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越來越不健康?從肥胖到自律神經失調 5 大趨勢全面惡化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
根據台北美兆診所近 300 萬筆健檢數據的分析,台灣成人在過去十年間的肥胖率、脂肪肝盛行率、骨質疏鬆、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及自律神經失調等問題呈現上升趨勢。本文從流行病學角度,將這些數據與國際期刊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探討台灣上班族健康問題在全球趨勢中的位置,並提出臨床與公共衛生的啟示。
一、肥胖與代謝異常
美兆數據顯示,2023 年台灣成人過重與肥胖率高達 74.7%,其中 30–39 歲男性肥胖率達 72%。相比之下,根據 OECD Health Statistics 2023,美國成人肥胖率約 42%(BMI ≥ 30),而日本僅約 4.5%〔1〕。這顯示台灣的肥胖率雖未達美國水平,但遠高於東亞鄰國,特別是在青壯年男性族群。
進一步觀察代謝異常,美兆數據指出血脂肪異常率為 29.4%、高血壓前期為 31.8%。這與全球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 20–25% 的估計相近〔2〕,但台灣出現「肥胖率快速上升、代謝疾病年輕化」的現象,值得警惕。
二、脂肪肝:取代病毒肝炎的新國病
台灣脂肪肝盛行率已由 2015 年的 44.5% 上升至 2023 年的 52.3%。這與全球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平均盛行率約 25–30% 相比,顯示台灣幾乎是全球平均的 1.5–2 倍〔3〕。
國際研究顯示,NAFLD 盛行率在亞洲部分地區呈快速上升趨勢,中國 2022 年的數據已突破 29%〔4〕,而台灣的盛行率遠高於此,且出現年輕化趨勢,顯示台灣人飲食結構(高糖、高脂飲食)及久坐生活型態的影響更為劇烈。
三、女性骨質疏鬆與荷爾蒙變化
數據指出,60 歲以上女性有逾五成骨質密度過低,70 歲以上則達三分之二。對照 WHO 報告,全球絕經後女性骨質疏鬆盛行率約 18–30%〔5〕,台灣數字顯著偏高。
此外,逾四成女性有雌激素波動異常,顯示更年期相關問題在台灣來得更早、更嚴重。這與近年國際期刊報導的「更年期提前」趨勢一致〔6〕,顯示都市化與壓力可能扮演關鍵角色。
四、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癌風險
美兆資料顯示,60 歲以上男性有三成以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女性則有較高的胃部萎縮病變風險。這與全球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約 44%〔7〕 相比,台灣屬於中高盛行地區,符合東亞「胃癌高風險地帶」的流行病學特徵。
根據 IARC,幽門螺旋桿菌被列為胃癌的 I 類致癌因子〔8〕,因此台灣胃癌發生率逐年攀升,與此高度相關。
五、壓力型疾病與自律神經失調
台灣上班族的壓力問題也不容忽視。數據顯示,2023 年 交感神經異常偏低、慢性疲勞盛行率達 22.9%。這與國際上對「職場倦怠(burnout)」的研究相呼應。根據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1),歐洲約 20–25% 的上班族有慢性疲勞與壓力相關症狀〔9〕。台灣的比例與歐洲相當,但問題是「工時更長、壓力排解機制不足」,導致惡化風險更高。
結論
從國際比較來看,台灣上班族的健康挑戰具有以下特徵:
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高於東亞平均,且快速惡化。
脂肪肝盛行率全球偏高,幾乎是國際平均的兩倍。
女性骨質疏鬆嚴重,遠高於 WHO 全球報告的水準。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持續偏高,與胃癌風險息息相關。
壓力型疾病比例與歐洲相當,但受工時文化影響更嚴峻。
這些現象提醒我們,台灣的上班族健康問題不僅是個人選擇,而是公共衛生與職場結構的議題。建議未來研究應結合長期追蹤世代研究(cohort study)與跨國比較研究,以制定更符合台灣族群的預防醫學政策。
參考資料
OECD Health Statistics 2023. Obesity update.
Saklayen MG. The Global Epidemic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Curr Hypertens Rep. 2018;20(2):12.
Younossi ZM, et al. Global epidemiology of NAFLD.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15(1):11–20.
Li J, Zou B, et al. Epidemiology of NAFLD in China.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2;7(10):913–924.
Kanis JA, et al. Epidemiology of osteoporosis and fragility fractures. Osteoporos Int. 2021;32:1745–1756.
Santoro N. Perimenopause: 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 J Womens Health. 2016;25(4):332–339.
