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荷爾蒙,妳抗衰防病的關鍵》全面解析更年期症狀
人生不能重來,但健康可以提前守住。對於正處更年期、或即將迎來更年期的女性而言,是時候拋開迷思,認真問自己:妳想怎麼走下去?那張寫著未來健康的劇本,要不要自己重新拿筆主導?(圖片來源/時報出版提供)
她以為只是變胖,其實身體早已在悄悄老化:更年期女性忽略的「血糖警報」正加速疾病找上門
腰圍一圈圈變粗,不只是年紀到了的象徵,更可能是糖尿病、失智症、心臟病正在敲門。妳以為只是「變胖」,但身體早已在發炎、血糖失控、細胞老化的路上快轉前進。當許多女性還在為外型改變苦惱時,真正可怕的,其實是內在代謝的全面崩盤。從膽固醇、血糖,到胰島素阻抗與腦部退化,這些問題多半在更年期後悄悄浮現,卻往往被誤認為是單純的「老化」。
鴻馨診所院長吳佳鴻醫師最新出版的《別怕荷爾蒙,妳抗衰防病的關鍵》指出,女性在進入更年期與停經後,因為失去荷爾蒙的保護,不僅體脂肪往腹部集中,膽固醇與血糖數值也容易失控。這種改變不只影響外觀,更直接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失智症有高度關聯。
根據衛福部2022年女性十大死因統計,糖尿病高居第4,僅次於癌症、心臟病與新冠肺炎。但若進一步細看前十名死因,從腦中風、高血壓、腎病變到失智症,幾乎都與血糖異常脫不了關係。血糖偏高會引發體內慢性發炎、血管受損、氧化壓力,久而久之導致大小血管病變、心肌梗塞、中風、視網膜病變與腎衰竭等疾病。
其中最令人震驚的,是阿茲海默症已被學界稱為「第三型糖尿病」,意即血糖長期偏高與大腦退化之間有極強關聯。這不再只是糖尿病病人的問題,而是所有更年期女性都必須正視的健康警訊。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自然回顧:內分泌學)》指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體內會發生一連串不利血糖穩定的變化:肌肉量減少、能量代謝下降、胰島素分泌功能變差、胰臟β細胞凋亡增加、肝臟清除胰島素變快、慢性發炎升高、腹部脂肪增加……最終導致胰島素阻抗升高、血糖失控。
這些變化不僅增加糖尿病風險,還可能加速卵巢衰退、提前停經,形成「更年期惡性循環」:停經讓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又促使更快衰老,最終導致心血管疾病與免疫失調風險上升。
那麼,該如何打破這個循環?吳佳鴻指出,荷爾蒙補充療法可能是關鍵。
根據「女性健康促進計畫」(WHI)研究,有補充荷爾蒙的女性,其糖尿病風險明顯降低。在雌激素與黃體素併用組中,前3年內糖尿病風險下降21%;整體5.6年追蹤結果也顯示下降19%。若僅補充雌激素,7.2年內糖尿病風險下降幅度也達14%。
另一項針對已罹患心臟病但尚未有糖尿病的女性所進行的「HERS」研究也指出,補充荷爾蒙能有效阻止空腹血糖上升,且糖尿病風險比安慰劑組降低達35%。這項成果發表於《內科醫學年鑑》。
更關鍵的是,即使尚未罹病,適當補充荷爾蒙也能降低風險。根據一份整合18項臨床試驗的統合分析,荷爾蒙補充療法不論單補雌激素或合併黃體素,都能讓糖尿病風險下降13~17%。若女性已經罹患糖尿病,也可藉此改善胰島素阻抗與空腹血糖。
北美停經學會(NAMS)在2022年更新的官方聲明中,更進一步肯定荷爾蒙療法的效益,列出三項具體結論:
01.荷爾蒙補充能改善代謝症候群指標,糖尿病發生率下降可達30%。
02.已罹患糖尿病且有更年期症狀者,使用荷爾蒙療法不僅能緩解症狀,還能控制血糖、改善生活品質。
03.荷爾蒙療法的血糖益處僅在持續使用期間有效,停用後效果將消失。
吳佳鴻強調,別再把「更年期變胖」當作自然現象。背後可能是一場無聲的代謝災難正在進行。從現在開始,妳可以選擇忽略,讓身體默默老去;也可以選擇正視,為自己找回健康主控權。
為什麼妳害怕乳癌,卻忽略真正奪走最多女性生命的疾病?吳佳鴻揭露驚人真相
當女性聽到「乳癌」,往往瞬間緊張焦慮;但若提到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體脂過高、腰圍粗,卻常輕描淡寫、一笑置之。然而,這些代謝異常正是女性健康的真正威脅,甚至比乳癌更致命!鴻馨診所院長吳佳鴻醫師最新出版的《別怕荷爾蒙,妳抗衰防病的關鍵》指出,心血管疾病才是女性的「隱形殺手」。
以美國為例,女性因心臟病死亡的人數,是乳癌的6倍!臺灣的數據同樣驚人:2022年每10萬名女性中,有86.1人死於心臟疾病、44.8人死於腦血管疾病、37.3人死於高血壓性疾病。這三項加總,共有168.2人死亡,是女性三大癌症(乳癌、卵巢癌、子宮癌)總和的4.7倍!
