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也在吃的「抵消卡路里飲食法」吃飯中加入燃燒系食物變成易瘦體質,不用忌口也能瘦下來 | ELLE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d3sign
大口享受美食,輕輕鬆鬆就能健康瘦下來!「哪有這種好康的事?」—你心裡一定這麼想吧!事實上,在日本院長高橋弘的減肥門診患者中,靠這個方法瘦了5公斤、10公斤,甚至20公斤以上的大有人在,一點都不難。接下來,就要鉅細靡遺地將這個療法介紹給各位。
高橋弘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部工作了15年後,於2009年在東京設立了內科診所,並同時開辦減肥門診。高橋弘的減肥門診所提倡的療法是以科學為依據,讓任何人都能不勉強地瘦下來;至今為止有許多患者都成功減重。而其中的中心療法就是不用忌口的「抵消減肥法」。
抵消減肥法關鍵1:減肥效果馬上看得見的「咀嚼訓練」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domoyega
肥胖的人都有個共通的習慣。那就是「狼吞虎嚥」。如果沒有仔細咀嚼,總是三兩下就吞下去的話,就算胃部撐大了,大腦還是沒有得到滿足;於是又會想再吃別的東西,導致飲食過量而發胖。
抵消減肥法的「第1課」,就是細嚼慢嚥。在我的減肥門診中,會讓患者練習「仔細咀嚼後再慢慢吞下」,稱為「咀嚼訓練」。這是減肥時的重要基礎,能夠大幅提升成效。
吃東西時,就算身體沒有活動,代謝量也會增加,稱為「攝食產熱效應(DIT: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會因營養素的種類而異,在所攝取的熱量中,約有30%的蛋白質、6%的醣類、4%的脂質會在飲食中被消耗。就結果而言,普通一餐大約可以消耗掉10%的熱量。此外更有研究報告指出,若能細嚼慢嚥,飯後的DIT比起狼吞虎嚥時,更能增加20倍以上。
利用咀嚼運動來減重,吃一口嚼30次以上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domoyega
細嚼慢嚥對於減肥的效果十分驚人,不僅能讓招致肥胖的飯後血糖值緩慢上升,還能讓人只吃少量就獲得滿足,在無意識中減少食量,而且還能增加DIT。結果就是達到自然減重的功效。
咀嚼就是一種「運動」!持續咀嚼,不僅能活動下顎和嘴巴一帶,就連喉嚨、舌頭、食道、腸胃的肌肉也能產生連動,而且從消化道輸送血液到肝臟的肝門靜脈血流也會增加,提升肝臟的代謝力。
利用咀嚼運動來減重吧!具體來說,目標是吃一口嚼30次以上。
抵消減肥法關鍵2:在飲食中加一點就能瘦的燃燒系維生素&燃燒系植化素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Westend61
食品中所含的「燃燒系」成分,也可以活用在想吃就吃免忌口的減肥法上。那就是「燃燒系維生素」和「燃燒系植化素」。抵消減肥法的「第2課」,就是要有意識地食用這2種成分。
「燃燒系維生素」是指能將醣類和脂質的卡路里加以燃燒的維生素。在減肥時不可欠缺的,就是維生素B1、B2、B6、菸鹼酸(維生素B3)等維生素B群。只要在飲食中稍微加一點富含這類燃燒系維生素的食材,就能輕鬆燃燒攝取過多的卡路里,變成易瘦體質。
燃燒系植化素,除了減肥還有著健康效果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ATU Images
「燃燒系植化素」則是源自於植物的天然機能性成分,有助於燃燒脂肪。富含於蔬菜、水果、茶類、辛香料中,除了減肥效果之外,也有各種健康效果和美容效果。
例如大家熟悉的多酚類,有烏龍茶中的烏龍茶多酚、咖啡中的綠原酸(咖啡多酚)、綠茶中的兒茶素(綠茶多酚)等。
另外還有辣椒中的辣椒素、胡椒中的胡椒鹼、生薑中的薑烯酚等辣味成分、蔥蒜中所含的蒜胺酸‧大蒜素(蒜胺酸會轉換成大蒜素。蒜頭中含有許多蒜胺酸,但有些蔥類則是本身就含有大蒜素)等氣味成分、番茄中的13-oxo-ODA等。
