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骨鬆日行動號召:別再忽視骨骼健康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陳崇桓理事長指出:「骨鬆治療應比照慢性病長期管理,重點在『持續』與『接續』,並呼籲從骨折前就積極防治–向骨折說不。」。(圖片來源/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2025年底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超過450萬1,骨質疏鬆症(以下簡稱骨鬆)已成為影響台灣長者健康的重大慢性病之一。骨鬆可造成多部位骨折,其中尤以脊椎體骨折及髖部骨折最為嚴重。據調查1,台灣50歲以上國人,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一生中可能出現骨折,包括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研究顯示髖骨骨折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 1,髖骨骨折發生率約50%,一年內死亡率近20%,3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立生活3,此骨折亦常導致長期臥床、失能,甚至增加死亡風險1。
今年10月20日世界骨鬆日,全球以「別再忽視骨骼健康 (It’s Unacceptable – Stop the Neglect of Bone Health)」為號召,美國骨骼健康基金會與國際骨鬆基金會建議,對於骨密度偏低、骨鬆或曾發生脆弱性骨折的高風險患者,除了調整生活與營養,更應積極使用抗骨鬆藥物,能降低骨折風險、提升治療效果與安全性,並有助於減少死亡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理事長指出:「骨鬆治療應比照慢性病長期管理,著重於『接續』與『持續』,並從骨折前就積極防治,才能有效守護骨骼健康與行動力。」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吳至行教授提醒,糖尿病與骨鬆的共病關係常被忽視,建議糖友應定期檢測骨密度,以防骨折影響行動力。(圖片來源/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國際與台灣指引雙重助力,骨鬆治療走向前瞻
最新《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1提出「骨骼健康優化」概念,強調以整合性的治療流程改善患者預後並減輕醫療負擔,包括術前骨質檢測、術中與術後營養與藥物治療,以及長期骨密度追蹤,可有效降低手術後併發症與再次骨折的風險,並促進患者恢復。骨鬆藥物治療應採取「接續治療策略」:促骨生長藥物(或稱促骨質生成劑)能快速重建骨架、提升骨密度;抗骨流失藥物(或稱抗骨質再吸收劑)則可延緩骨質流失、鞏固治療成果。兩階段的治療銜接不僅能持續改善骨質,更能有效地降低再次骨折風險,突顯長期治療與持續監測的重要性。據美國臨床內分泌醫師協會國際指引,凡在12個月內發生骨折,用藥後仍出現骨鬆性骨折者,或骨密度 T 值 ≤ -3.0 的未骨折患者,皆為「極高骨折風險族群」,應優先使用促骨生長藥物,後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持續治療是維持骨密度、預防骨折、改變病程的關鍵。
《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1指出,最新治療觀念的轉變,代表骨鬆治療已從傳統「骨折後補救」進化為「骨折前預防」的前瞻性策略。並推動「骨折聯合照護計畫」並參與「國際脆弱性骨折網路組織」。強調跨專科協作與長期追蹤,此模式不僅強調及早介入與長期管理,更重視患者的參與與教育,並結合患者參與決策,可提升治療依從性與照護品質。
健保新制擴大給付,骨鬆治療防線前移
許多患者在首次骨折發生前並無明顯症狀,容易忽略骨骼健康的重要性,一旦骨鬆骨折發生時,對患者、家庭與社會皆帶來沉重負擔。隨著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政策上路,台灣骨鬆防治策略正式邁向「預防導向的新里程碑」,不僅首度將尚未發生骨折但屬高風險族群(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納入初級預防(未骨折)保障,更在次級預防(已骨折)中擴大骨折給付部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與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透過健保新制雙重防線守護,讓更多高風險族群可更早啟動骨鬆治療。提升骨密度、減少骨鬆性骨折發生風險,降低後續醫療與長期照護支出,擴大骨骼健康保護網。陳崇桓理事長表示:「這代表台灣健保制度同步跟進國際治療觀念,雙重助力下,對於整體骨鬆防治而言具有指標性意義。」骨鬆健保給付擴大內容包括:
治療骨質疏鬆 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 T 值≤ -2.5 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降低未來第一次骨折發生率。
預防骨鬆骨折 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讓更多患者能在首次骨折後及時獲得治療,降低再次骨折風險。
真實患者案例反映新制成效
現年55歲的林女士(化名),因一次居家滑倒造成手腕骨折,原以為只是跌傷,經醫師安排檢查後才發現已罹患骨鬆。所幸因應健保新制,林女士得以及早啟動「促骨生長藥物」治療,後續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有效降低後續骨折風險。陳崇桓理事長指出:「這類患者屬極高骨折風險,若未及早介入,一年內可能再次骨折。骨折通常隨年齡與部位漸進,約從50歲起出現手腕或上臂等「警訊性骨折」。若能於此階段提前治療,可大幅降低未來脊椎、髖部骨折與失能風險,顯示健保新制將防線從「骨折後」前移至「骨折前」,意義深遠。」
糖友骨鬆風險被低估,骨鬆與糖尿病並存治療趨勢
研究指出,約有4成糖友罹患骨鬆6 ,罹病時間越久、因骨骼代謝影響,跌倒機率增加,骨折風險更高。然糖友經常因專注於血糖控制易忽略骨骼健康,造成骨鬆問題長期被低估。糖友骨鬆性骨折之風險上升約34%1,美國糖尿病學會已在糖尿病照護指南納入骨骼健康議題,建議65歲以上或高風險糖友定期檢測骨密度。研究顯示,第一型糖友髖部骨折風險比起常人高出4.35倍,平均骨折年齡提早10至15年;第二型糖友雖骨密度正常甚至偏高,髖部骨折風險仍為一般族群的1.79倍,終生骨折風險增加40%至70%,脊椎骨折率更上升35%,進而提高整體死亡率1。
臨床上,65 歲的糖友吳太太長期施打胰島素、血糖控制穩定,卻從未接受骨密度檢測。一次意外跌倒後檢查才發現骨密度T值已降至-2.5,屬於骨折高風險族群,這起意外讓她驚覺,糖尿病控制之外,骨骼健康同樣需要關注。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常務理事暨成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 吳至行教授說明: 「糖尿病與骨鬆的共病關係常被忽視,許多患者雖骨密度正常,但骨質微結構卻已受損、強度下降。建議糖友將骨密度檢測納入常規追蹤,特別是60歲以上或長期使用胰島素者,才能及早發現與治療,預防骨折影響行動力。」
骨鬆簡易自我評估,助患者遠離風險
根據《2025 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之共識及指引》,骨鬆患者與骨折患者的醫療支出遠高於一般族群。以女性為例,80歲以上骨鬆合併骨折者每年醫療花費逾13萬元,為同齡族群的兩倍;男性亦相同,骨折患者年支出超過18萬元,凸顯骨鬆骨折帶來的沉重醫療與社會成本。
體重與骨密度呈正向關係,體重過輕是骨鬆的重要危險因子,更需提高警覺。民眾可透過台灣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自我初步篩檢,根據「體重」與「年齡」快速判斷風險區間,更年期女性可採用停經後女性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 ; 50歲以上男性可使用男性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MOSTAi),再經由醫師提供個人化之骨密度檢測建議。
女性 OSTAi 指數=[體重(公斤)– 年齡 (歲)] × 0.2(四捨五入) < -1, 即屬骨鬆高風險族群,
男性 MOSTAi 指數=0.3 ×體重 (公斤) – 0.1 × 年齡 (歲) ≤ 11, 亦屬骨鬆高風險族群。
這項工具有助於臨床醫師與衛教人員在基層或社區篩檢中,提早辨識出高風險族群,並進一步安排DXA(X光雙能量吸收儀)進行骨密度檢測,以確認骨骼健康狀況並及早介入治療。(點擊連結了解骨鬆自我篩檢工具: https://www.toa1997.org.tw/calculator/)
吳至行教授提醒: 「骨鬆最大的危險在於『無聲進行』,多數患者在骨折前毫無自覺。透過 OSTAi、MOSTAi 等簡易工具,可在骨折前發出警訊,協助醫師與民眾及早介入治療與防護,降低骨折與長期醫療負擔。」
向骨折說「不」!及早篩檢 × 積極治療 × 預防骨折
