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耳悶聽力變差要小心!醫示警可能是鼻咽癌前兆
「當初就是鼻塞,鼻子裡有分泌物擤不出來,擤太大力還會有血絲,總是覺得左側耳朵悶悶的,聽力受到影響……」,這些症狀大約兩個月都治不好,陸續在附近的診所就醫,一直吃感冒藥症狀都沒改善,後來左側頸部竟然摸到了一顆硬硬的腫塊,雖然不會痛,但是有慢慢變大的跡象,華哥嚇的趕快上大醫院檢查,確診已是鼻咽惡性腫瘤第四期。
6種症狀出現要小心
1.頸部腫塊:通常是癌細胞轉移到頸部淋巴結,摸起來是固定的,不會痛,會持續長大,通常在後頸部。
2.口水混有血絲:腫瘤表面血管出血,跟著鼻水倒流被吐出來,有時候會聞到血腥味。
3.耳悶塞或漸進性單側聽力損失:鼻咽癌長在耳咽管旁邊,腫瘤壓迫會造成耳咽管阻塞,初期會導致低頻耳鳴,然後完全阻塞會造成中耳積水,所以,單側中耳積水一定要檢查是否有鼻咽癌。
4.漸進性鼻塞:鼻咽癌在鼻腔最後面,大約7到8公分處,如果持續長大,會造成鼻塞,尤其晚上睡覺躺著的時候,會更明顯,因為軟顎往上關閉,會讓鼻塞感更明顯。
5.複視:鼻咽癌往上侵犯會陸續造成第三、第四、第六對神經麻痺,這些神經是控制眼球轉動的神經,如果受到侵犯,會依序麻痺,造成眼球運動受限,然後眼睛看腫瘤那側的時候就會產生複視。
6.半邊臉麻:如果腫瘤再更往上侵犯會造成第五對神經麻痺,第五對神經控制臉部的感覺,被侵犯的時候會造成臉麻,如果有神經部分的侵犯,就是已經侵犯到顱底了,通常就是第四期的鼻咽癌。
致病3大因素
▓環境因素
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張耕閤表示,所謂「環境因素」,指的是患者平常的飲食與工作家庭所接觸到的東西,像是常吃煙燻或醃漬食物,裡頭的致癌物長期刺激喉嚨,會提高罹患鼻咽癌的風險,還有長期在含有工業用原料如石棉、鎳、鉻等環境下工作的人,都有較高的罹癌機會。
▓EB病毒感染
95%以上的鼻咽癌,主要是跟EB病毒感染有關,張耕閤指出,EB病毒和一般感冒病毒一樣,都能透過飛沫傳染,有的患者感染EB病毒也會有感冒鼻炎的症狀,但大部分受到感染患者的症狀都很輕微,甚至沒有感覺,只是一旦遭到EB病毒感染,就可能以潛伏性感染的方式永遠躲在人體。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在兒童時期都有感染過EB病毒,但只有少部分人在成年後有鼻咽癌的發生。
醫學界常用抽血檢驗EB病毒的DNA或者血清,來判讀患者的鼻咽癌指數,通常是確定診斷鼻咽癌後,再追蹤是否有早期復發的可能,一般指數200以下算是ok,如果持續上升或者轉移了,驗出來的數值有時候都是幾千甚至幾萬的數據。目前EB病毒的致病機轉尚未完全釐清,至於常常感冒引發鼻炎或有過敏性鼻炎的人則不用太擔心,並不會因此增加罹患鼻咽癌的風險。
▓遺傳因素
鼻咽癌是華人特有的癌症,在歐美國家較為少見,尤其好發在南方的華人地區,台灣是高盛行率的國家之一。鼻咽癌的發生,與人種、基因有一定的關係,好發族群,主要是40~60歲之間的中年男性,大約是女性的三倍之多,為男性十大好發癌症之一。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單側鼻塞是「鼻竇炎or鼻過敏」?醫教判斷方式 冒3情況應同時求診牙醫
·一直鼻塞好煩!醫教「4大方法」改善鼻竇炎 多喝1飲品也有用
其他人也在看

常肩頸痛、偏頭痛是「太敏感?」 醫:恐是傷害可塑性疼痛
新竹台大分院神經部醫師陳郁欣醫師說明,慢性疼痛是一種「沒有傷口的疼痛」,其中傷害可塑性疼痛是近年在疼痛醫學領域新增的一類疼痛定義,主要用來描述沒有明顯組織或神經損傷,但神經系統對於疼痛訊號過度敏感以及放大而產生的疼痛,或是組織與神經損傷的嚴重程度與疼痛程...