Hooi JKY,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H. pylori infection. Gastroenterology. 2017;153(2):420–429.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 61. 1994.
Salvagioni DAJ, et al. Burnout syndrome and health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1;6(5):e356–e365.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台灣人越來越不健康?從肥胖到自律神經失調 5 大趨勢全面惡化
其他人也在看

睡覺打呼很大聲?醫:不是睡得好 恐致心臟病、中風風險大增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奕寧報導】許多人認為打鼾只是熟睡時的自然現象,但奇美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沈至軒提醒,打鼾其實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根據研究顯示,約有五成的打鼾病人會在睡眠過程中伴隨「睡眠呼吸中止症」,長期下來,呼吸道在睡眠中承受過高阻力,恐引發高血壓、心臟病、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甚至提高半夜猝死的機率;兒童更可能會影響顏面骨骼發育與學習效率。因此,若有持續打鼾、白天嗜睡、晨起頭痛等症狀,應儘早至醫院進行睡眠檢查,找出問題根源,並接受專業治療。 多重原因造成打鼾 個人化評估是關鍵 沈至軒主治醫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中樞性、阻塞性及上呼吸道阻力症候群等類型。上呼吸道阻塞是打鼾常見的原因之一,常與鼻腔、喉嚨或是舌根的結構異常有關,其中包括鼻中隔彎曲、腺樣體肥大(兒童)、扁桃腺肥大、下顎後縮或過小等,當然一些系統性疾病如肥胖、甲狀腺低下或是特殊遺傳疾病亦可能造成。若阻塞情形嚴重,病人除了打鼾聲大,還可能伴隨呼吸暫停或中斷。 初期從生活習慣調整 無效再考慮微創手術治療 沈至軒主治醫師說明,針對打鼾症狀,應先安排睡眠檢測與內視鏡檢查確認原因,初期可透過生活習慣調整(飲食控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早餐店「1類食材」易致癌!被世衛列一級致癌物等同菸草,卻有一堆人愛吃
加工肉品對健康的影響近年來備受關注,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危險程度與菸草相當,像民眾在超商或早餐店購買的培根、火腿、香腸等常見食品,實際上都含有可能致癌的添加物。根據專家研究指出,長期攝
食尚玩家 ・ 1 小時前
每天都吃菜!50歲男血壓仍狂飆 醫揪「1習慣」害的
天氣一轉冷,火鍋店再度迎來人潮,不少民眾也把火鍋當成冬季進補首選。不過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提醒,有慢性病史的人要得特別留意,並分享一則案例,一名50歲男性長期罹患高血壓,原本藥物控制穩定,最近血壓卻突然升到異常高點,仔細詢問後才發現,問題竟然出在他「用火鍋燙菜」的習慣,看似清爽的蔬菜,其實吸進大量高鈉湯汁,讓血壓悄悄失控。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東南亞尋歡「打炮團」爆HIV感染 篩檢後又1人中鏢
台灣愛滋病毒(HIV)感染人數持續攀升,醫界對年輕族群感染率上升感到憂心。日前一群由香港、台灣人組成的「打炮團」因成員確診HIV而集體求診,最終另有一人確認感染。
中天新聞網 ・ 17 小時前
女嬰臀部掛16公分腫瘤!竟是罕見「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 驚人畫面曝光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陳又綺/綜合報導台中一名產婦在生產時驚見女嬰臀部掛著一顆直徑16公分的巨大腫瘤,經檢查確認為罕見的「先天性尾骶骨畸胎瘤」。這顆腫...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1個月沒大便!41歲男腹痛慘死…驗屍驚見「9公斤巨糞」撐破腸道奪命
美國俄亥俄州發生離奇死亡案件,一名患有身心障礙的41歲男子詹姆斯(James Stewart)在護理機構中,因長達1個月沒有排便,導致腹中累積超過20磅(約9公斤)糞便,最終因嚴重腸梗塞死亡。詹姆斯家屬指控護理機構明知詹姆斯因服藥出現便秘問題,卻放任情況惡化,未即時送醫或通知家屬,導致憾事發生,目前已委任律師提告求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5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羊肉爐配酒!她吃完隔天心悸 醫揭大地雷恐致內出血