骨鬆性骨折常見部位包括手腕、上臂、脊椎與髖部,年齡層依序發生於50歲、60歲、70歲以上。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於世界骨鬆日共同呼籲:「向骨折說不!骨鬆不可忽視,骨折不是小事,高風險族群應及早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從現在開始。」尤其是更年期女性與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長期類固醇使用等慢性病患者,應定期進行DXA骨密度篩檢並善用健保新制,依據醫師評估啟動治療,擴大骨折保護,遠離骨鬆造成的骨折意外導致家庭照顧的沉重代價,及早關心自身骨骼健康。
更多信傳媒報導
高麗菜不是只有炒來吃 已經可以做成外泌體 不一定會輸給動物細胞
鄭麗文當選國民主席 內呼籲團結、外界憂心轉紅
帶狀疱疹防治關鍵 疫苗接種是最佳保護
其他人也在看

骨質疏鬆症 醫師揭3大常見症狀
台中市大里區一名82歲劉姓男子有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等病史,兩側髖關節曾經接受過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今年中秋節連假與家人賞月烤肉同樂時不小心滑了一跤後跌坐在地上,左腳痛到無法動彈,家人趕緊將劉先生送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急診室,經檢查後才發現是人工髖關節旁的股骨粉碎性骨折,而且原本的人工關節也整個鬆動了。經骨科部黃贊文部長啟動「宜樂適快速康復手術療程(ERAS)」後,安排骨質疏鬆藥物治療,並配合健保署的「手術後疼痛中醫輔助療法」,在中西醫合併治療下,劉先生已順利出院。只是一個單純的滑倒卻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劉先生現在回想起來,仍是心有餘悸。骨科部黃贊文部長表示,台灣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後,高齡長者們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高」: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還有退化性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等難題。骨質疏鬆症無聲無息,病人往往一跌倒就造成嚴重骨折。不只是病人和家屬難以接受,醫師們在看到X光時也是常常很傻眼。就如同世界骨鬆醫學會在今年世界骨鬆日的口號:It’s unacceptable(斷難接受!),我們應該停止你我對骨骼健康的忽視(stop the neglect o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新北暴雨釀災!五股疏洪道變汪洋 夫妻受困「車門打不開」急求救
新北市遭逢暴雨侵襲,五股、二重疏洪道嚴重積水,多起車輛拋錨、人員受困事件頻傳!一對夫妻載著愛犬出門,車輛卻因誤判水深而拋錨,甚至連車門都打不開,驚險萬分。警消人員冒著風雨展開救援,並預防性封閉多處越堤道。林口地區也傳出土石泥流沖刷馬路、路樹傾倒的災情。民眾直呼:「新莊不是南部,太扯了啦!」這場突如其來的暴雨,為新北市民的生活帶來諸多考驗。
TVBS新聞網 ・ 13 小時前
向太爆料富家女下嫁「婚姻難維持」 網友猜疑指向「這對」
近日,向太陳嵐在社群媒體發表對豪門婚姻的看法,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她在影片中強調富家女不應「下嫁」,並直言這種婚姻維持難度更大。隨後她透露一段豪門婚姻內幕,提到某對夫妻婚禮費用全由男方承擔,而男方目前收入甚至無法回本,正鬧離婚。這段爆料迅速在網路上引發猜測,許多網友將矛頭指向藝人竇驍與賭王千金何超蓮。
TVBS新聞網 ・ 23 小時前
一跌倒就「粉碎性骨折」?醫揭「骨質疏鬆」3警訊:下背痛千萬要注意
一名82歲劉姓男子,患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兩側髖關節曾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今年中秋節連假與家人賞月烤肉時,不慎滑倒跌坐,左腳劇痛無法動彈。家人隨即送他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急診,檢查發現為人工髖關節旁股骨粉碎性骨折,原有人工關節也鬆動了⋯⋯
優活健康網 ・ 20 小時前
不堪風雨!北市文山1摩斯漢堡「招牌墜落」 多台機車受波及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受東北季風與颱風外圍環流雙重影響,北部地區持續降下明顯雨勢,災情也陸續傳出;昨(20)晚北市文山區興隆路的一家摩斯漢堡,招牌就突然垮下來,幸好沒有人員受傷;畫面曝光也讓網友笑稱,「變在地招牌了」。
