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干擾排卵! 想成功受孕先從減重開始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與代謝異常疾病,主要影響生育年齡女性,盛行率約為女性人口的6%至15%。國泰綜合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是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徵之一為排卵異常或無排卵,導致受孕機會大幅降低。高胰島素血症與雄性激素過高會干擾卵泡發育與排卵機制,使月經週期不規律。此外,內分泌失衡也可能影響子宮內膜環境,進一步降低著床成功率。雖然PCOS增加不孕風險,但多數患者經由體重控制、藥物誘導排卵或輔助生殖技術後,仍可成功懷孕。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成因不明確 多與遺傳、胰島素阻抗和肥胖有關
根據目前廣泛接受的鹿特丹診斷標準,只要符合以下三項中的任兩項,就可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1.排卵異常:月經週期不規律、經常性無排卵或罕見排卵。
2.高雄激素表現:血中雄性激素(如睪固酮)濃度升高,或出現如多毛、痤瘡、雄性禿等臨床表徵。
3.多囊性卵巢影像:經由超音波發現卵巢中有多個小卵泡(通常超過12個以上),排列像「珍珠項鍊」狀。
蔡亞倫醫師表示,目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確切成因尚未完全明朗,醫學研究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胰島素阻抗與高胰島素血症:胰島素阻抗導致胰島素濃度升高,進一步促進卵巢分泌過量雄性激素,干擾排卵。
2.遺傳因素: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糖尿病家族史的女性罹病風險較高。
3.體重與肥胖:過重會加劇胰島素阻抗與荷爾蒙失衡,進而加重病情。
女性因無排卵或排卵不規律恐不孕 也提高多種慢性病的風險機率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不僅影響女性的生殖健康,也與多種慢性疾病風險升高有關,包括5大因素:
▸不孕症:因無排卵或排卵不規律導致受孕困難。
▸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阻抗使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顯著增加。
▸代謝症候群:如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
▸心血管疾病:提升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理健康問題:如焦慮、憂鬱、自尊心下降等。
因此,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需要全人健康的管理與長期追蹤。
研究:體重減輕5%至10% 有助提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受孕機會
蔡亞倫醫師強調,在眾多治療方式中,減重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最基本且有效的非藥物療法之一。根據多項研究,即使只是體重減輕5%至10%,也能帶來顯著的健康改善。以下歸納減重帶來的具體好處:
1.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減少胰島素阻抗,進而降低體內胰島素濃度,間接抑制卵巢過量分泌雄性激素。
2.促進排卵與調整月經週期:許多女性在體重下降後恢復較為規律的排卵與月經,有助於提升自然受孕機會。
3.降低雄性激素症狀:例如臉部與身體多毛、痤瘡等症狀可能有所緩解。
4.改善代謝數值:如空腹血糖、血脂、血壓等指標皆有可能下降。
5.增進心理健康與自信心:體重控制成功往往伴隨心情改善,有助於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減重不應追求速成或極端飲食 建立良好健康生活習慣才有持續力
蔡亞倫醫師呼籲,減重不應追求速成或極端飲食,而是建立持久且健康的生活習慣。以下是建議的做法:
▸均衡飲食:減少高糖、高油脂與高升糖指數食物的攝取,增加高纖維、蛋白質與蔬菜比例。可參考地中海型飲食或低升糖飲食。
▸規律運動: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腳踏車、游泳等)搭配阻力訓練(如重量訓練或核心訓練)。
▸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睡眠品質與壓力也會影響荷爾蒙平衡與食慾控制,不可忽視。
