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可能越換越糟?醫:掌握術前2關鍵 降低翻修機率
77歲林先生,去年因退化性關節炎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但術後卻出現膝蓋歪斜、反覆積水、行走困難等症狀,生活大受影響。後來他轉至台中慈濟醫院,接受關節中心骨科趙子鎔醫師診治,經電腦斷層精密評估,發現原手術關節角度偏差,導致軸線錯位。醫療團隊為他進行「人工關節翻修再置換」手術,重新校正角度與受力方向。術後第二天林先生就能下床走路,一個月後已能獨立回診,突顯接受人工膝關節手術患者,術前精準評估與手術規劃,才是避免治療失敗的關鍵。
換人工膝關節非萬能 近1成患者術後仍不滿意
趙子鎔醫師指出,對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來說,人工膝關節置換並非一勞永逸,國內外統計發現,約有一至兩成病人,對治療結果不滿意,其中還有約1%至5%的病人,因角度偏差、骨質問題或受力不均,面臨得再次翻修手術的困境。像林先生這個案例,就正好是因人工關節未與身體重心軸垂直,才會造成術後步態歪斜、反覆發炎。
術前評估+精準導航 人工關節手術成功關鍵
趙子鎔醫師強調,人工關節置換並非越快開刀越好, 為了避免「換關節比沒換更糟糕」的窘境發生,術前評估與精準規劃才是治療成功關鍵。他表示,現代關節手術已能利用電腦導航輔助,可在術前模擬骨骼角度與軟組織張力,協助醫師在手術中,更精準完成關節置換,降低手術誤差。
趙子鎔醫師並指出,目前也正推動「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KHPO)」,以預防觀念與精準醫療並行,協助病人延緩手術時機,若確需開刀,則以最安全的規劃與科技輔助,讓病人「少痛一次、手術不再重來」。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關節發出「喀喀聲」,這3種情況快去就醫! 醫告訴你正常與不正常的區別
·膝蓋痛可能是「5原因」造成!吃太多糖中了 骨科醫:年輕人幾乎都這1原因來的
其他人也在看

中藥本草文化節台北場 石崇良致詞 (圖)
為推動中藥文化傳承,增進民眾中醫藥知識文化及活絡中藥傳統產業,衛生福利部23日在台北大稻埕永樂廣場舉行「中藥本草文化節」活動,衛福部長石崇良(圖)登台致詞。
中央社 ・ 1 天前
總統宣布成立兒家署 朝野盼整合業務與預算人力
賴清德總統日前宣布衛福部將成立「兒童及家庭署」,作為兒童照護的專責機關,並將強化醫療、早療到身心發展等面向,統整0至18歲兒少核心政策,推動全方位健康照護。對此,立法院朝野立委都表示「樂觀其成」,但期盼能釐清業務整併及預算、人力等配置。 近年政府積極推動兒少權益,政府逐步強化政策整合。為提升政策層級、整合跨部會資源,賴清德總統日前宣布於衛福部轄下成立「兒童及家庭署」,將從醫療、身心發展、家庭支持到早期療育全面深化,讓每位兒童都能獲得穩定、連續、系統性的照顧。 民進立委陳培瑜表示,總統成立「兒童及家庭支持署」,反映政府對兒少議題的重視,尤其近年虐童案、校園事件、早療與特教需求日益增加,更需有統籌機關整合醫療、教育與社福政策。 陳培瑜表示,兒少在各階段需求不同,她提醒政院及衛福部務必釐清跨部會分工,避免責任推諉,並可召開公聽會,聽取學者、民團與兒少代表的意見,協助制度完善落地。她說:『(原音)所以兒少署之後要回應的,其實是從...以0到6歲更多的是醫療、6歲到12歲是教育、12歲到18歲進入升學階段的教育,每一個階段孩子跟家長都會遇到不同的議題,但是過往是分散在各個部會,而且是比較低的層
中央廣播電台 ・ 1 天前
中藥本草文化節 研磨藥材自己動手 (圖)
衛生福利部為推動中藥文化傳承,增進民眾中醫藥知識文化及活絡中藥傳統產業,23日在台北大稻埕舉辦中藥本草文化節活動,圖為參加民眾體驗使用傳統中藥研磨工具「藥船」將藥材碾碎成粉。
中央社 ・ 1 天前
外科醫示警「上班久坐」傷身:走一萬步也救不回
久坐超過10小時恐害血液滯留腿部、增加靜脈曲張與血栓風險。印度外科醫師與台灣醫師都提醒,上班族每坐45至60分鐘應起來活動2分鐘,提升循環、降低代謝問題與大腸癌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美爆人染H5N5禽流感!石崇良提醒1事
[NOWnews今日新聞]美國華盛頓州官方21日證實,一名高齡居民因感染罕見的H5N5型禽流感病毒死亡,案例也被認為是全球首例。而衛福部長石崇良說,這是一個新的、重組後的變種病毒,目前美國CDC評估尚...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21歲女反覆發燒、關節腫痛 一查竟確診紅斑性狼瘡
