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記者施春美/台北報導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逆轉。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在其臉書表示,上述男子因有胰臟癌家族史,而接受胰臟癌的篩檢,被診斷出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約僅0.5公分。因為是低惡性度的腫瘤,林相宏告知男子,目前只要持續密切的追蹤,男子可以先與之和平共處。
然而,該男子因為這顆瘤,改變其所有的人生觀。林相宏表示,自從發現了這顆瘤後,男子停下腳步思考,之後開始放慢手邊工作,注重飲食與睡眠,「不再熬夜,且開始運動健身。」
林相宏表示,該男子後來回診時,體重下降6公斤,體脂肪也減少8%,原本的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都好了,且整體的精神和心情都好轉很多。男子開心地告訴林相宏,現在是他人生最快樂的時候。男子也因此更珍惜自己的生命、身體與身邊的人。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不只蛋白質!運動後「必吃1物」 否則肌肉流失、慘復胖
關節退化≠老化!研究揭「它」才是兇手:用護膝、鈣片沒用
50歲男「1症狀」誤認胃食道逆流!醫查驚:肺癌了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其他人也在看

不只傷眼!愛滑手機害口臭 新研究:「吃1物」減壓又除臭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過度使用不僅傷害視力,還可能影響口腔健康。食安專家「韋恩」表示,長時間使用智慧型手機,除了影響姿勢與視力,還會提升心理壓力,而壓力會改變口腔菌相,進而造成口臭,可以咀嚼口香糖促進唾液分泌,防止口臭問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愛吃烤香腸」18歲男學生罹大腸癌 譚敦慈:吃芭樂助解毒
大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國內每年新增逾萬名患者。無毒教母譚敦慈指出,飲食不當會增加罹癌風險,曾有一名18歲男學生因長期食用烤香腸,後來不適就醫確診大腸癌,病情快速惡化不治。她強調,燒烤食物在高溫過程中會產生多種致癌物質,建議民眾每月最多食用1至2次,且需搭配高維生素C水果幫助排毒。
中天新聞網 ・ 2 小時前
膽固醇一飛沖天!醫嚇阻:吃鍋3大地雷=血管灌油
生活中心/吳宜庭報導天氣逐漸轉冷,許多人都會用暖呼呼的火鍋來暖身,但若吃法不當,恐怕補身不成,反傷身。雲林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卓韋儒近日分享一名門診案例,一名患者在立冬連續三天吃火鍋,回診時膽固醇竟從180 mg/dL飆升至260 mg/dL,還被檢出輕度脂肪肝。卓韋儒直言,台灣人普遍喜歡「高油、高鹽、狂喝湯」的進補方式,等同於在替血管「灌油」,一塊肥肉甚至可以說是心血管地雷!
民視健康長照網 ・ 4 小時前
精準醫療助攻大腸癌治療 專家籲健保納入新標靶藥物減輕病友負擔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隨著癌症治療邁入精準醫療時代,大腸癌治療策略也逐漸轉型,不再僅依靠傳統化療與手術,而是透過基因檢測找出最適合的個人化治療方案。 健保已納入多項基因檢測 部分標靶藥仍需自費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王輝明教授表示,目前健保針對第四期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已給付RAS、BRAF、HER2及MSI/MMR等基因檢測項目。藥物給付部分,僅對RAS基因為野生型的患者提供抗EGFR標靶藥物;若屬於MSI-H或dMMR的患者,則可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若檢測出BRAF或HER2基因突變,雖然檢測費用已由健保負擔,但相關標靶藥物仍屬自費,對病患及其家庭造成相當壓力。 王輝明教授指出,傳統化療與標靶治療有效率約為6至7成,但癌細胞往往因長期用藥而產生抗藥性,使治療效果逐漸下降。相較之下,屬於MSI-H型的轉移性大腸癌患者,免疫療法的表現亮眼,部分病患甚至有機會達到「長期穩定」或「類治癒」的成果。免疫治療能促使腫瘤壞死後釋放抗原,進一步強化免疫攻擊,形成正向循環。未來若能深入研究腫瘤微環境,並結合飲食與腸道菌相調控,將有望開啟癌症治療的新契機。 飲食習慣影響腸癌風險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用隔夜飯炒飯」吃完險喪命!男子送醫呼吸困難休克 醫警告:再加熱也殺不死細菌
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出現一起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一名姚姓男子(化名)吃下用冰箱存放2天的剩飯炒成的炒飯後,突然出現劇烈腹痛、嘔吐等症狀,送醫時更已休克。所幸經搶救後脫離險境,院方診斷為由「蠟樣芽孢桿菌」感染引起的「炒飯症候群」。
姊妹淘 ・ 7 小時前
早餐吃加工肉品慘罹大腸癌 醫師:危險等級與菸草相同
有民眾早餐常吃加工肉品,最終慘罹大腸癌。事實上,加工肉品早在2015年就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危險等級與菸草及石棉相同。食安專家韋恩也示警,亞硝酸鹽在人體內會轉化為名為「亞硝胺」(nitrosamines)的化合物,這是一種能損害DNA的強力致癌物。
中天新聞網 ・ 8 小時前
