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愛蒐藏古典藝術品的軟體工程師屋主,為一家四口於新北板橋購入了一間室內坪數30的新成屋,並希望能透過裝修凸顯珍藏的古典家具、家飾,讓家既是生活的療癒空間,也是專屬的私人博物館。趙玲室內設計有限公司以家具為主軸,向外發展室內硬裝,化解建築結構劣勢,同時讓新古典的優雅從容走入日常。
女屋主表示:「對我來說,家應該是一個感覺沈穩明亮、舒服自在的休憩空間。」而男屋主則覺得:「家要舒適,就是要讓我回家之後盡可能不要做事。」設計師綜合新婚夫妻對於新家的願景,整個 20 坪空間選擇以沈穩的木皮混搭帶有粗獷紋理的藝術塗料,建構出帶有些許侘寂感的日式無印風。而空間內路調整格局發揮坪效,做出了一個儲藏室與日式玄關外,全戶除濕與智能設計,大大滿足了男屋主回家就是不做事、只放鬆的夢想生活。

這間 80 坪的新成屋,設計之初便承載著夫妻對未來生活的期待與夢想。為迎接新生兒的到來,設計師以「孕育」為核心理念,陪伴夫妻共同打造出一個溫暖、安全且充滿成長潛力的居家空間。原本的四房格局經過重新規劃,設計師依據屋主需求進行調整:將公領域旁的房間改造為男主人的專屬書房與主臥的更衣室,有效提升生活機能。玄關兩側也增設了收納設計,右側用於存放日常物品與鞋類,左側則規劃為外出一日衣櫃,提升進出門的便利性與實用性。

在繁華鬧市之中,48坪的新成屋承載著兩人對隱世生活的嚮往。設計團隊以現代風為基調,融合精選建材、細膩工藝與對美學細節的精準拿捏,交織出精緻而溫潤的空間輪廓。純粹的色彩語彙,搭配留白的呼吸感,讓生活在靜與動之間自由切換;光影流轉間,詩意悄然綻放,為都市生活開啟一方桃花源境。

蒼穹映漠色,藤影織流光。圓拱納天地,侘寂漫生香。捨去繁華裝飾,以沙色藝術塗料為宣紙,手作駁紋為筆觸,任天光漫灑,勾勒出如戈壁風蝕、窯洞斑駁的歲月靜好之美。圓,是蒼穹的倒影,將「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藏納於天花、動線與壁龕之中。讓氣流與視線,在圓滿的張力中自在流轉。

這次三宅一秀室內設計操刀設計案,為屋主購入同棟隔壁兩戶,分別打造爸媽與兒子各自的居所,天使總監郁琇琇以新美式及便利性、實用性為主,從門口的電動穿鞋椅,到過道中設置的電動門,將兩者融合的恰如其分,透過新美式樣貌完美詮釋優雅空間。

從洗漱、如廁到沐浴,衛浴空間不僅開啟居住者美好的一天,當人們下班回家後更洗淨一身的疲憊,衛浴空間乃是日常生活中最私密且使用頻率極高的區域,同時也是潮濕與機能複雜度最高的空間之一。如何兼顧防潮、機能配置與收納效率,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以下條列三大要點,協助讀者打造兼具實用與美感的理想衛浴空間。

熱愛旅行與探索的企業家夫婦,選擇由設計團隊打造一處能延續旅程記憶的 日式輕奢宅。 設計總監以「星球旅行」為靈感,讓家成為生活的宇宙核心。客廳沙發象徵行星中心,以雙環動線勾勒出星軌般的節奏,讓日常與世界的距離柔和重疊。 透過 4房改2房的格局設計,以 日式縝密設計理念 重構空間比例,讓理性秩序中流動出溫度與自由。 每一次停留,都像在旅程中再次相遇一樣,溫柔、從容,充滿生活的驚喜與感動。

這間 22 坪樓中樓是由下層 15 坪、上層 7 坪的雙層空間組成,跳脫傳統對於複層小套房的空間詮釋,以屋主的空中瑜伽興趣為設計核心,將原本制式的客廳空間,利用樓中樓挑高優勢創造一個能自在享受瑜伽運動的生活舞台。整體氛圍透過自由曲線、淺木與粉膚色的相互搭配,輔以玫瑰金屬與燈帶照明,營造出整體優雅從容的生活步調,此空間不僅是一個居所,更是一場身體與感官的對話的身心靈休憩所。

