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慢跑還是瘦不下來?光靠跑步很難瘦,慢跑瘦身必學4大眉角
為了減重,你每天換上跑鞋,在公園、在操場、在跑步機上揮灑汗水,期待著體重計上的數字能給予你滿意的回報。然而,日復一日,月復一月,那頑固的數字卻似乎紋風不動,甚至還有微微上升的趨勢。這份挫折感,足以澆熄許多人持續運動的熱情。
「只要跑步就會瘦」是一個普遍但過於簡化的觀念。慢跑作為一項極佳的有氧運動,對心肺功能、血液循環和整體健康有著無庸置疑的益處,但在「減重」這條路上,它並非萬靈丹。如果你只是一味地跑,卻忽略了其他關鍵因素,那麼你的努力很可能事倍功半。
關鍵一:別讓飲食成為減重之路的絆腳石
許多人常抱持著「我運動了,所以可以多吃一點」的補償心態,這正是慢跑減重失敗最常見的原因。我們往往高估了運動所消耗的熱量,卻低估了食物的熱量。一小時的慢跑,根據個人體重和速度的差異,大約能消耗300至500大卡,而一份炸雞排、一杯珍珠奶茶,就能輕易地讓這份努力化為烏有。
跑前跑後的飲食規則大不同
運動的目的是燃燒體內儲存的脂肪,而非剛剛吃下肚的食物。若在吃飽飯後立刻去跑步,身體會優先利用血液中高濃度的血糖作為能量來源,脂肪燃燒的效率自然大打折扣。理想的跑步時機,應在飯後至少一至兩小時,讓身體有時間初步消化。若擔心空腹運動會體力不濟,可在跑前30分鐘補充少量好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例如一根香蕉或一小片全麥吐司。
此外,運動時的水分補充也至關重要,但請選擇無糖的礦泉水或白開水。市售的運動飲料多半含糖量偏高,雖然能補充流失的電解質,但同時也攝入了不必要的熱量,反而阻礙了脂肪的燃燒。
關鍵二:肌力訓練,提升靜止不動時的燃脂力
你是否想過,為什麼有些人似乎吃不胖,而你連喝水都會胖?這背後的秘密,很可能就藏在「基礎代謝率(BMR)」之中。基礎代謝率是指人體在靜止狀態下,為了維持生命基本機能(如呼吸、心跳、體溫)所需消耗的最低熱量。基礎代謝率越高,代表你的身體在休息時也能燃燒掉更多的熱量。
而影響基礎代謝率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肌肉量」。
慢跑與肌肉的關係
慢跑屬於有氧運動,其主要功能是提升心肺耐力與消耗熱量,但對於「增加肌肉量」的效果卻相當有限。田徑場上的長跑選手,體態多半是乾瘦精實,而非肌肉飽滿,這便是例證。
更值得注意的是,若長時間(例如超過一小時)進行單一的有氧運動,身體為了應對能量需求,在消耗完肝醣後,除了燃燒脂肪,也可能開始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質來提供能量。這會導致肌肉量流失,進而降低你的基礎代謝率。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跑了很久,體重卻停滯不前,甚至一旦停止運動,復胖速度比誰都快的原因——因為他們燃燒熱量的引擎(肌肉)變小了。
重量訓練的重要性
要有效提升肌肉量,必須仰賴「肌力訓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重量訓練。透過深蹲、硬舉、臥推等方式,給予肌肉足夠的阻力刺激,使其產生微小的撕裂,再透過休息與營養補充,肌肉便會修復並成長得比以往更強壯。
肌肉量增加,基礎代謝率隨之提高,你的身體將變成一個24小時不停歇的燃脂機器。即使在你睡覺、看電視的時候,也能比別人消耗掉更多的卡路里。這才是避免「溜溜球效應」、維持長期穩定體態的根本之道。
關鍵三:智慧組合,打造高效燃脂的運動模式
既然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都不可或缺,那麼該如何將它們完美結合,發揮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減重效果呢?答案是:策略性地安排你的運動課表。
先重訓,後有氧
一個廣為推薦的高效燃脂順序是「先進行肌力訓練,再進行有氧運動」。當你先做重訓時,會優先消耗儲存在肌肉中的肝醣作為主要能量。因此,當你接著進行慢跑等有氧運動時,身體能更快地進入以「燃燒脂肪」為主的能量供應模式,大大提升了有氧運動的燃脂效率。
你可以嘗試安排一週三至四次的運動,其中兩天可以這樣安排:先進行30至40分鐘的全身性肌力訓練,再接著跑20至30分鐘的步。這樣的組合不僅能有效增肌,更能讓燃脂事半功倍。
讓訓練內容多樣化
我們的身體非常聰明,會逐漸適應你給予它的挑戰。如果每天都用同樣的速度、同樣的距離跑同樣的路線,久而久之,身體的耗能效率會提升,也就是用更少的力氣完成同樣的事情,這時你的減重效果就會進入「停滯期」。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你需要定期給身體新的刺激。可以嘗試加入「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例如在慢跑中穿插幾段30秒的全力衝刺,或是挑戰有坡度的路線。這種訓練方式不僅能在短時間內消耗大量熱量,更能產生所謂的「後燃效應(EPOC)」,讓你在運動結束後的數小時內,持續燃燒卡路里。
