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最新研究:早餐「這樣吃」熱量燃燒多2倍!吃對早餐防生病
不吃早餐卻把晚餐吃得像國王嗎?德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這種飲食模式可能會讓身體的新陳代謝變得遲緩,研究還發現,即使攝取相同熱量的食物,若選擇在早上食用,燃燒的卡路里會比晚上多出兩倍,專家建議無論是否正在減重,將大部分的熱量集中於早餐攝取,不僅有助於控制體重還能預防代謝疾病。
早餐攝取有助啟動新陳代謝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姜惠珊表示,現代人因為比較忙碌,或是早上食慾不好,常會容易省略掉早餐,想藉此減少熱量的攝取。但其實早餐是非常重要的,就算是減重,還是建議要吃飽吃好,可以減少晚餐的攝取。姜惠珊強調,「一日之際在於晨」,早上要能夠啟動身體的代謝,就是要吃進早餐,因為經過一個晚上沒有進食,身體的能量都會偏低。
看更多:日本奶奶92歲還在快樂工作!健康長壽原來是靠1飲食習慣
早餐攝取與晝夜節律息息相關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鄭翔如認為,吃早餐這件事情也關乎著人體生理時鐘的運行。如果能讓吃早餐的時間點與身體的晝夜節律保持協調,將有助於改善身體的健康狀況。起床後一到兩個小時內進食,通常有助於提高身體的能量,並使飢餓和腸道的節律始終一致。
研究指出,不規律的用餐時間可能會導致腸道微生物與晝夜節律基因作用紊亂,進而導致肥胖和高血糖。因此,維持飲食與晝夜節律步調一致,對健康的維持很重要。
晚餐不宜吃得過量
彰濱秀傳醫院外科部主任林建華表示,晚上是一天當中基礎代謝率較低的時候,人開始要進入休息的狀態,所以這個時候就不宜再吃太多。除此之外,飲食上還要特別強調吃對食物,會有益於增加熱量的代謝。假設蛋白質含量稍微高一點,身體在消化蛋白質的過程中,會消耗能量,分解代謝食物。林建華強調,吃對食物是有利身體代謝,所以吃的時間、吃對正確的食物,對於減肥很重要。
彰濱秀傳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蕭立偉認為,攝取適當的營養素,熱量可以輔助荷爾蒙的運作,連帶讓身體去進行腦力激盪,去上班或是勞力的動作。
看更多:早餐蛋餅這樣吃!增肌減脂完美搭配 專家推薦5吃法 1作法是低卡零食
大腦中央生理時鐘影響進食反應
研究發現,大腦中的中央生理時鐘會調控一天當中進食反應的變化。與其他時段相比,剛起床時候攝取餐食,雖然升糖反應較低,但會引發較強的飽足感與生熱反應。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廖誼青表示,在早餐攝取較高比例的熱量,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比起將相同餐食安排在晚餐時間,更有助於長期控制肥胖和其相關的代謝症候群。但若跳過早餐或晚餐進食過晚,會比較不利於代謝。
早餐吃得飽吃得好有助控制體重
姜惠珊指出,如果有吃早餐讓能量足夠再去消耗,會比較能夠消耗脂肪。一般來說,能規律攝取早餐的人,體脂率通常比沒有吃早餐的人來說是相對較低的。她建議早餐要吃得飽吃得好,能夠幫助身體的代謝,在體重控制上能夠控制得更好。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部長顏啟華教授也認為,將一整天的熱量集中在早餐,這些人相對來說,體重減輕的會比較多。一般吃東西尤其要減重的話,原則是要多纖維、少糖、少油。基本上早餐建議以一些比較原形的食物為主,要多纖維、蛋白質要充足。
對於熱量的消耗,早上優於晚上,而且早餐後食物引起的血糖和胰島素濃度升高狀況,會比晚餐後低。因此,相較於一頓豐盛的晚餐,選擇一頓豐盛的早餐,對於防止代謝性問題會是更好的選擇。
看更多:晚餐太晚吃 胃癌風險增!醫提4招降風險 1習慣能自救 10分鐘也好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TVBS
更多健康2.0報導
你買過嗎?日本知名醬油防腐劑含量超標 邊境攔截不准進口
地瓜葉1吃法是大忌!醫師這樣吃:防乳癌、肺癌、抗濕疹降發炎
化骨秋刀魚這樣煮!Omega-3鈣質一次補 佃煮、甘露煮差在哪
本文由健康2.0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其他人也在看

宜蘭最美歐風民宿|布魯克森林勇奪《食尚玩家》2025旅宿大賞雙項肯定
商傳媒|記者馬兆麟/宜蘭報導宜蘭全新熱門網紅景點「布魯克森林/BrooKburg」民宿,在近 6,000 家旅宿報名、500 家入圍、並與多家五星級飯店同場競逐的激烈評選中,勇奪「十大最佳優質新旅宿」及「十大異國風情旅宿」。以宛如歐洲童話小鎮的氛圍與獨具美學的建築風格,成為今年宜蘭最受矚目的旅宿之一。並為回饋旅客支持,即日起至 2026 年 6 月 30 日前入住可享「旅宿大賞」專屬優惠。坐落於宜蘭員山、距離市區僅十分鐘車程的布魯克森林,是一座將歐式浪漫與山林靜謐完美融合的度假園區。園區佔地近兩千坪,依傍雪山餘脈的五十溪畔,四季景致變化多端,少了喧囂的觀光氣息,取而代之的是與山嵐、樹影與流水聲交織的迷人風情。建築靈感源自南德巴伐利亞風格,融合法、德、奧經典木桁式設計。白牆、尖塔與拱型廊道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無論是晨霧中映照的白牆木窗,或夜色下點亮的暖黃燈光,都營造出宛如置身歐洲鄉村的愜意氛圍,讓旅人不出國門,也能享受異國風情。客房設計延續歐風主題,房名皆取自歐洲最美小鎮,花園雙人房正對落雨松林及花園景觀,四季風景如畫;閣樓三人房以斜頂木樑設計搭配私人陽台,打造溫馨居家氛圍;山景四人房可