CTWANT ・ 23 小時前
女性心臟病症狀不典型!醫提醒:上腹痛、肩頸痠恐是警訊
心血管疾病已成為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致死率甚至高於乳癌與子宮頸癌。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與專科護理師潘姿菁指出,女性心臟病的症狀常與男性不同,導致許多女性延誤就醫,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皮蛇纏身如火燒…恐引發永久神經痛!疫苗預防率高達九成
帶狀皰疹不僅造成劇烈疼痛,徐廷儀醫師指出,這種俗稱「皮蛇」的疾病是由潛伏在神經節中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被喚醒所致,多發生於免疫力下降時,患者常見沿神經分布的紅疹與水泡,伴隨如火燒般的劇痛。
中天新聞網 ・ 18 小時前
64歲婦誤當胃痛拖延就醫 檢查才知是致命心血管阻塞
文: 潘姿菁(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專科護理師)、簡韶甫(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主訴上腹部疼痛。先前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發現肝膽腸胃方面的異常,因此建議轉介心臟科進一步評估。經核子醫學檢查顯示有心肌缺血情形,隨後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左冠狀動脈存在嚴重阻塞。經施行血管支架置放術後,患者病情穩定並已順利出院。出院後建議規則服藥,並持續回門診追蹤治療。 當我們談到「心臟病」時,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是男性:中年男子突發胸痛、大量冒汗、倒地不起。但事實上,心臟病早已不是男性專屬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致死率甚至高於乳癌與子宮頸癌。然而,因為女性的心臟病表現常與男性不同,導致許多女性延誤就醫,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女性心肌梗塞:症狀更「隱晦」也更危險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大家都耳熟能詳:突然的胸口壓迫感、像大石頭壓著胸口一樣、劇烈胸痛可能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然而,臨床研究發現,女性常出現所謂的「非典型症狀」,導致她們常誤以為只是小毛病。 常見的女性非典型症狀包括:1.上腹痛或消化不良感:以為是胃食道逆
常春月刊 ・ 1 天前
稀飯配菜「豆棗」台灣獨創 菜販讚爆:可申請文化遺產
台灣特色美食「豆棗」通常出現在傳統中式早餐的配菜,更被許多人視為稀飯神搭檔,資深菜販廖炯程指出,豆棗其實是台灣在日治時期自行發明的特色食品,甚至曾外銷日本,堪稱是台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天新聞網 ・ 23 小時前
氣溫驟降成心臟殺手!每降1°C「心肌梗塞風險飆2%」 醫曝保命6撇步
近日受東北季風影響,各地都能明顯感覺到寒意,尤其中南部早晚溫差大,入夜後溫度下殺到17度,18日至19日已有19人緊急送醫,其中9人失去呼吸心跳。對此,有醫師指出,每日平均溫度降低1度,心肌梗塞風險增加2%,若沒有做好保暖工作,恐怕真的會被「冷死」,尤其「5大族群」要特別注意。
鏡報 ・ 1 天前
外媒曝美國擬推遲半導體關稅 避免激怒中國
[NOWnews今日新聞]中國與日本近來關係緊張,中國陸續祭出要國人避免赴日旅遊、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喊停牛肉出口談判等措施,一場另類的「中日貿易戰」或將爆發。在這敏感時機,外媒《路透社》引述美國官員...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帶狀皰疹像被火燒!神經科醫師警告:劇痛先來、延誤恐留後遺神經痛
