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族護頸指南 花慈骨科醫師兩招穩定頸椎
現代人不論是上班工作還是下班休息時間都離不開3C產品,長時間低頭的姿勢已成為許多人生活日常。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顥文提醒,長時間低頭與頸肩痠痛、頭前傾姿勢及部分頸椎的退化性變化很有關聯;對原本椎管較狹窄或已有退化改變的人,更可能誘發神經壓迫症狀,形成俗稱「烏龜頸」或「犀牛背」的外觀變化(屬於「頭前傾姿勢」與「上位交叉症候群」的表現)。少數嚴重頸髓受壓患者可能出現手部精細動作變差、步態不穩等神經症狀;若合併明顯大小便功能改變,屬緊急就醫警訊。
「特定姿勢後的『手麻』,可能是頸椎退化與神經受壓的前兆!」長期固定低頭姿勢後,容易感到肩頸痠痛,實際上這就是身體發出的警訊。陳顥文醫師表示,頸椎退化與神經壓迫的初期,常會出現脖子僵硬、肩膀痠痛、手麻或手臂無力等症狀;其中,手麻與上肢無力多見於神經根受壓,而走路不穩、扣扣子困難等則可能是頸髓受壓(頸髓病變)的警訊,應及早就醫評估。若放任狀況惡化,可能進一步出現精細動作變差或步態不穩等問題。
為預防頸椎問題惡化,陳顥文醫師教民眾兩個簡單且安全的自我訓練,不論在家、辦公室或搭車都能做:第一招是「夾肩胛」。夾肩胛不是聳肩,要想像背後兩塊肩胛骨往中間靠攏,肩膀後縮夾緊,胸口自然打開,脖子也會變得挺直,可搭配呼吸吐納。每次維持5–10秒,重複10次。第二招是「下巴內收」。在肩膀後縮的基礎上,保持目視前方,將下巴輕輕往喉結方向收,想像「後腦勺往後長高」,不要抬頭或仰頭。每次維持5–10秒,重複10次。若要增加活動度,可在「中立位」下做緩慢左右轉、前後點頭與側彎,各10次;避免在過度仰頭時左右擺動,以免增加小面關節或椎間孔壓力。
動作看似簡單,卻是維持頸椎穩定、預防惡化的關鍵。陳顥文醫師建議,低頭族應養成每30分鐘起身活動一次的習慣,即使只是轉轉頭、伸伸手臂,也能讓頸椎「喘口氣」。生活細節也很重要:使用電腦時,螢幕高度應與眼睛同高、鍵盤滑鼠置於手肘約90度的位置,避免頭部前傾;睡眠時枕頭高度以能支撐頸部、維持自然曲線為原則——仰睡時讓下巴與鼻尖大致呈水平,側睡時以肩寬補足高度,使頭頸維持中立、不向一側傾倒。
在自我照護之外,臨床上醫療團隊會依病情搭配個別化治療,包括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短期頸圈、物理治療與訓練;特定狀況可評估神經根或小面關節注射以緩解症狀。若影像顯示明顯神經壓迫且保守治療無效,或出現頸髓病變的危險徵象,醫療團隊會與病人討論合適的手術方式(如前路/後路減壓與融合、或椎間盤置換等),並依個別解剖與治療目標選擇傳統或微創途徑,以有效守護頸椎健康。
安全提醒:若曾接受頸部手術、罹患嚴重骨質疏鬆、容易暈眩(疑似椎動脈不穩)、近期有急性外傷或出現進行性神經症狀(如走路越來越不穩、手部精細動作變差、大小便功能改變),請先諮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再進行上述運動與訓練。陳顥文醫師強調,一旦出現手麻、行走不穩、長期肩頸僵硬或抬頭困難等情形,請及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撰文、攝影/宋雨安
其他人也在看

福智高中智造社「阿公阿嬤的行動充電站」獲雙獎肯定
福智教育園區秉持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理念,鼓勵學生從生活中實踐關懷與服務。福智高中自主性社團「智造社」運用太陽能發電技術設計出能為社區長者提供便利的「阿公阿嬤行動充電站」,展現出以創新科技落實關懷的具體行動。今年十一月「智造社」團隊分別獲得慈濟基金會「第九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高中職組第二名、最佳人氣獎、特別獎三項大獎,並獲得第十屆聯電綠獎-「青年行動獎」優選獎項。福智高中「智造社」結合學校的節能課程與社區合作,讓學生從生活需求出發,設計可為社區提供服務的太陽能自用發電組。自二○二四年起,學生們進入麻園社區進行電力盤點與訪談,了解當地功能教室及共餐活動的用電狀況。透過訪談與觀察,學生發現長者在戶外活動時常有電動代步車電量不足或無法即時充電的困擾,於是發想設計出能隨時提供電力 ...