只要在飲食中加一點燃燒系維生素和燃燒系植化素,就能更輕鬆地達成減肥效果。
抵消減肥法關鍵3:「怪物卡路里」和「殭屍卡路里」 的抵消就是成功關鍵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Artur Kozlov
想吃就吃免忌口的抵消減肥法,有兩個不可忽視的強敵。
那就是「怪物卡路里」和「殭屍卡路里」。如果不打倒這兩個大頭目,減肥就不會成功。
抵消減肥法的「第3課」,就要教你如何打倒怪物&殭屍卡路里。
在高卡路里的食材中,加入更高卡路里的食材所做成的食品,就有滿滿的「怪物卡路里」。對於減肥來說,這簡直是怪物般的存在。像是丼飯、麵類、披薩、炸物、漢堡等,雖然是許多人喜愛的美食,但卻也是高卡路里、容易讓人發胖的食物。
殭屍卡路里無法讓人獲得飽足感,更容易導致過食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Jena Ardell
「殭屍卡路里」則是含於營養價值低、甚至是零的高卡路里食品中。例如泡麵、蛋糕、薯條、甜麵包、零食、酒類等。這些食品雖然有卡路里,但卻沒有實際的「營養」,因此在本書中稱之為「殭屍卡路里」。
殭屍卡路里無法讓人獲得飽足感,容易導致過食,因此跟怪物卡路里可說是同等甚至是更加危險的東西。就跟恐怖電影中的殭屍一樣,會嚴重威脅你的體重。
不管是怪物卡路里還是殭屍卡路里,兩者都是不可輕忽的減肥大敵。
瘦小腹超有感!「間歇性斷食」減肥法到底怎麼吃?168斷食、週一斷食法與52斷食方法一次搞懂
抵消減肥法關鍵4:先從蔬菜湯開始喝! 讓人不易發胖的「新進食順序」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Mint Images
即使是吃卡路里相同的食品,也有讓人容易發胖的吃法和不容易發胖的吃法。抵消減肥法的「第4課」就要告訴你「新進食順序」。
過去的減肥法往往只注重在卡路里上。但是,現在的減肥法更重視飯後的血糖值。如果從白飯或烏龍麵這類富含容易吸收的醣類、易導致飯後血糖值急遽飆高的「高GI值食品」(後面會有詳細解說)開始吃的話,肥胖荷爾蒙就會快速分泌,讓人越來越胖。
想要抑制危險的飯後血糖值急遽上升、預防肥胖荷爾蒙分泌,改變「進食順序」是很重要的。以往曾經推廣「蔬菜優先」的吃法,建議大家先吃蔬菜、海藻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但現在又更進階了。
新進食順序:蔬菜湯→海藻、菇類→肉類、魚類→飯麵類
COPYRIGHT: Getty Images
PHOTO CREDIT: SolStock
「新進食順序」要從蔬菜湯開始喝。首先,要仔細咀嚼溫熱的蔬菜湯(我推薦「植化素湯品」,詳情之後會敘述),讓腸胃和內臟的溫度上升。內臟一溫暖,不僅能提高滿足感,代謝力也會上升。
接下來,是醣類較少、卻有豐富膳食纖維的蔬菜、海藻類、菇類;然後是含有優質蛋白質的肉類、魚類、大豆食品;最後才是飯或麵等醣類(注意不要攝取過多)。
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吃,飯後的血糖值就不易上升,會使得飲食整體的「GI值」下降,讓人不容易發胖;同時也能抑制醣類、脂質等卡路里的吸收,讓人容易瘦下來。這麼說來,法國菜中的套餐及和食中的懷石料理,上菜順序也都是經過精心考量的呢!
奇蹟蛋白質減肥法!日本醫師傳授3款「14天蛋白質減重計畫」衝破瘦身停滯期,不餓肚子一個月輕鬆瘦下7公斤!
*本文由 ELLE Taiwan 報導,未經授權同意不得轉載
其他人也在看

年末必買「搶手級限定彩妝」清單!BOBBI BROWN ×愛麗絲夢遊仙境、IU同款冰透紫唇膏、黛珂奢華蜜粉全都瘋搶中
Bobbi Brown ×愛麗絲夢遊仙境:夢幻聯名美到不收藏不行仙境系包裝+全系列視覺是這次最大亮點這次Bobbi Brown把《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奇幻故事變成整套限量彩妝,將紅心皇后、柴郡貓、白兔先生等元素做成高級插畫包裝,眼影盤甚至還有愛麗絲壓紋,開盒就像打開童話書!整體色...
