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移植必看!「反排斥」比你想得更致命,紅疹、腹瀉是警訊…醫曝「三吹四請」守住肺功能防惡化
「那是一位3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簡稱AML)接受異體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植)。」
臺大癌醫中心血液腫瘤部劉家豪醫師表示,「移植一年後,該名患者發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簡稱GvHD),並發生皮膚硬化的狀況,硬化的皮膚如同一層囹圄一樣禁錮著患者身體,使她無法靈活活動,甚至無法蹲下、沒辦法使用蹲式廁所。」
因為第一線類固醇治療成效有限,經過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標靶藥物。終於控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硬皮症的狀況也終於獲得改善,今日已可正常活動,重拾自己的生活品質。
骨髓移植後,「反排斥」和癌症復發同樣危險
血液疾病的患者,因為自身造血功能出了差錯,如再生不良性貧血或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或是罹患白血病或抗藥性淋巴癌,需要捐者的免疫系統的抗癌效果,就可能需要進行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
異體骨髓移植後除了換掉舊的骨髓,隨著捐者的骨髓進入病患體內,製造所有的白血球,重建免疫系統,就像進駐一批全新的警察,會在血液裡巡邏,看到癌細胞就會予以殲滅,即進行一種癌症免疫療法。
但這些警察也可能看到其他器官不是自己的,而攻擊患者的器官,進而產生「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俗稱為「反排斥」。
捐贈者與受贈者的細胞都具有獨特的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簡稱HLA)其有如門禁卡,可以幫助警察系統辨認該細胞是不是「自己人」。
異體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前,都會檢測HLA。
捐贈者與受贈者的完全相符,反排斥機會較低。
現在因為藥物等的進步,HLA配對不合或半相合的捐贈者移植也可以執行且日益增多的,因此這類反排斥也日益增多。
但因為反排斥的發生,表示捐贈者免疫系統開始活躍殲滅癌細胞,因此沒有反排斥發生的病患,癌症反而復發機會可能較高。
這種額外的抗癌的效果,是骨髓幹細胞移植擁有與其他固態器官移植最大不同之處,其是治癌的一個手段。
現在的醫學還無法做到讓捐者的免疫系統,只攻擊癌細胞而不攻擊宿主。
「所以這個反排斥又稱為必要之惡。有時臨床上停掉抗排斥藥後仍沒有反排斥發生時,甚至會採取輸注淋巴球等手段,來刻意誘發輕微的反排斥,以降低復發率,提升患者移植的成功率。因為移植後最大的敵人反而是復發,也就是癌症本身。」
因此在患者與家屬得知發生反排斥時,反而有些人不會覺得不開心。
必須反排斥,但不能太嚴重
既然反排斥為必要之惡,但又不要太嚴重,若過度嚴重的反排斥又可能致命,所以如何控制反排斥有一點發生,卻不要太嚴重,就像當年米飯廣告詞「有點黏又不要太黏」,有發生反排斥又不要太多反排斥,就是醫師要傷腦筋和密切調整的部分。
密切觀察,早期發現異狀,跟醫師保持聯繫是重要的。
一些骨髓移植中心會設立移植個案管理師,24小時隨時讓病患通報可能的症狀。
增加衛教資訊,讓病患和家屬知道GvHD的表現有哪些,要觀察的項目有哪些也是努力的目標。
總之,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減少其演變成過度重症反排斥的關鍵。
急性反排斥症狀,腹瀉最危險
過去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分類方式,是以異體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後100天為界限,100天內發生屬於急性,100天以後則為慢性。
今日不再單純的以天數為判斷標準,而是更精準的依據臨床表現區分。
因為在臨床上,有些患者在移植後40至50天就會發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相反地,超過100天仍可能出現急性表現。
因此,患者可能同時發生急性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
急性與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兩者的差異: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常侵犯三個主要器官皮膚、腸道、肝臟。
皮膚會出現紅疹或皮疹,腸道受影響會導致腹瀉、噁心、嘔吐,肝臟受影響會使膽紅素升高而出現黃疸。
其中腹瀉最危險,須立即通報。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侵犯器官範圍更廣,例如肺臟、口腔、眼睛、皮膚、指甲等。
● 肺臟:導致呼吸困難
● 口腔:發炎、白色斑塊、潰瘍,對辛辣刺激食物敏感
● 眼睛:乾澀、異物感、甚至角膜潰瘍、影響視力
● 皮膚:色素不均、乾燥,甚至少見的皮膚關節緊繃的硬皮症
● 指甲:變薄、斷裂
● 私密陰道或陰莖:乾澀發炎,造成性交疼痛等
程度和發生率不一,發生可以很少很輕微也可以很多和嚴重。
