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時做這些事,會讓你在70歲後更加健康
從每天快走15分鐘到規律作息——在30多歲時養成這些習慣,可以幫助你保持健康,直到70多歲。
到了80歲,你很可能會感到身體虛弱、僵硬,認知能力也可能不如年輕時敏銳。你的睡眠模式可能會改變,導致你晚上更容易犯困,早上醒得更早。更令人擔憂的是,根據人口平均值來看,你很可能會患上至少一種慢性疾病。
然而,研究人員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確信,這並非不可避免。
「根據我們目前的認知,如果人們能夠優化生活方式,大多數人都能健康地活到90歲甚至95歲,」美國加州巴克老化研究所所長兼執行長埃里克·維爾丁(Eric Verdin)說。 「而我們現在的情況與此相去甚遠,大多數人健康地活到65歲或70歲後開始生病,遭受老年帶來的種種痛苦。」
維爾丁表示,無論年齡多大,透過積極的生活方式調整來改善健康永遠都不晚,無論是增加運動量、改善飲食還是減少飲酒,但如果能儘早開始,效果可能會更好。研究人員特別指出,30多歲是一個關鍵的十年,在這個時期,許多生理系統,無論是肌肉量和力量、骨密度或代謝調節,都會開始出現與年齡相關的細微變化。
「這確實凸顯了這段時期是強化有助於建立長期健康體質的行為習慣的重要契機。」明尼蘇達州梅奧診所科戈德老齡化中心生理學教授若昂·帕索斯(João Passos)說。
為了解可能出現的情況,老化過程的研究人員喜歡關注那些不符合常規規律的人。例如,35歲以上的運動員仍然定期參加體育比賽,無論是跑步、自行車或其他運動,他們往往堅持到60歲甚至更久。
曼徹斯特城市大學營養與代謝高級講師保羅·摩根(Paul Morgan)指出,許多運動員的衰老軌跡與我們其他人截然不同,他們的心血管功能和肌肉力量及功能在達到峰值後才會出現更顯著的下降,而且下降速度也較慢。因此,他表示,許多運動員在晚年能夠更長時間地保持行動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
「他們擁有額外的儲備,這在人生的中期階段起到了保護屏障的作用。」摩根說。
我們都可以從中學習。摩根建議,為了盡可能健康地老去,我們應該在30多歲時力求達到身體機能的巔峰,尤其是在有氧能力(運動時身體能夠利用的最大氧氣量)、柔韌性和肌肉力量方面。
對於70歲以上的人來說,最大的風險之一是絆倒和跌倒,這與敏捷性下降和關節活動範圍減少有關。摩根說:「我一直認為,負責行走的下肢肌肉群在維持獨立生活能力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又關係到晚年的健康。所以,這方面尤其值得關注。」
參與體育運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絕佳途徑。研究表明,參與網球或羽球等球拍運動與延長壽命密切相關。2025年的一項日本研究也強調了騎自行車的益處,研究發現,經常騎自行車的老人需要長期護理或過早死亡的可能性更低。
每週跑步超過75分鐘也被發現可以延緩老化過程的某些方面,但跑馬拉松可能情況相對不一樣。一些證據表明,過度運動實際上可能會加速某些生物老化過程,儘管其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另一方面,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只需五分鐘的中等強度到高強度體能活動就能幫助延緩大腦老化。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助理教授阿迪蒂·古爾卡爾(Aditi Gurkar)表示,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相對簡單的步驟來獲得健康老化的益處。
「即使飯後快走 15 分鐘也能產生顯著的效果。」她說。
增強大腦儲備
就像我們可以在30多歲時保護和增強肌肉和心血管系統一樣,我們也可以對大腦做同樣的事情。定期檢查、養成良好的刷牙習慣、不吸煙以及限製糖分攝入,這些都能帶來顯著益處。
大量研究一再表明,牙周病(一種以發炎為特徵的牙齦疾病)的發生與晚年認知能力下降風險的增加密切相關。這被認為是由於全身性發炎對大腦的慢性影響所致。
