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GDP日趨接近
1978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十年之間,經濟雖逐漸好轉,但離美、歐仍遠,甚至經濟規模也小於日本,1990年美、日GDP是大陸的15倍、8倍,也正因為如此,那些預言21世紀的書裡,看到的都是美、日、歐三強鼎立,談及中國的篇幅少得可憐。
陸投資、消費活水不絕
然而,隨著中國於2001年底加入世貿組織(WTO),這個局面快速改變,在各國廠商絡繹於途登陸下,大陸成了世界工廠,加以適逢烏拉圭回合創造的低關稅環境,大陸外貿如虎添翼,投資、消費的活水源源不絕,因而帶動GDP的擴張。2010年大陸GDP超越日本,2017年追上歐元區,跌碎一堆預言家的眼鏡。
不只追上日、歐,2018年國際貨幣基金(IMF)更預測五年後大陸GDP將與美國非常接近,有多接近?估計美國到2023年的GDP只是中國的1.1倍。這自然讓美國危機感加劇,也就在這一年美國總統川普發動對大陸的貿易戰,對大陸輸美產品加徵關稅,這對如日中天的大陸經濟自然帶來衝擊。
原來IMF預測2023年兩國GDP已在伯仲之間(1.1倍),在這場貿易戰之後,2023年的實現值是1.5倍,2024年擴至1.6倍,美國已拉開與大陸的距離。今年以來,川普擴大貿易戰範圍,美中對抗日趨猛烈,惟依IMF前幾天公布的最新預測,仍看好中國,估計2030年這個數字會縮小至1.4倍。
川普、拜登的思維與柯林頓明顯不同,美國於二戰後執世界經濟之牛耳,1970年代當德、法對美貿易享有順差,即以史密松寧協議牽制,1980年代日本堀起,又以廣場協議壓制,1990年代新興國家嶄露頭角,更以特別301年年伺候,台灣首當其衝,年年上榜。那時美國沒太關注中國,還協助他們加入世貿組織(WTO)以讓美中貿易正常化。
1990年代,柯林頓政府為支持中國加入WTO,貿易代表白茜芙(Charlene Barshefsky)還引述離騷:「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執異道而相安」,以這段古文的意涵強調只有把中國納入多邊貿易體系才是正途,白茜芙最後說服了國會,中國入會案終於在2001年底杜哈部長會議獲得通過。
關稅未必是最美字眼
入會後由於大陸經濟超乎預期,實現值都遠遠超過預測值,美國與中國GDP的比值十年(2001~2010)間就由7.8倍縮小至2.5倍,眼見此景,川普、拜登早已把屈原的「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執異道而相安」拋到九霄雲外,使盡全力,提高關稅來圍堵中國。
這些年雖遭美國圍堵,但大陸在面板、半導體、太陽能、電動車等領域所向披靡,甚至在軟體資通訊等領域也後來居上,因此GDP仍步步逼近美國。依IMF統計,2024年美國GDP的全球占比26.4%,中國17.0%,五年後美國降至24.6%,中國升至17.6%,從近期美中忽戰忽和,不分軒輊看來,這場GDP的競賽,最後鹿死誰手,尚難論定。
小檔案■IMF於2018年4月預測2023年美國的GDP是24.5兆美元,同年中國是21.6兆美元,世界GDP是114.3兆美元,美國是中國的1.1倍,美國的全球占比是21.5%,中國世界占比18.9%,雙方經濟規模極為接近。
小檔案■美國自2018年7月起針對大陸電子、通訊等5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徵25%關稅,9月加碼2,000億美元加徵10%的關稅,自2022年起聯手荷、日、韓等多國圍堵大陸半導體生產所需設備、材料,例如限制艾司摩爾(ASML)光刻機對陸出口及售後維修服務。
其他人也在看
工商社論》從美中十月經貿衝突預視全球經貿典範轉移
繼稀土對上晶片的管制、互徵船舶徵收港口費後,美中在幾輪談判後進入十月風暴:美方在揚言將中止與中國的食用油及其他商品貿易往來,以作為中國暫停採購美國大豆反制的同時,亦表示若中方不放寬稀土管制,將不排除驅逐在美的全部中國留學生,甚或進一步祭出金融管制。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公股銀警示帳戶增幅趨緩 最低不到兩成
綜合財政部國庫署、金管會銀行局統計資料顯示,公股銀行警示帳戶數逐年攀升,但增幅已逐漸趨緩;不過,若觀察2021年至2025年3月底期間,公股銀警示帳戶數增幅普遍仍高於全體國銀(含郵局)平均水準。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渣打銀 推金融資產組合融資
渣打國際商業銀行結合全球專業與在地資源,積極推動財富管理方案響應政府推動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願景,率外商銀行之先推出「金融資產組合融資」(Lombard Lending),持續為高資產客群提供前瞻的財富管理布局。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加速人民幣國際化 人行續完善跨境支付體系
大陸為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降低對美元依賴,跨境支付發展成為重中之重。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最新表示,大陸的跨境支付基礎設施逐步完善,2024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處理跨境業務人民幣(下同)175兆元,年增43%。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Q4鋼市多空並存 謹慎樂觀
鋼鐵業者普遍寄望第四季傳統旺季帶動需求回溫與鋼價止穩契機,但全球經濟復甦步伐緩慢,加上匯率、貿易風險交錯,景氣回升動能仍待觀察,業者認為,第四季鋼市利多、利空並存,市場氛圍偏向謹慎樂觀。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霧峰區農會總幹事黃景建 矢建六級產業生態系
擁有千萬總觀看次數的短影音創作者「霧農大叔」黃景建,他的身分不只是網紅,也是成功翻轉霧峰區農會的總幹事,更是創立台灣第一個由13個農漁會共同投資的「台灣農創興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短中期投資級債+複合債 靈活
