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整喝咖啡 復發降39%
(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很多心律不整患者都被提醒「少喝咖啡」。最新刊登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發現,喝咖啡的人復發風險比禁咖啡組下降約39%。
陳代謝內科醫師蔡明劼透過社群網頁貼文表示,根據DECAF隨機臨床試驗研究200名曾有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的病人,平均年齡69歲,這些病人都準備接受「心臟電擊復律」以恢復正常心律。
研究人員將他們隨機分成2組,竟發現6個月後心律不整復發率喝咖啡組為47%,禁咖啡組為64%。結果顯示,對於心房顫動的患者來說,每天一杯咖啡不但安全,甚至可能有保護效果。
研究團隊提出可能解釋:
1.咖啡因阻斷腺苷受體。腺苷可能促進心律不整,咖啡因反而抑制這個過程。
2.咖啡有抗發炎作用,可減少與心房顫動有關的慢性發炎。
3.咖啡因讓人更有精神、更愛活動。身體活動量增加有助降低AF風險。
4.「戒咖啡造成的戒斷反應」更容易心律不穩定。
蔡明劼提醒,這裡的「咖啡」指的是一般濃度、天然咖啡因的咖啡,並非能量飲料、也不是高劑量咖啡因補充品。
他表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假如喝咖啡會很不舒服,就不要勉強喝。但如果平常有喝咖啡的習慣,也沒有特別不適,也不必特別戒掉。只要「適量、穩定」,喝咖啡對心臟健康反而加分。
其他人也在看

兩岸共同建立「內戰傷痕紀念碑」
馬英九前總統在228紀念碑前道歉,鄭麗文主席在馬場町九十度鞠躬,這些動作展現了追求台灣內部和解、兩岸和平的誠意。然而,和解與和平不代表必須以隱藏、淡化或扭曲自身史觀為代價。
中時新聞網 ・ 5 小時前
痰液如「呼吸道垃圾堆」 專家曝:充足水分是排痰關鍵
痰液如同呼吸道的「垃圾堆」,正常情況下會自然排出,但一旦堆積過多,可能阻塞呼吸道、引發感染,甚至導致呼吸困難。老年人、長期臥床患者及慢性肺病患者尤其需要注意痰液堆積問題。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紐約匯市上週五美元指數漲0.14%,美股賣壓緩解與債市回暖提振信心
【財訊快報/劉敏夫】紐約匯市上週五美元兌換一籃子主要貨幣小幅上揚,在美股拋售壓力舒緩以及美國國債殖利率回升之際回穩。追蹤美元兌換6種主要貨幣的美元指數上揚0.14%,報99.299。美元兌歐元升值0.0012美元,報1.1621美元兌換1歐元;美元兌日圓貶值0.01日圓,報1美元兌154.55日圓;美元兌換瑞郎升值0.0011瑞郎,報1美元兌0.7940瑞郎。歐元兌日圓貶值0.19日圓,報1歐元兌179.61日圓;歐元兌瑞郎升值0.00029瑞郎,報1歐元兌0.92272瑞郎。英鎊兌美元貶值0.0021美元,報1英鎊兌1.3171美元;加幣兌美元升值0.0013加幣,報1.4023加幣兌1美元。美國10年期國債殖利率上漲2.9個基點至4.15%。同時,上週五標普500指數指數小跌0.05%。摩根大通的全球外匯波動指標繼續從近期低點攀升,達到10月底以來的最高水準。根據美國銀行最新的全球投資者調查,投資者對美元的部位自今年年初以來首次轉為中性,結束了長達八個月的看空。
財訊快報 ・ 1 小時前
號稱台大男神 夜店狂歡後開法拉利酒駕遭逮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高材生酒駕!一名有"台大男神"封號的孫姓男子,日前開著法拉利跑車,到台北大安夜店喝狂歡,直接將車輛違停在路邊,被員警開了罰單,沒想到,他喝得醉醺醺出來,剛好被巡邏員警撞見,提醒他要找代駕,怎料男子才剛答應,幾分鐘後,他竟然逆向倒退嚕移車,立刻被員警逮捕。
民視 ・ 15 小時前


以為普通感冒!大叔發燒送醫「雙眼化膿」失明 醫示警:1個月已5例
綜合陸媒報導,55歲的陳叔(化名)來自茂名,身體一向良好,沒有慢性疾病,上月出現喉嚨痛、發燒,以為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退燒藥,未及時就醫。豈料病情急轉直下,他開始氣促、意識模糊,後被診斷為化膿性腦膜炎,於10月4日轉入深圳三院ICU,入院時已昏迷,完全依賴呼吸機...
