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奉獻獎/生命之鏈 林芳郁帶台灣急診走出醫院
本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頒給曾任台大醫院、台北榮總、亞東醫院3所醫學中心院長的林芳郁。林芳郁雖是台灣心臟外科權威,卻是台灣緊急醫療體系的先行者,他帶領醫師走向最前線,以行動連結醫療與消防,讓生命在最危急的瞬間抓住希望。
整形外科名醫林靜芸今年6月發表新書《謝謝你留下來陪我》,揭露自己的先生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已罹患失智症5年,震撼各界。林芳郁在台灣醫療發展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我國醫療體系影響深遠,他培養出的「種子」如今更是各自發光,為台灣醫療做出貢獻。
台灣緊急醫療與災難醫學的奠基者
1975年從台大醫學院畢業的林芳郁,投身當時正快速發展的心臟外科,喜歡挑戰的個性展露無遺。
林芳郁是台灣心臟外科的先驅之一,專攻心律不整及瓣膜整形手術,醫術精湛,30年前利用「迷宮手術」(Maze surgery)治療心房顫動,這項技術在當時極為先進,能透過手術阻斷心臟亂傳的電訊號,維持心臟規律跳動,治癒許多患者。
雖然林芳郁以心臟外科手術聞名,但他對台灣最重要的貢獻是推動緊急醫療救護制度與災難醫學系統。
現今救護車一到現場,緊急救護技術員(EMT)便立即評估傷患嚴重度,並施予電擊或CPR急救,這套SOP作業並非理所當然,而是林芳郁從台大急診開始推動,後來才慢慢擴大成為全台急救「生命之鏈」的標準救護制度。
林芳郁於1997年接任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在此之前,台灣的急診醫學才剛被認可為專科醫學,當時的台大醫院急診室資源匱乏、人力短缺,常被形容為「菜市場」;而當時的救護車也僅是運送工具,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的存活率不到1%。
外科出身的林芳郁,看見發展急診醫學的迫切與必要,於是連繫當時正在美國進修緊急救護系統、即將學成歸國的台大雲林分院院長馬惠明,待馬惠明一返台,林芳郁便向衛生署爭取經費,著手推動「醫院雙軌救護制度」。馬惠明:『(原音)那個時候緊急醫療是比較Primitive(原始)、比較簡單,以運送為主,整個體系也沒有建立起來,所以我是建議他們,我們可以做一個叫雙軌制的救護,這個東西其實已經很久了,歐洲都是這樣,就醫院派救護車到現場去做救護,然後消防隊也來,然後一起join(加入)他們這樣。』
馬惠明指出,在林芳郁一手推動下,台灣建立緊急醫療雙軌救護制度。(劉品希 攝)
雙軌救護 醫師走出醫院的第一步
計畫風馳電掣地推進,僅花費1個多月,1998年1月台大醫院便正式啟動醫院雙軌緊急救護,針對嚴重急症案件,台大醫院的急診醫師、護理師與消防隊員同步出勤、並肩作戰。當時身為台大急診第一屆住院醫師的衛福部長石崇良與馬惠明都是實際投身台大醫院雙軌緊急救護的一員。
石崇良說,「以前醫師都是在醫院裡頭,這是第一次醫師走到外面。」石崇良:『(原音)我就是第一批跟著救護車去外面救人的,包含什麼在餐館裡面吃香菇噎到,我們去就當場給他挑氣管起來,把那個香菇夾出來,氣管把它暢通,然後回來就活了。也曾經到總統府前面,下雨天打雷,一個摩托車騎士被雷直接打到,我們就到現場去,也是把他插管回來,就救活了。』
計畫實行的第一年,台大醫院急診室共出勤1,187趟,計畫執行短短2年,台大醫院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OHCA)病患存活率便提升至13.3%,拯救上千條生命;這套緊急救護制度隨後也擴大至全台北市,將台北市的到院前存活率提高至7%。馬惠明:『(原音)到了現場以後,我們實際可以協助他們做一些不只是搬運,真的是急救的事情,像是挽救病人,或者是電擊、或甚至插管,我們會做很多比較深入的事情。這些東西當然我們也會看到病人的存活有改善,大家就會覺得這個東西真的有效,不然在之前有一種失敗主義,就是這些病人就是這麼的慘,你做什麼都一樣,那我們要告訴他說,你做一些是不一樣,你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這個病人會有非常好的預後。』
