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籲「攝護腺癌」篩檢納公費 醫揭5大警兆:早期發現可逆轉命運
我國男性攝護腺癌發生率持續攀升,成為男性第三大癌症,立委及民團籲納公費篩檢。(圖片來源/freepik)
我國男性攝護腺癌發生率持續攀升,成為男性第三大癌症,且成長速度居所有癌症之冠,包含知名作家李家同、李敖、藝人余天、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以及美國前總統拜登等都曾罹此癌,拜登目前正接受放射治療。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2024年全台有9,858人新確診攝護腺癌,較2022年增加近800人,成長率高居十大男性癌症之冠。以每十萬人口為基準,其發生率是子宮頸癌的5.5倍,死亡率也高出3倍。
國民立委廖偉翔13日於立法院衛環委員會質詢時指出,政府長期忽視男性健康議題,呼籲衛福部儘速將攝護腺癌篩檢納入公費癌症篩檢項目,讓男性也能獲得平等的健康保障。
衛福部承諾半年內提出推動「攝護腺癌公費篩檢」方案
廖偉翔指出,我國女性自1995年起即享有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美國更在1988年即有攝護腺癌篩檢政策,「但我國卻延宕近30年仍未納入公費項目,顯見相關健康政策的不平等現象。男性健康同樣應受到重視,政府應以性別平等的角度完善防癌體系。」
他強調,「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可大幅提高存活率;但若延遲診斷,不僅增加照護負擔,也導致更龐大的醫療支出。」
對此,衛福部部長石崇良則回應表示,衛福部已啟動成本效益與醫療量能的完整評估,並承諾將於半年內提出推動攝護腺癌公費篩檢的具體規劃方案。廖偉翔也強調會持續關心政策進度,督促衛福部落實承諾,以完善我國男性的健康權益。
他強調,能早期發現並治療攝護腺癌,可大幅提高存活率;但若延遲診斷,不僅增加照護負擔,也導致更龐大的醫療支出。(圖片來源/廖偉翔辦公室)
3成確診已晚期,錯過黃金治療期
臨床醫師也觀察,台灣攝護腺癌的晚期確診比例偏高。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指出,「由於攝護腺癌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許多男性有排尿困擾卻誤以為是老化所致,加上PSA檢查(攝護腺特定抗原,是抽血檢測攝護腺健康狀況的一種指標,可幫助早期篩檢攝護腺癌)未列入公費篩檢,導致多數患者錯過早期診斷。」目前全台每年逾9,000人確診攝護腺癌,其中約3成在確診時已出現癌轉移。
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表示,攝護腺癌的早期前兆不明顯,常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包括排尿困難、尿流細小、頻尿、夜尿、解尿後仍感尿不乾淨等。 當腫瘤侵犯其他部位時,可能會出現精液帶血、骨頭疼痛(特別是下背部、髖部、骨盆)或勃起功能障礙等症狀。
他進一步指出,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75歲男性,早期患者若能手術或放射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成;但若病程惡化為轉移性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降至5成以下。一旦荷爾蒙治療失效,進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更僅剩15%,顯示早期篩檢的重要性。
精準醫療接軌國際,新療法為晚期病友帶來希望
近年國際治療指引(NCCN)及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最新治療指引中,皆將「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與「PARP抑制劑」納入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選項,讓台灣癌友正式邁入精準治療時代。
一名74歲的蔡先生早年健檢發現PSA偏高,卻誤以為只是發炎拖延治療,4年後確診為轉移性攝護腺癌。接受多次荷爾蒙與化療後仍惡化,幸經PSMA正子造影檢查發現可接受新一代放射標靶治療,治療後疼痛明顯緩解,精神恢復,甚至重返球場奪冠。
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75歲男性,早期患者若能手術或放射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成。(圖片來源/freepik)
癌症希望基金會:建議攝護腺癌納入下一階段癌篩
癌症希望基金會指出,隨著老年人口增加與男性癌症發生率上升,建議政府將攝護腺癌納入下一階段癌症篩檢重點項目,並強調PSA檢測已具一定精準度,特別適用於50歲以上或具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
面對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查岱龍也呼籲,針對50歲以上男性及具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進行檢查。他強調,「美國推行PSA檢查多年,成功將攝護腺癌第4期確診率降至5%,相較之下,台灣仍有近30%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將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
