在全速升空!今年上半年已成功發射約1,500顆低軌衛星,下半年部署量預估再暴增六成,全年可...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大腸鏡幾歲開始做?醫:「2關鍵」判斷 「5大高風險群」及早檢查防腸癌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國健署提供45至74歲民眾,以及40至44歲具大腸癌家族史者,每兩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篩檢結果為陽性,則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檢查時機只考量年齡嗎?馨蕙馨醫院胃腸肝膽內視鏡中心吳宗勤主任指出,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同時發炎性大腸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以及克隆氏大腸炎逐年增加,提醒民眾並非年紀到了才要警惕,更要看「風險」與「症狀」判斷,當個人健康情況、生活習慣或症狀出現變化時,就應考慮提早檢查。 3案例說明檢查「不只看年齡」 年輕人非百分之百安全! 吳宗勤主任表示,大腸息肉是日後演變成大腸癌的主要因素,及早發現並切除息肉有助癌症預防。雖然年齡與息肉的發生率成正比,但年輕人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同樣可能面臨健康風險。就有一名27歲男性是長期外食的肉食主義者,在公司健康檢查中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也就是說雖然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息肉已經存在並造成出血,可見早期、主動篩檢的重要性。 另有一位有抽菸習慣的32歲男性,受慢性腹瀉困擾,因為太太擔心而就醫,檢查發現息肉和多發性憩室。症狀是身體發出的重要警訊,腹瀉、便秘、排便習慣改變等持續或反覆出
健康醫療網 ・ 9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