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極到莊子──蔡璧名教授的抗癌之道:當中醫哲思遇上現代醫療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
台灣知名作家暨學者蔡璧名教授於10月21日辭世,享壽60歲。她曾罹患子宮頸癌第三期,以中醫調理、太極拳與莊子哲學輔助西醫治療,展現整合醫學與身心療癒的智慧,啟發現代人關注健康、壓力管理與生命品質。
蔡璧名教授罹患子宮頸癌第三期,以中醫調理、太極拳與莊子哲學輔助西醫療程,展現身心整合的抗癌智慧。
一、學者、詩人,也是病人
出生於中醫世家的蔡璧名教授,是台灣知名文學與文化研究學者。她的曾祖父與祖父皆為中醫師,父母畢業於台大藥學系並長期執業於藥學領域。其父蔡肇祺更是太極拳宗師鄭曼青的嫡傳弟子,兼具醫理與武學修為。
然而,這樣一位學養深厚的知識女性,卻在42歲那年被診斷出子宮頸癌第三期。當醫師告知病情時,她沒有怨懟,也沒有恐懼,反而淡淡地問:「為什麼不是我?」這份從容,來自她長年修習太極、研讀《莊子》的哲思養分。
二、過勞與作息失衡:現代女性的隱形危機
蔡璧名坦言,罹癌前的她生活極度忙碌,經常凌晨五點才睡,八點又站上講台授課。長年睡眠不足與高壓,使免疫功能失衡。
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報告,長期睡眠不足會干擾荷爾蒙調節與免疫系統運作,導致自然殺手細胞(NK cells)活性下降,增加癌細胞生成風險。女性若同時承受職場與家庭壓力,更容易出現子宮頸癌與乳癌風險升高的情況。
「懂醫理,不代表能逃過身體的警訊。」蔡璧名用親身經歷提醒:養生,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實踐。
三、西醫治療 × 中醫輔助:整合醫學的實踐
確診後,她積極接受西醫的化療與放射治療,同時以中醫調理輔助身體修復。中醫講究「扶正祛邪」,透過補氣養血、健脾益胃維持體能;太極拳則透過呼吸、意念與動作的整合,幫助氣血運行與情緒穩定。
這種雙軌並行的治療理念,正是近年全球醫學界倡導的「整合醫學(Integrative Medicine)」核心──在主流西醫治療架構下,結合中醫與身心療法,提升患者整體生活品質與療程耐受性。
四、太極與莊子:身心平衡的內在力量
太極拳講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強調身、息、心的協調。根據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發表的研究,太極可有效降低癌症治療期間的焦慮、失眠與疲憊,並改善免疫反應。而莊子的哲學思想,教她以「順其自然、無待於物」的態度面對疾病。她曾說:「我不問為什麼生病,只問如何在病中仍能自在。」這不只是心靈療癒的語言,更是一種身心整合的智慧。
五、專家觀點:癌症整合照護的臨床趨勢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台灣癌症基金會最新建議,癌症患者在主治醫師評估下,可安全搭配中醫調理、太極、冥想、芳療、音樂治療等輔助性照護,以降低化療副作用並提升生活品質。但醫師也提醒,若使用中藥或保健食品,需確認與化療藥物無交互作用,並定期檢測肝腎功能,確保療程安全。這些臨床觀察結果顯示,整合醫療不僅能「延長壽命」,更能「提升生命的質感」。
六、從抗癌到自癒:醫療與哲思的融合
蔡璧名教授以自身經驗詮釋了「醫學的邊界之外,仍有靈魂的醫治」。她以太極調身,以莊子養心,以中醫助氣,以文學療魂。
她的故事讓我們看到──醫療不只是治病,更是讓人重新與生命對話的過程。在科學與哲學之間,她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自在之道」。
參考資料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2022–2030. Geneva: WHO Press.
Harvard Medical School. (2018). Tai Chi and Qigong for Cancer Patients: Mind-Body Benefits.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2021). Sleep Deprivation and Cancer Risk.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Taiwan Cancer Foundation. (2023). Integrative Oncology and Supportive Care Guidelines.