更令人警覺的是,這樣的「沉默風險」正悄悄潛伏在更年期女性身上。隨著雌激素驟降,不只脂肪會集中囤積在腰部,血壓、血糖、膽固醇也可能同步失控。此時心血管健康一旦亮紅燈,無論是心肌梗塞或中風,都可能瞬間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不僅危及生命,後遺症如肢體無力、臥床、生活無法自理,更會波及整個家庭。
許多女性並不知道,「雌激素的保護傘」一旦消失,心血管將面臨多重打擊:血管內皮功能變差、發炎指數上升、自律神經失調、胰島素阻抗增加、血脂異常、脂肪集中、血壓飆高……這一連串變化的總和,就是一顆隨時可能引爆的健康炸彈。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心臟醫學會期刊曾於2021年發表共識報告,明確指出荷爾蒙補充療法是更年期女性改善健康與降低心血管風險的重要手段。其中一項關鍵建議是:越早開始使用,益處越明顯,特別是停經10年內、60歲前的女性。
然而,2002年「女性健康促進計畫」(WHI)初步報告公布後,全球媒體大肆渲染荷爾蒙療法的風險,導致許多女性從此對荷爾蒙敬而遠之。即便後續十年的研究追蹤早已證實,對於剛停經、子宮已切除的女性,補充雌激素不僅不會增加風險,還大幅降低整體死亡率與乳癌死亡率,但大眾對於「荷爾蒙等於有害」的誤解,依然根深蒂固。
這種恐懼,還真不是小事。耶魯大學研究團隊分析指出,若根據WHI研究中受益族群的數據推估,光是2002至2011年間,美國就可能因為女性不敢補充荷爾蒙,而額外損失了1.8萬至9萬條生命,主要死因正是心血管疾病。
芬蘭一項30多萬人的資料庫研究也發現,停止使用荷爾蒙的女性,在一年內因心臟病與中風而死亡的風險顯著上升,相較於持續補充的族群,差距驚人。這些原可預防的死亡,正是資訊失衡下的代價。
吳佳鴻提醒:荷爾蒙並非萬靈丹,但對於符合條件的女性,卻可能是扭轉健康命運的重要關鍵。尤其在這個資訊爆炸、焦慮蔓延的時代,女性更需要擁有足夠的知識,與專業醫師理性討論,而非因謠言恐懼而放棄本應屬於自己的健康選擇。
人生不能重來,但健康可以提前守住。對於正處更年期、或即將迎來更年期的女性而言,是時候拋開迷思,認真問自己:妳想怎麼走下去?那張寫著未來健康的劇本,要不要自己重新拿筆主導?
內容來源:《別怕荷爾蒙,妳抗衰防病的關鍵:全面解析更 年期症狀、心血管健康、失智症、骨質疏鬆、 心理健康、乳癌迷思》時報出版授權轉載。
更多信傳媒報導
雕塑史上最高拍賣價《行走的人 I》 將從法國運抵富邦美術館展出
香菜熱潮席捲全台!從泰越印到台灣小吃 「香菜派 vs. 反香菜派」再掀論戰
先有《經濟學人》報導 後有央行與美國財政部聯合聲明 新台幣準備升值了?