▸建立可持續的目標:設定每週減重0.5至1公斤的漸進式目標,有助於持續執行與維持動力。
藉由飲食和運動仍無法有效減重 可考慮選擇GLP-1輔助加強作用
蔡亞倫醫師說明,對於體重過重或肥胖程度較嚴重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若經過飲食調整與運動仍無法有效減重,或影響排卵與代謝情況未見改善,醫師可能會考慮加入減重藥物作為輔助治療。目前臨床常用的藥物包括GLP-1受體促效劑(如 semaglutide、liraglutide)。這類GLP-1類藥物不僅能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促進飽足感,還有助於改善胰島素阻抗、降低游離雄性激素指數與促進排卵,對PCOS女性具有雙重療效。
研究顯示,這類藥物配合生活型態調整,可幫助部分患者在3至6個月內減少體重5%以上,進而改善月經週期與生育能力。不過,這些藥物可能伴隨輕微腸胃副作用,如噁心、腸胃不適、便秘等,且是自費藥品,需由專業醫師評估後使用。此外,減重藥物被視為輔助工具,搭配持續的健康飲食與運動計畫,才能達到長期穩定的體重與荷爾蒙控制。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雖無法「根治」,但透過早期診斷與全面的生活調整,可以有效管理病情並減少併發症風險。特別是體重控制,對於大多數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而言,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改變起點。與醫療團隊合作,持續追蹤與自我照護,將有助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女性朝向健康與自信的生活邁進。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膚質非乾即油?混合肌是常態 AI皮膚檢測讓保養更精準
▸高度近視小心核性白內障 醫揭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優勢
其他人也在看

大腸癌盯上年輕人!醫曝45%患者「首個症狀」:不要拖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近日說,醫學界發現,20~40歲的年輕人,大腸癌發生率暴增;他特別提到,有45%的年輕大腸癌患者首個症狀就是「便血」,民眾若發現症狀千萬不要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醫生提醒:肺癌早期不是咳嗽,這6大異常才是真正的「早期警報」
肺癌早期症狀常被誤解為咳嗽或咳血,但醫界一再強調,真正讓肺癌難纏的,是它在初期幾乎「無聲無息」的特性。專家提醒,肺癌早期的 6 大異常往往不是咳嗽,而是細微卻明確的身體訊號,若被忽略,等咳嗽出現時通常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期。(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愛喝茶快注意!哈佛醫驚揭「7糟糕習慣」:胃和肝慘了、糖尿病風險狂增
國人喜喝茶,無論是罐裝茶或手搖飲,甚至自行現泡,都很受歡迎,不過專家警告,如果喝茶的習慣不佳,就算是號稱健康的茶飲,恐怕也會傷害你的胃和肝臟,並指出「7種糟糕的喝茶習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8 小時前
40歲男不菸酒竟大腸癌!醫揪「4行為」養出癌細胞:一堆人天天做
許多人不菸不酒仍罹患癌,非常不解原因。醫師黃軒表示,很多人都以為,癌症只會找上菸酒、生活放縱的人,但一名40歲男性從不碰菸、酒,還自認飲食清淡,卻因外食、熬夜、手搖飲、久坐,而罹患早期大腸癌。黃軒表示,其實癌症是慢慢累積所致,4種慢性致癌物包括糖、油、熬夜、腸道壞菌太多,導致人在年輕時就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日本流感大爆發!醫揭「海外感染真相」:90%重症因硬要玩 教6招自保
流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你人在國外,醫療不熟、語言不通、身體又虛,那才是真正的重症風險。重症醫師黃軒分享,只要做到以下6招,你不只能避免海外被流感「電爆」,甚至能讓你的旅行更輕鬆、更安全、更自在! 如何避免在海外得流感重症? 1、出國前至少2週打一劑流感疫苗流感疫苗是所有出國族客的最強護身符。研究顯示:可降低 40–60% 感染風險;病程較短、重症與住院率大幅下降。2、長途飛行記得「保濕鼻腔」很關鍵飛機上的濕度常低於 20%,比沙漠(25%左右)還乾。乾燥鼻腔會讓黏膜防禦力下降,讓病毒更容易黏上你。飛機上的「鼻腔保命三步驟」:.生理食鹽水噴鼻:每2–3小時補一次水分,讓黏膜保持「濕潤+活著」。.多喝水:不是口渴才喝,是持續補.不要喝酒:酒精會讓黏膜更乾,更脆弱。而且在飛機上代謝酒精會更慢,頭會更痛。3、隨身攜帶「抗流感的急救包」.口罩:密閉人群=病毒高速公路。戴著就對了。.乾洗手:每次摸過門把、桌面、電梯按鈕→手不是手,是病毒停機坪。兩滴酒精,比你想的更管用。.生理食鹽水鼻噴劑:讓鼻腔一直處於「濕潤防守模式」。保持濕潤→纖毛活動正常→病毒難黏上。乾燥=病毒穿牆模式ON。.加碼妙招:在
