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稀飯等於喝糖水?中醫觀點能補虛 農糧署曝真相
網傳「吃稀飯等於喝糖水,沒營養還使血糖上升快!」,不過農糧署指出,這種說法太過簡化,不管是中醫典籍還是現代營養學都顯示,稀飯、米湯有價值,升糖指數(GI)雖然稍高,不過碳水化合物總量低、升糖負荷(GL)不高,更是養胃、復元的好食物,建議搭蛋白質、膳食纖維、健康油脂一起食用。
農糧署在臉書粉專發文列舉中醫典籍說法,《本草綱目》記載米湯能和胃、養陰,適合病後虛弱、口渴之人,《傷寒雜病論》提到醫聖張仲景用「米飲」幫助病人恢復,《食療本草》說米湯補虛止渴、養胃氣,《千金要方》也寫到藥後用米湯調和藥性,顯示稀飯不是沒有營養,而是養胃、復元的好食物。
農糧署繼續說明,現代營養學分析,一碗300g稀飯若是以白米50g、水300ml煮成,熱量約150大卡、碳水化合物約33g、蛋白質約3g、脂肪極少,維生素B1約0.05mg、鉀約80-100mg、鎂約10-15mg、磷約30–40mg;農糧署表示,稀飯與糖水並不相同,雖然稀飯GI稍高,不過碳水化合物總量低、GL低,對血糖衝擊不會太大,跟GI幾乎是100的糖水特性不同。
農糧署強調,「均衡飲食,比忌避單一食物更重要」,吃稀飯時最好搭配其他配菜,像是豆腐、魚、蛋、肉類的蛋白質,青菜、菇類的膳食纖維,國產芝麻油、堅果等健康油脂,可降低餐後血糖波動、延長飽足感。
其他人也在看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跌倒是我國年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第2名,防跌首要維持肌力與平衡,除了運動之外,也應攝取足夠熱量與蛋白質。不過國人雖然普遍知道蛋白質的重要性,飲食習慣中卻潛藏引發肌少症的風險——早餐蛋白赤字。營養師建議,早餐至少應攝取2份蛋白質,譬如200毫升豆漿就是1份蛋白質,搭配雞蛋、豆製品等,補足早餐蛋白質所需。
幸福熟齡 ・ 9 小時前
不是香蕉也不是黑巧克力! 營養師認證「最強抗壓食物」一天一顆,皮質醇下降、免疫力升
說到能幫助紓壓的食物,很多人會想到富含油脂的魚類、黑巧克力或洋甘菊茶。但你知道嗎?水果其實也能幫助舒緩壓力,關鍵就在於它們含有豐富的必需營養素,能同時支持身體與心理健康。其中,有一種水果對抗壓力特別有幫助,而且可能不是你第一時間想到的那種。根據「realsimple」網站分享,以下是註冊營養師的首選,以及幾個在家輕鬆多吃的方法。 最佳抗壓水果:橘子 你可能會驚訝,橘子其實是減輕壓力的水果冠軍。Lorenz指出,這種柑橘類水果含有大量能支持免疫功能的營養素,進而提升身體的壓力應對能力。橘子富含維生素 C——這是維持免疫力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維生素 C 能促進並提升白血球(負責對抗感染的免疫細胞)的生成與功能,同時身為抗氧化劑,它還能保護免疫細胞免受氧化傷害。除此之外,維生素 C 還能支持皮膚屏障、促進傷口癒合,提升整體免疫韌性。 免疫與壓力的關係? 免疫系統與壓力反應息息相關。當免疫系統獲得良好支持(例如攝取足夠的維生素 C),它能更有效地調節身體在面對壓力時的發炎反應,減少長期慢性壓力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相反地,身心壓力會促使身體分泌皮質醇(俗稱壓力荷爾蒙),長期高壓與皮質醇過高會抑制免疫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失智症,是50歲後人生的殺手!腦科名醫勸:這10食物最好少碰,吃錯恐腦鈍、大腦退化
腸道與大腦息息相關, 如果吃下不對的食物,不只腸道有狀況,也會藉由神經,引發大腦一系列發炎反應,因此腸道有「第二大腦」之稱。
幸福熟齡 ・ 1 天前
防肺癌不只戒菸!新研究:多吃「3類食物」 罹癌率降35%
預防肺癌除了戒菸、遠離空污,飲食也能降低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食物品質」是防癌關鍵,例如多攝取全穀、高纖蔬果等,少碰精緻糖、白麵包、甜飲料,選擇好油如橄欖油、魚油、堅果油,蛋白質以白肉為主,有助於降低罹肺癌的機率35%,肺癌死亡率少29%。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只暖身!「1辛香料」是內臟脂肪剋星 防糖尿病、脂肪肝
隨著天氣轉涼,不少人會喝薑茶暖身,最新研究發現,薑還能提升代謝。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薑有助於啟動身體代謝,使脂聯素上升,降低體脂、胰島素變得更靈敏、血糖不容易亂飆,甚至減少發炎反應,代謝狀態一旦改善,體重自然會掉下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醫點名「咖啡這3種喝法」以為健康其實超傷身! 拿鐵也中招