styletc ・ 2 天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歌手石琇惠術後成植物人 女兒抗議醫療過失 嘉基:尊重司法
藝名石琇惠的7旬王姓婦人因胃癌一期,去年到嘉基醫院手術後成植物人 ,在加護病房躺了285天後往生,女兒質疑執刀的周姓醫師醫療疏失,到嘉義地檢署檢控告周醫師,今天到醫院舉牌抗議。院方回應表示,王婦呼吸衰竭並非因接受內視鏡黏膜剝離術治療與重症肌無力風險所導致,本案已進入司法程序,盼藉由審理讓真相與責任能
自由時報 ・ 1 天前
他「肩膀痛半年」確診肺癌末期!醫示警:2種人最要小心 早期不會咳、喘
60歲的退休水電師傅右肩疼痛半年,以為是職業病造成的五十肩,自行貼痠痛貼布、做復健都沒改善。直到右手臂明顯無力、連拿水杯都困難,加上開始咳嗽,才到大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肺部頂端有腫瘤,已侵犯神經和肋骨,確診肺癌第四期,若能早半年發現,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肺尖腫瘤 最愛偽裝成五十肩 很多人不知道肺癌會引起肩膀痛。國泰醫院胸腔外科劉祖豪醫師解釋,肺臟頂端緊鄰控制手臂的神經、血管和肋骨,當腫瘤長在這裡會壓迫神經,引發劇烈的肩膀和手臂疼痛。這種肺尖腫瘤雖然只占所有肺癌的3%至5%,但最大問題是早期沒有咳嗽、喘不過氣等明顯肺部症狀,很容易被當成五十肩或肌腱炎治療,因此延誤病情。劉祖豪醫師提醒,如果肩膀痛超過一個月沒改善,特別是長期吸菸者、菸齡超過20年的人要特別注意。若疼痛在休息時也不會緩解,或合併手臂無力、肌肉萎縮、持續咳嗽、體重減輕等症狀,應主動要求胸部X光檢查,千萬別因為害怕而逃避。 相關警訊出現 需要馬上就醫 一般骨科問題的疼痛在休息後會改善,但如果肩膀痛持續加重、痛到睡不著,或發現手掌無力、肌肉變瘦、感覺遲鈍,甚至出現單側眼皮下垂、瞳孔大小不一等這些都是腫瘤壓迫神經的表現,務必盡快就醫。
常春月刊 ・ 20 小時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天前
南韓高中生昏迷遭多家醫院急診拒收致死 議員揭露:14家醫院「沒一間願意收他」
綜合韓媒報導,南韓國會「公共管理安全委員會」的民主議員楊富南(音譯)22日從119急救中心和釜山消防局獲得的資料顯示,當日上午6時17分,釜山某高中教師發現當事學生倒地抽搐、意識模糊但仍有呼吸,立即撥打119求援。報導指出,救護人員在6時33分到場,隨即展開初步處置...
CTWANT ・ 12 小時前
狂吃菜仍便秘!醫大推「4食物」 不到1周就變順暢
即使大量攝取蔬菜,仍有便秘問題,可能是膳食纖維吃得不對。基因醫師張家銘提到,當出現便秘時,代表腸道的節奏被打亂,此時若一味地吃更多纖維,反而使腸子更緊繃,建議每天補充車前子、奇異果、李子乾、高礦物質水,通常不到1周就能暢通。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術前偷吃一口也不行?醫示警「禁食原因」:可能救不回來 連一口水都有危險
手術前醫師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禁食,若是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老人家與小朋友不耐飢餓,容易違反規定。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術前禁食的5大重要觀念,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手術安全知識! 1、預防麻醉嘔吐不是小事 這可能是術前禁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核心概念!術前禁食的作用是「預防」麻醉併發症,不是醫師「故意刁難」患者。很多人一開始只覺得禁食幾小時沒什麼大不了,但仔細了解會發現,全身麻醉會抑制正常的吞嚥反射和咳嗽反射,這種保護機制失效通常持續到完全清醒,不像清醒狀態那樣能自主控制嘔吐。患者可能會發現手術前幾小時不吃不喝確實很難受,但這是「預防致命併發症」而不是「無謂的折磨」! 2、誤吸風險差異很大 為什麼不同手術禁食時間不同?因為麻醉深度和手術時間完全不同!我觀察到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所有手術都一樣,但實際上全身麻醉的誤吸風險遠高於局部麻醉,危險程度當然差很多。 ・全身麻醉手術:需要禁食8-12小時,因為完全失去意識和反射能力 ・半身麻醉手術:禁食6-8小時,雖然意識清楚但下半身無感覺 ・局部麻醉手術:禁食4-6小時,主要預防緊急轉全麻的風險 3、胃排空時間有科學根據
