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決定諾貝爾和平獎的那間小屋
自1901年以來,他們每年都秘密聚集,既不公開何時進行討論,也不允許記者旁聽最終會議——直到現在。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的成員——這個全球最具聲望獎項的守護者——即將宣布今年的和平獎得主。
BBC與挪威國家廣播公司獲得了進入他們作出決定的場地的機會。
這是諾貝爾獎125年歷史上,媒體首次獲准探訪評選過程的幕後。
五位委員與秘書會在奧斯陸諾貝爾研究所的委員會會議室會面,室內沿用了首屆和平獎評獎時的吊燈與橡木家具。牆上掛滿歷屆和平獎得主的照片,最末端留有空位,準備迎接今年的新得主。
在炸藥發明者暨獎項創辦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肖像下,委員會於週一早上召開會議,距離公布結果僅剩四天。他們先喝咖啡、寒暄,隨後正式展開會議——這是歷時數月的評選過程的最終階段。
「我們討論、爭辯,氣氛有時激烈,」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主席約根·瓦特內·弗里德內斯(Jorgen Watne Frydnes)告訴BBC,「但我們也很文明,每年都努力達成共識性的決定。」
他們大聲朗讀諾貝爾1895年遺囑中所訂立的和平獎評選標準:該獎應頒予「對促進各國友誼、裁減常備軍隊或召開與推動和平會議貢獻最大的人」。
接著,我們被請出會議室,門關上了——決策時刻正式展開。而整個評選過程中,一個身影格外引人注目:特朗普。
這位全球最具權勢的人物渴望獲得全球最具聲望的獎項。他似乎對此執念深重。
在演講與記者會上,他多次列舉自己「解決了七場戰爭」,並自誇理應獲獎,甚至表示「每個人都說我該得獎」。但他上月在維吉尼亞對軍人說:「他們會把獎給某個什麼都沒做的人,給那個寫了一本關於特朗普心智的書的人……這將是對我們國家的巨大侮辱。」
世界領袖似乎也察覺到「諾貝爾式讚美」是打動特朗普的方式。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白宮公開展示提名信;阿塞拜疆總統在記者會上對特朗普說他應得此獎;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已提名特朗普,獲得了他的讚賞。
特朗普的內閣成員也紛紛響應。在鏡頭前,他的首席特使史蒂夫·威特科夫激動表示,他唯一的心願就是諾貝爾委員會能認可特朗普是「該獎項歷史上最傑出的候選人」。
約根·瓦特內·弗里德內斯(Jorgen Watne Frydnes)面對外界壓力似乎毫不動搖。
「每年我們都會收到成千上萬封信件、電子郵件與請求,大家都說『這個人才是你們應該選的』——所以這種宣傳與壓力,其實並不新鮮。」他對BBC表示。
但他也以外交語氣補充,今年前所未有的關注確實引起了委員會的注意。
「我們感受到世界正在傾聽、正在討論,而討論如何實現和平本身就是好事。我們必須堅守原則、堅定立場……這就是我們的責任。」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由該國議會任命,成員通常是退休議員,儘管他們極力維護獨立性,但許多人也持有鮮明立場。
弗里德內斯目前領導一個致力於言論自由的挪威組織,過去曾批評「即使在民主國家也出現打壓行為」,並點名特朗普。
挪威媒體報導,美國總統曾致電前北約秘書長、現任挪威財政部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為自己爭取諾貝爾和平獎。
外界也公開討論:若特朗普未獲獎,他是否可能對挪威發難。這並非空穴來風——2010年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獲獎後,北京與奧斯陸斷絕外交關係並實施經濟制裁,僵局持續六年。
那麼,美國這位極具爭議的總統真的有可能得獎嗎?