「醫師,我這幾天背後痛得像被火燒!」當病人掀開衣服,一條沿著肋骨排列的紅疹與水泡映入眼簾,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一看便確認,是典型的帶狀皰疹,也就是俗稱的「皮蛇」。 徐廷儀指出,帶狀皰疹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再度活化所致。人體感染水痘後,病毒會潛伏在神經節中;一旦免疫力下降,就可能沿著神經復甦,引發皮疹與劇烈疼痛。 50歲以上、慢性病患及高壓族群最易發作徐廷儀表示,帶狀皰疹好發於 50歲以上族群,免疫功能較弱者更為常見,包括:*糖尿病、癌症患者 *腎臟、肝臟疾病患者 *長期使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者 *壓力大、睡眠不足者 「年齡愈大,病毒再度活化的機率愈高。」徐廷儀提醒,許多上班族因壓力與睡眠不足,也屬於高風險族群。 帶狀皰疹的痛來自神經發炎 可能比皮疹更早出現徐廷儀表示,帶狀皰疹的疼痛不只是皮膚表面不適,而是神經發炎造成。許多患者在皮疹出現前,就開始出現: *灼熱痛、刺痛 *宛如電流竄動 *酸麻與觸痛 若神經損傷嚴重,皮疹癒合後仍可能留下「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HN),痛感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 治療要快!初期使用抗病毒藥最關鍵徐廷儀說明,越早治療越能降低後遺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肺癌不只找癮君子! 醫:5分鐘LDCT篩檢保命
近期多位名人如藝人坣娜、男星顏正國因肺腺癌相繼病逝,這個被醫界稱為「沉默殺手」的癌症再次引發關注。長安醫院胸腔內科姚智偉醫師近期收治兩名患者,一位是生活規律的吳阿姨(化名),咳嗽及活動時呼吸喘促月餘確診肺癌第四期;另一位56歲不抽菸的沈小姐(化名),則靠公司健檢LDCT意外發現1.6公分腫瘤,術後證實第一期肺腺癌,目前恢復良好。兩案例強烈對比,突顯了早期篩檢的重要性。姚醫師表示,許多民眾對肺癌仍停留在「抽菸才會得」的舊觀念,這導致許多像吳阿姨這樣生活健康的非吸菸者,直到出現明顯症狀(如久咳不癒、咳血、胸痛或呼吸困難等)才警覺就醫,此時近八成確診已是晚期。姚醫師進一步指出,除了體質、遺傳等內在因素,現代環境中的PM2.5空氣污染、廚房油煙、二手菸等,皆是不可忽視的肺癌危險因子。「第一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但一旦拖延至第四期,存活率驟降至僅剩一成,兩者差距甚大!」姚智偉醫師沉痛指出,這也是為什麼沈小姐的案例更值得借鏡,若非透過LDCT及早發現,可能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姚醫師說,胸部X光檢查,因角度限制和死角多,太小的腫瘤或長在骨骼後方的病灶容易被遮蔽;而LDCT(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乾癬好發秋冬!醫師解析 2 大典型症狀與 4 種易惡化情況
剛滿18歲的敏敏,正要享受大學多采多姿的生活,但她面對這個新生活卻鬱鬱寡歡!其實兩年前,敏敏開始出現頭皮屑異常增多、身體有大面積的紅斑塊,還伴隨不斷掉落的皮屑和結痂……,讓開朗活潑的她,變得很自卑、不愛上學,覺得同學一個無心的眼神或動作,都是在嘲笑或是嫌棄她,更遑論現在要到一個新的環境再重新被「檢視」一次。 乾癬是免疫調節異常疾病家醫科醫師陳柏臣醫師解釋,「乾癬和霉菌癬是完全不相關的兩種疾病。」敏敏的症狀是典型的乾癬症狀,患有乾癬的人,其外觀會覆有鱗片屑的感覺,但乾癬並不會接觸傳染或是飛沫傳染,而「癬」則指的是黴菌感染,由此可知,乾癬患者被誤會有多深,都被大家以會傳染而保持距離。 陳柏臣指出,乾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是一種免疫調節異常的發炎性疾病,俗稱「牛皮癬」或「銀屑癬」,好發在秋冬季節。大多數的患者因為頭皮、臉部或身體出現隆起的紅色脫屑斑塊而就診,臨床症狀表現明顯而且容易復發,所以,一般人常會誤以為乾癬是會傳染的皮膚病,實際上乾癬的發生來自於遺傳,而且不具有傳染性。 乾癬真正的發病因子,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陳柏臣依照臨床經驗表示,乾癬發病的原因,多半來自遺傳,當父母雙方有一人有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西遊記》變身校園反詐、毒、霸凌劇 東海岸布袋戲巡演吸引千名師生
由財團法人東海岸文教基金會主辦、花蓮縣政府指導,並由花蓮地方檢察署與台灣中油公司贊助的「第九屆東海岸布袋戲巴士校園巡迴演出」歷經三天活動後圓滿落幕。活動雖因鳳凰颱風影響延後一週舉行,但各校學生仍熱情參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拿雙刀猛砍險殺同鄉!他「潛逃5年」改名、換護照再來台…入境秒被識破