民視 ・ 6 小時前
例行健檢竟發現腫瘤!單孔達文西在肺部腫瘤切除中的應用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50歲的吳先生平時生活作息規律,從不抽菸,也沒有肺癌家族史,但在一次健檢中,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意外發現右側肺部有一顆約2公分大小的腫瘤。吳先生前往大里仁愛醫院就醫,胸腔暨心臟血管外科林宜右醫師評後用「單孔達文西機器人微創手術」切除肺臟腫瘤,在三天內順利出院。 單孔達文西能保留更多健康肺部組織 提高手術安全完整性 林宜右醫師表示,傳統肺臟腫瘤切除是以開胸手術為主,需要大範圍切開胸壁,不僅傷口大、疼痛明顯,恢復期也長。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微創胸腔鏡手術逐漸成為主流,大幅減少了手術創傷。 近年隨著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的發展,透過高解析立體影像與靈活機械手臂,醫師能更精準地進行肺臟腫瘤切除,同時保留更多健康肺組織,提高手術安全性與完整性。 一般傳統達文西手術需開4至5個小傷口,但林宜右醫師及團隊運用單孔達文西機器人技術,僅需約4公分的單一小切口即可完成整個手術,大幅減輕病患術後疼痛與不適。 單孔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恢復時間短 醫師籲定期接受肺部篩檢 吳先生手術過程順利,僅在右側胸壁開設一個小傷口,透過主刀醫師執行單孔達文西手術,精細操作,成功完整切除腫瘤,術後的疼痛
健康醫療網 ・ 18 小時前
豬仔地獄怎麼形成? 南韓淪青年「非法放貸→人口販運」陷阱:還不起債就送去柬埔寨
據《亞洲日報》報導,根據韓國5大銀行17日公布的《各年齡層家庭貸款現況》報導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南韓20多歲借款青年的家庭貸款餘額,達34556億韓元(約新台幣744億元)。雖然相較其他各年齡層(30、40、50、60以上)中總數最少,但貸款質量最為脆弱,平均貸款逾期率也...
CTWANT ・ 16 小時前
向太爆料「富家女鬧婚變」!網瘋猜「這一對」,直言:下嫁是滅亡之路
已故澳門賭王何鴻燊的千金何超蓮,與中國男星竇驍在2023年在峇里島舉辦盛大婚禮,被譽為「世紀婚禮」,然而婚後僅5個月便多次傳出婚變消息
造咖 ・ 23 小時前
早產兒染RSV易重症 單株抗體健保擴增至「未滿36週」一歲內可回院諮詢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潘昱僑報導】面對少子化危機的同時,據統計,台灣每年仍有超過10%的新生兒為早產寶寶,意即每十位新生兒就有一位早產1。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楊生湳理事長表示,早產兒一旦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有較高機率惡化至重症,需住院甚至插管。目前國際上多以RSV單株抗體作為預防策略,今(2025)年6月1日起,可獲健保給付的早產兒,也從未滿33週擴大至未滿36週(實際滿35週加6天),不僅更多孩子受惠,也讓台灣RSV防治進一步接軌國際。 早產兒染RSV重症風險高 恐影響肺部發育 RSV普遍存在於社區中,而早產兒因為肺部發育尚未完全、免疫力欠佳,感染後的風險比一般新生兒高。楊生湳理事長說明,早產兒細支氣管炎就有約四到五成由RSV感染導致,更有近五成的孩子會出現重度症狀如呼吸窘迫等2,甚至要住進加護病房,一旦需要插管,代表孩子的肺功能已嚴重衰弱。 楊生湳理事長進一步解釋,RSV感染常發生在肺部發育的關鍵時期,而「呼吸道融合病毒」顧名思義,病毒會與呼吸道細胞融合,干擾肺部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的正常生長,進而影響肺部的發育程度。 早產寶寶染RSV呼吸衰竭插管!醫:雖痊癒但已落下氣喘病根 「早產兒歷經艱辛才終於好好長大,出院後又因感染再次住院,還收到病危通知,可以想像家長的壓力有多沉重。」楊生湳理事長分享,就有一位來自偏鄉弱勢家庭早產兒,出院約一週後就因感染RSV被送到急診室,當下醫師觀點到孩子全身發黑,診斷為呼吸衰竭,立即住進加護病房並插管。 所幸在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孩子順利在兩週後康復出院,不過後續的追蹤觀察卻發現孩子經常感冒,現在才一歲,卻已開始出現早發性、嬰兒型的呼吸道痙攣,類似於幼童的氣喘病變。 