常春月刊 ・ 5 小時前
小雪將至! 「4生肖」健康亮紅燈 開運養生禁忌一次看
24節氣之一「小雪」,將於2025年11月22日(六)早上9時36分正式到來。社團法人台中市名門命理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楊登嵙教授指出,小雪意味著天氣轉冷、雨水逐漸轉為雪,但因地氣尚未完全冰寒,降雪量仍不大。《群芳譜》亦記載:「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楊登嵙提醒,進入小雪後的半個月內,「4生肖」健康運勢將轉弱,特別要留意身體保養。
EBC東森財經新聞 ・ 1 天前
吃飯順序錯害血糖狂飆!學會這「三步驟」改善代謝 醫師警告勿輕忽!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長者的健康維持也慢慢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您知道嗎?對於高齡者來說,「吃飯順序」其實也藏著保健的學問。過去我們常常聽到「先吃菜再吃肉」的建議,認為可以幫助穩定血糖、避免肥胖。不過,日本最新公布的《2025年日本人飲食攝取基準》指出,這項建議雖然沒有錯,但對於高齡者來說,真正需要優先補充的其實是「蛋白質」。研究顯示隨著年齡增加,基礎代謝量與活動量皆逐步下降,導致整體能量需求降低。同時,隨著年紀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也會逐漸流失。如果沒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容易出現「肌少症」。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嘴角長水泡≠火氣大 醫揭「慘烈後果」:免疫亂了、最後恐失智
許多人有嘴角長小水泡的經驗,一般以為是壓力大、免疫差所致,醫師張家銘表示,小小皰疹都提醒著大腦未來的風險。單純疱疹病毒第一型是造成唇皰疹的主因,此病毒會潛伏在人的神經系統,一旦發作,就會沿著神經系統、深入到大腦深處,每活化一次,就可能引發局部神經發炎,且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一閉眼就睡著?醫揭真相示警:可能比失眠更危險 下午3點別喝咖啡了
你是否也羨慕那些一躺下就能立刻入睡的人?許多人認為「倒頭就睡」代表睡眠品質良好,但醫學研究卻指出,過快入睡可能是健康警訊,表面上看似睡得香甜,實際上可能整夜都在與缺氧狀態搏鬥。 睡眠呼吸中止症影響近十億人 慢性睡眠剝奪狀態下容易「秒睡」 根據2019年發表於《The Lancet》期刊的研究,全球約有9.36億成年人患有輕度至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中4.25億人患有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這種疾病會導致睡眠期間呼吸道反覆阻塞,血氧濃度反覆下降,使患者處於慢性睡眠剝奪狀態,因此一旦有機會躺下就會「秒睡」。未經治療的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2至3倍,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約30%,中風風險更是一般人的4倍。長期缺氧還會影響大腦功能,導致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增加失智症風險。研究顯示,約70%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同時有肥胖問題,肥胖是此疾病最強的風險因素。 良好睡眠品質不在於入睡速度 而在於整夜睡眠的深度與連續性 在Sleep Medicine Reviews期刊中的雙胞胎研究分析指出,約40%的失眠問題與遺傳因素有關。科學家已識別出數百個與睡眠相關的基因變異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李多慧長年維持48公斤!早餐吃「蘋果沾花生醬」 自製菜單公開:好吃又能減肥
南韓啦啦隊女神李多慧來台超過3年,在球場上跳舞時充滿爆發力,但私下形象又相當親切可愛。外界常好奇她如何在保持良好體力的同時,又長年把體重控制在48公斤,她近日在 YouTube 上傳新影片,難得公開日常飲食控制方法,立刻吸引大量粉絲點閱討論!
姊妹淘 ・ 19 小時前
有點不敢吃蛋? 營養師曝「5食物」也能補足蛋白質!