如果妳擁有一個獨立的生活空間,會想要打造什麼樣的裝潢風格?這間 15 坪大的單身女性宅,輕柔的莫蘭迪綠搭配焦糖色木皮為基調,碰撞出俏皮又溫柔的空間美學。在機能上規劃完整兩房兩廳一衛,利用弧形設計建構舒適客廳,電視牆利用隱形設計蘊藏海量收納;一字廚房搭配訂製中島串連長型領域,還在中島側邊規劃折疊桌板,打造屋主心目中完美的零死角美宅。

陪伴屋主一家走過一甲子的台北市老屋,雖然乘載著溫馨的記憶,卻也存在基礎管線老舊、格局與需求不符等疑慮。為將溫馨回憶延續,屋主一家選擇以翻新取代搬新家,並將原本高達67坪的空間一分為二,並以兩種不同的風格重新裝修,不僅讓全家人的生活更張弛有致,愛貓也擁有了自己的貓屋。

在 30 坪的居家空間內,設計師引用多元建材相互混搭,加以現代風鋪陳,替一家三口打造全新生活,在嶄新空間裡寫下對於未來的想像,快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公領域呈現開放式格局,串聯客廳、餐廳及書房的交流互動,並藉由大面落地窗篩落美好陽光,讓和煦光影成為空間中的美好養分,電視牆則呈大尺度設計,透過深灰大理

此案為一對姊妹打造雙戶對門的居宅設計,姊姊是第二次與富億空間設計合作,有別於前一次老屋翻新沉穩居宅的規劃,「生活創藝師」陳錦樹總監考量這是屋主往返台北與新竹的渡假休憩之所,因此採以輕淺白色石材與金色紋理線條感堆疊,搭佐燈飾,勾勒出柔化且精緻的空間氛圍。


坐落在曼徹斯特市中心,一棟歷史悠久的二級保護建築──自由貿易大廳(Free Trade Hall)中,愛德華時代曼徹斯特飯店(The Edwardian Manchester)以現代設計語彙回應過去的輝煌。這裡不僅是一間五星級飯店,更像是一場空間與人文的交織演出,讓每一位走進其中的旅人,都能在空間中找到與城市的連結。

喜愛天文觀星的企業家屋主,同時也擁有豐富多元的興趣,因此 60 坪大宅以現代風為基底,完美融入屋主的藏品,以及享受咖啡、彈奏樂器、單車收納,和觀覽宇宙星系的空間。客廳區、餐廳區、書房區以開放式格局串連,乘載著開闊而自由的生活想像,並展現出多變的風格品味。

當代設計經典名言「Less is more」源自德國包浩斯校長凡德洛,旨在引導人們於生活空間中去蕪存菁,追求純粹與本質。這間45坪的新成屋,正是設計團隊以簡約風為核心理念的精彩呈現。設計師以輕淺色調作為空間基底,輔以細膩精巧的設計細節,摒棄繁複裝飾,透過精準的比例掌握與質材選用,使每一處角落自然流露出溫潤細膩的質感與溫度,完美詮釋了極簡美學的魅力。

頂層35.59坪的現代風住所,不僅是一處居所,更像是一首描繪生活節奏的詩篇,透過溫暖自然的設計語彙,傳遞出細膩的情感與和諧的氛圍,讓一家四口共築出一個溫馨而優雅的家。設計之初,屋主與設計團隊即以「實用與舒適」為核心思考。為了讓生活動線更加開闊,原有的一間浴室與臥室被取消,轉而擴大客廳與開放式廚房,使公領域展現通透與明亮的質感。主臥與孩子的房間則分列在兩側,捨棄廊道的設置,讓家人能直覺地走入各自的空間,回歸單純而便利的生活方式。

一對退休夫妻嚮往優雅的閒適生活,購入新成屋後與設計師討論需求,設計師以「平衡與柔和」為設計主軸,公領域運用流暢的圓弧線條,柔化天花與牆面交界,巧妙避開銳角可能帶來的生硬視覺。在米白、灰、淺木紋的溫潤基底下,透過石材的自然紋理與皮革的細緻觸感相互對話,共同構築出一個層次豐富、質感出眾的現代雅居。

18坪的小宅中,承載是居住者對家的無限想像與期待。屋主希望進門玄關處具備落塵區,好讓外界的塵囂停留在門外;想要一間既是閱讀與工作的場所,也能在未來成為孩子的房間的書房。同時,對於熱愛下廚的他們來說,廚房不只是料理的地方,更是家人聚集談心的場域;因此,一個擁有大中島、充足收納、獨特配色的空間,是他們對家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