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能一天吃進5色蔬菜?無毒教母譚敦慈教你選 創意「減碳排蔬果」這樣吃
日本沖繩以長壽聞名,但近年來卻出現 65歲以下人口死亡率偏高的現象?數據顯示年輕一代的健康狀況值得關注,可能與飲食習慣西化,以及生活型態有關。個人怎樣才能活得長壽而且健康,同時也能響應大環境需減碳排才能永續發展的議題?專家建議,多選購在地的、當季的蔬果即可降低運輸過程所產生的可觀碳排。尤其能加上一些創意吃法,全食材運用而不浪費,從「日日聰明吃蔬果」做起,延年益壽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
無毒教母譚敦慈:「一日蔬食菜單」 綠、白蔬菜兩餐輪流吃
到市場如何選購蔬菜?無毒教母譚敦慈提供了一個獨特的「一日蔬食菜單」,強調5色蔬果的重要性,尤其是綠、白色蔬菜不可或缺。她建議,午餐和晚餐分別選擇不同顏色的蔬菜,以確保攝取到多樣化的營養素。譚敦慈表示,午餐若選擇綠色蔬菜如菠菜,晚餐就可以搭配白色蔬菜如高麗菜,兩餐輪流食用不同顏色的蔬菜,不僅可以攝取多元營養素,也能避免單一食材吃膩。她建議,每餐蔬菜份量以1~2人份為宜,並以簡單的烹調方式,如蒸煮或快炒,保留蔬菜原有的風味與營養。
挑選高麗菜訣竅:葉片間隔是重點 全食材使用不浪費
如何挑選蔬菜?譚敦慈強調,要注意蔬菜的新鮮度與重量。以高麗菜為例,她建議,應選擇重量較輕、葉片間隔較鬆散的高麗菜,這樣的高麗菜口感較甜脆。另外,花椰菜的梗部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質,建議切片食用,不要直接丟棄。
五色蔬果營養豐富 紅黃紫蔬果也要有
除了綠、白色蔬菜外,譚敦慈指出,紅色、黃色和紫色的蔬果也不能少。不同顏色的蔬果可提供不同的營養素,建議民眾盡量攝取5種顏色的蔬果,以獲得更全面的營養。她也提醒,在烹調蔬菜時,適量添加油脂有助於人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不建議完全不攝取油脂。
看更多:160位長壽奇蹟!日本長壽村老人愛吃這種菜 吃對蔬菜減碳又護心血管
營養師大推2種「減碳排」蔬菜:地瓜葉、龍鬚菜
3位營養師趙函穎、李婉萍、程涵宇都不約而同表示,把握當令成熟、選購在地種植這兩個元素,就是在力行「減碳排」目標了!李婉萍強調,吃當季的農產品最新鮮,而且當季食材生長情況很好,比較不容易擔心施用過量農藥的風險。李婉萍推薦2種蔬菜,而且是農村長輩告訴她「幾乎很少用到農藥就能長得很茂盛的蔬菜」──地瓜葉、龍鬚菜。
李婉萍分析,地瓜葉、龍鬚菜除了有益身體健康,為什麼還能有助「減碳排」,是因為這兩種蔬菜很容易種,從產地運送到市場的「碳足跡」就會比較少,比起一些漂洋過海來台灣的進口蔬菜,像是青花菜之類的碳排量,一定會來得較高。
看更多:減碳要從吃菜開始?專家破解真相:「這種蔬菜」反而對地球更傷害
「減碳排」蔬果怎麼搭?當番茄遇上西瓜
程涵宇指出,減碳排蔬菜就是台灣在地生長的尚青!她舉例,目前春天可拿雲林縣四湖鄉所產的小番茄,搭配二崙鄉產的西瓜,就是一道保護力UP的「西瓜小番茄沙拉」,特別適合在春天容易過敏的族群多吃。
到了夏天,程涵宇建議,在地蔬果搭配台灣鯛和文蛤這類運輸短、碳排少的蛋白質,很理想。尤其文蛤富含鋅、鐵、B12,高蛋白、低脂肪,熱量低,減脂族也適合!聰明搭配方法如下:
清蒸台灣鯛+炒地瓜葉+紅藜飯。
味噌台灣鯛魚湯+高麗菜+豆腐。
好元氣生滾鯛魚片文蛤粥+蔬菜。
全食材運用:葉子、莖、皮都能用 一點也不浪費!