越南籍阮姓男子6年前來台工作,跟同鄉同住一宿舍,雙方發生爭執,竟拿2把菜刀把人砍到渾身是血,逃出屋外求助;阮男行兇後,搭機逃回越南,逃亡5年後,改名更換護照再來台,被識破逮捕;一審被依殺人未遂罪,判處5年6個月有期徒刑,執行完畢或赦免後,須驅逐出境;他認為刑度過重,以25萬元台幣達成和解,上訴求輕判,二審遭駁回上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3 小時前
46歲健身教練天天運動飲食超自律竟得肺癌 醫揭1習慣破功,很多人都中
46歲的健身教練,體脂率僅12%、每天晨跑+重訓、食量控制嚴謹,卻在公司健康檢查中被診斷為早期肺腺癌。這位教練不解地問醫師:「我這麼努力維持健康,為什麼還會得癌?」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繼鼎表示
健康2.0 ・ 6 天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這種蝦子超毒不新鮮!吃多恐傷腎、骨鬆、血管鈣化 4招選好蝦
美味新鮮的蝦子,大家都愛吃!只是你知道看似肥美飽滿的蝦仁,可能暗藏健康風險。營養師表示,市面上有些肥嫩飽滿的蝦仁,實際上是經過磷酸鹽處理的膨發蝦,長期食用超傷健康。 蝦子泡過磷酸鹽,吃多恐傷腎、
健康2.0 ・ 1 天前
57歲男施工後太渴「猛灌200ml腐蝕劑」!心臟驟停26次
使用化學藥劑注意!一名57歲高姓男子日前為了方便,在工地將用剩的200ml大理石拋光劑倒入飲料罐中,未料幾日後凌晨,施工後順手拿起該飲料瓶猛灌,隨即喉嚨出現灼熱劇痛,緊急送達醫院時已經昏迷,更在手術時心臟驟停26次,所幸最終後康復出院,沒有引起併發及後遺症。
鏡報 ・ 23 小時前
帶狀皰疹恐留下「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醫籲:皰疹在「2大」部位要特別小心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帶狀皰疹多見於50歲以上族群,也常發生在糖尿病、癌症、腎臟或肝病患者,以及長期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人。壓力大、睡眠不足者亦屬高風險族群。年齡愈大,病毒再活化的機率愈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徐廷儀表示,壓力大、睡眠不足…
華人健康網 ・ 41 分鐘前
趙露思甩嬰兒肥靠「這招」!醫證實:做法超正確 燃脂效率提升10%
陸劇《許我耀眼》女主角趙露思狠甩嬰兒肥,身材蛻變成為熱議焦點。她透露自己的瘦身秘訣之一,就是晚餐提前在6點前吃完,並以花椰菜和芹菜等高纖蔬菜為主食。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只是明星偏好,更有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其減重效果。 提早吃完晚餐 提升燃脂效率 用餐時間真的會影響體重嗎?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成人體重管理林承達醫師說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內分泌學會研究發現,晚間用餐者的血糖峰值比傍晚用餐者高出近20%,脂肪燃燒效率則降低約10%;營養學期刊指出,睡前兩小時內進食會讓肥胖風險暴增5倍,顯示提早用餐的減重成效明顯優於晚間用餐。林承達醫師解釋人體代謝在早晨最活躍,順應生理時鐘進食能提升營養消耗率,避免熱量在睡眠時轉為脂肪囤積。若將進食時段控制在早上8點到下午2點之間,不僅全天飢餓感更穩定,夜間脂肪燃燒效率也顯著提升,對代謝健康有正面幫助。 花椰菜低卡高纖 吃得飽又能瘦 為什麼花椰菜成為減重聖品?林承達醫師說明其關鍵在於它的低熱量與高纖維特性,每100公克花椰菜僅含25大卡,卻能提供超過2公克膳食纖維與每日所需維生素C。當纖維在腸道中移動緩慢,就能延長飽足感並穩定血糖,避免飯後血糖波動引發的飢餓感,進
常春月刊 ・ 1 天前
60歲男沒有胸悶痛!起床「1症狀」急就醫 竟是心梗
提及心肌梗塞,一般會想到胸悶痛、頭暈、肩頸疼痛、呼吸急促等症狀,但醫師劉中平表示,一名60歲男子長期高血壓,某天因起床嘔吐數次,上午9時就趕緊就醫,檢查發現,男子的心臟已受損,已是急性心梗,因此緊急改送急診治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