醫:單株抗體為重要預防武器 6月起健保擴增給付守護早產兒 目前日本、韓國等多國均以施打單株抗體作為RSV預防策略。楊生湳理事長表示,上述案例中的早產寶寶出生週數,在當時並不符合RSV單株抗體的健保給付條件,而健保已於今年6月1日起正式擴大RSV單株抗體的給付範圍,出生週數在35週加6天以內的早產兒,皆可獲得健保給付接種最多三劑,且可回溯,目前未滿一歲、出生週數符合條件的孩子也可回到醫療院所施打。 楊生湳理事長指出,RSV單株抗體的原理是讓打進身體的抗體與病毒結合,藉此防止該病毒於體內增生。根據國內外實證醫學報告顯示,有助於降低住院率和併發症風險3。符合條件的早產兒,應經由醫師評估個別狀況是否合適,再進行接種。 預防RSV感染 照顧寶寶前先掌握「20秒濕洗手口訣」 台灣新生兒出生率持續探底,但早產兒的比例並未減少。為降低感染風險,政府在持續擴增治療武器的同時,民眾提高預防意識也非常重要。楊生湳理事長提醒,部分大人可能是無症狀的RSV帶原者,除了帶孩子施打單株抗體之外,家長和親友在接觸新生兒和早產兒時,建議應使用肥皂濕洗手至少20秒,如果沒有肥皂,也可以使用酒精洗手。 楊生湳理事長也教大家一個簡單易記的口訣,用肥皂洗手時默念「我最愛我的小寶寶、我最喜歡我的小寶寶」,複誦約五到十次,洗手總時長就會超過20秒,有助於降低手部攜帶的病毒和細菌濃度,達到有效預防。家長或長輩如果出現疑似感冒或任何呼吸道症狀,又不得已需要照顧寶寶時,除了一定要落實洗手之外,也要佩戴口罩,盡可能避免RSV感染的發生。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49&pid=18408 Anderson EJ, et al. SENTINEL1: An Observational Study of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Hospitalizations among U.S. Infants Born at 29 to 35 Weeks' Gestational Age Not Receiving Immunoprophylaxis. Am J Perinatol. 2017 Jan;34(1):51-61. Notario G, Vo P, Gooch K, Deaton R, Wu X, Harris B, Mahadevia P, Sánchez P, Waycaster C.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elated hospitalization in premature infants without 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subgroup efficacy analysis of the IMpact-RSV trial by gestational age group. Pediatric Health Med Ther. 2014;5:43-48 .embed-container-YoutubeContent685e3c38da15 {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bottom: 56.25%; height: 0; overflow: hidden; max-width: 100%; } .embed-container-YoutubeContent685e3c38da15 iframe, .embed-container-YoutubeContent685e3c38da15 object, .embed-container-YoutubeContent685e3c38da15 embed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left: 0; width: 100%; height: 100%; }
健康醫療網影音 ・ 1 天前
今天起甩雨彈「紫到發白」 氣溫降至23度|#鏡新聞
更多天氣資訊,交給氣象主播張倍滋。 加入頻道會員支持鏡新聞🩷: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4LjkybVKXCDlneVXlKAbmw/join 鏡電視綜合台YouTube👉http://pse.is/59enw2 鏡電視直播台YouTube👉https://pse.is/4w3gts
鏡新聞 ・ 1 天前
男深夜山上遇野生東北虎 急喊:本地的!結局超展開
根據陸媒《極目新聞》報導,10月18日一名大陸男子在社群上分享一段影片,他敘述自己在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二道白河鎮附近的G331國道上,遇到一隻野生東北虎。從男子拍下的畫面可見,車燈突然照到路邊一隻體型壯碩的野生東北虎,起初老虎似乎想跳下公路躲避,沒想到男子朝牠...
