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巴金森病友會健走杖活動登場 助病友穩健行走找回自信與活力
(觀傳媒雲嘉南新聞)【記者洪佳伶/雲林報導】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於2021年成立巴金森病友會,為巴金森病友及其家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資源,透過病友團體的課程活動,讓病人可以維持正常的社交,產生人際良性互動,並交換自身經驗、互相鼓勵持續接受治療,致力於建立互相支持和分享經驗的平台,幫助病友應對這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帶來的挑戰。13日於斗六院區舉辦第十次巴金森病友會活動,以健走杖為主題,源於不倒翁健走杖,邀請不倒翁運動學校專業健走杖運動指導員許婷淯,告訴病友如何啟動健走杖的活力密碼,穩健行走每一步。
不倒翁學校是郭健中醫師於2018年6月創辦,宗旨是推廣不倒翁健走杖運動,打敗肌少症。與本院馬惠明院長同為救人無數的急診出身,郭健中醫師斜槓為運動教練,將健走杖帶入樂齡運動課程中,希望能幫助高齡朋友戰勝肌少症、巴金森病等高齡疾病造成的行動困難。
神經部張楷杰主任表示,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常因肌肉僵硬、平衡失調、走路困難等症狀而面臨移動挑戰。傳統拐杖在支撐與穩定性上常有不足,而「不倒翁健走杖」可有效分散身體負重,增加行走時的安全與信心,幫助病友維持活動力。
陳信水副院長表示,巴金森病友會自成立以來,已成為病友與家屬的重要交流平台,不僅能獲得醫療團隊的專業指導,也能在活動中彼此交流、共同成長。面對巴金森氏症的挑戰,除了藥物治療外,規律且安全的運動同樣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關鍵。「今天的健走杖活動,不只是運動課,更是一次找回自信與活力的練習。
不倒翁運動學校專業健走杖運動指導員許婷淯則分享,透過不倒翁健走杖對長者來用是勇腳棍,透過健走杖運動是巴金森的健康的「活力密碼」,能夠安全又有效的強肌訓練,適合長者的下肢與平衡訓練,透過課程讓長者打造專屬自己的勇腳棍,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小技巧,從運動中找到力量與自信。
神經部張楷杰主任表示透過病友會的經驗分享環節,讓病友及家人分享彼此的照顧經驗與生活點滴,不但進一步增進病友之間的聯繫同時也加深了相互間的支持跟信任感。未來,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將持續推動病友會與健康促進活動,深耕社區、守護鄉親,成為嘉南平原最閃耀的醫療燈塔。
其他人也在看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1 天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1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22 小時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40歲以下暴增25%」!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4類人」最該警覺
年輕族群小心「糖化」加劇!「世界糖尿病日」剛過,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生活型態改變、外食比例攀升,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營養師表示,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若能做好均衡飲食、規律用餐、監測觀察等三雃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遠離糖尿病威脅。(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21 小時前日本流感暴衝!醫曝「落地後48小時最危險」:9成旅客早有徵兆
日本近期流感病例大增,讓不少準備赴日旅遊的民眾相當緊張。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在海外染上流感時,旅客往往因語言、醫療制度不熟悉而更難及時就醫,尤其是長者、幼童、孕婦及慢性病族群,更可能因延誤處置而提高重症風險。他強調,若抵達當地的前兩天就出現不適,切勿硬撐行程,應立刻就醫。
聯合新聞網 ・ 8 小時前
被誤會最深的「3大食材」冤案!營養師揭真相 肉雞沒打針啦
許多民眾在挑選食材時,常因網路流傳的片面資訊而對健康食物產生誤解。從橄欖油、肉雞到豆製品,這些日常常見的食材,其實都背負了「不必要的罪名」。營養師徐慈家指出,只要掌握正確烹調方式與攝取原則,不但能安心享用,還能發揮保健功效。 橄欖油不只能涼拌 高溫烹調同樣安全 市面上許多人認為橄欖油只能用於涼拌,否則加熱後容易變質產生有害物質。徐慈家營養師表示,其實這是長期被誤傳的觀念。橄欖油的發煙點可達攝氏190至200度,而日常家庭烹飪如炒菜、煎、炸等溫度多介於120至180度之間,仍在安全範圍內。橄欖油主要成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同時含有天然抗氧化多酚與維生素E,可幫助減少氧化壓力、維持血管彈性。相較於動物性油脂,橄欖油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膽固醇(LDL),有助於心血管保健。徐慈家營養師建議,日常烹飪可依料理需求選擇不同等級的橄欖油,初榨橄欖油適合涼拌或低溫煎炒,精製橄欖油則可安心用於高溫烹調。 肉雞無生長激素問題 炸雞風險在高溫油脂 網路上流傳「肉雞為了長得快被注射生長激素」的說法,長期引起消費者疑慮。徐慈家營養師解釋,實際上,這項指控並不符合現代養殖實況。生長激素藥劑價格高昂、
常春月刊 ・ 14 小時前
手腳冰冷被稱「現代林黛玉」?她靠藥膳調理改善體質
38歲上班族吳小姐因體力差、手腳冰冷,自小被同學戲稱為「現代林黛玉」。去年冬天就醫後,透過中藥與藥膳調理體質,今年立冬回診時表示手腳已變得溫暖,體力也明顯改善,直呼立冬補冬確實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他腰痛一年多痛到睡不著 脊椎長滿「痛風石」竟是元凶
一名49歲張姓男子長期受腰痛與右腳麻痛困擾,尤其夜間常因劇痛無法入睡,就醫診斷為第五節腰椎椎弓骨折合併脊椎解離,手術中意外發現脊椎關節內布滿痛風石,這正是造成異常劇痛的元凶。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為照顧兒童身心健康 賴清德總統宣布: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積極推動「健康台灣」國家願景,台大醫院今舉辦「健康台灣深耕論壇」,特別邀請賴總統蒞臨致詞。賴總統致詞時...