一名21歲女性反覆發燒、全身疲倦,出現落髮、面部紅斑及關節腫痛等症狀,檢查後確診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此疾病在台灣最常好發於20至49歲女性,患者需定期追蹤、避免紫外線曝曬,並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赴日韓旅遊遇流感爆發 達人曝7防疫小物:一路平安回台
近期日本、韓國等鄰近國家流感疫情升溫。日本旅遊達人、台大前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表示,流感的重症風險因子和新冠幾乎一樣,有高風險因子的朋友,建議要特別注意,除了施打疫苗之外,也可以準備7個防疫小物。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常壓性腦積水易誤診!醫:少數可逆轉的失智症需及早治療
腦積水是極其危險卻常被輕忽的致命神經系統疾病,多數人直到出現意識昏迷、視力喪失或智能退化才驚覺嚴重性。謝炳賢醫師分享預防成人腦積水的五大關鍵保命措施,呼籲民眾提高警覺。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可輕忽
隨著人口高齡化,退化性關節炎成為國人健康的一大隱憂,尤以膝關節最易退化。根據統計,超過五成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出現膝關節疼痛或活動受限的情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與行動力。衛福部苗栗醫院中醫科林煥欽醫師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退化疾病,主要是因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骨與骨直接摩擦,進而引起關節疼痛、腫脹與僵硬。病程通常可分為四期:一.早期:運動後出現輕微疼痛。二.輕度:軟骨變薄,伴隨僵硬與腫脹。三.中度:疼痛加劇,日常活動如上下樓梯明顯困難。四.重度:即使靜止時也感疼痛,關節功能受限嚴重。林煥欽醫師表示,在中醫理論中,退化性膝關節炎屬於「痹症」範疇,常與風寒濕邪侵襲、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經絡瘀阻等因素有關。中醫在治療上講求「辨證論治、調整體質」,針對患者體質與病程進行個 ...
台灣新生報 ・ 1 天前
北市老字號銀樓「賣假LV手鍊」? 老闆娘喊冤:只幫忙代購
社會中心/馬聖傑、吳培嘉 台北報導台北市大同區一家老字號銀樓,日前被LV在台代理人檢舉,業者涉嫌在店內販售未經授權的LV金鐲,LV在台代理人購買後送驗,確認上面的圖樣與真品不符向警方檢舉,近日,檢方依商標法起訴業者,業者今天(週日)出面喊冤,表示都是幫客人代購,並沒有在櫃上陳列販賣。
民視 ・ 1 天前
大腸癌風險居高不下?腸癌病友協會:定期糞篩是最簡單的自救方法
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持續攀升,自民國95年起就已經是國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到民國108年,每年新增病例更突破17,000例。此現象凸顯了大腸癌預防與篩檢的重要性,提醒國人及早重視相關健康管理。大腸癌發生率攀升與飲食西化等多重因素有關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胡萬祥指出,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的改變,是大腸癌發生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胡萬祥理事長建議,遠離加工食品、減少紅肉攝取,增加蔬果與魚肉比例,多運動、不抽菸、不酗酒,都是維持腸道健康、降低罹癌風險的實際行動。他也提醒:「即使生活習慣再好,也不能完全保證不罹癌,因此定期篩檢才是最關鍵的一步。」統計顯示,40至49歲的年輕族群大腸癌發生率在近40年間已翻倍,顯示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值得高度關注。胡萬祥理事長表示,除了基因與家族遺傳外,家人之間共享的飲食習慣也可能影響罹癌風險。然而,隨著年輕族群健康意識提升、主動篩檢比例增加,早期發現的機會也隨之提高,呈現「發生率上升,但早期發現機會增加」的雙重現象。及早篩檢與治療 大腸癌治療成效關鍵在治療方面,胡萬祥理事長指出,大腸癌的治療效果與發現期數息息相關。依據國健署統計,0至2期的大腸癌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但到