CTWANT ・ 1 天前
威能帝總冠軍賽連18局無失分平紀錄 大賽犯錯空間小
(中央社記者謝靜雯台北19日電)中職總冠軍賽第2戰樂天桃猿威能帝投到7局因暴投失分,但跨季連18局無失分仍平紀錄,率隊擊敗中信兄弟獲MVP;聽到錯失刷新紀錄時開玩笑露出扼腕表情,但也表示面對大賽犯錯空間小。
中央社 ・ 1 天前
【有影】牙科拍X光有風險嗎?醫師解答:低劑量、安全守護口腔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韓羽婕/台北報導 看牙時常被要求拍X光片,不少民眾心中冒出疑問:「會不會有輻射風險?」當代牙科醫療體系當代牙醫診所醫師王翊儒指出,牙科影像是治療的「透視眼」,可協助確認病灶、了解牙齒與齒槽骨狀態,讓診斷與治療更安全精準。 王醫師解釋,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2024年最新報告,一般民眾每年可接受的輻射劑量限值約為1毫西弗。相比之...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錯誤】花蓮馬太鞍堰塞湖溢流造成女童敗血病亡?虛構內容!挪用2024年中國流傳圖片
網傳「小涵因為敗血症離開了」的圖片及訊息,內容聲稱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中,有一名叫做「小涵」的女童,近期因為敗血病過世,並附上一張女童插管的照片。經查證,網傳圖片至少於 2024 年 9 月即在中國大陸社群平台出現,當時搭配的文字是要大家別去水上樂園玩;根據花蓮縣衛生局查證,截至 2025 年 10 月 10 日統計,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死亡人數為 19 人,並沒有一名叫做「小涵」的女童死於敗血病,內政部消防署也已發布聲明稿,表示傳言為假訊息,與事實不符。
MyGoPen ・ 1 天前
世界骨質疏鬆日! 醫籲注意「駝背、變矮、下背痛」3大警訊
10月20日是世界骨質疏鬆日,童綜合醫院骨質疏鬆中心主任梁哲翰表示,抽菸、飲酒過量、鈣質攝取不足、不曬太陽、提早停經、長期臥床或少動、曾經骨折過或肌肉量不足的人,皆易罹患骨質疏鬆症,提醒民眾若出現「駝背、變矮、不明原因下背痛」3大警訊,即代表可能開始產生骨質疏鬆症,發現身高比年輕時身高矮4公分以上,
自由時報 ・ 23 小時前
好上手「女巫掃把派」香酥好吃!!
好上手「女巫掃把派」香酥好吃!! 咻~~~~~有趣的「女巫掃把派」簡單好做,吃起來酥脆好吃!! 食材 冷凍酥皮, 2張 牛奶糖醬, 1入 雞蛋液, 少許 餅乾棒, 適量 ...
iCook愛料理 ・ 1 天前太魯閣燕子口堰塞湖18秒形成 學者:早有2前例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17日清晨發生大規模岩崩,微地動儀器記錄下持續18秒的震動訊號,數萬立方公尺的岩石瞬間堵住立霧溪形成堰塞湖。東華大學教授郭俊麟與NDHU防災團隊指出,這是燕子口歷史上第三次在相同位置出現堰塞湖,過去1951年大地震與1998年芭比絲颱風也曾發生類似事件,NDHU強韌防災團隊把事件過程
自由時報 ・ 1 天前豐原公老坪假日環警監聯合稽查 一口氣查獲11輛改裝車
台中市豐原區公老坪為著名休閒景點,常吸引民眾騎鐵馬、慢跑、散步及看夜景,豐原警分局為防制危險駕車、改裝車輛製造噪音「炸街」,影響交通安全,利用假日進行「環、警、監」聯合稽查,共攔查到11輛改裝車,其中2輛經排氣檢驗不合格,將依空汙管制法等相關規定告發,共裁罰3000元,同時段並舉發重大交通違規,計有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七旬翁血糖值飆300,服中藥3月降到正常值!中醫師大推「1藥膳」有效降血糖:全家大小都能吃
糖尿病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第5名,更是國人洗腎的主因。糖尿病會引發眾多併發症,如心臟病、腦中風、慢性腎病變、糖尿病足、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嚴重的甚至危及性命,是近年來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許多人罹患糖尿病之後,不願長期服用西藥,但僅靠飲食控制又很難穩定控制血糖。其實研究證實許多中藥材具有降血糖的功效,不過因藥性屬性不同,仍須依體質辨證用藥,使用上尋求專業中醫師意見,避免適得其反。
幸福熟齡 ・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