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者必學!運動傷害怎麼預防?怎麼避免?一篇看懂慢跑運動傷害
慢跑看似是最簡單的運動之一,只要一雙跑鞋就可以開始,但背後其實暗藏許多風險。研究指出,初學者在開始跑步的第1年,受傷比例可能高達8成。原因通常不在於跑得快或慢,而是訓練量一下子拉太高,或是身體的肌肉、關節和骨骼還沒有適應重複性衝擊。當這些條件失衡時,疼痛與發炎便成了跑者最常遇到的難題。
7大常見慢跑運動傷害 小痛恐演變成長期困擾
1. 跑者膝(髂脛束症候群)
這是最普遍的跑步膝傷,表現為膝蓋前方疼痛,尤其跑後、下樓梯或久坐起立時明顯。通常因膝周肌肉不平衡、步態偏差或髂脛束與脛骨摩擦所致。
2. 阿基里斯腱炎
小腿肌肉與跟骨連接部位長期過度負荷,出現發炎或退化。常有起床或運動後腳跟僵硬疼痛,嚴重者有撕裂感。
3.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持續受壓力累積微創,典型症狀是早晨起床第一步或長時間走後足跟刺痛。肥胖、扁平足者風險較高。
4. 脛骨壓力症候群
脛骨中下段因反覆衝擊產生應力反應,常伴小腿脛骨前側疼痛。與增量過快或不適地面有關。
5. 小腿及大腿肌肉拉傷
大腿後肌群、小腿肌群拉傷可能因爆發力或爆量訓練引起。嚴重者甚至出現肌肉撕裂。
6. 髖部與腰部肌群不適
包括髖屈肌拉傷、髂骨外側疼痛等,常因跑姿偏差或核心肌群無力,導致髖關節負擔加劇。
7. 熱痙攣
高溫環境下補水不當可能引發小腿熱痙攣,需要注意電解質補充。
避免運動傷害的關鍵:循序漸進與均衡安排
很多跑者過度相信意志力,認為忍痛就能突破瓶頸,但身體的適應需要時間。合理的做法是,每週的跑量提升不要超過一成,並且避免同時增加速度與距離。每週最好保留一到兩天給休息或交叉訓練,例如游泳、單車或瑜伽,讓不同的肌群輪流工作。這樣的節奏能讓身體有時間修復,同時避免過度使用同一組組織。
強化肌力與核心 幫助跑者降低關節壓力並提升跑姿效率
除了跑量規劃,肌力與核心訓練的重要性同樣不可忽視。跑步雖然是下肢主導,但真正決定穩定性的往往是臀部與核心。臀中肌、臀大肌以及腹橫肌若能足夠強壯,就能避免膝蓋在跑步過程中內扣或外翻,減少關節承受的壓力。像是橋式、單腳橋、側向開合步等動作,都是非常實用的輔助訓練。當核心強壯,跑姿自然會變得更有效率。
正確的跑姿與適合的裝備 有效降低重複性衝擊造成的傷害
跑姿的調整則需要耐心與專業。許多跑者習慣跨大步,腳跟先落地,結果衝擊力大,身體還沒來得及吸收,就直接傳到膝蓋與髖部。比較理想的方式,是腳掌落在臀部正下方,步幅自然,不必刻意拉長。手臂放鬆擺動,肘部約九十度,不要橫向亂晃。雖然市面上有很多跑姿影片,但自我修正效果有限,若有條件,建議讓教練或物理治療師進行評估,才能避免盲目調整。
裝備也是預防的一環。跑鞋的選擇應該依照腳型與步態來決定,例如扁平足者可能需要較多支撐,而高弓足則需要更好的避震。鞋子不是越貴越好,而是是否適合你的生物力學。一般來說,跑鞋在使用約八百公里後,鞋底的避震與支撐便會明顯下降,需要更換。若長期使用磨損的鞋款,等於把身體暴露在更高的傷害風險。
