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增跌倒骨折風險 7 倍 逆轉關鍵在「阻力訓練」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隨著人口快速老化,肌肉量與肌力逐年下降的「肌少症」已成為隱形卻嚴重威脅長者健康的疾病,也是一項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問題。高雄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住院醫師陳沛勻指出,肌少症不只是單純的肌肉力量減弱,造成走路無力、行動不便,更是大幅提高跌倒與骨折風險的生活隱形殺手,嚴重者甚至可能因失能而喪失自理能力。因此,及早篩檢與預防,是維護長者健康的關鍵。
多重因素導致肌少症 老化與生活型態是關鍵
陳沛勻醫師指出,肌少症的形成原因多元,最主要的仍與年齡增加有關。隨著老化,肌肉細胞逐漸萎縮,肌肉合成速度變慢,分解速度加快,導致肌肉量一年比一年少。此外,長期缺乏運動、久坐不動、營養不良(尤其蛋白質與維生素 D 不足)、慢性疾病與荷爾蒙下降等,也都是促使肌少症提早發生的重要因素。
陳沛勻醫師提到,肌少症最大的危害並不只是「肢體沒力」,她提醒,肌肉力量不足會使長者更容易跌倒,進而造成髖部骨折、住院甚至長期臥床。肌肉量下降也會降低基礎代謝率,使體重控制困難,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性疾病的風險。研究更指出,肌少症與心臟功能退化密切相關,是影響長者健康壽命的重要因子。
肌少症預防 「運動與補充營養」是核心
針對肌少症的預防與治療,陳沛勻醫師強調「運動與營養」是兩大核心。包括阻力訓練如彈力帶、啞鈴訓練,可有效增加肌力與肌肉量;而游泳、快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能提升心肺耐力;太極、瑜伽等平衡訓練,則能減少跌倒風險。建議長者每週至少 2–3 次規律運動。
在營養方面,陳沛勻醫師建議,充足蛋白質是保護肌肉最重要的關鍵,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量需比年輕人更高,包括魚、肉、蛋、豆製品等都是良好來源;維生素D也不可忽視,可透過日曬與食物補充改善肌肉與骨骼健康。
早期篩檢是關鍵 警覺走慢、無力等肌少症警訊
目前肌少症尚無常規藥物治療,因此早期檢測相當重要。陳沛勻醫師提醒,若發現走路速度變慢、拿東西無力、從椅子站起困難,就應盡早評估肌肉量、肌力與功能,及早介入才能避免後續失能風險。她並呼籲,肌少症不是老人必然的命運,只要從生活中落實運動、營養與定期檢查,就能大幅延緩肌力衰退,守護健康與行動自由。
原文出處:高榮醫訊 第28卷第10期
【延伸閱讀】
預防「肌少症」注意「衰弱」4警訊 醫建議從日常飲食、運動調整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86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洗腎還要吃藥嗎?高榮研究揭:自行停藥死亡風險激增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對許多血液透析病友來說,常常會對於「都已經開始洗腎了,還要吃糖尿病藥嗎?」這個問題感到困惑。但根據高雄榮民總醫院利用全國健保資料庫,分析5249名新產生透析病友的大數據研究發現,洗腎並不代表糖尿病會消失,若病友開始透析後自行停藥,反而會顯著增加死亡風險。高榮團隊提醒,無論是口服藥或胰島素,持續治療者的存活較佳,提醒病友切勿因洗腎,自行中斷糖尿病治療。 大數據揭真相:停用降血糖藥恐增死亡風險 高雄榮總大數據研究中心團隊在陳金順院長及屏東榮總腎臟科主任歐世祥帶領下,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2011年至2015年間、共5249名新進入透析治療的病友。該研究把洗腎前已有糖尿病的病友(PDD)細分為持續用藥組(PDD-M)與停用藥物組(PDD-NM),結果發現,原本就罹患糖尿病者若於洗腎後持續服用降血糖藥物(無論口服或胰島素),存活率明顯較高;反之,若自行停藥,死亡風險則顯著上升,凸顯了洗腎期間,患者「持續控糖」的重要性。 高齡男性腎友口服藥效果佳 腎友控糖仍須醫師調整 此外,針對洗腎後才被確診糖尿病的病友,研究也發現,初期選擇口服藥或胰島素的糖尿病友,整體存活差異不大;但在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COPD與氣喘患者易受流感威脅 醫籲:「高風險族群這樣做」及早防護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俗稱「肺阻塞」,是一種因呼吸道長期發炎所導致的慢性肺部疾病,可透過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有效延緩惡化、改善生活品質。然而,最近又逢秋冬流感高峰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戴嘉言副院長結合COPD與流感防治兩大重點,呼籲民眾,特別是高齡者、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不全族群.需重視流感重症。 吸菸和高粉塵都是COPD高風險群 不要以為是老化而忽略治療 高醫洪會洋醫師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慢性阻塞性肺病位居全球十大死因第四位,與肺炎、肺癌並列最常威脅生命的肺部疾病,其常見症狀包括慢性咳嗽、咳痰與呼吸困難,但許多人誤以為只是老化現象,因而延誤黃金治療期。洪會洋醫師提醒,有吸菸史、或從事高粉塵工作的民眾,應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查,及早發現、早期治療。並強調:「規律用藥、戒菸、避免接觸危險因子與規律運動」是穩定病情的四大要點。 