常春月刊 ・ 23 小時前爆全球首例H5N5人類死亡病例 疾管署籲「5要6不」
美國華盛頓州出現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5N5禽流感死亡病例,疾管署今天(23日)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評估,近年全球通報的新型A型流感人類個案多與直接接觸禽鳥、家畜或受污染環境有關,尚無證據顯示其已具備持續人傳人的能力,一般大眾的風險仍屬低度。疾管署呼籲民眾落實「5要6不」防疫原則,包括與禽畜長期接觸者要接種流感疫苗、不生食禽鳥蛋類或其製品、不接觸或餵食禽畜等。 疾管署表示,美國華盛頓州衛生部門近日公布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5N5禽流感病毒病例,該病毒過去僅曾在動物中出現,從未在人類身上偵測。個案為居住於華盛頓州格雷斯港郡的高齡民眾,患有慢性疾病,於今年11月初住院治療,並於今年11月21日不幸過世。該州政府在其後院飼養的家禽環境中檢出禽流感病毒,最可能的感染來源為家禽本身、其飼養環境或可能受野鳥污染的場所。曾接觸該後院禽鳥及環境者目前均列入健康監測,截至目前,無其他密切接觸者檢測陽性,亦無人傳人跡象。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與華盛頓州衛生機構皆評估此案不會提升對一般民眾的整體健康風險,對公眾的風險仍屬低度。 疾管署指出,我國自2014年將新型A型流感列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
中央廣播電台 ・ 1 天前
3度手術恐失明!甲狀腺低下引眼疾 高慧君抗病7年曝和解心情
曾獲金曲、金鐘、金馬三金入圍肯定的歌手兼演員高慧君,近年因甲狀腺問題導致眼部肌肉異常,造成嚴重斜視,近期更連續接受三次眼部手術,甚至已作好最壞打算。昨(22)日高慧君發文,坦言自己從最初的崩潰難過,到現在逐漸學會釋放壓力、與疾病共存,敞開心路歷程,引發粉絲心疼與鼓勵。王芷姍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身體會記仇!血糖逆轉仍增5成心衰竭風險…醫示警「5大糖尿病前期」徵兆:肥胖最致命
糖尿病長期被稱為「甜蜜殺手」,許多人以為只要控制血糖穩定就好,最新研究卻發現,就算血糖逆轉回正常、甚至停藥,罹患心臟衰竭的風險仍比一般人高 50%。特別是若同時有肥胖問題,更會讓心臟負擔加劇、老化速度加快,難以完全消除長年的「代謝傷害」。
幸福熟齡 ・ 1 天前新港奉天宮「跑出金虎爺」全國路跑賽熱鬧登場
嘉義縣新港奉天宮今天一大早舉辦「跑出金虎爺」全國路跑賽,來自全國各地6000多位熱愛跑步者共襄盛舉,現場氣氛熱烈,由嘉義縣長翁章梁、奉天宮董事長何達煌與立委蔡易餘等人鳴笛起跑,現場氣氛熱烈。為提倡全民健康運動、同時推廣虎爺文化信仰的「跑出金虎爺」全國路跑,自2009年開始舉辦就成為全國熱愛路跑者的最
自由時報 ・ 1 天前
罹罕病靠「輸液續命」嚴重骨鬆 25歲女申請安樂死:讓我走吧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荷蘭自童年起便反覆進出醫院,長期受慢性疼痛、噁心及持續嘔吐困擾。醫師多年來無法確診,使她的病情在青少年時期急速惡化。她最終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交感神經節病變」,這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控制呼吸、心跳、腸胃等...
CTWANT ・ 1 天前
女嬰臀部掛16公分腫瘤!竟是罕見「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 驚人畫面曝光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陳又綺/綜合報導台中一名產婦在生產時驚見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16公分的巨大腫瘤,經檢查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這顆腫...
FTNN新聞網 ・ 20 小時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