預防慢跑傷害 熱身收操與日常恢復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跑前的動態熱身能讓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肉逐漸進入狀態,尤其在冬天,建議至少花二十分鐘進行。跑後則需要靜態伸展,搭配泡棉滾筒或筋膜放鬆,幫助小腿、臀部與足底釋放緊繃。如果有條件,也可以進行冷熱交替浴或按摩,加速血液循環與修復。
最後,不可忽略的還有營養與補水。很多人只注意跑前喝水,但長時間運動中電解質的流失同樣重要。如果只補充純水,反而容易造成痙攣。適量攝取含鉀、鈉、鎂的飲品,能有效避免熱痙攣。日常飲食則應該保持足夠熱量,並有優質蛋白質與健康脂肪,這些都是肌肉修復與骨骼健康不可或缺的元素。
運動傷害一旦發生應立即處理 專業復健不可少
即便如此,小傷還是可能發生。當出現扭傷、拉傷時,最基本的處理原則是休息、冰敷、加壓與抬高。如果疼痛持續超過一週、影響日常活動,就不應再硬撐,而是要尋求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受傷後的復健同樣需要耐心,先從低衝擊的交叉訓練開始,再逐步回到原本的跑量。只要循序漸進,身體的恢復能力其實比我
跑步是一條長遠的路。追求成績與里程固然令人振奮,但若忽視了訓練規劃、跑姿修正與肌力基礎,最終只會把自己推向受傷的惡性循環。懂得照顧身體,讓它逐步適應,你才能不只是「跑得快」,而是真正做到「跑得長久」。
◤看更多慢跑好文◢
該如何選擇自己的跑鞋,跑馬拉松選錯鞋恐造成運動傷害,5種方式幫助你找到最適合的鞋款
跑者肌力訓練:等長收縮!等長收縮對跑步的5大好處,5種等長收縮訓練動作
其他人也在看

跑步會顯老?「跑者臉」元兇不是跑步!養成5習慣讓你跑得更凍齡
有些長期跑步的人看起來比較蒼老,尤其是臉部消瘦、皺紋多、膚色不均勻,這種現象被稱為「跑者臉」(Runner’s Face),甚至讓部分人誤以為跑步會加速臉部老化。但很多人不是都說,運動可以抗老化嗎?那為什麼跑步會有「跑者臉」、看起來顯老?
Yahoo奇摩趣運動 ・ 1 天前
罹罕病靠「輸液續命」嚴重骨鬆 25歲女申請安樂死:讓我走吧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荷蘭自童年起便反覆進出醫院,長期受慢性疼痛、噁心及持續嘔吐困擾。醫師多年來無法確診,使她的病情在青少年時期急速惡化。她最終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交感神經節病變」,這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控制呼吸、心跳、腸胃等...
CTWANT ・ 1 天前
女嬰臀部掛16公分腫瘤!竟是罕見「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 驚人畫面曝光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陳又綺/綜合報導台中一名產婦在生產時驚見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16公分的巨大腫瘤,經檢查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這顆腫...
