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2次手術與長期復健 罕病XLH少女陳宥榛錄取醫學系
財團法人罕病基金會今天(15日)舉行「2025罕見疾病獎學金頒獎典禮」,就讀大學一年級的陳宥榛儘管罹患罕見疾病,仍通過2次手術與長期治療的考驗,錄取義守大學醫學系。她說自己將來要當醫生,幫助更多病患。
財團法人罕病基金會15日舉行「2025罕見疾病獎學金頒獎典禮」,今年有415位病友獲獎,共發出新台幣290萬元獎金。獲得「金榜題名獎」的陳宥榛考取義守大學醫學系,她回憶起自己在小學二年級被發現罹患「性聯遺傳型低磷酸鹽佝僂症(XLH)」,此病會導致骨骼發育異常,雙腿呈現O型彎曲,明明是遺傳性疾病,但全家只有她得到,她覺得很傷心、打擊也很大,更覺得老天很不公平。
她說,爸媽跟她說對不起,並且說對她很虧欠,然後帶著她到處求醫,游泳、瑜伽、氣功、電療等都做了,每天也要吃非常多藥,她還動過2次大型手術,將雙腿放入鋼釘及鋼板。她拿出X光照片,說自己當時真的痛到什麼東西都吃不下去。她說:『(原音)現在鋼板還是在裡面,還在這邊,還有這邊,就是去做一個人工的骨折,讓它變成有一個開口這樣,然後它就可以讓你腳骨頭變直,然後你還會長高,所以我原本是151公分,現在變155這樣,但是我腳踝這邊還是沒有開,所以它看起來就還是有點歪歪的。』
雖然宥榛從小成績一直都不錯,但考量到復健會花非常多時間,在高中時,她把心一橫,將治療暫停,努力在學業上,並一舉考上義守大學醫學系公費生,她希望自已將來當醫生,幫助更多病患;而且也因為在這個疾病上面花了很多金錢,她想要回報給家人。
衛福部長石崇良致詞時指出,罕見疾病最麻煩的就是要花很多時間才能診斷出來,衛福部已建置罕見疾病的診斷平台,將由台大兒童醫院承作,只要有症狀卻查不清楚原因,或是有不明感染時,就可以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在費用方面,未來也會增加診療費給從事罕病照顧的醫護同仁,讓他們可以得到應有的尊重。
石崇良強調,每個人天生都不平等,但怎麼讓大家在不平等的基礎下可以得到平等的機會、可以在社會發揮自己的所長,這是政府的責任,也是大家共同的願望。他承諾明年罕病用藥會持續成長,預算一定會優先討論。
其他人也在看

文雅畜牧場遭移動管制還偷賣蛋 石崇良:嚴格查處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5日電)彰化文雅畜牧場遭移動管制,竟仍非法賣出4萬顆違規蛋。衛福部長石崇良今天直言「不可思議」,不能上架雞蛋竟又被上架,已發文彰化縣政府要求查明究責,「一定會嚴格查處」。
中央社 ・ 23 小時前
流感季提升防護力 專家:不能只靠維他命
財經中心/陳孟暄 葉晏昇 台北報導最近天氣變冷,流感疫情也跟著升溫,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今年流感高峰提前報到,全台就診人數明顯增加,不少民眾除了打疫苗,也靠吃保健食品來提升防護力,不過專家提醒,想要讓免疫系統真的發揮作用,光補維他命還不夠,也要記得補充植化素,才能讓身體多一道防線。天氣變冷了,不管是在捷運上、辦公室,還是路上,偶爾都會聽到咳嗽聲。根據疾管署統計,今年流感高峰提前報到,光是今年10月,流感就診人數已超過64萬人,創去年同期高,除了打疫苗,還能怎增加身體防護?民眾:「我平常就打流感疫苗啦,但是流感疫苗它只是,就是防重症,那我們平常就是也會擔心說,還是要自己要,比如說吃點維他命,來保護自己的免疫力,因為都有年紀了」。流感季提升防護力 不能只靠維他命?專家揭另一個關鍵營養。(圖/民視財經網)營養師:「其實講到提升保護力這一塊,其實大家第一個想法就是說,那我們要補充維生素C,但其實現在有一個營養素可能會被大家給忽略,它的營養價值也很高,它就是「植化素」,那植化素的話,它其實出現在我們的天然蔬菜水果裡面都有,像番茄有茄紅素、莓果有花青素、紅蘿蔔有β胡蘿蔔素,這其實都是「植化素」的一種,那它可以幫助身體的抗氧化、然後提升防護力,那這也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醫師、營養師都會跟大家不斷的提醒說,要多吃一點各種顏色的蔬菜水果,來補充到「植化素」,才可以提升身體的防護力,然後來讓營養價值來的更全面」。想要吃得健康,補充蔬菜水果,同時就能補充到植化素,但現在的人有時候中午一個便當就打發一餐,真的很難每天都有吃到足夠的蔬菜水果。流感季提升防護力 不能只靠維他命?專家揭另一個關鍵營養。(圖/民視財經網)藥師:「像最近天氣變冷,早晚溫差也比較大,那許多民眾前來詢問是否有能提升保護力的保健品,尤其是長輩,身體比較弱也比較容易擔心。那現在其實像市面上已經有一個加有植化素的營養品,一瓶可以補充到好幾種蔬菜水果的營養,提升保護力,也算是蠻方便的選擇」。藥師建議,進入冬天冷冷的,可以把蔬果植化素的營養品加熱成濃湯,熱熱喝。流感季除了接種疫苗,日常飲食中多補充蔬果營養,也是強化防護力的重要關鍵。原文出處:流感季提升防護力 不能只靠維他命?專家揭另一個關鍵營養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洗碗海綿比馬桶還髒?專家:完全是細菌天堂東京流感警報!醫師示警「海外重症難求助」 4階段檢查清單確認你「做好準備」加油「加滿」吸入一級致癌物風險暴增 醫勸:跳停就好