台灣新生報 ・ 15 小時前

3C低頭族必學!「夾肩胛」、「下巴內收」兩招救頸椎
現代人沉迷3C產品,長時間低頭姿勢已成為生活常態,陳顥文醫師提醒,長期低頭與頸肩痠痛、頭前傾姿勢及頸椎退化息息相關,嚴重者可能出現手部精細動作變差、步態不穩等神經症狀。
中天新聞網 ・ 20 小時前
低頭族注意!特定姿勢後「手麻」 恐是頸椎退化與神經受壓前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特定姿勢後的「手麻」,可能是頸椎退化與神經受壓的前兆!上班工作還是下班休息,現代人長時間離不開3C產品,幾乎無時無刻不在低頭,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陳顥文提醒,長期固定低頭姿勢之後,容易感到肩頸痠痛,實際上這就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尤其手麻與上肢無力多見於神經根受壓;走路不穩、扣扣子困難等則可能是頸髓受壓,應及早就醫...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英國:俄艦侵犯專屬經濟海域 首度雷射攻擊英空軍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20日專電)繼今年1月後,俄羅斯間諜船「琥珀」(Yantar)近日再度於英國周邊活動。主責武裝部隊事務的英國國防副大臣卡恩斯(Al Carns)今天在國會應詢表示,這已是「琥珀」今年第2次侵犯英國專屬經濟海域(EEZ)。
中央社 ・ 1 天前
起床猝死危機!內政部揭「賴床5分鐘」是救命關鍵
受東北季風影響,全台氣溫驟降,內政部特別提醒民眾,清晨因輻射冷卻效應,室溫往往比被窩低10多度,此時起床最易因溫差刺激導致血管劇烈收縮,誘發心血管疾病甚至猝死,並公布「起床4步驟」保命指南,呼籲民眾嚴格遵循,降低心血管負擔。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核子醫學成失智等神經退化性疾病診療新顯學 新旭登國際峰會展現研發成果
根據WHO等國際研究機構的數據,至2050年全球失智與相關疾病患者將達1.39億人,顯示全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神經退化性疾病挑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疾病的經濟負擔驚人,以美國為例,2040年相關支出預計將突破每年3,790億美元。因為如此,也吸引許多生技新創公司相繼投入此一領域,核子醫學相關公司新旭生技(以下簡稱新旭)就是其中之一,而其研發成果近期也獲得國際專家的關注。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戒菸3年竟肺癌末期!他靠「1方法」抗癌成功 5公分腫瘤消失了
南投一名45歲吳姓男子,6年前確診第四期肺腺癌,被告知若不治療,平均存活期僅4到6個月。後來在台中榮總胸腔腫瘤團隊的建議下,接受免疫治療合併化療,治療後體力與生活品質明顯改善,4至5公分的腫瘤幾乎消失,病情獲得良好控制。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9種髒蔬菜農藥殘留多!小蘇打+鹽洗也沒用 專家推2種菜農藥最少
想要多吃青菜,又怕有農藥殘留?營養師李婉萍表示,9種常見蔬菜容易有農藥殘留,若未妥善清洗,長期食用可能危害健康,推薦5招清洗蔬菜,也可以多吃2種農藥殘留風險最低的蔬菜。 農藥沒洗乾淨,吃下去會怎
健康2.0 ・ 1 天前
A-lin 42歲苗條身材驚豔陸網「竟然瘦成這樣」!3大減重秘訣曝光:主食吃燕麥
「天生歌姬」A-lin近日宣布參加大陸節目《聲生不息·華流季》,官方照片才剛公開就引起騷動,微博熱議「A-lin竟然瘦成這樣了」,纖細窈窕的身材成為焦點!她先前曾因懷孕、貪嘴等原因而幾度發胖,如今健康瘦下來,讓網友都好奇究竟用了什麼方法?
姊妹淘 ・ 15 小時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進補別亂吃!大學生吃羊肉爐突「中風」 醫揭「1元凶」釀禍
隨著天氣轉冷,許多人相約吃薑母鴨、羊肉爐等食物進補,不過北榮傳統醫學部整合醫學科醫師張清貿提醒,食補並非人人適合,若本身有免疫疾病,恐越補越糟。他的門診曾出現一名大學生因吃羊肉爐而中風,檢查才知是紅斑性狼瘡釀禍,由於羊肉爐屬熱補食物,容易活化免疫系統,進而攻擊血管,若有血栓恐導致中風。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高血壓藥什麼時候吃都一樣?醫:1因素9成的人都早上吃 血壓控制更穩定
高血壓藥早上吃好?還是晚上吃好?醫界有一派人建議晚上服高血壓藥可以降低早上中風和心梗發生率,但據最新研究發現:高血壓藥早上吃或晚上吃「沒差別」。不過醫師建議,如果服用長效型一天一次的高血壓藥,早上吃會
健康2.0 ・ 3 小時前
帶狀皰疹恐留下「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醫籲:皰疹在「2大」部位要特別小心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亦屬高風險族群。年齡愈大,病毒再活化的機率愈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壓力大、睡眠不足…
華人健康網 ・ 1 天前
醫療突破!三指爸迎來十指健康女兒 北醫阻斷「龍蝦爪畸形」罕病基因
出生時只有3根手指、走過50多次手術的李先生,從未想過有一天能抱著一個「10根手指」的孩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今(20日)分享,團隊成功阻斷導致「龍蝦爪畸形」的TP63罕病基因,協助李先生與妻子誕下健康女嬰,成功終結「新生突變」(de novo mutation)的遺傳傳遞。
自由時報 ・ 1 天前
名醫會客室/女性頭號殺手不是乳癌 這個疾病病癥不同更可怕
文/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心血管中心專科護理師潘姿菁 圖:潘韶甫醫師 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主訴上腹部疼痛。先前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
好醫師新聞網 ・ 19 小時前
第四期肺腺癌奇蹟逆轉 物流司機靠免疫療法存活6年 腫瘤幾乎看不見
吳先生在6年前、39歲時摸到右頸鎖骨旁有個約5公分的大硬塊,就醫竟是罹患第四期肺腺癌,癌細胞已轉到腦部、骨頭及淋巴,基因檢測沒有突變,接受腦部放療與化療,效果不佳,後來檢查出免疫指數(PD-L1)表現高,採取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至今,成功控制腫瘤,幾乎看不到腫瘤,體力也恢復,重回職場擔任物流業司機養家,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