馬惠明回憶過去醫療與消防體系其實很對立,雙方皆以本位主義出發,彼此間無互信、也沒有順暢的溝通管道,但林芳郁「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促成兩方緊密的合作關係。馬惠明:『(原音)這個ㄇ字型的桌子,消防坐一邊、醫院坐一邊、衛生局坐一邊,常常大家是爭論不休。他就是很真誠這樣子,讓人家覺得他是真的願意來幫助。以前也許我們也有醫界的專家或前輩,他如果出手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比較苛責,你們應該這樣子做啦,你們這樣做不對啦或是什麼,林院長講話很少這樣子,就是說我們應該怎麼樣子幫忙,所以我覺得那個感受是非常不一樣。』
在實行醫院雙軌緊急救護的同時,台大醫院同步協助訓練消防隊員,他們大多是警專或警大畢業,從未接觸過醫療救護,台大醫院協助訓練1,280小時,幾乎是一整年的訓練,直到2003年,台灣第一批消防體系的高級救護技術員(EMT-P)誕生,這群高級救護員可提供現場注射、插管、給藥等高級救命術,並陸續到台灣各地投入到院前救護後,這項領先全國的責任醫院雙軌緊急救護制度才功成身退,而台灣也正式轉為消防體系緊急醫療雙軌救護。
921震災與人才儲備的先見之明
台大醫院急診室執行雙軌緊急救護計畫後的一年,1999年9月21日,台灣歷經有史以來的最強地震,面對前所未有的重大災難,台灣欠缺相關救災經驗,對於醫界也是極大挑戰。
林芳郁當時第一時間即率隊火速馳援南投埔里,臨危受命擔任現場總指揮,並指派當時甫從國外學習災難醫學的急診部醫師石富元前往受創嚴重的雲林斗六。石崇良與馬惠明也一同深入災區,觀摩學習美國救難隊在完全倒塌大樓中的救災能力。石崇良:『(原音)那時候我們也是一起去救災,見識到美國的救災能力,我印象很深刻,他們是坐著老母機飛機來的,那個機腹一打開,就是一條大的貨櫃車,貨櫃車上面自行發電,然後醫療設施、手術台都有,就直接就開下來,我們就見識到這個最先進。以前我們的災難醫療還是徒手在做,人家是先進的設備,生命探測儀、各種的先進裝備,台灣從那個時候開始學習了美國的救災模式,一直到今天,所以它也產生很大的變化。』
921大地震凸顯出災難醫學的重要性,林芳郁親力親為、高瞻遠矚,並積極推動災難醫學,倡導建置國家災難醫療救護隊,為台灣災難醫學的發展奠定基礎。
打破階級 終結「牛肉麵」的等待
林芳郁的從醫之路充滿挑戰與變革的決心,他不僅在心臟外科領域是先驅,更是勇於改變現行體制的改革者,包括台大醫院延續已久的階級與文化。
當年台大心臟外科的排刀制度階級分明,由資深教授優先開刀,在林芳郁資歷尚淺時,也很難排到開刀時段及加護病房,他的病人常因此在禁食許久後被告知手術延期,可以去吃飯。林芳郁的太太林靜芸便回憶說,當時有位病人的最高紀錄是吃了「11次牛肉麵」才開到刀。
林芳郁親身體驗這種痛苦與無力感,因此,當他升任心臟外科主任後,便克服萬難,將原屬於資深教授的部分手術時段釋出,因為他認為不能讓後人受他受過的苦,也深信幫助年輕醫師成長才能提升醫療團隊的水準,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當時也是受惠者。這套排刀制度的改革在當時史無前例,也大幅推進台大外科的長期發展。邱冠明:『(原音)那時候有些時候開刀就像掀牌子一樣,大家想要被掀牌子,所以,有苦過的人才會有反省,有些時候自己在權力上面的人是就覺得理所當然,全世界繞著我轉,但是在旁邊苦過的人、陪著病人苦的人,他就會想要改變這件事情。林P那時候當然一來是他也沒有去把所有的資源都攬在身上,好像是說我繼承了這個位置之後,所有的開刀的病人都變成我的,所以他其實就制定一個遊戲規則、一個順位下來,讓大家……所以我覺得他那個時間點也讓那一段時間的年輕主治醫師一起分到一個時代的紅利。』
林靜芸回憶,林芳郁很喜歡栽培年輕人,他的胸襟在於願意分享權力、承擔責任。林芳郁曾說,「一個教授你好不好,不是說你自己很會開刀就很棒,最重要的是你要把你這個科做到很棒」。
鐵腕除弊 根除「紅包文化」的堅持
早年台大醫院的醫師薪資低,台大醫師晚間自行開業或拿病人紅包屢見不鮮。林芳郁從醫以來從不收紅包的堅持來自同樣從醫的父親的耳提面命。
林芳郁不僅以身作則,從還是小醫師時就拒收紅包,連病人送至家裡的紅包,全家也都要總動員想辦法歸還。當他擔任台大醫院院長後,甚至在醫院收費櫃台貼上「本院不收紅包,歡迎檢舉」的標語,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根除紅包文化。