三吹四請揪出早期「慢性反排斥」
因為相比於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容易在短時間內造成生命威脅,患者普遍都有謹慎面對的共識;但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初期的影響輕微、緩慢,容易被患者輕視。
慢性反排斥較多只是影響生活品質,但其中唯一延誤發現,到晚期較可能發生生命危險的是肺部GvHD,其發生率很低,但因為進展緩慢,可能在發生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後,才會在回診告知。
但那時候肺功能檢查往往已經過度惡化,即使用藥,也已較難顯著恢復。
現在我們強調早期偵測的重要性,除了病患要警覺,肺活量在運動中變化而告知醫護以外,醫師定期檢查也可以早期抓出肺部反排斥。
「三吹四請」是揪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關鍵:
「三吹」:指的是骨髓移植後一年內,患者要每三個月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避免肺功能惡化而不自知
「四請」:請留意肺功能、皮膚、眼睛、口腔這四個最容易產生病灶的部位。如果出現咳嗽、喘、皮膚緊繃、眼睛乾澀、口腔發炎潰瘍等症狀,要及早告知醫師。
4大常見症狀,日常照護改善生活品質
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的第一線治療以類固醇為主角,和需要時加上排斥藥物。
但仍有不少患者控制成效不佳或對類固醇依賴。長期使用類固醇之下,患者可能會增加感染、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白內障、月亮臉、肌肉病變等的機會。
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無法降低類固醇劑量的患者也無須恐慌,在第二線治療已有健保標靶藥物可能可以使用,能在更安全的狀況下,幫助患者控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
及早發現、積極治療能夠幫助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
提醒大家,除了藥物治療外,患者也要留意日常照護。
包括
● 對皮膚反排斥做好敏感皮膚的防曬、乾燥皮膚的保濕。
● 對眼睛反排斥做好眼睫毛周圍的清潔、減少風吹和過度用眼,及尋求眼科醫師的協助。
● 對口腔反排斥減少辛辣刺激食物、用不刺激的兒童牙膏、定期口腔檢查觀察口腔黏膜病變。
● 對於肺部排斥,規律的運動可以及早偵測到肺活量的降低和不正常的喘。
● 對於生殖器官的反排斥,尋求婦產科或泌尿科的協助,如潤滑液、女性荷爾蒙凝膠等。
務必依照指示用藥、按時回診,如果有出現任何症狀,都要盡快告知醫師或管理師,並積極接受治療!
筆記重點整理
1、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後,因為捐者的免疫系統可能攻擊接受者,發生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但這可能是必要之惡,是治癌的一個手段,可以降低復發率。
2、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分為急性或慢性,兩者可能同時發生。前者常侵犯三個主要器官皮膚、腸道、肝臟;皮膚可能會出現紅疹,腸道會有腹瀉、嘔吐,肝臟會有黃疸等症狀。慢性GvHD侵犯器官範圍更廣,例如肺臟、口腔、眼睛、皮膚、指甲等。
3、請掌握「三吹四請」,「三吹」指的是異體幹細胞移植(骨髓移植)後一年內,每三個月接受一次肺功能檢查;「四請」則是請留意肺功能、皮膚、眼睛、口腔這四個最容易受到影響的部位,如果出現咳嗽、喘、皮膚緊繃、眼睛乾澀、口腔發炎等症狀,要及早告知醫師。
4、針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第一線治療以類固醇為主,但有患者治療成效不佳;若長期用藥,也要小心感染、骨質疏鬆、月亮臉、股骨頭壞死等副作用。但治療反應不佳,或是無法降低類固醇劑量的患者,今日在第二線治療已有標靶藥物可使用,能夠在更安全的狀況下,幫助患者控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vHD)。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長壽≠活著!想80歲提登機箱、爬百階梯…現在就開始做:鍛鍊6基礎動作「未必要去健身房」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他50歲勞保一次領爽花光「還能工作有後路」…被資遣才驚覺4大國家補助全沒了:代價遠超過想像
其他人也在看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每天都在餵養癌細胞?避開「4種毒」可降50%罹癌風險
台灣每2人就有1人一生中會罹癌,每3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腫瘤科醫師廖繼鼎強調,防癌關鍵不在於亂補,而是避開癌細胞最喜愛的4種養分: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如此可降低一半罹癌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6 小時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20 小時前