他在國內外確實擁有支持者,但和平研究機構PRIO的主任妮娜·格雷格(Nina Graeger)告訴BBC,特朗普獲獎的機率「非常低」。
「特朗普政府退出了世界衛生組織與巴黎氣候協定,如果再看他曾試圖從丹麥手中收購格陵蘭的想法……這些行為並不有利於國際合作。」
再加上對抗議者以及批評他的記者與學者的打壓,妮娜·格雷格總結道:「我認為這些都指向一個不和平的方向。」
對特朗普而言,一項障礙是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已於一月底截止——當時共有338位候選人——以便委員會有足夠時間進行評估,而他在那個月才重新就任總統。
但如果他的加沙和平計劃得以落實並持續——特朗普於週四晚間宣布以色列與哈馬斯已達成第一階段協議——格雷格認為他明年可能成為有力競爭者。「到時候,想忽視他都會變得困難,」她表示。
奧斯陸大學的「戰爭、和平與諾貝爾獎」課程成為熱烈辯論的場域。
「得主身上總帶著一種優雅與謙遜,」希臘碩士生薩諾斯·馬里齊斯(Thanos Marizis)在圖書館與友人討論時說道,「這個獎是為了表彰你為人類和平所做的努力,而不是為了你個人的利益。」
21歲的凱瑟琳·萊特(Kathleen Wright)則更進一步批評:「看到那些冒著生命危險的人獲得這項殊榮——像是被塔利班槍擊的少女馬拉拉·尤薩夫札伊——然後你卻為了自我膨脹到處奔走,讓朋友打電話給委員會,我覺得這很可笑,也很不尊重。」
她認為這個獎項的意義在於表彰那些默默做出重要貢獻的個人或組織:「和平的努力不只是從領袖開始,而是從那些小型團體開始——我認為這才值得被讚揚。」
當然,許多世界領袖也曾獲獎。諾貝爾委員會會議室牆上掛著四位曾獲和平獎的美國總統照片,其中包括奧巴馬——他在上任數月後即獲獎。這讓他的繼任者感到不滿。特朗普總統曾抱怨:「如果我叫奧巴馬,我早就十秒內拿到諾貝爾獎了。」
這些牆面見證了自1901年以來得主們所對抗的議題:戰爭、種族隔離、核武、氣候變化。
今年的評選或許會因白宮的積極宣傳而蒙上一層陰影。但如果特朗普想知道委員會門後發生了什麼、誰提名了他、他與誰競爭——他將面臨一個問題:這些文件將保密整整50年。
其他人也在看

震到教室秒崩塌!學生舉椅護頭驚逃 菲7.4強震釀2死 海嘯浪襲30公分
突如其來的強震,讓教室瞬間陷入混亂——學生尖叫逃生、有人舉起椅子護頭,只為躲避天花板掉落的碎片。菲律賓南部外海今(10)日上午發生規模7.4強震,劇烈搖晃波及多地,建築受損、機場緊急疏散,部分地區一度拉起海嘯警報,當局監測到高達30公分海嘯浪。最新消息指出,已有2人不幸喪生,地震後餘震不斷,至今累計179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烏克蘭前線紀錄片「距離安德里伊夫卡2公里」海報 (圖)
奧斯卡獲獎導演柴諾夫新作「距離安德里伊夫卡2公里」近期在烏克蘭上映,烏國藉影像紀錄對國內外發聲。圖為基輔市內一家電影院掛著電影海報。
中央社 ・ 1 天前以色列批准加沙停火協議 美國將派軍「監督」停火
以色列政府已正式批准加沙停火協議框架,協議內容包括哈馬斯釋放所有扣押人質,以色列軍隊撤至加沙境內商定的邊界線。美國將派遣200名士兵監督協議的執行。此舉標志著持續兩年的加沙戰爭有望迎來轉折點。
德國之聲 ・ 1 天前
金正恩與李強會晤 強調「朝中關系牢不可破」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會見了來訪的中國總理李強,並強調「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鞏固和發展朝中友好合作關系是朝鮮和政府堅定不移的立場」。朝鮮預計在10日晚間舉行大規模的閱兵儀式。
德國之聲 ・ 1 天前
諾貝爾和平獎揭曉!委內瑞拉民主鬥士獲殊榮
[NOWnews今日新聞]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今(10)日稍早揭曉,由委內瑞拉民主女鬥士馬查多(MariaCorinaMachado)獲殊榮,以表彰她為委內瑞拉人民爭取民主權利的不懈努力,以及她為實...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諾貝爾和平獎 委內瑞拉反對派女領袖馬查多為民主奮鬥獲表彰
(中央社奧斯陸10日綜合外電報導)委內瑞拉反對派女性領袖馬查多今天獲頒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她致力爭取委國人民的民主權利,以及為促進民主不懈奮鬥。
中央社 ・ 1 天前解碼國際/川普在加薩取得重大勝利 和平前景仍存巨大挑戰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協助促成加薩停火,無疑取得了外交勝利。但他所期盼的中東持久和平之路卻充滿挑戰。 79歲的川普並非以關注細節而聞名,在他下週結束訪問中東的勝利之旅後,他是否會以同樣的精力長期應對衝突,仍有待觀察。 曾在美國兩政府任職的米勒(Aaron David Miller)告訴法新社:「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達成的任何協議,尤其是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經由間接斡旋而成的協議,都是一項非凡的成就。」 目前擔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資深研究員的米勒說:「川普決定做一件任何一位美國總統…無論是哪個的總統都從未做過的事情,那就是向以色列總理施壓,針對總理認為對其政治至關重要的議題。」 但多年來參與中東和平談判的米勒警告,關於第二階段協議的實施,仍有「很多複雜與充滿細節的問題」有待解決。 以色列軍方表示,其部隊10日上午9時已經在加薩走廊停火,預計以色列人質,不論是死是活,都將在接下來72小時內獲釋,以遵守以色列與哈瑪斯達成的協議。 川普表示,他預計在12日前往中東,並且會停留埃及與以色
中央廣播電台 ・ 14 小時前

減重族必看!黑白切「這3種部位」比雞胸肉厲害 嘴邊肉也在內