民視影音 ・ 23 小時前北門衛所與新營醫院合作中醫巡診場次擴增 偏鄉長者健康照護更有保障
北門區位於臺南沿海,總人口不到1萬人,但其中65歲以上長者佔24%,人口結構高度老化且醫療資源不足,北門衛生所自110年起與衛福部新營醫院合作推動「中醫多元醫療照護計畫」,每週二定期提供中醫巡診服務,迄今已服務超過6000人次,深受居民肯定;因民眾就醫需求熱烈,今年11月起加開每週五下午診次,成為全國首例每週提供兩診次的中醫巡診服務,讓偏鄉長者的健康照護更有保障。北門衛生所診療空間完善,設有獨立診察室、診療室與藥局,服務品質媲美醫院,推動過程中也獲得社會各界熱心支持,友鋮公司捐贈二組遠紅外線儀,蚵寮保安宮主委洪明農捐贈10孔電針機,提升治療多元性與舒適度。北門區衛生所表示,中醫巡診開辦以來雖歷經疫情與人力挑戰,但服務量穩定推進,其中女性約佔六成,以中高齡族群為主要服務對象 ...
台灣新生報 ・ 23 小時前Line Pay一卡通分家》700萬用戶僅260萬下載 一卡通電支恐雪崩?
Line Pay與一卡通將在今年底正式分家,明年1月1日起,通訊軟體LINE的錢包中,就看不到「iPASS MONEY」的選項了,一卡通提供的各項生活繳費、儲值、提領、好友轉帳、付款,都得轉移至一卡通全新「iPASS MONEY APP 」才能運作,不過,分家倒數1個半月,一卡通700萬電支用戶,僅
自由時報 ・ 1 天前
「現代林黛玉」體力差手腳還冰冷 中醫:健康藥膳調理體質助身子溫暖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廖妙茜/台中報導】38歲吳小姐是上班族,外表秀氣身材纖細,從小因為體力差、手腳經常冷 […]
觀傳媒 ・ 22 小時前
畢生奉獻醫學 李明亮獲頒罕見疾病貢獻獎
前衛生署長、慈濟大學創校校長李明亮,被譽為「台灣遺傳學之父」,今年高齡九十歲的他,榮獲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頒發「罕見疾病貢獻獎」,頒獎典禮特別移師花蓮靜思靜舍,由上人親自授獎。獎座背後,是照亮無...
大愛電視 ・ 22 小時前
200官兵持續投入救災 全力加速蘇澳復原
[NOWnews今日新聞]鳳凰颱風襲台,北部地區因為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造成連日大雨,造成宜蘭蘇澳地區災情。國軍持續執行災後復原工作,第三作戰區今(15)日表示,轄屬蘭陽地區指揮部今晨再次投入大量兵力...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毒雞蛋吃進肚子怎麼辦?毒物專家:最可能衝擊甲狀腺!「這樣做」可降低罹癌風險
芬普尼禁用藥竟出現在台灣養雞場!被芬普尼污染的雞蛋流向還在追查中,萬一吃到「毒雞蛋」怎麼辦?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指出,長期接觸芬普尼恐有增加罹患「甲狀腺癌」風險,目前並沒有解毒的特效藥可治
健康2.0 ・ 10 小時前
81歲文平夫婦無三高!健保卡從未用過 健康祕訣大公開
資深廣播人文平和百萬流量網紅文平嫂,夫婦2人高齡81歲,卻沒有三高慢性病。文平更驕傲說,健保卡從來沒用過,連老花、白內障、攝護腺問題都沒有,身體如此健康,都要多虧太太平常細心照護。 文平夫婦健康
健康2.0 ・ 10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0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40歲以下暴增25%」!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4類人」最該警覺
年輕族群小心「糖化」加劇!「世界糖尿病日」剛過,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生活型態改變、外食比例攀升,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營養師表示,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若能做好均衡飲食、規律用餐、監測觀察等三雃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遠離糖尿病威脅。(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8 小時前
研究證實秋葵可降空腹血糖!醫:黏液是關鍵成分勿炒太久
全台約有20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期研究顯示,常見蔬菜秋葵具有穩定血糖的功效,其中最關鍵的成分就是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黏液,而料理方式也會影響其保健效果。
中天新聞網 ・ 3 小時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