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望成為亞洲第一個消除 C 肝的國家,但B 肝不能鬆懈!醫界呼籲啟動「國家級 B 肝消除行動」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
台灣向 WHO 提交 C 型肝炎消除認證,有望成為亞洲首例;同時提醒 B 型肝炎帶原者仍存在肝硬化與肝癌風險。文章解析健保新給付政策與早期防治策略,幫助掌握肝病健康管理。
台灣在公共衛生領域再度迎來重要里程碑。衛福部已於今年十一月正式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交 C 型肝炎消除認證申請,若順利通過,台灣將成為亞洲第一個達標的國家,與冰島、澳洲、埃及等成功案例並列,象徵台灣在病毒性肝炎防治的努力,獲得全球肯定。
然而,醫界提醒,這並不是故事的結局,而像是「第一階段任務完成」。台灣雖大幅壓制 C 肝,但「B 型肝炎」仍然是長期威脅,甚至更難纏。
台灣仍有 150~200 萬名 B 肝帶原者
根據流行病學推估,台灣目前大約有一百五十至兩百萬名 B 型肝炎帶原者,是 C 肝的數倍之多。雖然新生兒全面接種 B 型肝炎疫苗政策已實施超過三十年,成功降低後代感染,但大量成人帶原族群仍在醫療體系中沉睡,沒有接受追蹤、抽血檢查與抗病毒治療。
這群人面臨什麼風險?
B 肝不是「帶著就好」,仍可能發展成肝硬化、肝癌。B 型肝炎是一種慢性病毒感染,患者可能多年沒有症狀。然而:
長期未控制的慢性發炎
肝指數異常卻沒治療
共伴脂肪肝、肥胖、飲酒、代謝症候群
都會讓病毒緩慢破壞肝臟,進一步導致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細胞癌。有研究顯示,台灣每年平均有上萬名民眾因肝癌、肝硬化等問題離世,而 B 型肝炎是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每十萬人口因肝炎相關疾病造成的死亡率為二三點七,遠高於日本、新加坡,顯示「看不見」的帶原族群仍需要被找出來、被追蹤、被治療。
健保放寬給付:2.6 萬人將可受惠,最快明年一月上路
健保署署長陳亮妤近日宣布,健保將放寬 B 型肝炎抗病毒用藥的給付標準。過去許多患者因肝臟指數未達標準,無法獲得健保給付而延遲治療;新制上路後,更多患者能提早介入治療。
這代表什麼?
更早抑制病毒複製
降低肝硬化、肝癌風險
減少未來醫療支出與死亡率
預估約二萬六千名患者可因此受惠,成為台灣邁向 WHO「二〇三〇年全面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的重要關鍵。
醫界呼籲:是時候啟動「B 肝消除國家策略」
台灣能在 C 肝防治成功,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完整系統:
全民健保補助驗篩
抗病毒藥物進步
追蹤與治療制度化
民眾衛教普及
醫師團體認為,這套模式完全可以複製到 B 型肝炎:
全民定期篩檢
建立高風險族群名單
提早給藥,避免走到肝硬化與癌症
醫療院所推動「篩、追、治」一條龍
如果台灣成功做到這一步,我們不只消除 C 肝,更可能成為全球第一批「同時壓制 B、C 肝死亡率」的國家。
什麼人需要特別注意?
以下族群建議至少每六至十二個月做一次抽血追蹤:
家族有人有肝癌或肝硬化
已知 B 肝帶原卻多年未追蹤
肝指數不穩、脂肪肝、代謝症候群
長期飲酒或中年後肝功能下降
抽血檢查只需要三到五分鐘,卻可能提前挽救十年的健康。
結語
C 肝成功,是台灣醫療的勝利;而 B 肝,是下一場硬仗。病毒不會自己消失,但科學、健保制度與醫療能力足以帶來結果。「找出來、追下去、治起來」,若能讓更多帶原者提前介入治療,肝病不再是國病,而是可控的慢性疾病。讓台灣成為不只消除 C 肝,更能挑戰「無肝癌國家」的先行者。
參考資料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health sector strategy on viral hepatitis 2022–2030.
疾病管制署《臺灣 C 型肝炎消除策略與成果報告》。
國健署《肝癌與慢性肝病死亡統計》。
Chang KC, et al. Antiviral Therapy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Current Evid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s. Journal of Hepatology.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台灣有望成為亞洲第一個消除 C 肝的國家,但B 肝不能鬆懈!醫界呼籲啟動「國家級 B 肝消除行動」
其他人也在看

