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液堆積不是小問題!醫:新一代祛痰藥物成治療新選擇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報導】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
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
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
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痰液分泌。部份患者若康復不完全,可能會出現氣喘或呼吸道反覆敏感,持續產生痰液的情況。
長期發炎分泌過多黏液 演變為痰液堆積
蘇一峰醫師補充,當身體長時間分泌過多的黏液,便可能演變為痰液堆積的情況,成為細菌或病毒的溫床。這種狀態不僅影響呼吸,也可能誘發過敏性反應,進一步增加氣喘的風險。因此,若在感染初期未能妥善控制發炎與排痰,日後就容易留下長期後遺症。
痰液本是保護呼吸道的正常分泌物,但在發炎刺激下,會轉變成大量且黏稠的分泌,反而不利於身體恢復。蘇一峰醫師表示,痰液堆積可能會影響呼吸道,增加治療的困難度。
對老人家來說,痰液清除不徹底可能增加反覆肺炎或住院的風險;不只老年人,小孩也可能因痰液堆積受影響,過多的痰與鼻涕可能引發持續性氣喘。臨床上常見的困難就是如何有效處理痰液,以改善患者生活品質。
許多人看病時只關注是否有開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卻忽略了化痰治療的重要性。蘇一峰醫師提到,實際上痰液堆積可能延長不適感。若經過醫師評估,臨床上有時會使用祛痰藥,讓痰液變稀、清除呼吸道的阻塞物。讓痰被咳出,以減少氣管受到刺激的機會。
新一代祛痰膠囊成止痰新選擇 兼具便利性與多重功效的潛力
祛痰藥的機轉大概可以分幾類,例如幫助痰液與水結合,讓痰變得稀薄、不那麼黏稠,或是打斷痰液裡的分子鏈結,進一步降低濃稠度。然而,市面上現有的祛痰藥物也有副作用。蘇一峰醫師以市面上常見的發泡劑型態為例,部份患者會抱怨藥物味道過重、帶有人工甜味,甚至感到噁心。此外,這類藥物需要溶於水後才能服用,對需要隨時用藥的人來說不太方便。目前亦有膠囊劑型的新一代祛痰藥,攜帶與服用方式較為便利,適合部分患者的使用需求。
此類祛痰藥物的主要功能在於改善痰液稠度、促進排出,部分研究還觀察到其與抗氧化、抗發炎以及幫助抗生素增效可能有關聯。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情境中,能夠改善呼吸道黏液堆積,也可能對免疫系統有潛在幫助,成為支持呼吸道健康新的治療選項。
呼吸道病毒不可輕忽 痰液過多影響康復時間
無論是COVID-19、流感還是RSV,3者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可能導致短期急性症狀與長期後遺問題。除了針對病毒本身的治療,如何妥善處理呼吸道的發炎與痰液問題,也是患者康復的關鍵。
蘇一峰醫師提醒,大眾應該理解這些病毒並非「好了就沒事」,而可能留下長期影響。因此,除了接種疫苗、注意個人衛生、祛痰藥物治療,正確認識痰液處理與藥物選擇,不僅有助康復,也能減少反覆呼吸道困擾。
【延伸閱讀】
出現「咳、痰、喘」恐是罹COPD! 醫急籲「快改掉這1習慣」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56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沈玉琳血癌治療成功可返家吃飯,拚年底復工?醫:「這時候」復工比較好
知名主持人沈玉琳在今年7月底驚傳病倒住院,後確診為血癌。經過積極治療,9月傳出骨髓檢測報告顯示,他新生成的血球皆為正常,治療取得初步成功。而今(10/14)更傳出他已可出院回家休養,讓粉絲們鬆了一口氣
健康2.0 ・ 4 小時前
暴雨氣溫驟降!醫師警告:每降1度心肌梗塞風險飆升2%
這兩天的天氣開始有劇烈變化,連日豪雨和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要注意。天祥醫院副院長江坤俊醫師提到,氣溫每下降1度,未來一個月內心肌梗塞的機率就會增加2%,民眾不可輕忽。
鏡報 ・ 2 小時前
接受癌症放射治療 拜登首次公開露面「額頭留下明顯疤痕」
根據外媒的報導,現年82歲的拜登在長達一小時的追悼會結束後被拍到步伐緩慢離開。據悉,這是他自透露已開始接受為期五週、針對已擴散至骨骼的第四期前列腺癌的放射和激素治療後的首次公開露面。拜登的醫療團隊表示,治療預計將持續約五週。拜登的癌症被描述為高級別(格里森...