你是不是幾乎每天都要喝咖啡?根據最新研究,咖啡不只能讓你精神抖擻,還可能幫你的肝臟加分! 適量喝咖啡 與降低肝臟疾病的風險有關 一篇發表於知名國際醫學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大型統合分析整合了16篇研究的資料,發現喝咖啡的人,罹患肝癌的風險降低了約40%!另一篇2021年的統合分析也發現,喝咖啡使脂肪肝發生機率下降23%,脂肪肝進展至嚴重纖維化的風險也下降33%。甚至,美國肝臟醫學會(AASLD)在2023年發布的脂肪肝臨床指引中也提到:「每天喝三杯或更多咖啡可能對肝臟有潛在好處」。邱筱宸醫師指出,這些發現雖然主要來自觀察性研究,但結果一再重現、樣本龐大,讓咖啡成為越來越受學界關注的飲品!咖啡不只是咖啡因。它還富含多酚、抗氧化物質、以及可能具有抗發炎效果的天然成分。推測它有可能透過以上這些方式保護肝臟,不過詳細機轉仍有待未來研究去證實。 怎麼喝,才是「護肝喝法」? .每天1-3杯中杯黑咖啡(約200-300 ml/杯).不加糖、不加奶精最好,若要加,也盡量少量.有胃痛、胃食道逆流、心悸、孕婦或哺乳婦女,應先諮詢醫師.不建議「
常春月刊 ・ 1 天前
身體正在「慢性燃燒」?名醫:必做5件事預防癌症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加速老化,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慢性發炎就像星星之火,會逐漸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還會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他建議從「吃、補、睡、動、心」五個面向著手改善,這也是長壽的關鍵之道。
中天新聞網 ・ 10 小時前
一吃早餐就停不下來、愈吃愈想吃? 營養師揭「關鍵元兇」:少了這1類食物
早餐不僅是一天的第一餐,更是啟動身體代謝與大腦運作的重要時刻。營養師陳珮淳表示,若選擇錯誤的食物,可能導致血糖波動、精神倦怠,甚至影響整日的專注與效率。不同的早餐組合會帶來截然不同的能量表現,因此正確搭配營養素,才能讓身體維持穩定狀態。 高油高糖早餐 會帶來負面效應 若早餐以油炸食物、含糖飲料或精緻澱粉為主,容易造成血糖快速升高,隨後迅速下降,導致腦部短暫缺乏能量而出現疲倦感與注意力下降。此外,陳珮淳營養師指出,過多油脂會使消化速度變慢,讓人精神遲滯、氣色黯沉;若僅依靠飲料充飢,則缺乏足夠營養,不僅無法維持飽足感,也使工作效率下降。 補充優質蛋白質 是啟動身體鑰匙 蛋白質是維持代謝與穩定血糖的重要營養素,能延長飽足感,避免血糖大幅波動。若早餐缺乏蛋白質,例如僅吃白吐司或饅頭,容易出現疲倦與飢餓感。陳珮淳營養師建議蛋白質來源包括雞蛋、無糖豆漿、優格、毛豆、鮪魚與雞胸肉,這些食材能有效提供大腦與肌肉所需的能量。 適量健康油脂 有助情緒與腦部運作 適量攝取優質油脂,不僅能協助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還能穩定情緒與提升專注力。陳珮淳營養師指出,早餐若能加入酪梨、堅果、橄欖油或亞麻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早餐蛋餅這樣吃!增肌減脂完美搭配 專家推薦5吃法 1作法是低卡零食
早餐愛吃蛋餅嗎?不論是餅皮軟Q或金黃酥脆的蛋餅,都各有擁護者,但蛋餅多用油煎,熱量高嗎?對於想減脂控制體重的民眾,可以用蛋餅當早餐嗎?營養師孫語霙分享5種低卡蛋餅吃法,每捲不超過450大卡,還能吃到均
健康2.0 ・ 19 小時前
「1關鍵」煮出名店紅豆湯!營養師曝生理期喝「紅豆湯」補鐵真的有效 | Women's Health
紅豆湯有豐富纖維素、蛋白質來源、高含量抗氧化劑、有助於血糖控制等五大功效,告訴你想要煮出超軟爛的紅豆湯重要一關鍵就是「足夠的水量」。
Women's Health美力圈 ・ 1 天前
豬瘟吃嘸豬肉不怕! 營養師曝最佳蛋白質來源其實是「它」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防堵非洲豬瘟破功,全台禁宰禁運15天,餐桌上少了豬肉,怎麼辦?土城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宜真今(3)日提醒,豬肉短缺反而可以成為健康契機,民眾營養攝取不應依賴單一食物,只要適度調整飲食結構、選擇多元蛋白質來源,不僅能維持身體所需營養,也能讓飲食更均衡、更健康,建議選擇蛋白質來源順序最好是「豆>魚>蛋>肉」。 蛋白...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小Call婆婆痛風只吃白飯 暴瘦10公斤!專家教這樣吃:過度節食反加重病情