常春月刊 ・ 2 小時前
高血壓藥什麼時候吃都一樣?醫:1因素9成的人都早上吃 血壓控制更穩定
高血壓藥早上吃好?還是晚上吃好?醫界有一派人建議晚上服高血壓藥可以降低早上中風和心梗發生率,但據最新研究發現:高血壓藥早上吃或晚上吃「沒差別」。不過醫師建議,如果服用長效型一天一次的高血壓藥,早上吃會
健康2.0 ・ 1 天前
中年男空腹血糖飆破130 控糖「3原則+5妙招」逆轉糖尿病前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今年45歲的張先生,平時忙於工作,習慣外食、含糖飲料不離手,對偶爾的口渴、疲倦感不以為意。直到公司健檢,他發現自己空腹血糖達130 mg/dL,被診斷為糖尿病前期,才驚覺健康拉警報。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家醫科主任楊晉州指出,糖尿病早期常無明顯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才意外發現血糖異常。他提醒,若出現口渴、頻尿、疲倦或體重減輕等情況,應盡早檢查血糖;尤其有家族病史、肥胖或三高問題者,更應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他也提醒,只要及早發現並調整飲食與運動,糖尿病是有機會被穩定控制、甚至逆轉的。 高血糖比例攀升 成人每8人就有1人血糖異常 根據國民健康署「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資料顯示,我國20歲以上國人高血糖盛行率已達12.8%,顯示血糖健康已成為全民應關注的議題。為降低代謝症候群病人發展為糖尿病的風險,國健署自111年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截至114年9月底,已收案約46萬人,其中近10萬人屬糖尿病前期。經持續追蹤與健康管理後,有13%的個案糖化血色素已恢復正常,證實良好的生活習慣可有效改善血糖。 預防糖尿病三關鍵 飲食、運動、監測是控糖基石 楊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知名網紅產後復胖8公斤 少吃、多動也瘦不下來!靠這樣做成功變瘦了
擁有近20萬粉絲的知名網紅小冰,經常在自己頻道分享瘦身祕訣,甚至曾靠著飲控、運動成功減肥15公斤。只是最近剛生完二寶的她表示,產後復胖8公斤,為了回到原本體重,不敢聚餐、只吃水煮料理,結果過去對她最有
健康2.0 ・ 4 小時前
「走很多路」不等於有運動到! 中度身體活動每次10分才能增心肺耐力
有人說「腳是第二顆心臟」,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周靖堯指出,下肢是大量血液儲存的部位,走路時肌肉收縮,將下肢血液帶回心臟,有助於血液循環,減少靜脈血栓風險,也會活化自律神經,確實對於身體機能有好處,但若目標是增加心肺功能、強健體魄,光靠走路恐怕效果有限。許...
CTWANT ・ 4 小時前
不是吃太多!醫揭「10大隱藏陷阱」害你胖 晚上吃太健康中了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沒吃很多」,但體重計卻無情地往上爬?胖,不一定是嘴巴的錯!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明明三餐正常、不怎麼吃宵夜,但體重計卻像藏著惡意的朋友——每天都在提醒你「又多了一點點」。其實,你不是吃太多,而是被「生活」設了一堆小陷阱。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吃飯變成配合時間的動作、喝飲料是提神、熬夜滑手機是「犒賞自己」。結果不知不覺間,我們每天的習慣都在「偷偷幫脂肪加班」。對此,重症醫師黃軒整理了一些那些藏在日常細節裡、讓體重悄悄上升的「生活陷阱」。 1、早上不吃早餐你以為不吃早餐能少攝取熱量?結果身體進入「節能模式」,代謝下降,中午餓爆→暴飲暴食。跳過早餐,與較高BMI、體脂或肥胖風險常見關聯;同時,晚吃午餐/晚餐也與較高 BMI 相關(時序營養學影響代謝)。研究顯示,常吃早餐者體脂較低;另一研究指出「不吃早餐+晚吃午/晚餐」的組合,肥胖機率更高。 2、久坐不動的工作模式連續坐超過90分鐘,大腦會減少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每天多站1小時,一年可多燃燒約35,000卡。把長時間坐著切成「短暫起身走動」的小段,能明顯降低餐後血糖與胰島素反應(代表代謝更友善)。每20–30分鐘起身2–3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不想吃毒下肚?醫示警:帶皮水果最易誤食農藥