根據台灣癌症登記查詢系統,若能在第1至第3期發現攝護腺癌,5年存活率可超過8成以上;但若延誤至第4期,五年存活率將驟降至5成以下。查岱龍指出對象正確、時間恰當的篩檢,能大幅提升治療成效,同時實質降低死亡風險,有望將晚期確診率從30%降至10%以下,進一步提升早期診斷比例與整體存活率,這也呼應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2030」的政策方向,致力在2030年前將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專家呼籲政府應從「預防」與「早期診斷」兩端同步推進,完善男性防癌政策,讓癌症篩檢不再有性別落差,真正落實健康平權。
更多信傳媒報導
美與4南美國家簽貿易協議 將進口更多阿根廷牛肉、豁免3國農產品關稅
全球客家串流計畫十年轉型 青年串流讓客家文化持續在全球發聲
竹縣農遊品牌「逐風趣」首發獲好評 從百年茶廠到泰雅香草園 以綠色旅遊引導消費者支
其他人也在看

加油別「加滿」! 醫示警散發油氣含致癌物 恐增血癌風險
大家加油的時候也會習慣說「加滿」嗎?小心這背後恐怕會藏有健康隱憂,有醫師指出,如果油箱加太滿,散發出的油氣其實還含有苯、甲苯、二甲苯等多種有毒的有機溶劑,其中「苯」更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
台視新聞網 ・ 23 小時前

明確政府撥補勞保 立院明排審
勞保收支逆差預估明年將首度突破千億元大關,儘管政府連續6年撥補勞保基金總計3870億元,但根據精算報告,破產年限僅延後至民國120年。為確保勞工權益,多位藍委提案修正《勞工保險條例》,將勞保撥補法制化。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將於17日排審,由於立法院本會期預計明年元月休會,衛環委員會召委廖偉翔強調,國民和民眾團已達成高度共識,全力支持「政府負最終支付責任入法」,目標在本會期完成三讀。
中時新聞網 ・ 13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3 小時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9 小時前
醫師沒標小數點!佛州2歲童遭注射「10倍磷酸鉀」心臟驟停 搶救15天無效身亡
綜合外媒報導,根據男童德馬庫斯‧佩奇(De'Markus Page)的母親多明尼克‧佩奇 (Dominique Page)透過律師提交的訴訟文件指出,德馬庫斯在2024年3月因為被懷疑患有自閉症及厭食症,在佛羅里達州奧卡拉復臨健康醫療中心(AdventHealth Ocala)救治。但由於被檢查出感染了病毒...
CTWANT ・ 23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40歲以下暴增25%」!糖尿病年輕化 營養師曝「4類人」最該警覺
年輕族群小心「糖化」加劇!「世界糖尿病日」剛過,現代人隨著工作繁忙、生活型態改變、外食比例攀升,血糖失衡成為現代人日常中潛藏的健康警訊;營養師表示,有效的血糖控制並非一味節食,而是建立在科學均衡的飲食策略上,若能做好均衡飲食、規律用餐、監測觀察等三雃則,不僅可以穩定血糖波動,更提升個人整體健康,遠離糖尿病威脅。(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瘦瘦針暗藏陷阱「啟動身體飢荒模式」 名醫:2條底線要守住
近期各式各樣的「瘦瘦針」在台灣非常流行,不管是醫院、一般診所、醫美,甚至於路邊的藥局,都能買到瘦瘦針,讓許多人趨之若鶩。有民眾就問醫生,只要打瘦瘦針就能減肥成功,為什麼還要做飲食控制?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瘦瘦針的陷阱是「啟動了身體的饑荒模式」,最後反而壓不住食慾,而且有2條底線一定要守住,否則的話,施打瘦瘦針只會產生「溜溜球效應」而已。
鏡報 ・ 1 天前
研究證實秋葵可降空腹血糖!醫:黏液是關鍵成分勿炒太久
全台約有20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期研究顯示,常見蔬菜秋葵具有穩定血糖的功效,其中最關鍵的成分就是那令人印象深刻的黏液,而料理方式也會影響其保健效果。
中天新聞網 ・ 3 小時前
不是高血壓!「晚上1現象」害猝死:增2倍心梗、中風機率
一名女子睡前量血壓時,發現比白天低10~20毫米汞柱,擔心「血壓太低」有健康風險。醫師林軒任表示,這是好事,反而晚上血壓降幅小於10%的人,清晨發生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高出一般人2.2倍。另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就算白天血壓「完全正常」,光是「晚上血壓沒有降」,心血管死亡率的風險就暴增 2.35 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1 天前
手腳冰冷被稱「現代林黛玉」?她靠藥膳調理改善體質
38歲上班族吳小姐因體力差、手腳冰冷,自小被同學戲稱為「現代林黛玉」。去年冬天就醫後,透過中藥與藥膳調理體質,今年立冬回診時表示手腳已變得溫暖,體力也明顯改善,直呼立冬補冬確實有助於改善身體狀況。
中天新聞網 ・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