程涵宇指出,全食物運用可以減少浪費。越接近原始狀態、越少被加工過的食材,可以幫助減少碳排(少加工、少包裝),減少營養流失,增加膳食纖維攝取,有助腸道健康,飽足感高不容易暴食。因此她建議買整顆水果或整把葉菜,比切好裝盒的更環保。尤其平常常被丟掉的部分,實際上是能入菜、入湯的。例如:紅蘿蔔葉炒蛋,擁有豐富維生素A很適合3C族群。而花椰菜梗切絲炒或是煮成濃湯,膳食纖維更多更營養不浪費。果皮像是檸檬、柳橙可以烘乾泡茶也超棒!
創意、適量吃蔬果 「減碳排」更給力
趙函穎說,除了蔬菜要盡量各種顏色都要吃,水果方面是台灣之寶,也要多樣化攝取不同的植化素。像是荔枝、釋迦、水梨都是春夏之間最當紅、當季新鮮選項。不過她提醒,釋迦含糖量高,如果有血糖過高或糖尿病的患者,建議一次吃1/4顆就好。此外,荔枝性質偏燥熱,容易上火的人也要適量食用,大約4~5顆為限。她提供了以下4道創意蔬果吃法,也提醒有特殊體質的人,在食用某些水果時要多加留意。
1.鳳梨豆漿果汁:高纖助消化
趙函穎建議,可以將一拳大小的鳳梨,加上豆漿或蘋果汁打成果汁,再加入一拳份量燙過的白木耳,製成一杯高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的健康飲品。此外,鳳梨也可以與雪白精靈菇一起拿來炒菜,是很棒的高纖兼具開胃料理選擇。
2.水梨降燥湯:清爽升級
趙函穎說,水梨可以切片加上薄荷葉與檸檬片泡水,或是加入紅棗和白木耳一起燉湯,清涼解渴又潤肺降燥。至於桑葚雖然偏酸,但若要做優格,可以用豆漿為基底,再加入藍莓等莓果來平衡酸度,也是很棒的點子。
看更多:沖繩居民平均壽命變短了 長壽美名變傳說恐是「這些食物」害的
3.荔枝特製點心:減糖又清爽
對於有特殊體質的朋友,趙函穎也提供了一些飲食小撇步。以荔枝來說,建議去籽後搭配嫩豆腐或杏仁凍,再加一點檸檬汁,就能變成一道甜而不膩的夏日甜品。
4.桑葚優格:養腸道好菌又美肌
趙函穎說,桑葚風味比較酸,搭配優格就很棒,可以用豆漿做優格,加上一點桑葚和藍莓,用莓果類去平衡酸味,都是健康選項。
看更多:吃「這種蔬食」能防癌還能做環保!大腸直腸癌大幅減少 還能防憂鬱和失智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諮詢專家/譚敦慈護理師.趙函穎營養師.李婉萍營養師.程涵宇營養師
更多健康2.0報導
長者常感到孤單又沒胃口?「吃播」能喚回食慾 還能解孤單
4款早餐是三高隱藏地雷!常常吃恐高血糖 粉漿蛋餅+這款豆漿都中標
燙青菜、清蒸、微波,哪個最營養?醫解答:這煮法「維生素E飆60%」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地瓜葉穩血糖又抗癌 醫:2吃法是大忌
地瓜葉含有豐富的多酚、花青素等營養成分,具有穩定血糖和抗癌潛力,但中醫師提醒,由於其屬性偏涼,不適合涼拌或生食。此外,地瓜葉含有維生素K和高鉀,特定族群應謹慎食用。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跌倒是我國年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防跌首要維持肌力與平衡,除了運動之外,也應攝取足夠熱量與蛋白質。不過國人雖然普遍知道蛋白質的重要性,飲食習慣中卻潛藏引發肌少症的風險——早餐蛋白赤字。營養師建議,早餐至少應攝取2份蛋白質,譬如200毫升豆漿就是1份蛋白質,搭配雞蛋、豆製品等,補足早餐蛋白質所需。
幸福熟齡 ・ 1 天前
更年期「腹部脂肪」更易囤積!壯世代女性掌握3招 管理體重好簡單
女性一生中有三個時期特別容易發胖,分別是懷孕後、更年期後以及談戀愛期間。其中「更年期肥胖」問題尤為普遍,主要源自荷爾蒙變化、代謝速率下降以及睡眠品質降低等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壯世代女性更要多加注意。
健康2.0 ・ 13 小時前
不是橄欖油!研究證實「這1種油」更能控血糖 醫提醒:千萬別再煮到冒煙
很多人只把芝麻油當調味料,但其實它的健康力道超乎想像!一項最近在BMC Nutrition 發表的新研究針對60位脂肪肝(MASLD)女性的臨床隨機試驗,把她們分成兩組:每天各吃30公克芝麻油或葵花油,並搭配低卡飲食,持續12週。兩組人都瘦了,但在血糖控制上,芝麻油組表現遠遠超過葵花油組。 在12 週後,芝麻油組的血糖相關指標有顯著進步: 1、空腹血糖(FBG):芝麻油組下降18.2 mg/dL,葵花油組僅下降4.3 mg/dL2、空腹胰島素(FSI):芝麻油組下降3.2 µIU/mL,葵花油組只降0.5 µIU/mL3、胰島素阻抗(HOMA-IR):芝麻油組下降1.4,葵花油組僅下降0.34、胰島β細胞功能(HOMA-β):芝麻油組提升15.6,葵花油組僅提升3.2 芝麻油不只是「減重時的佐料」,它能更有效降低血糖、改善胰島素效率,還能增強胰島 β 細胞功能,對延緩甚至預防糖尿病都有潛力。 