世界糖尿病日提醒:糖尿病不只影響血糖,長期可悄悄侵蝕視力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除了提醒民眾注意血糖與飲食管理外,醫界也警告,糖尿病可能悄悄侵蝕視力。 根據2019至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國內20歲以上成人糖尿病盛行率達12.8%,約每8人就有1人罹患;其中約三成患者出現視網膜病變,但接受眼底檢查者不到三分之一,許多人已置身失明風險卻不自知。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沒症狀眼科醫師陳怡豪指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直到視力模糊才就醫,錯過治療黃金期,嚴重恐導致永久失明。糖尿病會損害全身血管,尤其眼底微血管受影響最顯著,長期高血糖會使視網膜微血管受損,進而刺激新生不成熟血管形成滲漏、出血與纖維組織,最終可能造成視力永久受損。若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病程更容易加速。 陳怡豪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注意「5大視網膜病變警訊」:視力模糊、顏色變暗、飛蚊或黑影、夜間視力差、視野扭曲或變形。一旦出現任何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眼底。 每年接受一次完整眼科檢查為預防糖尿病失明,陳怡豪建議至少每年接受一次完整眼科檢查,包括視網膜攝影、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必要時搭配螢光血管攝影。糖尿病病程長、血糖控制不佳,或合併慢性疾病者,可在醫
常春月刊 ・ 1 天前三成糖友視網膜病變 醫籲穩糖、眼底定檢
每年十一月十四日是世界糖尿病日,除了提倡血糖與飲食管理外,許多人不知道其實「糖尿病」也會默默侵蝕視力。依據二○一九至二○二三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的統計,二十歲以上國人盛行率為十二‧八%,等於每八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根據二○一九年資料糖尿病患者約有三成有視網膜病變。然而,糖尿病患者有做眼底檢查者卻不到三分之一,許多病人已置身失明危機而不自知。陳怡豪醫師提醒,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患者等到發現視力模糊才就醫,不但錯過治療黃金期,更可能演變成永久性失明。糖尿病對全身血管都有慢性傷害,其中又以眼底微血管的影響最為顯著,因此糖尿病患者相較一般人,更容易出現視網膜病變、青光眼與白內障等疾病,其中又以視網膜病變最為常見,也是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因。根據臨床觀察,許多患者雖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黃仁勳預言成真?科技大佬揭3致命關鍵:中國AI領域恐反超美國
隨著全球科技迅速演進,美中人工智慧(AI)競爭已全面升溫。AI教父、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示警,中國在AI領域的追趕速度驚人,美國目前的領先並不牢固。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公開表達相同憂慮,認為中國在多項AI關鍵領域正形成結構性優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色素卻超標?醫教「正確監測」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我每天量空腹血糖都正常,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還是高?」這是新竹臺大分院代謝內分泌科蔡元祐醫師門診中最常聽到的疑問。有些糖尿病友長期控制血糖,自覺控制得宜,但檢查仍偏高,經分析才發現,原來飯後血糖飆升才是隱形元兇。蔡元祐醫師提醒,糖尿病控制關鍵在「正確監測」,隨著連續血糖監測器(CGM)普及,病友應善用科技精準控糖,唯有掌握完整數據,才能穩定血糖、預防併發症。 糖化血色素非唯一指標 飯後與夜間血糖波動也重要 每年11月14日是「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新竹臺大分院特別在世界糖尿病日前夕,出面呼籲民眾應重視自我監測。蔡元祐醫師指出,糖化血色素(HbA1c)能反映過去3至4個月的平均血糖,但可能受紅血球壽命、貧血或腎功能影響,導致結果與實際血糖不符,因此不能只看空腹血糖,更應觀察飯後與夜間波動。 掌握血糖波動 不只看數字更要懂變化 糖尿病衛教師盧芳有補充,血糖監測的重點不只是「記錄數字」,而是「理解變化」。例如: 防範低血糖與高血糖:血糖低於70mg/dL應立即補充糖分;若頭暈冒汗,需先確認是否為「假性低血糖」。 配對血糖評估:餐前與餐後血糖差距應維持在30至60m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罕見高空詐騙!冒牌機長偽造證書 「載乘客遊歐洲」執飛數百架次才揭穿
立陶宛航空公司艾維恩快運(Avion Express)爆出震撼歐洲民航界的「假機長」醜聞。一名原本僅具副機師資格的飛行員,疑似偽造證照與履歷,成功取得機長職位,並在未具備合法資格的情況下,駕駛載有數百名乘客的商業航班在歐洲各地飛行。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世界糖尿病日 南投衛生局響應 翻轉偏見 創造友善
【記者林玉芬/南投報導】世界糖尿病日2024-2026年主題為糖尿病與幸福健康,今年台灣主題為「翻轉偏見 創造友善:糖友的真實處境與希望之路」。強調打破社會對糖尿病患者的刻板印象,並呼籲關注糖友在教育...