FTNN新聞網 ・ 21 小時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母胎中長腫瘤10週長四倍 女嬰竟帶著16公分「大球」出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女嬰出生臀部長了尾骶骨畸胎瘤,經手術後已恢復正常/澄清醫院提供 女嬰出生時,臀部宛如帶著一個直徑16公分「大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1個月沒大便!41歲男腹痛慘死…驗屍驚見「9公斤巨糞」撐破腸道奪命
美國俄亥俄州發生離奇死亡案件,一名患有身心障礙的41歲男子詹姆斯(James Stewart)在護理機構中,因長達1個月沒有排便,導致腹中累積超過20磅(約9公斤)糞便,最終因嚴重腸梗塞死亡。詹姆斯家屬指控護理機構明知詹姆斯因服藥出現便秘問題,卻放任情況惡化,未即時送醫或通知家屬,導致憾事發生,目前已委任律師提告求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牛奶或燕麥奶?營養師大推「它」穩血糖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還是牛奶、燕麥奶?營養師吳映澄分析,4種常見的早餐飲品,建議想補充蛋白質的人可以喝牛奶、豆漿,若想補充膳食纖維則選擇燕麥奶。 豆漿營養有哪些?補蛋白質、大豆異黃酮、卵磷脂
健康2.0 ・ 1 小時前
不是咖啡就健康!這款恐害失明 研究:增7倍黃斑部病變風險
很多研究證實,咖啡可防糖尿病、脂肪肝,可護腎、心血管、大腦等,但一篇2025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即溶咖啡與乾性黃斑部病變存在相關性。習慣飲用即溶咖啡的人,發生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提高了將近7倍。而此病是銀髮族失明的主因之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21歲女反覆發燒、關節腫痛 一查竟確診紅斑性狼瘡
一名21歲女性反覆發燒、全身疲倦,出現落髮、面部紅斑及關節腫痛等症狀,檢查後確診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此疾病在台灣最常好發於20至49歲女性,患者需定期追蹤、避免紫外線曝曬,並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
記憶力變強又抗老化!抗腦霧神食材每天吃「這一色」 醫師也在吃
你是否常在工作一整天後覺得腦袋卡卡、記憶力變差,甚至有時像「當機」一樣無法思考?這種狀況,不只是疲勞使然,背後可能與大腦慢性發炎、氧化壓力有關。醫師建議,多補充「1顏色」天然食材,讓腦袋清醒不卡關!
健康2.0 ・ 1 天前
民國75年前出生看過來 全台220萬人免費肝炎篩檢一次到位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國健署宣布重大政策調整,凡民國75年(含)以前出生、年齡至79歲的民眾,即日起都能享有「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國健署施預估可讓全台約220萬人受惠,協助更多國人提早掌握肝臟健康,降低肝病與肝癌帶來的威脅。
壹蘋新聞網 ・ 1 天前
痔瘡出血怎麼分?醫師教你辨別痔瘡與大腸癌血便
其實每個人出生時都有所謂的「痔」,因人體肛門有縫隙,必須靠肛墊把縫隙塞滿,糞便才不會突然跑出來,且肛墊能保護底下組織如括約肌,使其不會因糞便摩擦受傷,但如果痔因為長期便秘等因素導致血管擴張,糞便就可能將其磨破而流血,或是太過用力讓結締組織鬆掉造成脫垂,就稱為「痔瘡」。 痔瘡以20~60歲青壯年居多罹患痔瘡以20~60歲青壯年居多,臨床統計,有症狀就醫者約占4~5%。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不過一般人較難區分,必須就醫由醫師診斷。 內痔的主要症狀包括脫垂、腫大、疼痛、流血等,長期流血就很可能造成貧血問題;外痔症狀主要是血栓、疼痛、患者常抱怨大便後擦不乾淨,而外痔出血較不嚴重,多半是破皮流血,因此,就算覺得肛門癢,最好不要亂抓,避免導致破皮、感染。沈明宏說,有的人會感覺到痔瘡脫垂,但不會痛、沒有異狀,不影響生活,應可不就醫,一旦嚴重脫垂、腫痛難耐或是大量出血時,最好趕緊就醫治療。 血便也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由於血便也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有的人發現如廁時出血就感到非常緊張,通常來說,痔瘡出血呈鮮紅色,嚴重時會明顯感到有血噴出,馬桶整個都是血,但痔瘡的出血,有可能因調整生活作息後會稍微好一些
常春月刊 ・ 29 分鐘前
腎臟病患福音?研究揭「乳鐵蛋白」可延緩病況
慢性腎臟病是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患者常伴隨糖尿病、高血壓與血脂異常等併發症。一項研究指出,乳鐵蛋白因其抗氧化及抗發炎特性,可能對慢性腎臟病患者帶來保護作用。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
婦腦癌被宣告死亡 火化前突睜眼「復活」!家屬嚇到狂尖叫
根據泰媒《曼谷郵報》報導,這起事件發生於當地時間23日,有一名65歲婦人因腦癌過世,遺體被家屬送到寺廟Wat Rat Prakongtham辦後事,廟方還透過直播放送告別式全程。婦人的弟弟照顧生病的她3年,22日才接獲通知,婦人已因病離世,也拿到死亡證明文件。婦人的弟弟決定透過寺...