CTWANT ・ 1 天前
病人罹腦瘤右眼被摘除⋯竟要求換新眼鏡?醫從患者身上學到的生命課
當生命來到最後階段,病人最想要的是什麼?醫師維多莉亞.史薇特(Victoria Sweet)於《上帝的旅館》一書中,寫下在深池醫院的所見所聞,包括患者與醫生面對病痛或生死時的心情轉折,以及身心靈照護的本質、代價和價值等真實寫照,她深切體會到,醫生並不需要做很多事,往往只是最簡單的處方,病人就會好轉,醫療或許可以「無為而治」。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 ・ 1 天前
台灣大賽/第2戰打線出爐!兄弟變陣對威能帝 曾頌恩、岳東華離開先發
台灣大賽19日進行第2戰,賽前先發打線公布,首戰拿下勝利的樂天桃猿補手改由季後挑戰賽出色的宋嘉翔先發,兄弟部分則是前一戰出現守備瑕疵的曾頌恩、岳東華都休息,改由王政順、詹子賢擔任先發。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將列寵物黑名單 業者不滿帶近3公尺長母鱷赴農業部前抗議
農業部日前預告寵物黑名單,複蛇科、眼鏡蛇科、浣熊、河口鱷等入列,有鱷魚養殖業者今(20日)帶1隻近3公尺長的母鱷魚到農業部前抗議, 認為農業部預告該法案前並未和業者溝通,主張農業部應全數收購目前合法業者在養的河口鱷作為配套。自1981年就在嘉義縣竹崎鄉經營鱷魚養殖的業者阮茂盛,上週五帶鱷魚到立法院前
自由時報 ・ 2 小時前廣東新增屈公病例整體下降 佛山深圳等市不減反增
(中央社台北19日電)中國廣東省疾控局今天發布數據,自12日凌晨0時至18日深夜12時,廣東全省新增屈公病本土病例(含無症狀感染者)仍達2086例,但較前1週的2257例下降。其中,疫情第2波核心江門市新增病例大幅減少,但第1波核心佛山及深圳、揭陽等市則不減反增。
中央社 ・ 16 小時前蘋果換機潮點燃蘋概股熱度,工業富聯早盤飆逾6%,年內漲幅189%
【財訊快報/陳孟朔】受iPhone 17換機潮與銷售動能超預期提振,蘋概股表現搶眼,蘋概股之一的工業富聯(601138.SS)週一早盤一度大漲6.3%至人民幣63.82元(下同)的日高,最新報62.14元,漲3.55%;年內累計漲幅約189%,該股在9月23日創下上市新高74.74元。市場消息人士透露,蘋果公司(Apple)新一代旗艦iPhone 17憑藉相機、螢幕與電池的「大升級」,帶動疫情以來最強換機潮,門市排隊與交貨期普遍延長;多家機構追蹤顯示平均發貨等待時間較往年拉長約13%,反映早期需求強勁、換機週期再啟。分析師預估蘋果智慧手機收入在這個會計年度可恢復約4%成長至逾2,093億美元,2026財年進一步增至約2,189億美元、年增近5%,扭轉先前兩年下滑或持平態勢;銷量維持約2.35億支,2027年有望上看2.4億-2.6億支。iPhone仍貢獻蘋果逾半營收,是評估基本面轉捩點的關鍵。
財訊快報 ・ 1 小時前鄭麗文當選 陸學者:反映天然獨也反思民進反中的虛偽
鄭麗文18日當選中國國民新任主席,大陸涉台學者指出,鄭麗文當選凸顯台灣民意變化。鄭麗文能獲過半選票,與其敏銳捕捉台灣民...