邱冠明認為,這份堅持是因為林芳郁看到了「世間苦人多」。邱冠明:『(原音)他也知道有些人為了開刀傾家蕩產,在還沒有健保的時候,他不見得有勞保,他開心臟手術要負擔很多,他有很多的反省跟理論基礎去支持不要紅包這件事情,他最後再用他自己的權力,因為你人微言輕,你小小的主治醫師在那邊說我不收紅包,人家心裡冷冷的看……誰送給你啊,他要身體力行堅持,直到他拿到權力的時候,風行草偃的讓大家做。』
領導風範 改變人生的「種子」效應
林芳郁的領導力不僅展現在對制度的改革上,更體現在他對後輩無私的提攜與授權。邱冠明形容,林芳郁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軌跡。
林芳郁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他在2008年接任衛生署長時,只帶了石崇良一人前往中央,當他因為三聚氰胺風波請辭時,石崇良原想同進退,林芳郁卻堅決要他留下來當「種子」,在政府體制內歷練,繼續推動未竟的改革,包括改革健保制度、將雙軌緊急救護布建至全國、解決醫療糾紛、簡化醫院評鑑。「種子」效應持續發酵,最終成就了今天的衛福部長石崇良。石崇良說:『(原音)所以他就講說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你要留下來,一面學習,他也說我看你還蠻適合的,你應該留下來繼續的學習,然後去完成一些事情,如果真的要回台大再回台大,才不會白走一遭,所以那時候他就鼓勵我,那我就留到了今天,應該也沒有讓他太失望才對啦。』
林芳郁要石崇良留在公務體系內當「種子」,石崇良說,自己應該沒有讓他失望。(劉品希 攝)
林芳郁在台北榮總院長任內也推翻「萬年主任」制,打破框架、提拔現任北榮院長陳威明、陽明交大牙醫學院院長高壽延升任副院長,促進組織活化與新陳代謝,為北榮帶入更多年輕領導者的新思維。林靜芸說,北榮現在很多新氣象都是來自於當年的人員流動,而林芳郁也在自己北榮院長6年任期一到便離開,即便退輔會積極慰留,仍一天都沒多待,他說自己是來建立這個制度,「如果留下來,那不是在打我自己?」
林芳郁離開北榮後,前往亞東醫院擔任院長一職。邱冠明在亞東醫院與林芳郁再次共事,他深受林芳郁管理風格的影響,尤其是授權與信任。
邱冠明回憶,在COVID-19疫情期間,擔任院長的林芳郁將應變小組的重責大任完全交付給當時任副院長的他,這也深深影響著他現在的管理方式。 邱冠明:『(原音)對林P來講,那最簡單,你講了,那你就當組長就好了,反正你就是醫療副院長,本來就是應該你接嘛,我說沒有問題。所以他的授權的方式就是指派你工作,然後你好好做,他坐在那裡,他坐在那裡就是挺你,他一句話都不用說,他坐在那裡,後面的每一個都聽。』
邱冠明表示,林芳郁的管理哲學與風格深深影響著他。(劉品希 攝)
傾聽後輩 溫暖的「飯局」哲學
外界眼中的林芳郁溫文儒雅、拙於言辭,卻有著一顆願意貼近年輕人的心。邱冠明透露,林芳郁常會約年輕醫師到家中吃飯,傾聽他們的想法、困難與建議,這樣的「飯局」並非偶爾。
邱冠明認為這樣持之以恆地與年輕人吃飯非常不容易,對年輕醫師來說,一位「傳奇人物」、高階管理者願意花時間與自己吃飯、聽自己講話,就是莫大的鼓勵。
這種不斷從年輕人身上汲取新想法的反省模式,是林芳郁獨有的功力。馬惠明也感念林芳郁的知人善任,他說,林芳郁除了具有洞見,還有氣度,從不擔心後輩超過他,「他一定就是給你很多的資源」。
問到林芳郁帶給後輩什麼影響?石崇良不假思索地說「以身作則」。他指出,林芳郁當年指派他推動「病人安全」,自己便身先士卒,嚴格落實手術部位標示,「沒有做的不准進開刀房」。林芳郁擔任台大急診部主任時要求主治醫師加入值班行列,也是自己先身體力行。石崇良:『(原音)他當急診部主任的時候,就說這個急診的病人是最複雜的,應該要主治醫師值班,通常就是叫主治醫師值班、就叫主治醫師值班,沒有主任值班的,結果他是以部主任的身分,他就坐下來,在急診第一線,那個很亂的,台大(醫院)像菜市場一樣,在很亂的環境裡面,他就自己就坐下來,給病人看病。』
不為人知的一面 家的溫暖與政治風骨
在職場上堅定果敢的林芳郁,回到家中會放下所有擔憂與疲憊,而妻子林靜芸是他最堅實的後盾,也只有林靜芸曾看過他落寞的一面。
2008年,林芳郁受時任總統馬英九請託,接任衛生署署長,任期僅3個多月便因三聚氰胺事件引發的政治風波請辭。林靜芸回憶,那是她第一次看到林芳郁沮喪的模樣。她說,林芳郁不戀棧官位,只是懷抱理想,希望一展所長,但最後為了平息輿論、防止內閣動盪,還是決定主動承擔責任,作為「代罪羔羊」。林靜芸:『(原音)他自己的感覺是說這樣一直亂下去,整個內閣會不行,他說台灣很多的事情都是喜歡抓一個人來做代罪羔羊,然後如果抓到人,那個事件就會停止了,所以他就認為說,好,你既然要抓,我讓你抓好了,他就自己願意下來。我一生從來沒有看過他有這種沮喪的感覺,只有那天從衛生署……,因為我知道他不做了嘛,就能夠看得出來他有被打到,但是他看到我,就告訴我說沒關係,隔天他就去台大醫院上班。』