芬普尼雞蛋事件影響至今,許多民眾暫時不敢食用雞蛋,擔心蛋白質攝取不足。營養專家指出,日常生活中有多種食物可以替代雞蛋的蛋白質來源,只要均衡攝取不同種類的食物,就能安心補足營養,無須過度擔憂。
中天新聞網 ・ 4 小時前
13歲就胖到85kg!可藍自創「柳丁減肥法」狂減35kg 醫警告:種下易復胖因子
藝人可藍以模特兒身分出道,曾出書分享自己從85公斤成功瘦身的經歷,近日上節目《新聞挖挖哇》再度分享細節。她透露,當時使用的是自創的「柳丁減肥法」,花費4年順利地瘦下35公斤,看似相當有效,卻也被醫師指出「容易復胖」。
姊妹淘 ・ 1 天前
嘴巴長皰疹不只是免疫差!醫揭「大腦未來風險」 曝5建議:讓身體語言變保護行動
嘴角的小水泡,與大腦退化暗藏祕密連結?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表示,在門診裡,他常聽到這樣的話,「張醫師,我嘴巴最近又長皰疹了,是不是太累了?」大家對唇皰疹的印象大多還停留在壓力太大、熬夜太多、免疫差等表層原因,但其實小小的皰疹,背後可能是在提醒「大腦未來的風險」。
鏡報 ・ 2 小時前
實測曝光!瘦瘦針停打1年「體重回彈14%」 醫:不可能一勞永逸
瘦瘦針減重藥物「猛健樂」雖然效果顯著,但許多人關心停藥後體重是否會快速反彈。根據一項刊登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JAMA》的大型臨床試驗,停藥一年後體重平均反彈14%,雖然未完全回到治療前狀態,但也證實減重如同馬拉松,沒有任何減重方法能「一勞永逸」。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32歲男天天「靠1物」充飢 血糖狂飆680!醫嘆:再晚恐中毒亡
一名32歲男性司機因三餐不定時,常喝珍珠奶茶這類含糖飲料充飢,且外食也高油、高鹽、高糖,致其空腹血糖竟高達680mg/dL(正常值上限99)、糖化血色素超過15(正常值上限5.6%),已達嚴重糖尿病!醫師呂昀珊表示,糖尿病嚴重恐致酮酸中毒、甚至死亡。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冬天「喝1飲品」醫大推!助暖身、促進代謝 還能穩定血糖
天氣逐漸轉冷,容易出現手腳冰冷的情形,除了添衣保暖外,也可適量飲用薑茶。營養醫學專家劉博仁提到,最新研究發現,薑不只有助於抗發炎、抗氧化,還能擴張末梢微血管、增加循環,達到暖身的作用,而冬天泡薑茶優先選老薑,若怕辣可用嫩薑,但保暖效果較溫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8週逆齡2歲!最強抗老飲食曝光 還能抗發炎、穩定荷爾蒙
飲食可能改變基因老化速度!家醫科醫師鄧雯心表示,研究發現,只要執行8週的飲食生活方案,就可以讓生物年齡逆轉2歲。包括多吃深色菜葉、十字花科蔬菜,每週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等,都能幫助身體抗發炎、變年輕。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失控的甲狀腺亢進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醫師教你如何控制甲狀腺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甲狀腺亢進起因於甲狀腺分泌過多賀爾蒙,使身體代謝速度過快,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佳潔表示,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造成甲狀腺亢進 自體免疫疾病是最常見原因 吳佳潔醫師指出,甲狀腺位於頸部前方,是一個形狀如蝴蝶的小腺體,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造成甲狀腺亢進的原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如葛瑞夫茲氏症(Graves’ disease),即身體的免疫系統誤將甲狀腺當作外敵而持續刺激它分泌賀爾蒙。其他原因包括甲狀腺結節或腺瘤過度活躍、甲狀腺發炎導致賀爾蒙短暫釋放、攝取過多含碘食物或服用含碘藥物。 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 視情況需手術或補充賀爾蒙 甲狀腺亢進的治療主要目標是讓賀爾蒙分泌恢復平衡,並減少對身體的過度刺激。吳佳潔醫師提到,初期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透過抑制賀爾蒙製造的藥物來控制病情,必要時可合併心臟用藥以減輕心悸與手抖等不適。治療期間需定期抽血檢查甲狀腺及肝功能,確
健康醫療網 ・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