關鍵四:拋開體重迷思,看見身體真實的改變
最後,我們必須打破對體重計數字的執著。體重,只是一個綜合性的數字,它包含了脂肪、肌肉、水分、骨骼等所有身體組織的重量。在減重的過程中,這個數字的起伏,往往不能完全反映你努力的成果。
肌肉比脂肪更「重」
同樣一公斤的肌肉和一公斤的脂肪,雖然重量相同,但肌肉的體積遠比脂肪來得小且緊實。這意味著,當你透過運動和肌力訓練,成功地減少了脂肪並增加了肌肉量,你的體態會變得更結實、線條更明顯,穿起衣服來更好看。然而,反映在體重計上,數字可能變化不大,甚至因為增加了肌肉而略微上升。
因此,與其每天斤斤計較那零點幾公斤的變化,不如將焦點放在更實質的指標上:
體脂率: 這是評估肥胖與否更科學的標準。
身體圍度: 定期測量你的腰圍、臀圍、腿圍,這些數字的減少,是比體重下降更有意義的進步。
穿衣感受: 感覺褲頭變鬆了,衣服穿起來線條更好看了,這就是最直接的回饋。
慢跑是一項很棒的運動,但若想將其作為減重的主要手段,就必須採用更全面、更科學的策略。成功的體重管理,是一場關於「飲食控制」、「肌力提升」與「智慧運動」的整合性戰役。現在,重新檢視你的計畫,將這四大關鍵融入其中,你將會發現,通往理想體態的道路,其實比你想像的更加清晰與寬廣。
◤看更多慢跑好文◢
該如何選擇自己的跑鞋,跑馬拉松選錯鞋恐造成運動傷害,5種方式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鞋款
跑者肌力訓練:等長收縮!等長收縮對跑步的5大好處,5種等長收縮訓練動作
其他人也在看

美國爆首例人類染H5N5禽流感死亡 疾管署呼籲落實防疫5要6不
美國出現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5N5型」禽流感喪生個案,衛福部疾管署今天表示,截至目前,今年國內尚無新型A型流感人類個案。疾管署指出,近年全球通報新型A型流感人類個案,多與直接接觸禽鳥、家畜或受污染環境有關,目前雖研判無人傳人風險,但仍呼籲民眾落實「5要6不」,包含蛋要熟食、不接觸或餵食禽畜等「5要6不」防疫原則。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 1 天前
石破茂開砲了! 批高市「台灣有事論」:不能在公開場合說
據日本媒體今天(11/23)報導,日本前首相石破茂今天在網路節目,批評現任首相高市早苗的挺台言論,並直言「這不應該在公開場合談論」,另外,社民代表福島瑞穗也在社群媒體發文,指出高市的發言已經超越法律的限制。
太報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牛奶或燕麥奶?營養師大推「它」穩血糖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還是牛奶、燕麥奶?營養師吳映澄分析,4種常見的早餐飲品,建議想補充蛋白質的人可以喝牛奶、豆漿,若想補充膳食纖維則選擇燕麥奶。 豆漿營養有哪些?補蛋白質、大豆異黃酮、卵磷脂
健康2.0 ・ 3 小時前
罹罕病靠「輸液續命」嚴重骨鬆 25歲女申請安樂死:讓我走吧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荷蘭自童年起便反覆進出醫院,長期受慢性疼痛、噁心及持續嘔吐困擾。醫師多年來無法確診,使她的病情在青少年時期急速惡化。她最終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交感神經節病變」,這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控制呼吸、心跳、腸胃等...
CTWANT ・ 1 天前
你的身體比嘴誠實!專家:壓力寫在血管與頭髮上
一位追蹤治療四年的患者,原本已改善腸胃、睡眠及體力問題,卻因父親過世後的遺產爭議,導致健康狀況急劇惡化,出現血壓飆升、胸悶及白髮增多等症狀。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女嬰臀部掛16公分腫瘤!竟是罕見「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 驚人畫面曝光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陳又綺/綜合報導台中一名產婦在生產時驚見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16公分的巨大腫瘤,經檢查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這顆腫...