石崇良從旁觀察,林芳郁與林靜芸鶼鰈情深,在聚餐時,不苟言笑的林芳郁總是含情脈脈地看著話多的師母,林芳郁對妻子講話也總是輕聲細語,令他印象非常深刻。
林靜芸回憶,林芳郁當年因三聚氰胺風波下台,那是她第一次看到林芳郁沮喪的模樣。(劉品希 攝)
晚年的典範 失智與公眾教育
近年來,林芳郁面臨失智症的挑戰,退化過程對林芳郁及其家人來說都極為沉重,林靜芸掙扎許久才願意接受這個診斷,並決定公開林芳郁的病況,希望透過林芳郁的人生故事進行社會教育。
儘管林芳郁現在「更拙於言辭」,無法說出完整的句子,但林靜芸說,他依然能認得家人,且知道自己以前是名醫生。對林靜芸而言,「他只要活著、能夠陪我就好了」。
「很多名人是不願意讓人家看到或知道他失智」,石崇良感佩林靜芸的偉大,讓大眾對失智症有正確的認識,體認到它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而唯一減緩的方式便是家庭與社會的支持。
林芳郁的一生都在全力以赴做他認為對的事情,且始終堅持信念。對於台灣緊急醫療、醫療文化、醫院制度及公共體制,林芳郁都發揮了關鍵影響,而這些改變,也將透過林芳郁散播的「種子」深埋在台灣的醫療體系,並持續成長茁壯。(編輯:鍾錦隆/陳士廉/楊翎)
其他人也在看

快檢查!家中這2用品恐暗藏重金屬 長期用恐傷腎還致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重視健康飲食,卻可能無意間從日常家居用品中攝入重金屬,造成身體的危害,外媒就點名兩種家中常見的用品,看似光亮、方便,但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運動降膽固醇「早上vs晚上」哪時最好?專家解答 差別出乎意料
當你拿到健檢報告,發現膽固醇比預期高時,可能會感到緊張不安。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提醒,該是時候調整生活習慣,例如重新把運動排進日程,幫助降低數值。研究顯示,運動能幫助改善膽固醇,降低「壞的」LDL 膽固醇,並提升「好的」HDL 膽固醇。不過,如果想讓努力更有效,你或許會好奇:有沒有特定時間運動更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對此,eatingwell網站訪問了心臟科醫師、運動營養師與健身教練。 運動有最佳時間嗎? 目前沒有一致的結論,是否早晨、下午或晚上運動對降膽固醇最好。心臟科醫師 Aaron Feingold 表示,依個人狀況而定,但有研究顯示,早晨運動在膽固醇管理上可能略佔優勢。他解釋,人體的晝夜節律會影響脂肪代謝,膽固醇生成在夜晚達到高峰;早晨運動能打斷這個循環,並在白天提升 HDL 水準。例如,一項針對年長者的研究發現,早晨運動者的 LDL 膽固醇明顯低於下午運動者。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早晨運動與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中風風險有關,而膽固醇在這兩種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過,下午或晚間運動也有其優勢。運動營養師 Marie Spano 指出,研究顯示,晚間運動可能比早晨運動更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因
常春月刊 ・ 17 小時前

連吃「這水果」4天差點爆肝!醫聽完吃法直呼太可怕
水果常被視為健康食品,但吃法若不當,同樣可能讓身體亮紅燈。日本一名肝臟專科醫師就分享臨床案例,指出一名患者因連續多天吃下一大串麝香葡萄,結果肝功能數值突然惡化,所幸在停止食用後才逐漸恢復。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醫師認證!「6大晨間習慣」護腦又防失智 早餐吃這個效果翻倍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佔了失智症成因的六至七成。對此,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小習慣可以在預防阿茲海默症上發揮極大的作用,只要在早晨養成6種習慣,就可以大大降低罹患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無業夫妻放棄腹中骨肉 港、台就醫遭拒後共赴黃泉釀2屍3命悲劇