CTWANT ・ 13 小時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芝麻醬「這樣放」小心變一級致癌物! 醫嚴厲警告:很多人每天都在吃毒
芝麻醬是許多家庭常備的調味品,但這類製品其實容易受到黃麴毒素污染。根據國際食品安全研究顯示,芝麻及其製品因為富含油脂和蛋白質,為黃麴菌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這種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的黃麴毒素,主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產生,正好符合台灣的氣候條件。 正確儲存很重要 小心引發健康問題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李翔豐醫師在門診中發現,一位家庭主婦長期有輕微的肝功能異常,但一直找不到明確原因。經過仔細問診後發現,這位患者喜歡用芝麻醬拌麵食用,使用的是從傳統市場購買的散裝芝麻醬,通常一買就是大份量,放在室溫下保存數個月。因此,李醫師懷疑可能與長期接觸低劑量毒素有關,建議她改變食品保存習慣後,肝功能指數逐漸改善。此案例突顯慢性低劑量毒素暴露的風險,李翔豐醫師指出,黃麴毒素不需要大量攝入就可能對健康造成影響,長期累積在體內會對肝臟造成慢性損傷;即使是健康的人,如果經常食用保存不當的芝麻製品,也可能出現肝功能異常,若當毒素干擾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會影響身體的解毒能力,長期下來可能增加各種肝臟疾病的風險。 使用保存都應注意 過期成分生風險 李翔豐醫師提醒,黃麴毒素主要由黃麴菌產生,這種真菌廣泛存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膽固醇太高別吃這種雞蛋!小心氧化膽固醇增加 血管發炎又變硬
膽固醇太高還可以每天吃雞蛋嗎?醫師表示,一天吃一顆雞蛋是沒問題的,但千萬不要用油煎或炸的方式,之前曾有研究發現,煎蛋裡面的「氧化膽固醇」會大幅上升,害血管發炎、變硬。 膽固醇太高可以吃雞蛋嗎?
健康2.0 ・ 1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1 天前
神經為何會失調?這1件事是關鍵!學會2技巧,不怕自律神經失調
嚴格來說,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神經系統裡的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失衡,因而誘發身體出現各種不適,進而影響生活品質。臨床心理師李偉康指出,簡言之,身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就像一座蹺蹺板,一旦其中一端的交感神經過於發達,另一端的副交感神經沒被活化,就會出現所謂的自律神經失調。 其實原因不難理解,李偉康解釋,當我們早上醒來開始活動或工作,就是交感神經活化的時間,讓身體處於戰鬥的狀態,準備把最大的能量,拿來應付白天的各種活動。這時,心跳和呼吸會變快、腸胃蠕動就會減慢、肌肉會比較緊繃,膀胱也會跟著收縮,為的就是讓身體處在一個活動的狀態下。 反之,當晚上休息時,就該換副交感神經上場,身體會進入一種休息放鬆的模式,讓腸胃開始消化蠕動、心跳呼吸變緩、肌肉和膀胱隨之放鬆。「問題是,現在的生活節奏與各種壓力,可能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尤其是得加班、熬夜工作的人,或是因為科技發達,讓看不見的工作緊箍咒以及社群人際壓力,可能24小時都如影隨形的情況下,造成許多人連在晚上的休息時間,都處於高焦慮、高緊繃的交感神經亢奮狀態中,長期下來,自然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李偉康解釋。 失調現象年輕化, 誘發多種病症許多有
常春月刊 ・ 1 天前
瘦瘦筆爆紅/台灣胖子有多少? 真實數據嚇死人
台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代謝危機。國健署統計顯示,全台20歲以上成人有高達50.3%、約988萬人過重或肥胖;更有超過8成糖尿病患者同時面臨體重問題,形成日益嚴重的「糖胖症」。健保署資料顯示,糖尿病每年醫療支出超過250億元,若加上減重用藥需求,在腸泌素類藥物崛起下,有關減重健康規模經濟將突破千億元。
鏡報 ・ 2 小時前
男性發生率女性2倍 胃癌「一症狀」常被誤認消化不良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胃癌長期名列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一,發現常常為時以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謝文斌提醒,這是因為胃癌早期多無明顯症狀,常被誤認為胃炎或消化不良,導致延誤診斷,民眾一旦出現食慾不振、上腹悶痛、體重減輕、黑便或吞嚥困難等症狀,應盡早就醫檢查。 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國人因為胃癌喪命者共約2200人,位居十...
匯流新聞網 ・ 19 小時前日本流感暴衝!醫曝「落地後48小時最危險」:9成旅客早有徵兆
日本近期流感病例大增,讓不少準備赴日旅遊的民眾相當緊張。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在海外染上流感時,旅客往往因語言、醫療制度不熟悉而更難及時就醫,尤其是長者、幼童、孕婦及慢性病族群,更可能因延誤處置而提高重症風險。他強調,若抵達當地的前兩天就出現不適,切勿硬撐行程,應立刻就醫。
聯合新聞網 ・ 11 小時前
不是高血壓!「晚上1現象」害猝死:增2倍心梗、中風機率
一名女子睡前量血壓時,發現比白天低10~20毫米汞柱,擔心「血壓太低」有健康風險。醫師林軒任表示,這是好事,反而晚上血壓降幅小於10%的人,清晨發生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高出一般人2.2倍。另一項研究發現,一個人就算白天血壓「完全正常」,光是「晚上血壓沒有降」,心血管死亡率的風險就暴增 2.35 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7 小時前
每天多吃這一樣,失智風險竟降7成!60歲前記住這幾件事延緩失智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流行病學調查,65歲以上長者的失智症盛行率高達7.99%,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是需要重視的問題。 失智症意識提升 及早介
健康2.0 ・ 1 小時前
腳麻刺痛竟非椎間盤突出!OL長期「暴食」B群 醫:維生素變慢性神經毒
現代人追求健康,大量攝取保健食品已成為日常,然而,錯誤的劑量與迷思,可能將原本「神經營養」的好幫手,轉化成毒害身體的「健康殺手」。中醫師徐國峰近期分享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臨床案例:一名長期腳麻、刺痛的A小姐,遍尋骨科、復健科未果,最終發現元凶竟是她每天補充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導致罕見的功能性神經病變。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