蔡璧名(2020)。《病中書》。台北:遠流出版社。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從太極到莊子──蔡璧名教授的抗癌之道:當中醫哲思遇上現代醫療
其他人也在看

【九九重陽,健康久久】──從「慢病防治」到「健康老化」,給銀髮族最實用的醫學建議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重陽節不只是敬老,更提醒長者健康要從日常開始。台灣65歲以上人口超過20%,慢性病、肌少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高。透過運動、營養、社交互動與定期檢查,打造健康老化的生活方式,讓長輩在家人關懷與醫療守護下,「重陽長壽、健康久久」。每年農曆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古人以登高祈壽、敬老感恩為習俗。現代社會中,這一天更提醒我們:高齡化浪潮已至,如何讓長輩「活得久、也活得好」,已是全家人、乃至全民健康的重要課題。一、從「老化」走向「病化」──台灣長者最常見的健康挑戰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20%,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齡增加,以下幾項慢性疾病風險大幅上升: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肌肉量流失,容易造成血糖波動。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血脂與動脈硬化常同時出現,是中風與心肌梗塞的主因。肌少症與跌倒風險:肌肉量自50歲後每十年下降約8%,不僅影響行動力,也增加骨折與失能風險。失智與憂鬱:研究顯示,社交退縮與營養不良是影響長者腦部健康的關鍵因子。二、醫學觀點:預防重於治療,關鍵在「三力並進」想讓長輩維持健康與生活品質,醫界普遍強調「三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1 天前
18歲高中女發育好!月經卻從未來過 醫檢查驚「沒有陰道」
孩子在發育期還未出現性徵,可能是身體有問題。婦產科醫師鄭丞傑分享,一名身材發育良好的18歲高三生,月經遲遲沒有來,被母親帶到醫院做檢查,發現她先天性無陰道,子宮也發育不全,雖然可透過手術建立人工陰道,但生育能力受到影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摘瘤竟刺破子宮…2刀疤如蜈蚣「輸8袋血才還魂」!女控國軍醫院:要我命
我差點死掉!一名30多歲羅姓女子控訴醫療疏失,今年4月到國軍高雄總醫院摘除子宮肌瘤,聽信醫師說詞,微創手術從陰道進去,沒有傷口、恢復快,幾乎不會有風險。原定上午8時開刀,情況出現變化,直到晚上21時她又被推進手術室,原來子宮和靜脈被穿刺大量失血,緊急輸8袋血才還魂,肚子就此留下2道超過15公分刀疤如蜈蚣爬至私密處,讓熱愛潛水、攝影的她相當自卑,而她第一時間喊痛求救,似乎被漠視,護理師只回「妳可能太緊張了」。對此,院方回應,患者術後發生併發症,調解中。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肺腺癌奪命!譚敦慈:魚這樣吃恐成最毒習慣 7症狀像感冒卻奪命
以〈奢求〉等歌曲深植人心的59歲情歌女神坣娜,驚傳於10/14病逝。外界一度猜測是紅斑性狼瘡或胰臟癌奪命,但她摯愛的猶太裔富商老公薛智偉今(31)日悲痛證實,坣娜是因「肺腺癌」病逝。他透露,4年多前坣
健康2.0 ・ 3 天前
一半台灣人中鏢!喝酒臉紅恐「1體質」惹禍 大增7癌風險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偶爾小酌紓壓,但若喝酒容易臉紅,可能暗藏健康危機。馬偕醫大國際處與醫學系主辦的「精準醫療健康促進實踐」衛教活動指出,台灣的酒精不耐症高達近50%,酒精早在2007年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第一級致癌物,經常飲酒恐增加罹患消化道癌風險,飲酒後若出現臉紅、頭痛、嘔吐及宿醉等症狀,可能為酒精不耐症的警訊,呼籲民眾盡可能避免飲酒。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有人天天用!家中4常見用品「恐折壽」專家警告:快丟掉