30歲左右或許是開始減少飲酒量的十年。飲酒與體內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的變化有關,而基因表現的變化則會加速老化。酒精也是睡眠的主要幹擾因素,維爾丁強調,規律的睡眠模式對於避免與年齡相關的腦萎縮以及降低未來幾十年來癡呆症的風險至關重要。這包括確保每天在同一時間入睡和醒來,也就是所謂的睡眠規律性。睡眠不僅能讓身體專注於修復細胞,也能為人們提供能量和動力去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即使你只缺覺一晚,你的新陳代謝也會發生變化,你保持健康的意志力也會消失。」他說。
由於保持規律睡眠模式的重要性,維爾丁表示他現在每晚都會使用鬧鐘——不是為了叫醒自己,而是為了提醒自己該睡覺了。
「這是因為我們是晝夜節律生物,」他說,「從基因表現到新陳代謝,我們整個生物過程都與24小時週期同步,所以我告訴人們,每天同一時間睡覺有助於身體保持良好的生物節律。」然而,對於任何30多歲還在養育幼兒的人來說,睡個好覺並非易事。
最後,30歲左右或許是開始認真看待營養的好時機。
維爾丁表示,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讓身體在一天中有更多的時間處於非進食狀態,例如透過間歇性斷食。
雖然許多間歇性斷食的支持者推薦所謂的16:8模式,即一天禁食16小時,並將進食時間集中在8小時內,但維爾丁認為,更易於操作的12:12模式也能帶來諸多益處。
「本質上,當你禁食時,你的身體就能專注於修復而非消化,」他說,「我常告訴人們,進食時,身體在構建;禁食時,身體在修復。」
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超加工食品,也可能有幫助。古爾卡爾指出,她和其他研究人員的研究表明,攝取更多膳食類胡蘿蔔素(存在於紅薯、胡蘿蔔等蔬菜以及芒果、杏等水果中的植物化學物質)的人衰老速度更慢,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化學物質有助於保護細胞免受氧化壓力的損害。
總的來說,帕索斯堅信,我們在成年早期所做的選擇會對衰老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他指出,一些追蹤美國數萬名參與者數十年的大型研究,例如弗雷明漢心臟研究和護士健康研究,顯示中年時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即使幾十年後,心血管疾病、認知能力下降和身體虛弱的風險也更低。
「透過在30多歲時保持更健康的行為,我們可以預防或延緩一些細微的分子和細胞變化。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變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積,最終導致我們70多歲時的功能衰退,」帕索斯說,「雖然我不認為這樣做可以阻止衰老,但我們肯定可以塑造衰老的軌跡。」
儘管你在30多歲時可能感覺自己無所不能,但老化時鐘的滴答聲最終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但是,如果你戒掉過量飲酒,找到一項可以一直堅持到晚年的運動,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並讓你的身體從持續進食中得到更多休息,那麼在未來的歲月裡,你的心臟、肌肉、關節和大腦都會感謝你。
其他人也在看

世界最快超級電腦「富岳」打造數位老鼠腦 阿茲海默症研究迎突破
美日團隊用超級電腦「富岳」建立數位老鼠大腦,包含 1000 萬神經元與 260 億突觸。未來有望加速阿茲海默症、癲癇等疾病研究。
Yahoo奇摩(國際通) ・ 1 天前
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引發中國全力反制 國際社會有何反應
中國接連出招企圖迫使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撤回防衛問題言論,台灣總統賴清德呼籲國際社會關注,但歐美政府普遍保持沉默。
BBC NEWS 中文 ・ 1 天前
台積電前副總投英特爾被爆洩密!陳立武否認
[NOWnews今日新聞]台積電前資深副總羅唯仁回鍋英特爾擔任研發副總,外傳羅唯仁疑似攜帶2奈米先進製程技術機密「帶槍投靠」,對此,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駁斥稱這些說法都是謠言,強調英特爾尊重智慧財產權。...