CTWANT ・ 13 小時前
12歲童喝雞湯出事!體重「飆破75公斤」險痛風
日前中國一家醫院揭露病例,有位12歲男童身高148公分、體重75.6公斤,他肚子腫大、體內尿酸嚴重超標,經詢問發現,男童把含糖飲料當水喝,家長還想幫他補營養,頻繁熬雞湯「吃補」,長期下來導致男童患上高尿酸血症,如果該症未改善,進而讓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腔內,就會造成關節疼痛甚至變形,惡化成痛風,所幸即時治療讓男童無大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睡夢中過世真的「走得安詳」?醫揭4大猝逝真相:不一定沒痛苦
睡夢中過世看似平靜無痛苦,真是如此嗎?醫師指出睡夢中猝逝常見4類原因,並非所有猝逝都未經歷疼痛受苦。想要無憾,平日也能做好預防。 每隔一陣子,就會聽聞身邊親友或名人在睡夢中猝逝,不少人認為,在睡夢中過世似乎沒有痛苦,是相對平靜安詳、甚至是比較「幸福」離開人世的方式。 但醫師說,不見得所有在睡眠中過世都未經歷痛苦,如果不想帶著遺憾離開,平時的預防還是相當重要。 睡夢中猝死常見4原因,睡眠呼吸中止也不可大意 睡夢中過世有4大常見原因: 1.心因性猝死 最常見是心肌梗塞和心律不整。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冠群指出,有時單純的心血管狹窄雖然還未造成完全阻塞,但心臟已處於缺氧狀態,可能引發心律不整而猝死。 陳冠群進一步指出,心臟有自主神經節律竇結調控、定時放電,維持心律跳動,當竇結老化,心臟愈跳愈慢,有時甚至忘了跳動,就可能暈厥,恢復跳動時再醒過來,醫學上稱病竇症候群;但是當停跳時間過長,心臟缺血缺氧過久,有可能引發心室顫動,甚至心臟完全沒有血液供應而猝死。 2.腦血管疾病 基隆長庚醫院胸腔科醫師吳黃平指出,人體的生命中樞在腦幹,控制呼吸心跳,當腦血管出血或阻塞(腦中風),波及腦幹,就有可
康健雜誌 ・ 16 小時前
蔬果汁加「1水果」慘了!研究:大減84%關鍵營養素
很多人會喝蔬果汁來補充營養,但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蔬果汁的營養吸收其實深受配方影響,而「香蕉」這個營養又常見的食材,竟然會讓關鍵營養素「類黃酮」吸收量大減8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吃香蕉會咳嗽? 醫師解釋真正原因:不是每個人都會中
「感冒不要吃香蕉、會越咳越嚴重」這句古早流傳的說法,許多人從小聽到大。兒科醫師徐嘉賢指出,這種說法並非全然迷信,背後其實有科學根據,可能是香蕉與花粉、乳膠過敏有交叉反應,對香蕉的蛋白過敏,或是胃食道逆流,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因為吃香蕉而咳嗽。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小時前
4「易忽視小症狀」恐是罹癌徵兆 腫瘤學家認:令人意外
多留意身體異常訊號!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腫瘤學家日前以「你應該了解4種令人驚訝的癌症症狀」為題撰文指出,酒後淋巴結疼痛、年紀輕受到輕傷就骨折、血鈣指數飆高、非哺乳期乳房異常,相比持續咳嗽、身體出現不明腫塊,這些可能是癌症徵兆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建議大家若發現相關狀況持續,應就醫評估是否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