你的家中可能藏著看不見的健康危機!美國一名主打長壽與功能醫學的醫師警告,有4樣常見家用品可能悄悄影響荷爾蒙、睡眠與長期健康,建議應盡快移除,其中也包括許多人愛用的香氛蠟燭、空氣清淨劑。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紫米VS黑米」哪個健康?醫揭答案 這1種最能減重、控血糖、護心血管
許多人聽到「澱粉」就立刻聯想到體重增加或血糖飆高,然而澱粉並非單一類型。家庭醫學科醫師李思賢表示,依照結構與消化速度,可區分為「快澱粉」與「慢澱粉」。快澱粉如白飯、白麵包,進入身體後迅速分解,使血糖短時間內上升。相對的,慢澱粉結構完整,含有較多纖維與抗氧化成分,能延緩能量釋放,對血糖調控及代謝更加友善。 黑米提供抗氧化功能 膳食纖維含量高 在眾多澱粉來源中,黑米值得特別推薦。李思賢醫師指出,黑米保留了外層糠皮與胚芽,因此膳食纖維含量明顯高於白米與紫米。這些纖維能延緩葡萄糖吸收,增加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者具有幫助。此外,黑米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天然抗氧化物質,能對抗發炎反應並維護心血管健康。甚至黑米的抗氧化能力可超越藍莓。黑米在血糖反應上的表現相當突出,其血糖指數(GI)約落在42至50,屬於低GI食物。這對糖尿病患者或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特別重要。李思賢醫師解釋,原因在於黑米含有較多直鏈澱粉,其排列線性且不易被消化酵素分解,消化速度較慢。反之,紫米與糯米主要成分為支鏈澱粉,分解快、吸收快,因此血糖容易快速上升。這也解釋了為何部分人誤以為紫米健康,卻發現血糖控制不佳。 香氣與嚼勁 帶來額外飲
常春月刊 ・ 23 小時前
怕打針?瘦瘦丸誕生了! 72週內體重下降11.2%「價格更親民」
「瘦瘦針」近年掀起減重革命,但許多人仍困擾於需要注射及價格昂貴的問題。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今年11月發表的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口服「瘦瘦丸」能在72週內使體重下降11.2%,效果顯著,且價格可能更為親民,為期待有效、方便且經濟的減重方案的民眾帶來新選擇。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要命疏失!醫護看錯小數點「1.5變15 mmol」2歲男童服10倍藥量身亡
美國佛羅里達州再度傳出醫療疏失釀成悲劇!一名 2 歲男童原本因病毒感染住院治療,卻因醫護人員誤讀藥物劑量中的小數點,將磷酸鉀劑量給錯為正常值的 10 倍以上,導致男童因高鉀引發心臟驟停,最後不幸喪命。男童家屬日前已向醫院正式提起訴訟,控訴醫療團隊嚴重疏忽,應負起法律責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每天慢跑還是胖!女子「早餐戒麵包」 竟瘦下7公斤
減脂不一定要靠嚴格節食或高強度運動,新陳代謝內分泌專科醫師蔡明劼表示,長期維持健康體態的關鍵在於生活中的微調,例如早餐增加蔬菜、改變調味方式,就能逐漸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感冒好了卻一直咳嗽、喉嚨有痰?醫揭背後真相 要這樣做才會好
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
常春月刊 ・ 23 小時前
長輩吞嚥退化 「喝水常嗆到」也暗藏危機!營養師教3技巧安全喝水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你有關注過家中長輩喝水的狀況嗎?蘇哲永營養師分享,李登輝前總統就因喝牛奶嗆咳而送醫,最終由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而與世長辭,提醒民眾若長輩吞嚥功能退化,清水、牛奶甚至茶都可能成為致命風險,建議應觀察並調整喝水姿勢;當長輩出現異常狀況,務必提高警覺、尋求醫療協助。 前總統案例示警 吞嚥退化引發一連串危機 蘇哲永營養師日前於fb粉絲團指出,李登輝前總統在家中喝牛奶時,因嗆咳被緊急送醫,經檢查發現有吸入性肺炎與心臟衰竭,後續更合併兩側肋膜積水與急性腎損傷。