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深雨濛濛》國民奶奶心梗猝逝!女性心臟病死亡率每5歲就翻倍
中國表演藝術家陳奇9/13在上海浦東曙光醫院因心肌梗塞搶救無效去世,享耆壽95歲。陳奇曾在多部膾炙人口的影視劇中飾演奶奶的角色,如《情深深雨濛濛》、《上海一家人》等,深植人心的演技使她贏得了「國民奶奶」及「江南第一老太」的美譽。
陳奇追隨戲劇大師黃佐臨 塑造經典老太形象被稱「國民奶奶」
陳奇是戲劇大師黃佐臨的弟子,把表演視為畢生志業。她曾謙虛表示,雖然不確定自己的演技是否出色,但內心對表演的熱愛卻從未改變。自1981年起,陳奇開啟她的影視劇生涯。在《十六歲花季》、《孽債》、《奪子戰爭》等劇中,她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老太太形象,觀眾們親切地稱她為「國民奶奶」,足見其演技的精湛與感染力。
白玉蘭戲劇獎特殊貢獻獎 94歲高齡仍矢志為觀眾奉獻
2023年4月,年屆94歲的陳奇榮獲白玉蘭戲劇獎特殊貢獻獎。她登台領獎時,全場觀眾起立鼓掌致敬。陳奇捧著獎杯,聲音洪亮地表示,儘管年事已高,仍感到自己的付出不夠。她承諾只要觀眾有需要,她就會繼續為大家奉獻更多。
看更多:46歲百萬YTR猝逝,不是心肌梗塞!1症狀健檢沒發現成隱藏炸彈
與曹可凡兩度合作 留下「超群記憶力」的深刻印象
知名主持人曹可凡也在微博悼念陳奇。他曾與陳奇合作,對她的「超群記憶力」印象深刻。他表示,陳奇獲頒白玉蘭獎終身成就獎時,儘管反應速度明顯減緩,但她仍然一絲不苟、認真準備,用最真誠流暢的語言,表達對戲劇事業的熱愛與追求。
心血管疾病非男性專屬 更年期女性也要預防
國民健康署提醒,心血管疾病並非男性專屬,也是更年期女性的重大疾病之一。根據衛福部106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女性死因第二位。如果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相關死因,心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24,105名女性死亡。
更年期女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
女性在更年期前有荷爾蒙保護,容易忽略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但隨著更年期到來,女性荷爾蒙濃度降低,血管彈性變差、血壓上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每5歲增加近一倍。許多中年婦女隨著年齡增長,健康風險也開始增加,包括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問題,這些都是影響更年期後婦女健康的重要因素。
女性心梗症狀與男性不同 容易被忽略
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張效煌指出,女性心肌梗塞的症狀與男性有所不同。男性通常表現為典型的胸痛、胸悶、喘等,而女性可能出現胃痛、火燒心或異常疲倦等症狀,容易被忽視。他強調,這些不適症狀其實正在反映身體狀況,是身體發出的警訊。
國健署也提醒,女性心臟疾病的症狀與男性不同,特別是心肌梗塞,女性會出現噁心、手麻、呼吸不順及背痛等非典型症狀,不同於男性的胸悶等典型症狀。因此,女性心梗常被誤以為是太過勞累而輕忽了心血管疾病的威脅。提醒更年期女性如有上述症狀,應該尋求專科醫師診治。
心肌梗塞有誘發因子 出現疲倦火燒心要小心
張效煌也解釋,心肌梗塞有許多誘發因子,如天氣寒冷、血壓升高、大餐後、情緒波動過大等。如果因過勞、太累出現疲倦或火燒心等情況,就要注意可能是心血管問題,應適當休息、控制血壓,找出原因,以免心肌梗塞。尤其女性的火燒心可能是狹心症的表現,千萬不可輕忽。
看更多:航運大老周也為心肌梗塞過世!注意心梗前兆 這種痛法快就醫
高風險族群要特別留意 夏天補水避免脫水引發心梗
此外,東方人的心血管疾病通常比白人晚發生,因此張效煌提醒,女性在65歲、男性55歲以後就要特別留意,尤其是有家族遺傳、父母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缺乏運動、肥胖、吸菸、夜班、晚睡、工作壓力大、要求完美的人。另外,夏天要記得補充水分,避免脫水引發心肌梗塞。
更年期前後都要注意 採取健康生活型態遠離心血管疾病
對於更年期前已有肥胖、三高及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女性,應做好疾病控制;若更年期前無三高等心臟危險因子,不論有無家族史,也要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健康飲食、規律運動、遠離菸害,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看更多:他喝紅酒倒下竟活了!醫揭100個「救命關鍵」教心電圖判讀祕訣
◎ 圖片來源/翻攝自微博
◎ 資料來源.諮詢專家/國民健康署.張效煌醫師
更多健康2.0報導
支架可分解!恢復血管彈性跟著心臟跳動 屏基完成全台首例
不只柿子!這些食物、藥物、習慣都可能讓你「肚裡藏石」
國中生腸病毒症狀好轉竟發生心肌炎!醫示警:病毒還沒離開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快檢查!家中這2用品恐暗藏重金屬 長期用恐傷腎還致癌
在現代生活中,許多家庭重視健康飲食,卻可能無意間從日常家居用品中攝入重金屬,造成身體的危害,外媒就點名兩種家中常見的用品,看似光亮、方便,但如果選擇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健康隱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運動降膽固醇「早上vs晚上」哪時最好?專家解答 差別出乎意料