異常微血管引發慢性肩痛!最新「微導管栓塞術」解除疼痛
一名46歲男子因機車車禍右肩著地受傷,導致長達半年的疼痛困擾,就醫經創新微導管栓塞術治療,成功阻斷增生血管,術後患者疼痛情況明顯減輕,重拾生活品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車禍肌腱受傷釀劇烈偏頭痛!員榮創新微導管栓塞術 助患者擺脫疼痛
一名46歲男子約半年前騎機車發生車禍,連人帶車摔倒,右肩著地受傷,雖有吃藥、復健,但晚上睡覺翻身壓到仍會痛醒,他到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復健科求診,復健科主任陳冠霖診斷後,建議採用微導管栓塞術,阻斷增生血管,由員榮心導室主任林彤宥執行手術,術後疼痛情況明顯減少。陳冠霖指出,患者自訴車禍後,因為沾黏,右肩膀活動度大幅受限,工作太勞累會因為肩頸痠痛造成劇烈偏頭痛。......
風傳媒 ・ 1 天前
台灣高血糖盛行率達12.8%「穩糖5招」助遠離糖尿病
國健署最新調查顯示,台灣20歲以上民眾高血糖盛行率達12.8%,適逢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呼籲糖尿病前期個案透過定期檢查、血糖監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及積極管理代謝症候群等五大方法。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國健署推3大守護網 盼降3高疾病死1/3亡率 (圖)
血壓控制是預防慢性病的核心,國健署14日舉辦「千人響應護血壓 三大資源守護網」活動,喊出2030年前3高疾病死亡率下降3成目標。
中央社 ・ 1 天前
連吃3天火鍋害脂肪肝!醫揭「3大地雷=血管灌油」 喝藥膳湯也中鏢
天氣逐漸變冷,許多人愛吃火鍋暖身,但小心吃太多恐傷身。胃腸肝膽科醫師卓韋儒分享,一名患者立冬時連吃3天火鍋,導致膽固醇飆升,還患輕度脂肪肝。他建議,吃火鍋時應選擇少鹽的湯底,食材下鍋順序為「先菜後肉」,盡量不喝湯,想喝應趁「下肉前」舀清湯。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性」加速傷口癒合?研究:「催產素+親密」是關鍵
根據科普網站《IFLScience》報導,一項由瑞士蘇黎世大學附屬醫院與德國海德堡大學附屬醫院團隊牽頭、刊登於《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JAMA Psychiatry)的新研究顯示,與伴侶的親密行為,在結合「愛情荷爾蒙」催產素後,可能與身體傷口的加速癒合有關。
自由時報 ・ 1 天前

30歲後朋友越來越少?「下次再約」成最禮貌道別?成年人的友情斷捨離從「追求數量」到「講究質量」
人生面臨許多分岔路口:我們不再同步了30歲是人生的分水嶺。朋友們各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軌道:有人步入婚姻、全心投入家庭與育兒;有人在職場全力衝刺、日夜顛倒;有人選擇出國深造、追求理想;也有人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探索。當你在煩惱下個季度的KPI時,她可能正焦頭爛額於...
styletc ・ 1 天前

馬太鞍溪堰塞湖解除紅色警戒!力拚周日完成聯外道路清淤
[Newtalk新聞] 鳳凰颱風帶來連日豪雨,溪水暴漲造成下游萬榮鄉明利村與鳳林鎮多處受洪水衝擊。今(14)日花蓮天氣轉晴,各地加緊清理作業。花蓮縣府下午宣布符合條件,已正式解除下游地區紅色警戒,加緊進行道路清淤作業。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表示,經空拍影像研判,馬太鞍溪形成的新、舊堰塞湖量體已明顯縮小且持續溢流,溢流口及兩側邊坡均無崩塌或堵塞情況,下游河道水位穩定下降,整體水勢在可控範圍。據中央氣象署最新定量降水預報顯示,未來24至48小時預估降雨量分別為0.4mm、0.8mm,均低於紅、黃警戒條件的200毫米;且下游水位監測未超過臨時堤防的0.5公尺(二級警戒)及1公尺(一級警戒)門檻。縣府於下午4時30分解除紅色警戒並將應變中心降為常態開設。 花蓮縣長徐榛蔚表示,目前萬榮鄉、鳳林鎮公所加緊清理道路淤泥,希望周日完成村落聯外道路清淤。公路局也緊急投入搶修,台9線228至231公里連接馬太鞍溪橋涵管便道的道路已搶通單線,供大型機具進入災區,估計整體清理工程需約10天。 災後家園清理同步進行。國軍已投入近400名人力與14台機具協助災區住戶清淤,明天將再增加支援。根據花蓮縣府社
新頭殼 ・ 1 天前
台灣人注意!醫勸「市場超夯3種魚」別吃了 曝1關鍵:恐加速失智、罹癌
台灣四面環海,海鮮「尚青」又肥美好吃,成為不少家庭和外食族的心頭好。不過小心別亂吃太多,尤其不少飲食含有重金屬,會讓身體受損。有醫師警告,台灣人喜歡的3種魚「鮪魚、鯊魚肉、旗魚」等深海魚類因為重金屬成分含量高,需要盡量避免,否則可能會加速失智,還會增加罹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比藥物還有效!研究揭「1蔬菜汁」讓人生髮:2週就見效
許多人苦於落髮困擾,皮膚科醫師柯傅桓表示,落髮不只是外觀問題,許多患者因髮量少或禿頭而自卑、憂鬱,目前雖有藥物,仍副作用讓人卻步,一項研究發現,廚房常見的洋蔥,竟是治療落髮的天然良藥,男性效果尤佳,僅2週就看到初步效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81歲文平夫婦無三高!健保卡從未用過 健康祕訣大公開
資深廣播人文平和百萬流量網紅文平嫂,夫婦2人高齡81歲,卻沒有三高慢性病。文平更驕傲說,健保卡從來沒用過,連老花、白內障、攝護腺問題都沒有,身體如此健康,都要多虧太太平常細心照護。 文平夫婦健康
健康2.0 ・ 6 小時前
花生是糖尿病加速器?營養專家給正解 一錯誤吃法小心血糖失控
到底花生是好東西?還是如一則短影音說它是「糖尿病的加速器」?讓人一時不敢碰花生。專家表示,花生無罪,錯在把它油炸、裹糖來吃。吃得巧,它就是寶! 針對花生被網路謠言黑了的訊息,營養師趙函穎表示,從
健康2.0 ・ 6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網紅醫師蒼藍鴿告別眼鏡!不是近視雷射手術 用這招雙眼視力變1.5
網紅醫師蒼藍鴿近日接受新式植入式隱形眼鏡手術,他分享,從原本近視約400度、散光50度,術後隔天視力就恢復到1.2、雙眼1.5,可以如常上診工作,終於告別眼鏡人生。 蒼藍鴿戴眼鏡拍片困擾多 蒼
健康2.0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