聯合新聞網 ・ 8 小時前
恆春海鮮餐廳「招牌河豚皮」惹禍?9人就醫疑食物中毒
台南某公司140人南下恆春員工旅遊,卻有9人在食用當地海鮮餐廳的合菜後陸續出現嘔吐、腹瀉症狀,緊急送往恆春基督教醫院就醫。屏東縣衛生局已接獲通報,將針對疑似導致食物中毒的「招牌河豚皮」進行調查。
中天新聞網 ・ 19 小時前
她起身「眼前一片黑」險摔! 醫揭「2原因」釀禍:不是中風
近來氣溫變化大。一名女子最近從床上或椅子起身,都會頭暈,且眼前一片漆黑,還險些暈眩跌倒,懷疑是中風前兆。醫師林軒任表示,這種情況可能是「姿態性低血壓」所致,原因包括缺水及藥物影響,但仍有機率是貧血、神經病變等疾病的警訊。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營養師揭十大補鈣食物排行!黑芝麻、小魚乾、地瓜葉都是骨本救星
「很多人以為大骨湯是補鈣的好幫手,但一碗湯的鈣含量約是10毫克,若要達到成人鈣質每日建議攝取量,每天至少要喝100碗!」營養師程涵宇笑說,其實補鈣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挑對食物,就能輕鬆補鈣、天天存骨本。 第一名:鮮乳(乳製品) 2005美國飲食指南(DGAC)指出,乳製品攝取量與骨礦物質含カq或骨質密度數據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而鮮乳是眾所皆知的補鈣聖品,一杯約240 ml的鮮乳就含有250~299毫克的鈣,程涵宇建議,每日可飲用2杯鮮乳,早晚各一杯,即可達每日所需鈣質的50%,但須盡量避免含糖的調味乳,以免糖分攝取過多,造成身體額外負擔。此外,若有乳糖不耐症問題的民眾,可以選擇乳糖已被乳酸菌消化一大半的優酪乳或優格,降低腹瀉發生的機率。 第二名:起司(乳製品) 說到起司,大部分的人應該會馬上聯想到它的高熱量,但其實它也含有豐富的鈣質,且起司的乳糖含量較低,乳糖不耐症的朋友也能放心食用。20公克起司約含有150毫克的鈣,可以搭配吐司當早餐,或是加入沙拉、玉米濃湯等料理增添風味。 民眾在採買時,儘量選擇無過度加工的天然起司,但要注意天然起司製品也比較容易發霉,建議購買小包裝,開封後儘速食用
常春月刊 ・ 1 天前
59歲女反覆腹痛竟是「肝內結石」作祟!醫:合併3症狀千萬別再拖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慢性腹痛常被誤以為腸胃不適,但背後可能潛藏重大危機!一名59歲陳女士長期承受間歇性腹痛,九月間於外院住院治療仍無改善,出院後轉至臺中市立老人復健綜合醫院,由肝膽腸胃科內科部部長賴學洲醫師安排腹部超音波及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左側肝內結石合併慢性肝內膽管炎及膽囊細沙併慢性膽囊炎,後經一般外科主任曹連誠醫師評估,安排3D立體內視鏡左肝切除加膽囊切除手術。患者術後恢復良好,成功擺脫惱人的腹痛與長年不適。 3D立體內視鏡微創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 肝臟及膽道手術過去大多以開腹方式進行,術後疼痛及恢復期長。此次採用的3D立體內視鏡技術可清晰呈現肝臟內細微結構,3D立體視角搭配螢光血流影像,即時辨識血管與膽管位置,提高手術安全性與精準度。15公分大的肝臟組織,僅透過約5公分傷口取出,可大幅降低術後疼痛與感染風險,縮短住院及復原時間,保留最多肝臟功能,同時避免肝內膽管癌長期風險。 腹痛合併發燒、黃疸、噁心應提高警覺 避免癌症風險 醫師提醒,腹痛若反覆發生、無法以一般胃腸藥物改善,應及早就醫檢查,特別是合併發燒、黃疸、噁心等症狀,更應提高警覺。膽囊結石與肝內結石可能導致反覆感
健康醫療網 ・ 12 小時前
男星肺癌4期「照演20場舞台劇」!醫揭續命關鍵:第四期肺癌不是絕症
2025年金馬影展開幕,以《大濛》角逐影帝的33歲港星柯煒林,7月才自曝因久咳不癒,確診肺腺癌第4期。消息一出震驚各界,然而,罹癌後的他不僅沒停下腳步,還接連演了20多場舞台劇。他樂觀地說:「我就是身
健康2.0 ・ 1 天前
糖尿病正偷偷吃掉視力! 醫揭「5大示警徵兆」
糖尿病不僅影響血糖,還會默默侵蝕視力。調查顯示,約3成糖尿病患者已有視網膜病變,但實際接受眼底檢查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許多人已處於失明風險中卻毫不知情。醫師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有5大徵兆,常被誤認為是單純疲勞或度數加深,實則可能是視網膜病變的警訊。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