許多人認為黑白切因為水煮的烹調方式較為健康,常被視為減重的理想選擇。然而,營養師李婉萍指出,某些部位的熱量與脂肪含量相當驚人,其中豬皮更是高熱量的代表,每百公克的熱量甚至超過三層肉。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德語媒體:揭開中聯部的神秘面紗
《法蘭克福匯報》分析文章指出,通過同歐洲政積極開展際交流,中國共正在悄然重塑歐洲的輿論以及對中國的認知。《新蘇黎世報》評論稱,中國科技能力的提升,既是歐洲的機遇,但同時也構成了風險和挑戰。
德國之聲 ・ 1 天前
英企3D列印「水下棲息艙」 可在百米深海裡停留7天
我們居住的地球上,海洋覆蓋了大約70%左右的地表面積,有1家英國的海洋探索與科技公司,則以3D列印做出了1款水下棲息艙,準備從今(2025)年年底開始,要開啟人類在海中長時間居住的新時代。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國際政治》天價H-1B簽證費 黃仁勳:美國夢恐碎
【時報-台北電】自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大漲H-1B簽證費用以來,不少科技業公司都感到相當頭痛。面對CNBC採訪相關問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若是依照現行政策,他和他的家人根本無法移民美國。 黃仁勳說:「移民是美國夢的基石,這個理想讓任何人都可以來到美國,透過努力工作和自身才能,開創更好的未來。」 他接著帶進員工家庭的角度,說道:「我不認為我的家人有辦法負擔10萬美元的簽證費,因此我家人和我移民美國的機會,不可能存在。」 根據美國公民以及民服務局資料,亞馬遜光是2025年,就為了旗下超過1萬名員工申請該簽證,其餘科技巨頭如微軟、Meta、蘋果以及Google等大公司,也各自為公司超過4,000名員工申請H-1B入境美國。 輝達近期宣布,將持續為麾下1,400名員工負擔簽證費用。談及為何下此決定,黃仁勳提到他希望簽證政策可以「有所改善」,讓美國能有一些意外的驚喜發生。不過黃仁勳也點出川普的簽證變革仍有可取之處,還是仍讓美國持續吸引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湧入。 Netflix創辦人哈斯汀(Reed Hastings)亦認同川普的簽證 變革是「絕佳的解決方案」。他在自己的X上發文表達支持,文章寫道:
時報資訊 ・ 1 天前2025諾貝爾和平獎揭曉 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馬查多獲殊榮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Norwegian Nobel Committee)今天(10日)宣布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由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馬查多(Maria Corina Machado)獲得這項殊榮,以表彰她為推動委內瑞拉民主所做的不懈努力,以及致力於公正、和平地從獨裁過渡到民主所進行的奮鬥。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指出,過去一年來,馬查多女士被迫過著躲藏的生活。儘管人身安全面臨嚴重威脅,她仍選擇留在國內,這個決定激勵了數百萬人。她成功將國內的反對派團結起來,堅定反對委內瑞拉社會進行軍事化,並始終支持以和平方式邁向民主化。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去年將和平獎頒給1956年成立的「日本被團協」(Nihon Hidankyo),表揚該組織在倡導廢除核武方面的貢獻。(編輯:鍾錦隆)
中央廣播電台 ・ 1 天前梅西球賽因移民執法換地點 芝加哥球迷「憤怒又心碎」
原定於下周在芝加哥士兵球場(Soldier Field)舉行的阿根廷對波多黎各友誼賽,因聯邦政府近期在芝加哥持續移民執法...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 天前大熱天穿冬裝呼應訴求!林予晞思考正常定義整個大爆炸
以推廣身心障礙者就業平權為核心的「2025無限影展」昨(9)日正式啟動,曾於《我們與惡的距離》第一季中飾演暖心社工師的林予晞接獲邀擔任影展代言人,義不容辭一口答應,更表示自己從《我們與惡的距離》體會到更多不一樣的觀點,跟接觸他者的方式與角度,對於代言相當榮幸。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春浪音樂節52組卡司 欒治誼:打響台中流行音樂
【記者陳世長台中報導】今年邁入第20週年的「春浪音樂節」,將於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台中森渼原盛大登場,由台中市政府新聞局擔任指導單位,春浪音樂節在台中辦理的第四屆,持續展現強勁能量與多元文化特色...
自立晚報 ・ 1 天前
NBA》傳奇球星皮爾斯酒駕被捕!警察曝「醉倒在方向盤」
波士頓塞爾提克傳奇球星、NBA名人堂成員皮爾斯(Paul Pierce)再度因場外風波登上新聞版面。根據《TMZ》與多家美媒報導,47歲的皮爾斯於美國時間周二晚間在洛杉磯涉嫌酒駕遭逮捕。警方在高速公路上發現他倒在方向盤上熟睡,隨後將其拘留。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諾貝爾獎成立逾百年 學者、各國官員具提名資格
每年10月,是諾貝爾獎得主公布的重要時刻。諾貝爾獎是由1833年出生的瑞典化學家諾貝爾發起。他將發明炸藥所累積的大筆財富,用來表彰為人類帶來最大福祉的人士。100多年來,諾貝爾獎推動了科學各個重要領域,同時肯定人類在精神、文化與道德層面的努力,為世界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