47歲蘇志燮為戲狠甩19公斤 深蹲與婉拒3食物 專家曝1關鍵不易復胖
以憂鬱眼神自成一格的47歲南韓歐巴蘇志燮(So Ji Sub),近期活躍在Neflix影集《無赦之仇》飾演報殺弟之仇的南基準一角。拍攝前他在短短幾個月內的時間,將原本95公斤的體重一路減掉19公斤,重
健康2.0 ・ 1 天前
實測曝光!瘦瘦針停打1年「體重回彈14%」 醫:不可能一勞永逸
瘦瘦針減重藥物「猛健樂」雖然效果顯著,但許多人關心停藥後體重是否會快速反彈。根據一項刊登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JAMA》的大型臨床試驗,停藥一年後體重平均反彈14%,雖然未完全回到治療前狀態,但也證實減重如同馬拉松,沒有任何減重方法能「一勞永逸」。
中天新聞網 ・ 8 小時前
「日常4毒」養出癌細胞!醫:少碰降50%罹癌風險 多聊天助排毒
罹患癌症並非偶然,除了基因因素外,飲食與生活習慣同樣決定風險。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提到,台灣每3個人中有1人因癌症過世,多數人都很懼怕癌症,不過其實只要避開癌細胞最喜歡的4種養分,分別是糖毒、油毒、氧化毒與腸毒,有助於降低一半的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吃飯皇帝大!腸胃權威吳明賢拒絕「邊吃便當邊開會」:靠三好一心養生,曝最推薦早餐水果
臺灣成年人當中,約有15%會得到潰瘍。早年醫界普遍認為胃潰瘍與壓力、飲食或體質有關,直至1980年代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慢性胃炎,透過篩檢與治療,大幅降低國人胃潰瘍與胃癌發生率。國際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許多人仰賴胃藥舒緩胃痛、胃脹氣等毛病,其實該檢討的是飲食習慣:「你有沒有好好吃飯?」身為腸胃科醫師,他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寧可把食物當藥物吃,也不要把藥物當作食物吃」。
幸福熟齡 ・ 1 天前
80歲楊麗花健檢沒紅字!養生法大公開 醫:4情形容易喘要小心
80歲「歌仔戲國寶」楊麗花健檢完全沒紅字!不過她自曝唯一的小毛病是「比較容易喘」。醫師表示,80歲了健檢完全沒紅字真的很令人佩服,會有點喘可能是正常衰老情形,但是也提醒,如果喘的症狀是最近才出現,或愈
健康2.0 ・ 1 天前
32歲男天天「靠1物」充飢 血糖狂飆680!醫嘆:再晚恐中毒亡
一名32歲男性司機因三餐不定時,常喝珍珠奶茶這類含糖飲料充飢,且外食也高油、高鹽、高糖,致其空腹血糖竟高達680mg/dL(正常值上限99)、糖化血色素超過15(正常值上限5.6%),已達嚴重糖尿病!醫師呂昀珊表示,糖尿病嚴重恐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膽固醇太高別吃這種雞蛋!小心氧化膽固醇增加 血管發炎又變硬
膽固醇太高還可以每天吃雞蛋嗎?醫師表示,一天吃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但千萬不要用油煎或炸的方式,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煎蛋裡面的「氧化膽固醇」會大幅上升,害血管發炎、變硬。 膽固醇太高可以吃雞蛋嗎?
健康2.0 ・ 1 天前
血液如檸檬汁!他自行停用胰島素 血糖飆至850險喪命
一名54歲男子因工作忙碌壓力大,自行停用胰島素一週,結果昏倒在家中,送醫檢查發現血糖飆升至850 mg/dL,為正常值的8.5倍,確診為糖尿病酮酸中毒合併高滲高血糖狀態。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胃癌從3大死因掉到第8名!根除幽門桿菌可防9成胃癌…權威醫吳明賢:閃重鹹重辣,不如好好吃飯
胃癌曾高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3名,但過去30多年來,臺灣醫界針對胃癌元兇「幽門螺旋桿菌」發展出有效除菌治療,不僅大幅降低胃潰瘍與胃癌的發生率,更讓胃癌在十大癌症榜一路下滑到第8名。現任台大醫學院院長、胃腸科權威吳明賢指出,單純吃辣吃重鹹並不會導致胃癌,而是幽門桿菌「點火」所造成,因此防範胃潰瘍、胃癌形成,最好方法就是「好好吃飯」。
幸福熟齡 ・ 7 小時前「腎絲球腎炎」不痛不癢 尿液變色別輕忽
小張是一名上班族,平時身體健康,某天卻驚覺尿液偏紅,原本以為是吃火龍果造成的,沒想到幾天後泡泡尿不散,顏色更為深沉。就醫檢查發現有蛋白尿和血尿,確診為「腎絲球腎炎」。由於腎絲球腎炎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人往往拖到腎功能受損,甚至演變成慢性腎臟病(CKD)才被發現。
聯合新聞網 ・ 14 小時前
天然抗癌大軍!綠花椰菜「菜梗與葉」抗氧化力是花球10倍
在營養醫學的世界裡,「十字花科蔬菜」幾乎可以說是天然界的抗癌大軍,而在這類抗癌選手當中,綠花椰菜無疑是抗癌力最強的代表之一,因為它含有一種研究最多、效果最明確的蘿蔔硫素。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血液腫瘤醫學權威陳耀昌病逝享壽76歲 醫界與文化界深感惋惜
被譽為「台灣骨髓移植教父」、血液腫瘤醫學權威的陳耀昌醫師,今(17)日傳出病逝於台大醫院,享壽76歲。消息一出,不少醫師及衛福部長石崇良紛紛悼念,直呼令人萬分不捨。「骨髓移植教父」陳耀昌病逝 醫界不捨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