天氣轉冷,不少民眾習慣進補暖身,一名女子日前食用羊肉爐並搭配2口米酒,當下感覺身心溫暖,未料隔天卻因頭暈、心悸就醫,整個人虛弱到無法站穩。內科醫師傅裕翔指出,進補對長輩容易造成身體負擔,特別是正在服用抗凝血劑等藥物的患者,可能增加瘀青、流血或內出血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獨/32歲男「牙齒全壞光」醫揭原因!口腔問題恐爆4大癌症
一名32歲年輕男性牙痛就醫發現,幾乎全口牙齒都在搖動,經醫師詢問後才知,他一天最多可抽到四包菸,對此,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林宏達醫師指出,台灣成年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成以上,不僅影響口腔健康,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馬鈴薯發芽有毒! 營養師教你哪些「發芽食材」能安心吃
家中常見的馬鈴薯若冒出綠芽可別輕忽,營養師提醒「切掉不代表安全」,馬鈴薯發芽後會產生具毒性的龍葵鹼,即使削皮、挖除或煮熟仍無法完全去除,若誤食恐引發噁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不過,並非所有發芽食材都要丟棄,像生薑、地瓜、芋頭、紅蘿蔔與洋蔥等,雖然發芽後甜度與口感略有下降,但仍可安心食用。
TVBS新聞網 ・ 9 小時前
50歲男吃火鍋蔬菜血壓暴衝 醫:蔬菜先過水再吃
隨著天氣轉涼,火鍋季節來臨,一名50歲高血壓男子案例,因直接食用火鍋中燙煮的蔬菜而導致血壓從原本穩定的120毫米汞柱飆升至150毫米汞柱,原因是蔬菜吸附了高鈉湯汁。
中天新聞網 ・ 23 小時前
50歲女更年期變胖7公斤 醫曝:血糖震盪讓她瘋狂餓!
一名50歲女性在停經後變得特別愛吃甜食,導致腰腹部脂肪明顯囤積,體重增加7公斤。胃腸肝膽科醫師鄭泓志指出,更年期女性的血糖波動幅度平均增加40%以上,會刺激大腦釋放飢餓訊號,使人依靠進食獲得短暫能量與快感,長期下來恐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5 小時前

「喀」一下扳機指!台南8旬婦手指長期痛到崩潰 靠1招2個月成功緩解
台南一名83歲陳姓婦人雙手手指長期疼痛,吃飯、拿物都十分吃力,前往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就診,診斷發現此為俗稱的「扳機指」,主要因手指肌腱過度使用導致發炎腫脹,使肌腱在滑過腱鞘時被卡住,經過針灸治療治療後,已經大幅改善,重拾日常自理能力。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木耳配3菜秒變養血管料理!醫教夏至養生2重點 1飲品過量超危險
酷暑季節如何養生?夏至時節的氣溫持續攀升,讓許多人感到身心不適,甚至引發焦慮與煩躁。中醫師指出,這時民眾可透過具有清熱解暑、養心安神功效的食材來養生,同時也要避免頻繁進出冷氣房,不然容易加重心血管負擔
健康2.0 ・ 1 小時前
48歲男關節退化!膝蓋「腫脹1.5倍大」中醫「2招」治療2周…能走了
新竹市48歲男性左側膝蓋腫脹無法順利行走,被診斷為膝部退化性關節炎,平時皆靠止痛藥物來止痛,經親友介紹至診所看診,治療上運用針灸搭配內服中藥,兩週治療後患者已可順利行走,工作時也能恢復久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6 小時前
清爽早餐仍害血糖狂飆!營養師揭「5大地雷」 恐越吃越餓、容易累
有些早餐看似健康,實則暗藏血糖炸彈,甚至影響一整天的精神。營養師薛曉晶列出5種「早餐地雷」,分別是燕麥奶、份量失控、主食搭配含糖飲料、過多碳水化合物、加工低醣產品,長期大量攝取恐讓血糖失控,容易感到飢餓,反而越吃越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小骨折奪命?8歲童在校摔斷手「治12天竟突猝死」死因未知
愛爾蘭一名8歲男童馬修‧布林(Matthew Breen)日前在學校不小心摔斷手,手臂因此有2處骨折,但準備手術期間,馬修卻一直感到身體不適,經過多次治療後,雖病情有些微好轉,但幾天後,馬修突然猝逝,死因成謎。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小時前
全台HIV逾3.6萬人!醫敲「2大新警鐘」:年齡層大降、年輕族群增
台灣HIV逾3.6萬人,雖近年新增個案逐漸趨緩,三項「95 指標」達成值高於全球平均值,但仍存在治療與照護需求未完全滿足的現象。醫師更示警近年新確診感染者「年齡有下降趨勢、年輕族群感染比例上升」,也為防治佈局敲響警鐘。(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