聯合新聞網 ・ 48 分鐘前
止痛藥吃不靈?醫師提醒:這些狀況別拖,快就醫!
疼痛不一定都得吃藥,有些疼痛就算吃了止痛藥也不見得有效,對於持續未改善的疼痛,一定要找出引起疼痛的原因,才能給予正確的治療。一旦有下列情況發生,光吃止痛藥也沒用,請就醫治療。 發生這些情況,請盡速就醫◆一般止痛藥對輕度疼痛較有效,中至重度疼痛的話,就必須就醫確認病因,以針對病因給予治療給藥。◆任何突發性嚴重的頭痛。◆骨盆或腹部疼痛(非女性生理期疼痛)。◆疼痛伴隨嚴重噁心或嘔吐。◆疼痛伴隨關節紅、腫、熱。◆疑似骨折的情形。◆懷孕或疑似懷孕。◆小於2歲幼兒。◆肝病病人或嗜酒者(每天喝超過3杯酒)。 依照醫師處方或指示服用止痛藥止痛藥依藥品本身的特性、含量及藥品劑型設計,給藥間隔有所差別。一定要依照醫師處方或指示服用,不能擅自改變藥量或是服藥的時間,例如麻醉性鎮痛劑突然停藥,可能引發戒斷症狀;長效劑型或腸溶錠如無法整粒吞服,必須先確認該藥品是否可以剝半顆或是磨粉服用。 基本上,止痛藥可與食物併用或於飯後使用,以減少胃部的不適感。服藥期間最好避免喝酒精性飲料,因為酒精會增強麻醉性止痛劑的鎮靜作用,以及其他止痛藥的肝毒性或胃腸的副作用。服用高劑量或是長期使用的時候,需要監測肝、腎功能,特別是有肝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干涉吃飯、洗衣!房東竟用客廳監視器監控女租客 規定每天幾點關燈
據《星洲網》報導,原PO於小紅書發文,她原本只打算短租4個月,竟然遇到這種房東阿姨,客廳裝有監視器讓人感到不安,但因為臨時需要房子只能妥協,怎料房東每天盯監視畫面,連桌上殘留幾滴水都會傳訊提醒要擦乾淨,隔天還繼續叮嚀不要把東西掃到地上。原PO指出,房東干涉她們...
CTWANT ・ 3 小時前

認識「史迪爾氏症」 當免疫系統對自己開戰恐猝不及防
高燒不退、全身痠痛、皮膚冒出紅疹,這些症狀聽起來像是普通感冒,卻可能是罕見免疫疾病「成人型史迪爾氏症」的警訊。近期一名空服員短時間內病情急轉直下離世的案例,讓這個陌生的疾病名稱浮上檯面。這種發生率僅百萬分之1.5的罕見疾病,也是現代人需要面臨的健康危機。
NOW健康 ・ 4 小時前
「摩斯漢堡一番賞第2彈」11周邊胡鬧登場!巨大漢堡面紙套、炸雞靠枕爆笑又可愛
日本「摩斯漢堡一番賞」驚喜推出第2彈,除了再次把漢堡巨大化成面紙套外,還推出炸雞靠枕、漢堡時鐘等可愛居家週邊,摩斯粉必須抽起來!