FTNN新聞網 ・ 23 小時前
吃水煮餐卻瘦不下來? 營養師點名「意想不到地雷」:反而更容易胖
近年來水煮餐成為減重族群的熱門選擇,許多人認為只要將食物水煮就能輕鬆瘦身。這種烹調方式確實能大幅減少油脂攝取,但若食材選擇不當,反而可能讓減重計畫事倍功半。輔大醫院營養部王貝文營養師指出,水煮餐的成功關鍵不在於烹調方式本身,而在於懂得挑選營養均衡的食材組合。想透過水煮餐健康減重,就必須了解哪些食材才是真正的減重好幫手。 蛋白質與蔬菜 打造飽足感的黃金組 蛋白質是所有營養素中最能提供飽足感的成分,王貝文營養師解釋高蛋白質點心能讓人延長進食間隔並減少下一餐的食量,而水煮餐的蛋白質來源建議選擇雞胸肉、魚片、蝦仁等白肉類,這些食材脂肪含量低且富含優質胺基酸。雞蛋也是極佳選擇,一顆水煮蛋約含7公克蛋白質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價值高且方便準備;素食者則可選擇豆腐、毛豆等植物性蛋白,同樣能提供充足營養。王貝文營養師強調減重期間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1.2至1.6公克蛋白質,有助於在減重過程中保護肌肉量。此外,也應攝取足夠的蔬菜,因蔬菜富含膳食纖維且熱量低,能增加飽足感並幫助調節血糖。王貝文營養師進一步說明,深綠色蔬菜如菠菜、花椰菜富含維生素,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則含有豐富纖維,蒸煮方式能保留蔬菜中的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老翁全身爆癢擦藥膏也沒用!一刮竟驗出上千隻蟲 2招除疥蟲
一名70歲老翁過去3個月來全身搔癢,夜間更嚴重,使用市售濕疹藥膏也沒用,連家人也出現類似紅疹與搔癢,就醫才發現,竟是「結痂型疥瘡感染」,而且刮下皮屑檢驗,疥蟲竟達上千隻!所幸經過治療1個多月,老翁已不
健康2.0 ・ 1 天前
母胎中長腫瘤10週長四倍 女嬰竟帶著16公分「大球」出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女嬰出生臀部長了尾骶骨畸胎瘤,經手術後已恢復正常/澄清醫院提供 女嬰出生時,臀部宛如帶著一個直徑16公分「大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清爽早餐仍害血糖狂飆!營養師揭「5大地雷」 恐越吃越餓、容易累
有些早餐看似健康,實則暗藏血糖炸彈,甚至影響一整天的精神。營養師薛曉晶列出5種「早餐地雷」,分別是燕麥奶、份量失控、主食搭配含糖飲料、過多碳水化合物、加工低醣產品,長期大量攝取恐讓血糖失控,容易感到飢餓,反而越吃越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9 分鐘前
50歲男吃火鍋蔬菜血壓暴衝 醫:蔬菜先過水再吃
隨著天氣轉涼,火鍋季節來臨,一名50歲高血壓男子案例,因直接食用火鍋中燙煮的蔬菜而導致血壓從原本穩定的120毫米汞柱飆升至150毫米汞柱,原因是蔬菜吸附了高鈉湯汁。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蔬果汁加「1水果」慘了!研究:大減84%關鍵營養素
很多人會喝蔬果汁來補充營養,但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蔬果汁的營養吸收其實深受配方影響,而「香蕉」這個營養又常見的食材,竟然會讓關鍵營養素「類黃酮」吸收量大減8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吃香蕉會咳嗽? 醫師解釋真正原因:不是每個人都會中
「感冒不要吃香蕉、會越咳越嚴重」這句古早流傳的說法,許多人從小聽到大。兒科醫師徐嘉賢指出,這種說法並非全然迷信,背後其實有科學根據,可能是香蕉與花粉、乳膠過敏有交叉反應,對香蕉的蛋白過敏,或是胃食道逆流,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因為吃香蕉而咳嗽。
鏡週刊Mirror Media ・ 3 小時前
近50%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權威研究證實:2關鍵有效防失智
近50%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2024年版的《Lancet》失智症委員會報告揭示了失智症14項可改變的風險因子,占整體失智症風險近50%,顯示有一半的失智症,其實可以預防或延後發生,並不是無能為力。
健康2.0 ・ 3 小時前
不只暖身!薑茶這樣煮抗發炎、護血管效果更好
天氣一冷,手腳冰冷、四肢無力的感覺總讓人不舒服。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建議,泡一杯熱騰騰的薑茶,不只是溫暖身體,更對健康有意想不到的好處。2024、2025 年的研究指出,薑除了暖身,還能抗發炎、抗氧化,對血管與代謝都有幫助。
鏡報 ・ 1 天前
「喀」一下扳機指!台南8旬婦手指長期痛到崩潰 靠1招2個月成功緩解
台南一名83歲陳姓婦人雙手手指長期疼痛,吃飯、拿物都十分吃力,前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就診,診斷發現此為俗稱的「扳機指」,主要因手指肌腱過度使用導致發炎腫脹,使肌腱在滑過腱鞘時被卡住,經過針灸治療治療後,已經大幅改善,重拾日常自理能力。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21歲女反覆發燒、關節腫痛 一查竟確診紅斑性狼瘡
一名21歲女性反覆發燒、全身疲倦,出現落髮、面部紅斑及關節腫痛等症狀,檢查後確診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此疾病在台灣最常好發於20至49歲女性,患者需定期追蹤、避免紫外線曝曬,並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民國75年前出生看過來 全台220萬人免費肝炎篩檢一次到位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國健署宣布重大政策調整,凡民國75年(含)以前出生、年齡至79歲的民眾,即日起都能享有「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國健署施預估可讓全台約220萬人受惠,協助更多國人提早掌握肝臟健康,降低肝病與肝癌帶來的威脅。
壹蘋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