自立晚報 ・ 10 小時前
波克夏持有43億美元Alphabet股份 持續減碼蘋果
(中央社奧瑪哈14日綜合外電報導)波克夏海瑟威公司揭露,持有價值43億美元的谷歌母公司Alphabet股份,並進一步減少對蘋果的持股。這是巴菲特結束60年執行長任期前最後一次公布股票投資組合。
中央社 ・ 6 小時前

「台灣踩到美國這個窟窿!」專家示警一大隱憂:恐成川普報復大標的
台灣2025年經濟成長受惠於AI商機,預估大幅上修至5~6%,不過,仍面臨貿易風險、產業兩極化以及AI泡沫化三大隱憂。對此,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提到,今年台灣的GDP,中經院估計約為5.45%,原本大家認為,由於關稅存在不確定性,下半年經濟可能會受影響,不過,晶片關稅事實上一直沒有實施。以季度來看,今年第一季GDP約5.45%,第2季將近8%,第3季約......
風傳媒 ・ 1 天前
MLB/第1名票只差4張!賈吉MVP連霸超驚險 4年3座獎盃成大谷翔平後首位
大聯盟14日公布年度最大獎MVP,最終賈吉(Aaron Judge)以4張第1名選票之差險勝洛利(Cal Raleigh),近4年3次、連續2年抱走美聯MVP獎座。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汪洋孤島「泉月樓行館」被爆違建 業者曝「不得已原因」
鳳凰颱風外圍環流影響,宜蘭縣內淹水災情慘重,冬山鄉的「泉月樓行館」因外圍的防水閘門成功阻攔洪水,彷如汪洋中的孤島般絲毫不受影響,畫面曝光後引起熱議,「泉月樓行館」卻被爆料部分建物是違建。業者表示,因縣府無法解決淹水的問題,才施作防水閘門跟圍牆自保。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世界糖尿病日揭「糖胖症」危機:7成糖尿病患同時肥胖,醫示警恐引爆心腦血管疾病與這一種疾病風險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到來,專家提醒,糖尿病與肥胖問題正成為台灣迫切的健康危機。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資料,全球每九名成年人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台灣成人糖尿病盛行率同樣超過一成,其中更有高達7成患者同時具有過重或肥胖問題,被醫界統稱為「糖胖症」。醫師指出,糖胖症會造成全身性傷害,從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到視力受損,影響層面遠比多數民眾想像更廣。 糖胖症不是單一疾病世界糖尿病日本月提醒民眾關注慢性疾病威脅。家醫科醫師王靖雰表示:「糖胖症不是單一疾病,而是肥胖與糖尿病互相加劇、惡性循環的結果。」她指出,超過八成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同時具有過重或肥胖問題,尤其體脂肪集中在腹部時,更容易造成胰島素阻抗,使血糖難以控制並增加代謝異常。 糖胖症帶來的健康危害遍及全身。王靖雰指出,糖胖症患者罹患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的風險明顯上升;同時也是高血壓、心肌梗塞、中風等重大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此外,研究亦顯示糖胖症與失智症、骨關節炎以及女性不孕症等疾病具有高度相關性。 改善糖胖症3方向面對日益增加的糖胖症族群,王靖雰提出三項改善方向。 1.首先是飲食調整,建議以「哈佛健康飲食餐盤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