女星小Call與婆婆毛毛姐情同親母女,兩人曾上節目暢聊婆媳相處之道。不過毛毛姐曾因痛風、關節痛,三餐只吃一小碗白飯而暴瘦,讓小Call十分擔心。營養師指出,過度節食反而加重痛風,尤其年長者需要足夠優質
健康2.0 ・ 1 天前愛喝咖啡、茶注意!咖啡因恐加速「鈣質」流失...醫示警4族群骨鬆風險高,3招有效補鈣
隨著全球人口快速老化,骨質疏鬆已成為影響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議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平均每7人就有1人受到骨質疏鬆困擾。唐櫻翠醫師指出,若年輕時未累積足夠「骨本」,中年後將難以有效延緩骨質流失速度,進而增加骨折與骨鬆風險。因此,從兒童、青壯年到中老年,攝取充足鈣質都是不能忽視的重......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8 小時前
外食族必看!午餐決定下午表現 營養師教「6大攻略」
上班族午餐選擇往往因忙碌而草率決定,然而這一餐不僅影響下午工作表現,更與體態及健康息息相關。彭逸珊營養師建議,上班族可依據個人需求選擇六大類型午餐,各有優缺點,適當選擇可兼顧營養與體態管理。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骨質疏鬆不是必然 醫師教您骨本良方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邱秉維/桃園報導 圖:骨質流失四階段/聯新醫院提供 不論是公園裡運動、跳廣場舞、擔任社區志工服務民眾的長輩們,還是返台參加金鐘獎,以緊實二頭肌
好醫師新聞網 ・ 15 小時前
「慢性發炎」恐引發癌症 名醫曝:從5點下手抵抗
發炎是身體的防衛機制,而免疫系統處在低度但長期啟動的狀態,就成了慢性低度發炎。名醫劉博仁說,慢性發炎會慢慢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影響細胞訊號與線粒體運作。久而久之,加速老化、擾亂免疫系統,並與許多癌症風險相關!他建議從5件事下手,可以抵抗慢性發炎。
鏡報 ・ 1 天前
日本調查60年:上萬名老人長壽關鍵!降三酸甘油酯、壞膽固醇 健康延壽
健康長壽是現代人相當重視的課題,但健康飲食實踐真的能為身體帶來裨益?日本一個橫跨60年的大型研究,揭示了活得長壽健康的人的飲食共通點,竟然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花60年找出健康長壽小習慣 196
健康2.0 ・ 1 天前
感冒快速康復有撇步!營養師:補充「鋅」能有效縮短病程
感冒時如何透過飲食幫助身體快速復原?營養師彭逸珊分享了六項飲食復原指南,包括補充水分、維生素C、優質蛋白質、抗氧化食物、礦物質鋅與維生素A,特別強調足夠的鋅攝取可有效縮短感冒天數。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降膽固醇不能只靠飲食、運動!何時該吃藥?醫用「1公式」算出你的心血管風險
🎧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多數人覺得「膽固醇超標」不痛不癢,因此忽略了潛在的危險。其實,血管阻塞往往在「沒有症狀」時就已悄悄發生,等到發現時,可能已是中風、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石光中醫師提醒,該吃藥就要吃,穩定服藥才是守護血管健康......詳全文
良醫健康網 ・ 18 小時前
女性心肌梗塞不一定會胸痛 別輕忽「這些症狀」
胸口一緊、胸悶、胸痛,許多人會警覺可能是心肌梗塞,而女性如果只是出現腹痛、疲勞、心悸或肩膀疼痛等症狀,即使沒有胸痛也別輕忽,因為很可能是心肌梗塞發作。在同樣有肥胖、糖尿病、抽菸等危險因子的影響下,女性得到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比男性高。一旦得到心血管疾病,1年後的死亡率更高出男性1倍。 52歲許小姐沒有高血壓、糖尿病,僅有甲狀腺癌病史。一天晚上,做完瑜珈後她感到輕微胸悶不適,但不久後症狀自行緩解,只是微微肩頸痠痛,也就不以為意;到了隔天早上,全身無力、倦怠、冒冷汗、噁心、肩膀麻等症狀再度襲來,「其實沒有明顯胸悶,就是一直吸不到氣,要很用力吸氣。」 因為本身是護理人員,許小姐高度警覺,趕緊就醫,剛到急診時意識清楚,心跳血壓都穩定,但心電圖檢查顯示急性心肌梗塞,還來不及進到心導管手術室就突發致命性心律不整,緊急電擊後才恢復穩定心跳,之後在血管放支架,打通血管救回一命。事後她回想,雖然健檢一切正常,但父母都在50多歲時發生心肌梗塞,其實自己也是高危險族群。 女性暈眩、腹痛、疲勞、肩頸痛 可能是心肌梗塞發作 國人10大死因第2位就是心血管疾病,比起癌症,女性罹患心臟病的死亡率是乳癌的5倍、更是卵巢
康健雜誌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