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公病毒不再只是熱帶病!全球 20 億人面臨傳播風險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
屈公病毒正快速全球化,超過20億人暴露於感染風險。隨氣候變遷與病媒蚊擴散,中研院與《Nature Medicine》最新報告警示:僅靠疫苗不足,若忽視登革熱與病媒蚊控制,恐爆發下一場公衛危機,整合防疫刻不容緩。
屈公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已不再是「熱帶傳染病的地方性議題」,而是全球公共衛生的挑戰。《Nature Medicine》2025 年的科學評估報告指出,全球已有超過100個國家、20億以上人口暴露於屈公病毒傳播風險。這提醒我們:隨著氣候變遷、病媒蚊分布擴張、國際貿易與旅遊,蚊媒傳染病的防治正面臨更複雜的局面。
疫苗的保護效益與潛在風險
根據趙黛瑜教授的研究推估,若屈公病毒疫苗的保護力達70%,每年可減少4000 例以上感染,並使每10 萬人少17例重症。然而,疫苗策略若讓公衛資源過度集中,可能使病媒蚊控制被忽視,導致另一類蚊媒病毒(例如登革熱病毒)趁機大流行。這是典型的「單點解方風險」:解決了一個問題,卻製造了另一個更大挑戰。
屈公病毒 ECSA 基因型與「跳島傳播」現象
自 2004 年起,ECSA(East/Central/South African)基因型屈公病毒開始出現跳島傳播(island-hopping transmission),隨著東非至印度洋島嶼的貿易航線擴散。在傳播過程中,病毒外套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產生突變,導致其主要由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 傳播,轉為更容易透過白線斑蚊(Aedes albopictus) 傳播。此突變株被定義為印度洋分支群(Indian Ocean lineage, IOL)。
目前,ECSA 基因型是全球傳播最廣的屈公病毒型別,包括中國廣東近期疫情,正是由 IOL引起。這顯示基因演化已改變病毒的流行病學特徵,使其在亞熱帶甚至溫帶地區的傳播風險大幅提高。
公衛防治的三大核心策略1. 疫苗部署策略
優先考慮高風險地區(東南亞、非洲、印度洋島國、南美洲)。
針對老人、孕婦、慢性病患等脆弱族群進行安全性與效益評估。
2. 病媒蚊監測與控制
社區動員,落實「孳清」(孳生源清除),同時兼顧登革熱與屈公病毒。
結合氣候模型 + AI 遙測,提前預測高風險地區。
3. 跨境合作與疫情預警
建立跨國病例通報與數據共享,強化 WHO 與各國 CDC 的協調角色。
在港口、機場、航線進行病媒蚊監測與檢疫。
結語:別讓登革熱取代屈公病毒成為下一場災難
屈公病毒的全球化傳播提醒我們:傳染病防治不能只依靠疫苗。若忽視病媒蚊控制,將可能「按下葫蘆浮起瓢」,屈公病毒受控,卻讓登革熱大爆發。
未來的防治策略應以整合式防疫(Integrated Vector Management, IVM) 為核心:
疫苗+病媒蚊控制並行
公衛教育與社區動員
跨國協作與疫情預警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再度重演全球性的蚊媒病毒危機。
參考資料
Nature Medicine. (2025). Global risk assessment of Chikungunya virus transmission. Nature Medicine, 31, 455–467.
Weaver, S. C., & Lecuit, M. (2015). Chikungunya virus and the global spread of a mosquito-borne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2(13), 1231–1239.
Tsetsarkin, K. A., et al. (2007). A single mutation in chikungunya virus affects vector specificity and epidemic potential. PLoS Pathogens, 3(12), e20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4). Chikungunya – Key facts.