氣喘可藉藥物良好控制 但持續且正確用藥是成功關鍵 高醫郭彥廷醫師則提到,氣喘是一種由基因與環境交互影響所致的慢性呼吸道發炎疾病,多數病患透過吸入型藥物即可良好控制,但仍有部份患者屬於難治型氣喘。隨著醫學進步,現已有針對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車禍全身骨折如散落拼圖!70歲婦命懸一線 創傷小組7度開刀成功搶命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70歲黃姓婦人9月初車禍重傷送至衛福部彰化醫院時,生命垂危,全身多處骨折,僅肋骨就斷21處,破碎骨頭宛如散落的拼圖。到院後血壓急降至62/28 mmHg,醫療團隊歷經3科醫師共7次手術,終於讓她撿回一命。黃婦在加護病房18天後脫離險境,目前在普通病房接受復健及高壓氧治療,修復感染傷口與皮膚。 啟動創傷小組 全身重創命懸一線 衛福部彰化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林聿騰醫師表示,送抵急診時,黃婦右上臂開放性骨折、右側血胸,鎖骨、肱骨、橈骨、掌骨、骨盆、脛腓骨及胸椎等多處骨折,雙側肋骨亦多處受損。因多重創傷與血胸導致血壓不斷下降,醫院立即啟動創傷小組並送入加護病房搶救。 肋骨斷裂致連枷胸 手術中又出現延遲性小腸破裂 林聿騰醫師進一步說明,患者肋骨斷裂21處,合併血胸、氣胸與胸廓變形,形成嚴重的「連枷胸」,恐引發肺炎與呼吸衰竭。正要開胸手術時,竟發現延遲性小腸破裂,只能先由外科進行小腸部分切除,再回到胸腔手術,治療難度層層增加。因此,團隊透過3D胸廓重組影像定位,以微創手術使用鈦合金骨板及骨釘固定肋骨,穩定胸腔後再轉由骨科接手。 七次手術慢慢重建 「她的眼神充滿想活下去的力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研究:兒少高血壓20年翻倍!不健康飲食與肥胖成主因 家長留意3點助改善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外電報導】別以為高血壓不會找上兒童與青少年!《衛報》報導,一項跨國研究指出,由於不健康飲食、運動量不足與肥胖率飆升等多重因素,全球兒少年高血壓盛行率在過去20年間幾乎翻倍。專家警告,尚未成年就罹患高血壓的孩子,未來恐終生面臨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等嚴重健康威脅。 跨國研究解析兒少高血壓盛行率 留意「高血壓前期」風險! 上述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期刊《刺胳針兒童與青少年健康》,分析了來自21國、96項研究、超過40萬名19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的數據。研究發現,2000年至2020年間,兒少高血壓盛行率從3.2%上升至6.2%,而肥胖是兒少高血壓顯著的相關因子,近19%的肥胖兒童與青少年出現高血壓,相較之下,體重在健康範圍的兒少罹病率不到3%。 研究也顯示,另有8.2%的兒童與青少年處於「高血壓前期」,也就是血壓高於正常,但尚未達到高血壓診斷標準,在青少年較為普遍,約有11.8%,年幼兒童則約為7%。高血壓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在14歲族群達到高峰後開始下降,尤其常見於男孩,且患有高血壓前期的兒童和青少年更容易發展成高血壓,因此這段時期的定期檢查非常重要。 兒童肥胖致多重疾病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兒捐肝救父卡在「血型不相容」 高醫突破難題完成活體肝臟移植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53歲、從事倉儲管理李先生,一向重視健康,卻在一次例行追蹤檢查中意外被診斷出罹患肝癌,且因為肝癌反覆復發、腫瘤體積較大,經評估唯有進行肝臟移植才能根治病情,雖然兒子願意捐肝,但兩人血型不同,所幸,高醫移植中心醫療團隊啟動跨科整合照護機制,憑藉嫻熟的活體肝臟移植技術,成功完成手術。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移植中心...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初期腦中風徵兆口訣「befast」
氣溫驟降,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當心。臺中一名66歲許先生,一場寒流來襲,起床後感覺有點頭暈,但不以為意,仍一如往常上教堂參加活動,但教友發現他走路不穩,陪他休息片刻仍未改善,陪同送醫檢查竟然發現腦幹梗塞性腦中風!幸好及時就醫接受腦中風團隊「一站式治療」,兩個月後病況穩定出院,目前門診追蹤中。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神經內科吳宇軒醫師指出,許先生是虔誠基督徒,身材高壯,有三高病史但病況穩定,平時飲食養生且固定登山健行,去年從公司卸下主管職務後積極投入教堂志工行列,不但投入教堂課後輔導班課輔工作,每個月還舉辦學子戶外教學活動,深受教會學子尊敬,未料一個寒流造成腦中風。(如圖)吳宇軒醫師說,患者到院時沒有臉歪嘴斜、半邊偏癱、講話口齒不清的典型腦中風症狀,但卻出現出現走路不穩等症狀,經神經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牛奶或燕麥奶?營養師大推「它」穩血糖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還是牛奶、燕麥奶?營養師吳映澄分析,4種常見的早餐飲品,建議想補充蛋白質的人可以喝牛奶、豆漿,若想補充膳食纖維則選擇燕麥奶。 豆漿營養有哪些?補蛋白質、大豆異黃酮、卵磷脂
健康2.0 ・ 1 小時前
記憶力變強又抗老化!抗腦霧神食材每天吃「這一色」 醫師也在吃
你是否常在工作一整天後覺得腦袋卡卡、記憶力變差,甚至有時像「當機」一樣無法思考?這種狀況,不只是疲勞使然,背後可能與大腦慢性發炎、氧化壓力有關。醫師建議,多補充「1顏色」天然食材,讓腦袋清醒不卡關!