當你拿到健檢報告,發現膽固醇比預期高時,可能會感到緊張不安。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提醒,該是時候調整生活習慣,例如重新把運動排進日程,幫助降低數值。研究顯示,運動能幫助改善膽固醇,降低「壞的」LDL 膽固醇,並提升「好的」HDL 膽固醇。不過,如果想讓努力更有效,你或許會好奇:有沒有特定時間運動更有助於降低膽固醇?對此,eatingwell網站訪問了心臟科醫師、運動營養師與健身教練。 運動有最佳時間嗎? 目前沒有一致的結論,是否早晨、下午或晚上運動對降膽固醇最好。心臟科醫師 Aaron Feingold 表示,依個人狀況而定,但有研究顯示,早晨運動在膽固醇管理上可能略佔優勢。他解釋,人體的晝夜節律會影響脂肪代謝,膽固醇生成在夜晚達到高峰;早晨運動能打斷這個循環,並在白天提升 HDL 水準。例如,一項針對年長者的研究發現,早晨運動者的 LDL 膽固醇明顯低於下午運動者。另一項研究則指出,早晨運動與降低冠狀動脈心臟病與中風風險有關,而膽固醇在這兩種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過,下午或晚間運動也有其優勢。運動營養師 Marie Spano 指出,研究顯示,晚間運動可能比早晨運動更能降低血中膽固醇。因
常春月刊 ・ 17 小時前
大腸癌疫苗來了!台大研究:預防、治療皆可「腫瘤縮小近8成」
大腸癌威脅國人健康問題有望獲得新解方。台灣大學與美國史丹佛大學合作團隊利用「誘導多功能幹細胞」技術,成功開發大腸癌「預防+治療」雙效疫苗,動物實驗顯示能使轉移至肝臟的腫瘤體積及數量減少約8成。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

連吃「這水果」4天差點爆肝!醫聽完吃法直呼太可怕
水果常被視為健康食品,但吃法若不當,同樣可能讓身體亮紅燈。日本一名肝臟專科醫師就分享臨床案例,指出一名患者因連續多天吃下一大串麝香葡萄,結果肝功能數值突然惡化,所幸在停止食用後才逐漸恢復。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醫師認證!「6大晨間習慣」護腦又防失智 早餐吃這個效果翻倍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發病進程緩慢、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神經退化性疾病,佔了失智症成因的六至七成。對此,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小習慣可以在預防阿茲海默症上發揮極大的作用,只要在早晨養成6種習慣,就可以大大降低罹患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無業夫妻放棄腹中骨肉 港、台就醫遭拒後共赴黃泉釀2屍3命悲劇
香港屯門大興邨昨(19日)凌晨發生一起2屍3命的墜樓命案,警方調查發現,死者為一對夫妻,因為經濟壓力不得不選擇墮胎,卻被香港、台灣兩地醫生拒絕。他們均為無業狀態,其中男方還要支付前妻子女的贍養費,再加上工作、債務問題,患有精神病;女方則自幼患有心臟疾病,有輕生傾向。
鏡報 ・ 15 小時前
每天偷偷幫脂肪加班!醫揭變胖10生活陷阱:無糖飲料、熬夜滑手機全都中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沒吃很多」,但體重計卻無情地往上爬?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揭露讓你「悄悄變胖」的生活陷阱,他說,不是你吃太多啦!胖,不一定是嘴巴的錯。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Omega-3含量是鮭魚2倍!醫大讚「這1種魚」營養又降三酸甘油脂 護心血管必吃
台灣是海島國家,漁獲相當豐富。而攝取好的油脂Omega-3有助抗發炎、調節血壓,改善身體慢性發炎的症狀,然而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必須從食物或保健品中取得,因此,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建議,民眾日常生活飲食中,應增加Omega-3的攝取,像秋天盛產的秋刀魚含有豐富的Omega-3,堪稱秋季「營養冠軍」。 抗發炎、降血脂、助減脂 秋刀魚是Omega-3好來源 魏士航指出,Omega-3是不可或缺的好油脂,但人體無法自行合成,魚類就是非常好的優質來源,尤其秋刀魚每100克含5199毫克的Omega-3,幾乎是鮭魚(2665毫克)的2倍。相較於其他從秋天開始盛產的魚類,例如鱸魚(196毫克)、午仔魚(1348毫克)、石斑魚(178毫克)和香魚(991毫克),秋刀魚的Omega-3含量更為驚人。而Omega-3具抗發炎、降血壓、減少憂鬱等功效。對減重者而言,攝取Omega-3還能促進肝臟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肪酸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並增加脂蛋白酯酶活性,分解三酸甘油酯,降低血液中濃度。 高三酸甘油脂超5倍 飲食介入降回正常邊緣 魏士航就曾遇過一位34歲科技公司員工,儘管患
常春月刊 ・ 17 小時前
不是每種魚都降血脂!醫點名「這4種」才有效:防糖尿病、脂肪肝
魚肉有益健康,眾所週知。醫師魏士航表示,眾多研究顯示,魚油能降低發炎反應、降低三酸甘油酯,一般人只要每週吃3次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性魚,例如鮭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就能達到理想攝取量,但若吃鱈魚、鯛魚、養殖魚等Omega-3含量低的魚,上述保健效果就恐大打折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高齡爸爸「每20顆精子壞1顆」 孩子自閉症、癌症風險全都升!