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PAHO). (2023). Epidemiological update: Chikungunya in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屈公病毒不再只是熱帶病!全球 20 億人面臨傳播風險
其他人也在看


來吉—奮起湖2日遊 體驗鄒族部落生活
記者李佩玲/綜合報導 為推動鄒族部落觀光,嘉義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昨日宣布推出「來吉—奮起湖」2日深度遊程,邀遊客走入部落,品嘗美食、漫步老街,感受山林與文化交織
青年日報 ・ 1 天前
黃子佼律師宣布「全數和解」!全文曝內幕:感謝被害人諒解
娛樂中心/周希雯報導知名主持人黃子佼2023年捲入性騷案,還爆出涉嫌收藏大量未成年影片、受害人數至少47人;此後不僅形象全毀、事業停擺至今,10月也證實與女星孟耿如離婚。黃子佼一審被判刑8月,併科罰金10萬元,上訴二審後力拼緩刑,除了在庭上表達懺悔稱「我懂被害人的痛」,私下也持續與受害人談和解;就在二審出爐的前一天,其律師今(24日)稍早對外發布聲明,宣布「感謝所有被害人諒解,全數和解。」
民視 ・ 1 天前
東南亞尋歡「打炮團」爆HIV感染 篩檢後又1人中鏢
台灣愛滋病毒(HIV)感染人數持續攀升,醫界對年輕族群感染率上升感到憂心。日前一群由香港、台灣人組成的「打炮團」因成員確診HIV而集體求診,最終另有一人確認感染。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每天都吃菜!50歲男血壓仍狂飆 醫揪「1習慣」害的
天氣一轉冷,火鍋店再度迎來人潮,不少民眾也把火鍋當成冬季進補首選。不過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提醒,有慢性病史的人要得特別留意,並分享一則案例,一名50歲男性長期罹患高血壓,原本藥物控制穩定,最近血壓卻突然升到異常高點,仔細詢問後才發現,問題竟然出在他「用火鍋燙菜」的習慣,看似清爽的蔬菜,其實吸進大量高鈉湯汁,讓血壓悄悄失控。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女嬰臀部掛16公分腫瘤!竟是罕見「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 驚人畫面曝光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陳又綺/綜合報導台中一名產婦在生產時驚見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16公分的巨大腫瘤,經檢查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這顆腫...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1個月沒大便!41歲男腹痛慘死…驗屍驚見「9公斤巨糞」撐破腸道奪命
美國俄亥俄州發生離奇死亡案件,一名患有身心障礙的41歲男子詹姆斯(James Stewart)在護理機構中,因長達1個月沒有排便,導致腹中累積超過20磅(約9公斤)糞便,最終因嚴重腸梗塞死亡。詹姆斯家屬指控護理機構明知詹姆斯因服藥出現便秘問題,卻放任情況惡化,未即時送醫或通知家屬,導致憾事發生,目前已委任律師提告求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母胎中長腫瘤10週長四倍 女嬰竟帶著16公分「大球」出生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王志成/台中報導 圖::女嬰出生臀部長了尾骶骨畸胎瘤,經手術後已恢復正常/澄清醫院提供 女嬰出生時,臀部宛如帶著一個直徑16公分「大球」,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獨/32歲男「牙齒全壞光」醫揭原因!口腔問題恐爆4大癌症
一名32歲年輕男性牙痛就醫發現,幾乎全口牙齒都在搖動,經醫師詢問後才知,他一天最多可抽到四包菸,對此,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林宏達醫師指出,台灣成年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成以上,不僅影響口腔健康,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風險。
中天新聞網 ・ 7 小時前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牛奶或燕麥奶?營養師大推「它」穩血糖
早餐要喝豆漿、米漿,還是牛奶、燕麥奶?營養師吳映澄分析,4種常見的早餐飲品,建議想補充蛋白質的人可以喝牛奶、豆漿,若想補充膳食纖維則選擇燕麥奶。 豆漿營養有哪些?補蛋白質、大豆異黃酮、卵磷脂
健康2.0 ・ 18 小時前
流感疫苗「史上打最快」跨年前恐用光! 羅一鈞緊急宣布加購15萬劑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公費流感疫苗打到快見底!疾管署署長羅一鈞今(25)日親自宣布,將再額外採購15萬劑公費流感疫苗,因為,今年受到「流感提早」、「大S效應」兩大因素影響,民眾搶打流感疫苗史上最旺,從10月1日開打迄今,已經打掉近九成二的疫苗,全國最快跨年前後就可能沒有公費流感疫苗可打,因此決定緊急加購。疾管署預估若採購程序順利,預計12...