今日新聞NOWNEWS ・ 13 小時前俄烏戰場出現中製武器 北京:未提供任一方致命武器
(中央社台北21日電)烏克蘭近日據報在境內摧毀了一套俄軍使用的中國製63式多管火箭炮。對此,中國外交部今天回應表示,中方從未向衝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
中央社 ・ 12 小時前
41J肉聲/台女變「穿著PRADA吃霸王餐的惡魔」 多次獲釋反嗆店家:報警啊!
一名自稱來自台灣的網紅、現年34歲的「LU」(Chung, Pei-Yun),因接連在紐約多家高檔餐廳吃霸王餐,成為當地餐廳鎖定的「超級麻煩人物」,而且LU雖然多次被警方逮捕,但也很快就獲釋。最近她又被發現,繼續在多家高檔餐廳吃霸王餐,而有的店家也開始使出「賤招」對付她,希望能將她擊退,也有店家形容她真的是「穿著PRADA的惡魔」。
鏡報 ・ 12 小時前

《國際經濟》反降息?AI泡沫?聯準會大咖出聲了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在AI狂熱帶動美股飆漲後,投資人對相關科技股恐已漲過頭越來越感到不安,加上美國政府關門導致關鍵經濟、通膨和就業數據缺失,投資人對聯準會今年再度降息的預期直直落,使近來美股陷入劇烈震盪。關於央行貨幣政策立場與利率路徑以及AI行情是否正走向泡沫化,多位聯準會決官員周四發表談話如下: ●克利夫蘭聯準銀行總裁哈馬克(Beth Hammack)表示,聯準會如果為支持就業市場而降息,恐將拉長通膨高於目標的時間,並增加金融穩定的風險。在談到9月非農就業數據時,她表示,數據凸顯出聯準會在貨幣政策方面面臨的挑戰,央行務必在「維持物價穩定及促進充分就業」這雙重職責之間取得平衡。 ●芝加哥聯準銀行總裁古爾斯比(Austan Goolsbee)表示,短期內,他對聯準會過快、過早降息感到擔憂,因為通膨仍然僵固,且由於政府停擺,央行獲得的經濟數據相當有限。 ●聯準會理事巴爾(Michael Barr)對通膨年漲幅仍維持在3%表示擔憂,稱聯準會在利率政策方面務必謹慎,以免加劇物價上漲風險。此外,巴爾表示,AI帶動GDP顯著增長,但這些增長尚未轉化為生產力提升。 ●聯準會理事庫克(Lis
時報資訊 ・ 20 小時前
捷克列車清晨對撞!釀57傷5人重傷 疑似駕駛闖紅燈釀禍
根據捷克國家廣播公司ČT24、《捷克新聞社》(ČTK)與《美聯社》綜合報導,事故發生於當地時間上午6點20分,正值通勤尖峰時段。捷克國鐵(Czech Railways)證實,兩列皆為國鐵營運班次。事發後,相關路線全面停駛,並緊急安排巴士接駁乘客。當地消防與醫療應變單位迅速展開救...
CTWANT ・ 12 小時前澤倫斯基稱正研議美提案 強調須帶來「有尊嚴」和平
(中央社基輔21日綜合外電報導)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今天表示,基輔正著手研議美方起草的和平提案,但強調此提案必須為烏克蘭帶來「有尊嚴」和平。
中央社 ・ 8 小時前
日本旅遊流感爆發!疫苗廠牌、哪裡打一次看
[NOWnews今日新聞]日本流感爆發,東京更發布流感警報,而疾管署分析,今年日台流感趨勢相似,皆提早進入流行期,對於民眾熱愛前往旅遊,也提醒符合資格者儘速接種疫苗。對於疫苗廠牌、誰可以施打公費流感疫...