權威科學期刊《自然》(Nature)最新研究指出,男性精子會隨年齡增長產生變異,可能導致後代罹患自閉症及癌症風險增加。婦產科醫師蘇怡寧分享這項研究結果,指出男性年齡對生育的影響不容忽視,打破過去僅關注「高齡產婦」風險的觀念。
中天新聞網 ・ 12 小時前
小酌更健康?研究揭「安全飲酒量」:不聽慘失智、罹癌
一般認為小酌無害,但一項國際合作研究指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少量酒精也會減弱大腦神經功能,酒精是失智症的風險因子。因此,酒精對失智風險「零安全值」。醫師李柏賢也表示,即使少量飲酒,也可能增加癌症風險。因此,根本沒有「安全飲酒量」一詞。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認識「史迪爾氏症」 當免疫系統對自己開戰恐猝不及防
高燒不退、全身痠痛、皮膚冒出紅疹,這些症狀聽起來像是普通感冒,卻可能是罕見免疫疾病「成人型史迪爾氏症」的警訊。近期一名空服員短時間內病情急轉直下離世的案例,讓這個陌生的疾病名稱浮上檯面。這種發生率僅百萬分之1.5的罕見疾病,也是現代人需要面臨的健康危機。
NOW健康 ・ 19 小時前
台灣醫療加速崩壞 醫沉痛示警:未來5年,請不要生病!
台灣引以為傲的健保體系,其核心的「救命醫療」品質正亮起史無前例的紅色警訊!新陳代謝科醫師許哲綸今(19)日在臉書粉絲專頁上沉重發文,指出由於健保給付價格長期凍結且不合理,與高報酬的醫美、健康管理等自費市場形成巨大落差,導致醫護人力與藥物等核心資源正從健保體系中「加速」流失。他對當前「醫療寒冬」的窘境表達強烈憂慮,並向全民喊話:「在環境改善前,未來五年內,請盡量不要生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這種糖有助對抗膀胱癌!4水果含甘露糖 讓癌細胞自我毀滅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表示,近日一項刊登在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發現,天然甘露糖竟能讓膀胱癌細胞走向崩潰、自我毀滅。這項研究首度完整揭開甘露
健康2.0 ・ 1 天前
爆紅「翻轉布丁」高糖警訊 營養師揭甜食「聰明吃法」
最近便利商店的統一翻轉布丁成為社群熱門話題,許多人專程前往搶購這款雙層口感的創意甜點。不過這款甜點的含糖量幾乎是傳統布丁的2倍,熱量也跟著爆表。這種高糖、高碳水的組合最容易讓血糖在短時間內急速攀升,不僅對糖尿病患者不利,一般人長期攝取也可能增加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NOW健康 ・ 13 小時前
薑不只暖身! 醫揭最新研究:助燃脂、血糖不亂飆
薑是中式料理和食補中不可缺少的調味料。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最新研究證實,薑能讓體內脂聯素上升,當脂聯素夠高,就像按下身體自我修復的開關,脂肪開始當燃料用,能幫助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8 小時前
打呼太大聲恐是1疾病 醫:不治療恐增加猝死風險
你有打呼的狀況嗎?如果打呼狀況嚴重,恐要就醫檢查是否是重度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有醫師就示警,睡眠呼吸中止症若是不治療,長期下來恐會增加猝死機率。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