香港屯門大興邨昨(19日)凌晨發生一起2屍3命的墜樓命案,警方調查發現,死者為一對夫妻,因為經濟壓力不得不選擇墮胎,卻被香港、台灣兩地醫生拒絕。他們均為無業狀態,其中男方還要支付前妻子女的贍養費,再加上工作、債務問題,患有精神病;女方則自幼患有心臟疾病,有輕生傾向。
鏡報 ・ 15 小時前
每天偷偷幫脂肪加班!醫揭變胖10生活陷阱:無糖飲料、熬夜滑手機全都中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沒吃很多」,但體重計卻無情地往上爬?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揭露讓你「悄悄變胖」的生活陷阱,他說,不是你吃太多啦!胖,不一定是嘴巴的錯。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Omega-3含量是鮭魚2倍!醫大讚「這1種魚」營養又降三酸甘油脂 護心血管必吃
台灣是海島國家,漁獲相當豐富。而攝取好的油脂Omega-3有助抗發炎、調節血壓,改善身體慢性發炎的症狀,然而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必須從食物或保健品中取得,因此,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建議,民眾日常生活飲食中,應增加Omega-3的攝取,像秋天盛產的秋刀魚含有豐富的Omega-3,堪稱秋季「營養冠軍」。 抗發炎、降血脂、助減脂 秋刀魚是Omega-3好來源 魏士航指出,Omega-3是不可或缺的好油脂,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魚類就是非常好的優質來源,尤其秋刀魚每100克含5199毫克的Omega-3,幾乎是鮭魚(2665毫克)的2倍。相較於其他從秋天開始盛產的魚類,例如鱸魚(196毫克)、午仔魚(1348毫克)、石斑魚(178毫克)和香魚(991毫克),秋刀魚的Omega-3含量更為驚人。而Omega-3具抗發炎、降血壓、減少憂鬱等功效。對減重者而言,攝取Omega-3還能促進肝臟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肪酸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並增加脂蛋白酯酶活性,分解三酸甘油酯,降低血液中濃度。 高三酸甘油脂超5倍 飲食介入降回正常邊緣 魏士航就曾遇過一位34歲科技公司員工,儘管患
常春月刊 ・ 17 小時前
大腸癌疫苗來了!台大研究:預防、治療皆可「腫瘤縮小近8成」
大腸癌威脅國人健康問題有望獲得新解方。台灣大學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團隊利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技術,成功開發大腸癌「預防+治療」雙效疫苗,動物實驗顯示能使轉移至肝臟的腫瘤體積及數量減少約8成。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
不是每種魚都降血脂!醫點名「這4種」才有效:防糖尿病、脂肪肝
魚肉有益健康,眾所週知。醫師魏士航表示,眾多研究顯示,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週吃3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恐大打折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百萬粉吃播網紅體重飆到175公斤 !動切胃手術保命 專家說話了
綜合陸媒報導,近年來獵奇型吃播內容在平台演算法推波助瀾下爆紅,但背後的健康代價令人憂心。據業界人士透露,部分主播為吸引流量,不僅長期暴飲暴食,甚至有人為了更快吞食大量食物而切除味覺神經,嚴重危害身體。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醫師李曉翠指出,長期過量進食會造成...