今日新聞NOWNEWS ・ 16 小時前打造具全球視野的節慶展演 115年「國際藝術節慶展演提升計畫補助作業要點」開放徵件
【記者蔡富丞/綜合報導】為鼓勵臺灣表演及視覺藝術節慶展演透過國際合作帶動文化消費與產業活力,文化部「國際藝術節 […]
民眾日報 ・ 5 小時前
單車漫遊花蓮 擁抱湖光山色
記者李佩玲/專題報導 秋冬之際,又到了適合單車漫遊的季節。花蓮縣擁有多條特色自行車道,如擁抱湖光山色的「鯉魚潭環潭自行車道」、可輕鬆享受森林浴的「大農大富平地
青年日報 ・ 6 小時前
北歐校園掀禁手機潮 丹麥公立中小學新規:手機鎖置物櫃、15 歲以下禁社群
丹麥將自 2026 年起在全國中小學禁止手機,並限制 15 歲以下使用社群媒體;北歐多國也同步推動類似政策,校園科技使用規範全面升級。
Yahoo奇摩(國際通) ・ 1 天前

最新/嗆爛!沈伯洋驚喜現身荷蘭海牙 親赴國際刑事法院
即時中心/顏一軒報導當局日前揚言要透過「國際刑事警察組織」(ICPO-INTERPOL)對綠委沈伯洋展開全球範圍的抓捕行動,但他無所謂畏懼,先是前往德國聯邦議院,受邀出席12日登場的「獨裁國家假資訊對民主與人權的威脅」聽證會;而沈伯洋台灣時間今(21)日稍早已抵達荷蘭海牙,現身國際刑事法院(ICC),此行是應「國際自由聯盟」(Liberal International, LI)之邀,他將針對「捍衛民主」等議題,與民主友盟國家進行深度座談,形同絲毫不甩霸權的通緝令,讓人相當敬佩。
民視 ・ 7 小時前
新北耶誕城年年塞爆惹民怨?蘇巧慧拋改善方向 還說大巨蛋要「養蛋比蓋蛋重要」
民進新北市長參選人蘇巧慧接受黃暐瀚訪問,澄清新北耶誕城不取消但需改善交通與展期,提出「養蛋比蓋蛋重要」大巨蛋政策,主張建立完整展演場地體系。她以「區域均衡、城市認同」八字方針為施政主軸,否認派人向黃國昌傳話,坦承新北是困難選區但有信心突破。
風向台灣 ・ 16 小時前
一分鐘報天氣 / 週六 (11/22) 週末東北季風減弱,轉晴回溫,僅東部雨,下週一東北季風再增強,北東氣溫下滑、轉雨
明天天氣如何? 週末東北季風減弱,臺灣附近的風場將由東北風轉為偏東風,預測各地氣溫將逐日回升,尤其以週日最為顯著,白天北臺灣也將有暖意;而清晨夜晚低溫約19-22度,早晚仍有涼意,留意氣溫變化,避免著涼。各地普遍為晴時多雲天氣,迎風面東半部雲層偶有空檔、但仍有局部短暫雨。 下週一將再度伴隨新一波東北季風南下後,整週普遍又回到東北季風持續影響的環境,預測回到較典型的天氣分布,迎風面北部東部為陰有地形降雨天氣,整日氣溫偏涼較冷;背風側中南部晴時多雲天氣,白天氣溫回暖,早晚偏涼,日夜溫差大。下週二隨著北方中層乾空氣逐漸移入後,北部東半部降雨將可大幅減緩,相對更為零星。 熱帶系統方面,預報顯示南方洋面下週起有熱帶擾動發展趨勢,並可能於下週中後期西行通過菲律賓陸地後進入南海並進一步發展;目前研判距離臺灣遠、對本島天氣威脅低,且環境水氣北上至臺灣的幅度可能也較有限。較需注意的僅是間接海象影響,北、東與巴士海峽一帶有長浪或沿海風浪增強可能,建議未來可持續關注最新預報資訊,但毋須過度擔心,預測對臺暫無影響。 以上氣象由 天氣風險 / 林孝儒 提供
Yahoo奇摩新聞(報氣象) ・ 14 小時前
川普撤銷對巴西40%關稅 專家解讀為救支持率
美國總統曾經基於政治因素,對巴西開徵50%的超高關稅,但是這項政策在週四(20日)急轉彎,為了避免物價高漲引發民怨,川普宣布撤銷巴西牛肉、咖啡、水果等多項食物額外加徵的40%關稅。專家解讀,這是川普搶救低迷支持率不得不然的做法。
公視新聞網 ・ 9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