全球債券市場資金持續湧入,降息預期與收益吸引力雙重推升投資情緒,債市資金明顯回流,市場進入「收益與防禦並重」格局。法人建議,短中期投資等級債與複合債基金為核心配置,高收益及新興市場債可作為輔助布局,靈活掌握降息環境下的報酬機會。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
國銀外幣存款 8月增4,729億
國銀8月外幣存款衝高,金管會公布8月國銀外幣存款狀況,外幣存款不只連二個月回溫,8月月增額更衝上新台幣4,729億元、創史上單月增額次高,年增額547億元也由黑翻紅,整體餘額達14兆8,472億元。金管會指出,8月外幣存款大增原因有五項,包括法人客戶營收入帳、投資款匯回、收回國外存款、資金調度需要、美元升值影響。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不銹鋼業 經營壓力山大
相較於碳鋼,台灣不銹鋼業者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營壓力,專家直指,高成本、低價格、弱需求是目前不銹鋼產業的三大壓力。受制於大陸過剩產能外溢、出口關稅壁壘增加、原物料價格劇烈波動與國內勞動力短缺等因素,業者利潤遭到嚴重擠壓,無奈表示,「有訂單未必賺錢」。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萊雅收編開雲香水品牌 本周將定案
法國精品集團開雲(Kering)以約40億美元,把旗下英國百年香水品牌Creed出售給法國萊雅集團(L’Oreal)的談判接近完成階段,據傳這筆交易最快可能在本周正式對外宣布。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豐田MIT整車銷日 邁新里程碑
日本豐田(TOYOTA)在台製造、整車回銷日本進入倒數!和泰集團旗下製造廠國瑞汽車去年成功爭取母廠主力MPV車款NOAH與VOXY在台生產後,經過一年多的產能整備與供應鏈產品認證,拍板明年第二季進入量產。據悉,為滿足在台生產需求,國瑞已向航商敲定明年4月起的船期,將自日本運送多達七萬台套關鍵零件來台,規模之大,將創台灣汽車史新紀錄。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濾能AMC 4.0 卡位先進製程商機
微污染控制廠濾能加速從單一耗材供應,走向「濾網+駐廠服務+系統整合」的解決方案供應商。公司鎖定半導體2至10奈米先進製程與EUV微影、先進封裝等高敏感度場域,主力為高等級AMC(空氣中分子污染物)濾網與整體環境治理方案,憑藉長期驗證與導入門檻,國內先進製程產線AMC濾網滲透率已約40%,可望隨客戶擴產持續提升。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TPCA Show暖場 材料戰先開打
TPCA Show本周登場,聚焦AI時代高效能與高能耗挑戰,展前市場已先掀起一場「材料戰」,隨輝達GB系列平台放量、美系雲端業者加速自研ASIC專案,高階CCL(銅箔基板)用料需求暴增,玻纖布與高階銅箔(HVLP)雙雙陷入結構性緊繃,供應鏈正邁入「得材料者得天下」的新一輪備戰循環。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
數發部長林宜敬專訪》AI詐騙 下一個大難題
數發部透過五大政策工具一步步建構AI產業生態系,林宜敬「鼓勵台灣的軟體公司多做Products,少做Projects」,期待數位產業在幫助台灣解決各項問題時,能賺到大錢,但也擔心,不要製造出新的問題,而這個新問題就是「詐騙」,「這絕對是我們下一個要面對的問題」。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德央行:歐對中貿易要更強硬
德國央行總裁納格爾(Joachim Nagel)近日表示,歐洲在面對中國貿易關係上必須「停止過於膽怯的作法」,改以用「更強硬態度」捍衛自身經濟利益。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
安成生技憂鬱症新藥 送件FDA
安成生技(6610)旗下口服前驅藥物新藥NORA520用於治療產後憂鬱症(PPD)及重度憂鬱症(MDD),於9月與美國FDA完成Type C會議,並於10月16日接獲官方會議紀錄。FDA同意若第二期臨床結果符合預期,可作為樞紐試驗送件,顯示該藥臨床開發邁入關鍵階段。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
歐買尬三箭齊發 迎新動能
歐買尬(3687)集團董事長暨總經理羅士博表示,今年集團三大業務均有亮點,包括遊戲、金流及電子支付等子公司業務,在新產品及新平台等帶動下,將有新營運動能。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
整車廠拉貨啟動 自行車族群Q4齊衝鋒
自行車產業在歷經兩年多來的庫存調整與市場需求低潮後,2025年逐漸走出谷底。自行車族群前三季營收呈現「零組件先行、整車落後」的產業復甦結構,零件廠受惠經銷商回補庫存帶動營收緩步回溫,整車廠仍在消化庫存壓力,預期第四季起有望迎來訂單回補。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
券商9月大賺125.22億元
受惠於台股月K連拉五根長紅棒所賜,證券商獲利很給力。臺灣證券交易所17日公布,全體證券商9月稅後淨利125.22億元,月減16.7%、年增93.09%;累計前九月稅後淨利743.67億元,年減收斂至7.45%。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本土業者IDC布局 以租代建成趨勢
AI催化下,不僅大型CSP業者積極投資興建IDC資料中心,就連國際IDC業者也擴大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市場興建大型IDC動作,但反觀台灣原本就建有IDC中心的中華電信、台灣大甚至是方電訊,都有計畫「以租代建」,向算力中心或大型IDC資料中心業者承租,納入布局新方向。
工商時報 ・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