為什麼芝麻油能降血糖? 芝麻油透過三大途徑幫助血糖控制: 1、代謝途徑:其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UFA)能保護胰島β細胞、改善胰島素敏感度,並調節脂質代謝基因,減少胰島素阻抗。2、荷爾蒙途徑:M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身體正在「慢性燃燒」?名醫:必做5件事預防癌症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加速老化,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慢性發炎就像星星之火,會逐漸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還會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他建議從「吃、補、睡、動、心」五個面向著手改善,這也是長壽的關鍵之道。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醫院說是小手術!12歲男童撞肚動手術 醒來6器官竟全沒了
中國山東傳出駭人醫療事故,一名12歲男童兩年前因腹部撞傷就醫,本以為只是小手術,卻在手術後被切除了包括十二指腸、胰腺、大部分胃與小腸等6個器官,導致他終身無法進食,必須靠注射營養液維持生命。事件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家屬痛批醫院毫無交代,網友也怒問「這是救人還是害人?」。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46歲運將突發高燒不退!就醫驚覺「肝功能受損」 竟是養鸚鵡釀禍
綜合陸媒報導,林男半月前飼養了一隻鸚鵡,因駕車工作無法照料,便將鸚鵡放入口袋隨身攜帶。不料數日後,他突發高燒至38.7℃,伴隨畏寒、乾咳與全身乏力,自行服用感冒藥後仍反覆發熱,並出現頭暈、反應遲鈍與精神萎靡等症狀。家人發現林男情況不對,趕緊將他送醫。檢查結果顯...
CTWANT ・ 22 小時前
「最帥展昭」驚傳猝逝!醫揭運動後心臟不適奪命2大元兇,冒冷汗是警訊
曾在《碧血青天楊家將》中飾演「展昭」一角、被封為「最帥展昭」的59歲前亞視小生甄志強,驚傳於上海猝逝,消息震驚演藝圈。據悉,他是在打球後突感心臟不適後離世。醫師警告,運動後出現的胸悶、冒冷汗,絕非只是
健康2.0 ・ 13 小時前
一吃早餐就停不下來、愈吃愈想吃? 營養師揭「關鍵元兇」:少了這1類食物
早餐不僅是一天的第一餐,更是啟動身體代謝與大腦運作的重要時刻。營養師陳珮淳表示,若選擇錯誤的食物,可能導致血糖波動、精神倦怠,甚至影響整日的專注與效率。不同的早餐組合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能量表現,因此正確搭配營養素,才能讓身體維持穩定狀態。 高油高糖早餐 會帶來負面效應 若早餐以油炸食物、含糖飲料或精緻澱粉為主,容易造成血糖快速升高,隨後迅速下降,導致腦部短暫缺乏能量而出現疲倦感與注意力下降。此外,陳珮淳營養師指出,過多油脂會使消化速度變慢,讓人精神遲滯、氣色黯沉;若僅依靠飲料充飢,則缺乏足夠營養,不僅無法維持飽足感,也使工作效率下降。 補充優質蛋白質 是啟動身體鑰匙 蛋白質是維持代謝與穩定血糖的重要營養素,能延長飽足感,避免血糖大幅波動。若早餐缺乏蛋白質,例如僅吃白吐司或饅頭,容易出現疲倦與飢餓感。陳珮淳營養師建議蛋白質來源包括雞蛋、無糖豆漿、優格、毛豆、鮪魚與雞胸肉,這些食材能有效提供大腦與肌肉所需的能量。 適量健康油脂 有助情緒與腦部運作 適量攝取優質油脂,不僅能協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還能穩定情緒與提升專注力。陳珮淳營養師指出,早餐若能加入酪梨、堅果、橄欖油或亞麻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只是「血糖高」而已?追蹤45萬人研究:「糖尿病前期」讓失智風險多54%…控血糖最簡單的3方法