健康2.0 ・ 1 天前

女嬰臀部掛16公分腫瘤!竟是罕見「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 驚人畫面曝光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陳又綺/綜合報導台中一名產婦在生產時驚見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16公分的巨大腫瘤,經檢查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這顆腫...
FTNN新聞網 ・ 20 小時前
老翁全身爆癢擦藥膏也沒用!一刮竟驗出上千隻蟲 2招除疥蟲
一名70歲老翁過去3個月來全身搔癢,夜間更嚴重,使用市售濕疹藥膏也沒用,連家人也出現類似紅疹與搔癢,就醫才發現,竟是「結痂型疥瘡感染」,而且刮下皮屑檢驗,疥蟲竟達上千隻!所幸經過治療1個多月,老翁已不
健康2.0 ・ 1 天前
久坐族恐變H型臀!營養師揭「吃4食物」 提臀、防脂肪堆積
現代人生活忙碌,長時間久坐、少運動,恐加速臀部老化。營養師高敏敏列出4種臀部老化常見類型,例如V型臀,常出現於年紀較長者,臀部鬆弛沒肉、骨盆高寬比例大,還有H型臀,久坐族、缺乏運動者最容易中,建議多攝取蛋白質、優質碳水化合物、蔬果、健康脂肪,並搭配提臀運動,有助於維持臀肌緊實。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母胎中長腫瘤10週長四倍 女嬰竟帶著16公分「大球」出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女嬰出生臀部長了尾骶骨畸胎瘤,經手術後已恢復正常/澄清醫院提供 女嬰出生時,臀部宛如帶著一個直徑16公分「大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1個月沒大便!41歲男腹痛慘死…驗屍驚見「9公斤巨糞」撐破腸道奪命
美國俄亥俄州發生離奇死亡案件,一名患有身心障礙的41歲男子詹姆斯(James Stewart)在護理機構中,因長達1個月沒有排便,導致腹中累積超過20磅(約9公斤)糞便,最終因嚴重腸梗塞死亡。詹姆斯家屬指控護理機構明知詹姆斯因服藥出現便秘問題,卻放任情況惡化,未即時送醫或通知家屬,導致憾事發生,目前已委任律師提告求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1常見零食竟能降壞膽固醇、改善便祕、顧心血管!醫揭選購關鍵
當你嘴饞想吃點零食時,會選擇什麼?餅乾、洋芋片,還是堅果?醫師推薦一款零食,富含膳食纖維與抗發炎成分,日常適量攝取,有助降膽固醇及保養心血管,還能改善便祕、降低腸道發炎風險,替腸道打造一道天然防線。
健康2.0 ・ 1 小時前
蔬果汁加「1水果」慘了!研究:大減84%關鍵營養素
很多人會喝蔬果汁來補充營養,但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蔬果汁的營養吸收其實深受配方影響,而「香蕉」這個營養又常見的食材,竟然會讓關鍵營養素「類黃酮」吸收量大減8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2 天前
「這水果」香甜卻只能單獨吃!否則大降抗發炎、防癌功效
香蕉是高鉀的水果,有益心血管健康,且它富含氧化劑,能抗發炎、增強免疫功能,但醫師江守山提醒,香蕉最好單獨吃,因香蕉富含的多酚氧化酶,會破壞其他蔬果中的多酚,導致其他蔬果的抗氧化、防癌抗癌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即使香蕉與其他蔬果分開食用,若在胃中相遇,香蕉仍會破壞其他蔬果的多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