因當時其年事已高、且患有多重慢性病,住院期間反覆感染,最終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離世。「他的故事,用最沉痛的方式,為全台灣的家庭,上了一堂關於『吞嚥退化』的課。」 台灣長輩每10人有1人吞嚥困難 清水「1原因」恐傷肺 「吞嚥困難」並非少數人的問題。根據國健署統計,在台灣65歲以上的社區長者中,每10人就有1人正面臨吞嚥障礙,更有約21.8%的長輩,每週至少發生三次以上的嗆咳。 許多人以為清水、牛奶或茶屬於安全的飲品,蘇哲永營養師指出,對吞嚥功能退化的長輩而言,這些「不稠的液體」反而最危險。由於液體流速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不是肥肚子!中年女「1身材」是肝壞了:慘得中度脂肪肝
當女性步入更年期,脂肪分布會逐漸由年輕時的「梨形身材」轉變為「蘋果身材」,即腹部肥胖的問題會更明顯。但醫師陳威龍表示,若更年期後的女性仍維持著「梨形身材」,且大腿與臀部脂肪囤積的問題更加嚴重,這暗示著肝臟代謝功能可能異常,亟需留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牙別亂刷!醫曝動脈斑塊藏「口腔1細菌」 是心臟病幕後推手
許多人都認為,心臟病的主要元兇是油、膽固醇、壓力,但心臟外科醫師楊智鈞表示,「可能是因為你沒好好刷牙」,芬蘭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在2025年發表於《美國心臟協會期刊》(JAHA)的最新研究說明,心臟病的「隱形推手」可能是細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
吃到毒蛋怎麼辦?營養師教4招安心排毒 5至7天可排出體內
毒蛋風波再起,許多民眾看到雞蛋檢出農藥「芬普尼」(Fipronil)殘留便慌了手腳,除了趕快檢查家中雞蛋外,也擔心如果已經將毒蛋吃下肚了該怎麼辦。近日,熊抱營養師珮淳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表示,不需要過度恐慌,芬普尼可以在5至7天內透過尿液與糞便排出體內。
鏡週刊Mirror Media ・ 3 小時前
紅鳳菜傷肝要少吃?專家授1招去除PA生物鹼 紅鳳菜料理推薦
你有吃過紅鳳菜嗎?網路上傳言紅鳳菜是很毒的蔬菜,吃了會傷肝,還說紅鳳菜不能晚上吃,這些都是真的嗎?營養師廖欣儀表示,這些都是錯誤的說法,紅鳳菜營養豐富,若擔心PA生物鹼,進食之前多1動作即可。
健康2.0 ・ 7 小時前
眼皮跳不是福!專業醫:「2情況」恐腦幹腫瘤 快就醫
眼皮不自主跳動,常讓人想起「左眼跳財,右眼跳災」這句話,眼科醫師王孟祺表示,眼皮跳動與生活壓力、咖啡因的攝取、疲倦等因素有關,但若症狀持續數月或範圍擴大至臉部,就可能是腦幹腫瘤、多發性硬化症等神經系統疾病,應多留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年僅30歲也中風!醫:把握4.5小時「黃金救腦期」
一名年僅30歲的男性出現單側肢體無力與口齒不清症狀,所幸家人機警將他送醫,在發病後3小時內完成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陳美音醫師提醒,秋冬季節血管容易因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引發腦中風。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只是皮膚過敏?慢性蕁麻疹讓她三度急診 呼吸困難險喪命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朱家瑜指出,台灣每5人就有1人曾有蕁麻疹發作的經驗,其中若症狀持續超過6週,就屬於慢性蕁麻疹。這類疾病並非單純過敏反應,而是與自體免疫失調有關,症狀包括「紅、腫、癢」,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就有個案因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發作三度被送進急診室。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