蔬果富含維生素C與抗氧化物質,對健康有諸多益處,但若清洗不當,可能讓農藥殘留物隨著食用進入體內。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提醒,百香果、荔枝、龍眼、香蕉、西瓜及木瓜等帶皮水果,也需徹底清洗,避免在剝皮過程中,手上的農藥殘留轉移至果肉,影響健康。
中天新聞網 ・ 20 小時前帕金森氏症不只缺多巴胺?醫師揭大腦發炎真相:出現這四徵兆快自救
[Newtalk新聞] 一般人普遍認為帕金森氏症的主因是腦內多巴胺不足,治療多著重於補充藥物。然而,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其實是大腦「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關鍵在於體內Nrf2與NLRP3兩大路徑的拉鋸,若出現腦鈍、腸胃慢、睡眠差或手抖這四徵兆,恐是隱性發炎警訊。透過深色蔬菜與運動等方式,即能有效自救。 張家銘在社群平台分享,門診中常有家屬感到無力,詢問為何長輩明明按時吃藥且天天運動,手抖症狀卻仍愈來愈明顯。他解釋,帕金森氏症絕非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的戰場是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彼此糾纏的長期拉鋸,就像一對「互相牽動的開關」,一旦失衡就會讓原本能自我修復的大腦陷入退化。一篇2025年發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綜論,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分子機轉,特別是「抗氧化總指揮」Nrf2路徑與「神經發炎開關」NLRP3發炎小體之間的拉鋸戰。 針對大腦退化的成因,張家銘說明,許多人其實早有「氧化壓力太高」的身體警訊,例如動不多但一直覺得累、晚上睡再多早上還是醒不來,或是情緒變得低落。這些不只是壓力或年齡問題,而是大腦的能量系統
新頭殼 ・ 23 小時前
吃油其實不可怕?醫揭血管真正殺手竟是「它」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認為,吃「油」容易對身體造成負擔,甚至導致血管堵塞。不過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真正的凶手並不是油,而是精緻澱粉與糖。大量攝入不只會傷害血管內壁的「保護膜」,更會進一步提高三酸甘油酯,讓血管發炎更嚴重、內皮更脆弱!
民視健康長照網 ・ 1 天前
一人減脂餐/「香煎雞腿肉雜糧飯」有油有飯也不怕胖!食材選對是關鍵
不少人以為減脂就得少吃、挨餓,但其實只要挑對食材、掌握低油低鹽的烹調方式,一樣能吃得飽又慢慢瘦下來。「香煎雞腿肉時蔬雜糧飯」就是一份做法簡單、營養均衡的減脂午餐範例。
姊妹淘 ・ 17 小時前今年流感疫苗為何搶翻天?林氏璧曝關鍵:去年初「這事件」讓全台灣都怕了
[Newtalk新聞] 前台大醫林氏璧觀察,今年流感疫苗打氣踴躍,北市接種量較去年增13%,但長者與幼兒施打率僅約四成。林氏璧指出,公費疫苗僅剩12.3萬劑,籲符合資格者儘速接種。他分析主因是「年初不幸的大S事件」,讓民眾驚覺「原來流感是會死人的」,進而重視疫苗接種。這件不幸大S事件 去日本旅遊小心求助無門! 林氏璧說明,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截至11月17日,北市公費流感疫苗已接種65萬313劑,較去年同期接種量增加13%,設籍北市65歲以上長者及6歲以下幼兒施打率僅分別為40%及49%。北市衛生局表示,目前公費流感疫苗僅剩餘約12.3萬劑,呼籲「長者、幼兒及慢性病患者」等符合公費疫苗接種資格者應儘速接種。 而針對今年打氣提升的現象,林氏璧認為打氣提升「主要的原因就是年初不幸的大S事件」。這起事件的發生,讓不少民眾驚覺到「原來流感是會死人的」,進而提高了對於疫苗接種的重視程度。 林氏璧表示,流行性感冒通常簡稱為流感,是一種由流行性感冒病毒造成的傳染性疾病。雖然每年冬天都會有流行性感冒,造成或大或小的流行,但許多民眾可能沒有清楚認知到流感有多嚴重,導致過往對於接種疫苗的意願不高,甚至覺
新頭殼 ・ 1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