造咖 ・ 1 小時前
「第九屆為癌而跑」「腸」長久「九」:癌友回娘家 抗癌營養不間斷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台灣腸癌病友協會與台灣費森尤斯卡比股份有限公司攜手舉辦「第九屆為癌而跑」一路走來已邁入第九年,每一年都像是一場癌友的「回娘家」,讓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經驗與力量。 為了讓更多人重視癌症治療中的「營養力」,今年以「腸」長久「九」:癌友回娘家,「抗癌營養不間斷」為主題,號召病友、家屬與一般民眾於2025年10月18日(六)齊聚新店碧潭東岸廣場,透過路跑與衛教互動分享,象徵彼此間緊密支持與陪伴,共同傳遞「營養不中斷,抗癌有力量」的理念。 抗癌營養不間斷 陪癌友走更長久的路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胡萬祥理事長分享,癌症治療往往是一場漫長的抗戰,除了醫療專業的介入外,營養支持更是維持治療效果與生活品質的基礎。許多癌友在療程中因副作用而出現食慾不振、體力下降,若沒有持續且正確的營養補充,很容易陷入撐不下去的困境。協會希望透過每年為癌而跑活動,提醒癌友與家屬:就像每年回娘家一樣,營養支持不能間斷,唯有補對營養,才能陪伴彼此走得更久、更穩、更健康。 見證營養力量:「相較於一般營養補充品,適當攝取含魚油營養成分、並兼顧醣類比例的保健品,有助維持體力與營養平衡。」,今
健康醫療網 ・ 2 小時前
「主動式ETF」00984A威猛!首度除息就填息 股利11/13入帳
主動式ETF「安聯台灣高息」(00984A)今(20)日迎來掛牌後首度除息,參考價為10.39元。隨著大盤勁揚逾200點,00984A盤中最高觸及10.46元,開盤不久即完成填息。
Yahoo奇摩股市 ・ 3 小時前
「最美檢察官」轉戰律師 5司法官卸任合開事務所開幕
有「最美檢察官」之稱的陳漢章卸下檢察官後轉戰律師界,他攜手志同道合的檢察官程彥凱與其他法官一起成立敦合法律事務所,今天舉行開幕典禮,現場嘉賓雲集,祝賀花籃一堆,現場宛如植物園。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6 小時前
486先生「1習慣」害頸椎險斷掉!醫驚喊:現代人的通病
「486先生」陳延昶表示,他之前因長期低頭工作,導致頸椎第3、4節嚴重變形,醫師告訴他,一旦跌倒,恐致頸椎斷掉,讓他驚覺長期低頭看電腦螢幕、滑手機的危險。神經外科醫師徐至貝表示,現代人常每天低頭滑手機好幾個小時,長期會造成頸椎過度負擔,「當頭前傾斜45度時,頸椎承受的重量達頭重量的5倍,導致頸椎非常容易受損及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台中瑪莎拉蒂女「喝1瓶啤酒」上路 七期土地公廟前離譜自撞分隔島翻覆
台中市西屯區今(20)日凌晨2時許,發生一起自撞車禍,一輛瑪莎拉蒂行經惠中路二段及市政北三路口時,突然失控自撞中央分隔島,導致整輛車翻覆,車頭嚴重毀損、左前輪噴飛,撞擊力道之大,連號誌燈都被擊落,安全島石柱也斷裂掉落,現場一片凌亂。湯姓女駕駛一度受困,經酒測酒測值達0.3毫克,由於湯女是10年內酒駕累犯,警方將依公共危險罪移送法辦,處最高12萬罰鍰、吊銷駕照、移置保管車輛。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1蔬菜」抗癌、解毒還能回春!乳癌女狂吃3個月後神奇好轉
十字花科蔬菜具有解毒功能。醫師劉博仁表示,一名乳癌患者經檢測體內的「鄰苯二甲酸酯(DEHP)」的代謝物偏高,長期會干擾內分泌與細胞代謝。劉博仁請患者每天多吃一些「十字花科蔬菜」,3個月後,女子的檢測數據明顯改善,解毒與代謝功能大幅提升。女子也直呼,「精神變好了、皮膚也變亮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