CTWANT ・ 1 天前
高齡爸爸「每20顆精子壞1顆」 孩子自閉症、癌症風險全都升!
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研究指出,男性精子會隨年齡增長產生變異,可能導致後代罹患自閉症及癌症風險增加。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分享這項研究結果,指出男性年齡對生育的影響不容忽視,打破過去僅關注「高齡產婦」風險的觀念。
中天新聞網 ・ 12 小時前
小酌更健康?研究揭「安全飲酒量」:不聽慘失智、罹癌
一般認為小酌無害,但一項國際合作研究指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少量酒精也會減弱大腦神經功能,酒精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因此,酒精對失智風險「零安全值」。醫師李柏賢也表示,即使少量飲酒,也可能增加癌症風險。因此,根本沒有「安全飲酒量」一詞。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認識「史迪爾氏症」 當免疫系統對自己開戰恐猝不及防
高燒不退、全身痠痛、皮膚冒出紅疹,這些症狀聽起來像是普通感冒,卻可能是罕見免疫疾病「成人型史迪爾氏症」的警訊。近期一名空服員短時間內病情急轉直下離世的案例,讓這個陌生的疾病名稱浮上檯面。這種發生率僅百萬分之1.5的罕見疾病,也是現代人需要面臨的健康危機。
NOW健康 ・ 19 小時前
台灣醫療加速崩壞 醫沉痛示警:未來5年,請不要生病!
台灣引以為傲的健保體系,其核心的「救命醫療」品質正亮起史無前例的紅色警訊!新陳代謝科醫師許哲綸今(19)日在臉書粉絲專頁上沉重發文,指出由於健保給付價格長期凍結且不合理,與高報酬的醫美、健康管理等自費市場形成巨大落差,導致醫護人力與藥物等核心資源正從健保體系中「加速」流失。他對當前「醫療寒冬」的窘境表達強烈憂慮,並向全民喊話:「在環境改善前,未來五年內,請盡量不要生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這種糖有助對抗膀胱癌!4水果含甘露糖 讓癌細胞自我毀滅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近日一項刊登在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發現,天然甘露糖竟能讓膀胱癌細胞走向崩潰、自我毀滅。這項研究首度完整揭開甘露
健康2.0 ・ 1 天前
爆紅「翻轉布丁」高糖警訊 營養師揭甜食「聰明吃法」
最近便利商店的統一翻轉布丁成為社群熱門話題,許多人專程前往搶購這款雙層口感的創意甜點。不過這款甜點的含糖量幾乎是傳統布丁的2倍,熱量也跟著爆表。這種高糖、高碳水的組合最容易讓血糖在短時間內急速攀升,不僅對糖尿病患者不利,一般人長期攝取也可能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NOW健康 ・ 13 小時前
薑不只暖身! 醫揭最新研究:助燃脂、血糖不亂飆
薑是中式料理和食補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最新研究證實,薑能讓體內脂聯素上升,當脂聯素夠高,就像按下身體自我修復的開關,脂肪開始當燃料用,能幫助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8 小時前

秋冬進補當心!北市抽驗中藥材2件不合格
秋冬涼意漸濃,國人有依時節進補的養生飲食習慣,台北市衛生局至賣場、中藥行等處執行專案抽驗,共計抽驗20件產品,檢驗結果2件不符合規定,不合格率10%,分別為1件山楂、1件無磺龍牙百合檢出殘留農藥不符規定,來自信義區、文山區藥行,廠商來源則為新北市五股區、高雄市左營區,衛生局已要求抽驗地點下架,經查來源廠商均屬外縣市,已移請所轄縣市衛生局處辦。
中時新聞網 ・ 1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