商傳媒 ・ 1 天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8 小時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甲狀腺亢進恐引發致命風暴!專家:高碘食物和咖啡應避免
甲狀腺亢進症嚴重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等急重症狀況,這個腺體負責調節全身能量代謝與體溫,一旦分泌過多賀爾蒙,身體代謝速度過快,就會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多汗、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等症狀。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不只是油!營養師曝膽固醇飆高元凶 不挨餓2週有效降低
連假過後不少人面對健檢報告上的膽固醇數字感到憂心,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假期後兩週內是黃金降膽固醇期,透過正確飲食調整,能有效幫助代謝,避免脂肪定居體內。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研究證實秋葵可降空腹血糖!醫:黏液是關鍵成分勿炒太久
全台約有20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期研究顯示,常見蔬菜秋葵具有穩定血糖的功效,其中最關鍵的成分就是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黏液,而料理方式也會影響其保健效果。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6 小時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2 小時前
營養師揭十大補鈣食物排行!黑芝麻、小魚乾、地瓜葉都是骨本救星
「很多人以為大骨湯是補鈣的好幫手,但一碗湯的鈣含量約是10毫克,若要達到成人鈣質每日建議攝取量,每天至少要喝100碗!」營養師程涵宇笑說,其實補鈣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只要挑對食物,就能輕鬆補鈣、天天存骨本。 第一名:鮮乳(乳製品) 2005美國飲食指南(DGAC)指出,乳製品攝取量與骨礦物質含カq或骨質密度數據有顯著的正相關性。而鮮乳是眾所皆知的補鈣聖品,一杯約240 ml的鮮乳就含有250~299毫克的鈣,程涵宇建議,每日可飲用2杯鮮乳,早晚各一杯,即可達每日所需鈣質的50%,但須盡量避免含糖的調味乳,以免糖分攝取過多,造成身體額外負擔。此外,若有乳糖不耐症問題的民眾,可以選擇乳糖已被乳酸菌消化一大半的優酪乳或優格,降低腹瀉發生的機率。 第二名:起司(乳製品) 說到起司,大部分的人應該會馬上聯想到它的高熱量,但其實它也含有豐富的鈣質,且起司的乳糖含量較低,乳糖不耐症的朋友也能放心食用。20公克起司約含有150毫克的鈣,可以搭配吐司當早餐,或是加入沙拉、玉米濃湯等料理增添風味。 民眾在採買時,儘量選擇無過度加工的天然起司,但要注意天然起司製品也比較容易發霉,建議購買小包裝,開封後儘速食用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1 天前
少吃多動也沒用?她半年胖6公斤好冤枉!醫揭「圍更年期」真相:10招穩胰島素、甩脂不復胖
台灣女性平均約在50至53歲左右進入更年期,但往往步入40歲、尚未停經之前,就會因為荷爾蒙變化,導致身心疲憊、變胖加速,甚至「少吃多動」的減重鐵律都不適用,堪稱是女性特別辛苦的時期。減重醫師鄧雯心指出,這段時間被稱為「圍更年期」(Perimenopause),是女性由生育年齡過渡到停經的自然階段,涵蓋未完全停經、但已有熱潮紅、情緒起伏、失眠與掉髮等更年期症狀,或是剛停經1~2年的女性。處在這個階段的女性或許會覺得「呼吸也會胖」,但其實重點不是「少吃」,而是「吃對」。面對失控的體重、體脂肪與腰圍,她建議10要點管控飲食,包括餐與餐之間空腹、每天至少喝2000c.c.純水、咖啡盡量控制在1~2杯、避免奶製品等。持之以恆,就能健康瘦下來。
幸福熟齡 ・ 28 分鐘前
「愛吃烤香腸」18歲男學生罹大腸癌 譚敦慈:吃芭樂助解毒
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國內每年新增逾萬名患者。無毒教母譚敦慈指出,飲食不當會增加罹癌風險,曾有一名18歲男學生因長期食用烤香腸,後來不適就醫確診大腸癌,病情快速惡化不治。她強調,燒烤食物在高溫過程中會產生多種致癌物質,建議民眾每月最多食用1至2次,且需搭配高維生素C水果幫助排毒。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