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截至2022年全台糖尿病患者已超過256萬人,並以每年新增2.5萬人的速度持續增加,其中18歲以上成人盛行率達12%,男女患病比率分別為11.4%及8.9%;且每4人就1人處於糖尿病前期。許多人以為,僅是「血糖偏高」,又還沒被診斷為糖尿病,就不必太在意?其實這想法大錯特錯,「血糖過高,就像器官長期泡在糖水裡!」不僅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現在更有研究顯示,即使血糖只是略高,都可能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幸福熟齡 ・ 11 小時前
早餐蛋餅這樣吃!增肌減脂完美搭配 專家推薦5吃法 1作法是低卡零食
早餐愛吃蛋餅嗎?不論是餅皮軟Q或金黃酥脆的蛋餅,都各有擁護者,但蛋餅多用油煎,熱量高嗎?對於想減脂控制體重的民眾,可以用蛋餅當早餐嗎?營養師孫語霙分享5種低卡蛋餅吃法,每捲不超過450大卡,還能吃到均
健康2.0 ・ 1 天前
不用萬步!最新研究:日行「這步數」就能延緩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是長者失智的主因之一。一篇新發表在知名期刊的文章指出,對於大腦已經開始出現該疾病分子跡象但尚未出現任何認知症狀的老年人來說,每天走3千~5千步,就能幫助延緩認知能力下降,認知退化延後約3年,而每天走5000–7500步的人,延後幅度可達7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黴菌毒素爆表!醫示警「5類人」小心恐致癌 8種排毒法曝光
台灣溫暖又潮濕的氣候是黴菌生長的最佳環境,但如果家中黴菌不及時處理,不僅影響美觀,對人體也有極大的害處,有研究顯示,黴菌毒素和35種癌症息息相關,若想排除黴菌,一定要由體內到環境徹底排除,對此,醫師王偉全就列出8種排毒方法給民眾參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喝咖啡別碰12種藥物!藥師示警:恐引發災難性副作用
咖啡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尤其早晨一杯咖啡能夠提神醒腦,幫助開啟一天的工作。然而,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藥劑師警告,咖啡若與某些特定藥物一同服用,可能會產生危險的交互作用,甚至引發「災難性副作用」,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社畜都中招!醫揭上班族「3習慣」加速老化 容易出現體重增加、腦霧
許多上班族因為工作壓力大,假日常以大吃大喝、熬夜追劇來犒賞自己,卻忽略了健康的重要。對此,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提醒,許多人「長期高壓、熬夜」、「三餐靠速食、炸雞、含糖飲料」、「缺乏運動與放鬆時間」,雖然賺到了錢,卻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1關鍵」煮出名店紅豆湯!營養師曝生理期喝「紅豆湯」補鐵真的有效 | Women's Health
紅豆湯有豐富纖維素、蛋白質來源、高含量抗氧化劑、有助於血糖控制等五大功效,告訴你想要煮出超軟爛的紅豆湯重要一關鍵就是「足夠的水量」。
Women's Health美力圈 ・ 1 天前
52歲女咳嗽、大笑就尿失禁!醫曝原因喊很常見 3族群高風險
更年期到了,不少過去沒有的症狀都會跑出來,有時候還會發生令人尷尬的事。泌尿外科醫師曲元正就分享一起個案,有位52歲的林小姐只要咳嗽或大笑,就會不受控制地尿失禁,令她感到尷尬又煩躁,不敢參加聚會或外出運動。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她身上還發生許多更年期的症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中醫師看診突見病患「耳垂一道溝」 驚喊:小心心血管疾病!
看耳垂就能知道心臟好不好?醫界近年常提到「冠心溝」現象,引發不少網友好奇。中醫師就在社群上分享親身趣事,提醒若耳垂出現一道摺痕,或許要多留意心血管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手術前一刻被喊卡?只因「沒停藥」 醫:可能危及生命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長王瓊玉指出,術前未依醫囑停藥是導致手術臨時取消或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李姓女性病患經過長時間等待準備接受手術,卻在手術前一刻被告知必須取消或延期,原因是她忘記依醫囑停用特定藥物。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