匯流新聞網 ・ 12 小時前
馬鈴薯發芽有毒! 營養師教你哪些「發芽食材」能安心吃
家中常見的馬鈴薯若冒出綠芽可別輕忽,營養師提醒「切掉不代表安全」,馬鈴薯發芽後會產生具毒性的龍葵鹼,即使削皮、挖除或煮熟仍無法完全去除,若誤食恐引發噁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不過,並非所有發芽食材都要丟棄,像生薑、地瓜、芋頭、紅蘿蔔與洋蔥等,雖然發芽後甜度與口感略有下降,但仍可安心食用。
TVBS新聞網 ・ 2 小時前
50歲男吃火鍋蔬菜血壓暴衝 醫:蔬菜先過水再吃
隨著天氣轉涼,火鍋季節來臨,一名50歲高血壓男子案例,因直接食用火鍋中燙煮的蔬菜而導致血壓從原本穩定的120毫米汞柱飆升至150毫米汞柱,原因是蔬菜吸附了高鈉湯汁。
中天新聞網 ・ 16 小時前
痔瘡出血怎麼分?醫師教你辨別痔瘡與大腸癌血便
其實每個人出生時都有所謂的「痔」,因人體肛門有縫隙,必須靠肛墊把縫隙塞滿,糞便才不會突然跑出來,且肛墊能保護底下組織如括約肌,使其不會因糞便摩擦受傷,但如果痔因為長期便秘等因素導致血管擴張,糞便就可能將其磨破而流血,或是太過用力讓結締組織鬆掉造成脫垂,就稱為「痔瘡」。 痔瘡以20~60歲青壯年居多罹患痔瘡以20~60歲青壯年居多,臨床統計,有症狀就醫者約占4~5%。痔瘡分為內痔、外痔及混合痔,不過一般人較難區分,必須就醫由醫師診斷。 內痔的主要症狀包括脫垂、腫大、疼痛、流血等,長期流血就很可能造成貧血問題;外痔症狀主要是血栓、疼痛、患者常抱怨大便後擦不乾淨,而外痔出血較不嚴重,多半是破皮流血,因此,就算覺得肛門癢,最好不要亂抓,避免導致破皮、感染。沈明宏說,有的人會感覺到痔瘡脫垂,但不會痛、沒有異狀,不影響生活,應可不就醫,一旦嚴重脫垂、腫痛難耐或是大量出血時,最好趕緊就醫治療。 血便也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由於血便也是大腸癌的症狀之一,有的人發現如廁時出血就感到非常緊張,通常來說,痔瘡出血呈鮮紅色,嚴重時會明顯感到有血噴出,馬桶整個都是血,但痔瘡的出血,有可能因調整生活作息後會稍微好一些
常春月刊 ・ 16 小時前
不是咖啡就健康!這款恐害失明 研究:增7倍黃斑部病變風險
很多研究證實,咖啡可防糖尿病、脂肪肝,可護腎、心血管、大腦等,但一篇2025年發表的研究指出,即溶咖啡與乾性黃斑部病變存在相關性。習慣飲用即溶咖啡的人,發生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提高了將近7倍。而此病是銀髮族失明的主因之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打X團固定到東南亞尋歡!「1人驗出HIV」整團嚇壞篩檢…另1人也中鏢
為了打破HIV的迷思與標籤,提升校園對公共衛生的友善與理解,台中中山醫學大學今日(25日)舉辦「圖書館週暨世界愛滋病日系列活動」開幕式,呼應校慶65週年「做對的事」精神,以大型扭蛋機象徵重新理解HIV的起點,並透過書展、影展資料庫檢索、VR體驗與遊戲化學習等多元方式,引導年輕世代以科學視角重新認識HIV。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8 小時前

1常見零食竟能降壞膽固醇、改善便祕、顧心血管!醫揭選購關鍵
當你嘴饞想吃點零食時,會選擇什麼?餅乾、洋芋片,還是堅果?醫師推薦一款零食,富含膳食纖維與抗發炎成分,日常適量攝取,有助降膽固醇及保養心血管,還能改善便祕、降低腸道發炎風險,替腸道打造一道天然防線。
健康2.0 ・ 18 小時前
記憶力變強又抗老化!抗腦霧神食材每天吃「這一色」 醫師也在吃
你是否常在工作一整天後覺得腦袋卡卡、記憶力變差,甚至有時像「當機」一樣無法思考?這種狀況,不只是疲勞使然,背後可能與大腦慢性發炎、氧化壓力有關。醫師建議,多補充「1顏色」天然食材,讓腦袋清醒不卡關!
健康2.0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