其他人也在看

64歲婦誤當胃痛拖延就醫 檢查才知是致命心血管阻塞
文: 潘姿菁(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專科護理師)、簡韶甫(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 一名64歲女性,本身無特殊疾病史,近期主訴上腹部疼痛。先前於消化內科接受相關檢查,但未發現肝膽腸胃方面的異常,因此建議轉介心臟科進一步評估。經核子醫學檢查顯示有心肌缺血情形,隨後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左冠狀動脈存在嚴重阻塞。經施行血管支架置放術後,患者病情穩定並已順利出院。出院後建議規則服藥,並持續回門診追蹤治療。 當我們談到「心臟病」時,許多人腦中浮現的畫面通常是男性:中年男子突發胸痛、大量冒汗、倒地不起。但事實上,心臟病早已不是男性專屬的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女性的頭號殺手,致死率甚至高於乳癌與子宮頸癌。然而,因為女性的心臟病表現常與男性不同,導致許多女性延誤就醫,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女性心肌梗塞:症狀更「隱晦」也更危險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大家都耳熟能詳:突然的胸口壓迫感、像大石頭壓著胸口一樣、劇烈胸痛可能伴隨冒冷汗、呼吸困難。然而,臨床研究發現,女性常出現所謂的「非典型症狀」,導致她們常誤以為只是小毛病。 常見的女性非典型症狀包括:1.上腹痛或消化不良感:以為是胃食道逆
常春月刊 ・ 1 天前
男不能說的秘密 肛門卡杯子 醫看:太扯了
[NOWnews今日新聞]中部一名男子連續三天腹脹、無法排便,疼痛難耐急赴醫院求診。醫師安排X光檢查時意外發現,他的肛門深處竟卡著一個直徑約6公分、高約8公分的陶瓷杯,杯口朝下嵌入腸道,導致部分腸段缺...
今日新聞NOWNEWS ・ 6 小時前
趙露思甩嬰兒肥靠「這招」!醫證實:做法超正確 燃脂效率提升10%
陸劇《許我耀眼》女主角趙露思狠甩嬰兒肥,身材蛻變成為熱議焦點。她透露自己的瘦身秘訣之一,就是晚餐提前在6點前吃完,並以花椰菜和芹菜等高纖蔬菜為主食。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只是明星偏好,更有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其減重效果。 提早吃完晚餐 提升燃脂效率 用餐時間真的會影響體重嗎?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暨成人體重管理林承達醫師說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美國內分泌學會研究發現,晚間用餐者的血糖峰值比傍晚用餐者高出近20%,脂肪燃燒效率則降低約10%;營養學期刊指出,睡前兩小時內進食會讓肥胖風險暴增5倍,顯示提早用餐的減重成效明顯優於晚間用餐。林承達醫師解釋人體代謝在早晨最活躍,順應生理時鐘進食能提升營養消耗率,避免熱量在睡眠時轉為脂肪囤積。若將進食時段控制在早上8點到下午2點之間,不僅全天飢餓感更穩定,夜間脂肪燃燒效率也顯著提升,對代謝健康有正面幫助。 花椰菜低卡高纖 吃得飽又能瘦 為什麼花椰菜成為減重聖品?林承達醫師說明其關鍵在於它的低熱量與高纖維特性,每100公克花椰菜僅含25大卡,卻能提供超過2公克膳食纖維與每日所需維生素C。當纖維在腸道中移動緩慢,就能延長飽足感並穩定血糖,避免飯後血糖波動引發的飢餓感,進
常春月刊 ・ 7 小時前
醫大推「1蔬菜」降血糖血脂、抗癌:我都加在泡麵中
蔬菜有益健康,醫師邱筱宸特別推薦海帶芽,因為它富含膳食纖維、多種礦物質,研究發現,吃白飯時加4克海帶芽者的飯後血糖、胰島素值,都低於沒吃海帶芽的人。另一項研究發現,連吃8週海帶芽點心的人,壞膽固醇(LDL)可降低7.4%。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這種蝦子超毒不新鮮!吃多恐傷腎、骨鬆、血管鈣化 4招選好蝦
美味新鮮的蝦子,大家都愛吃!只是你知道看似肥美飽滿的蝦仁,可能暗藏健康風險。營養師表示,市面上有些肥嫩飽滿的蝦仁,實際上是經過磷酸鹽處理的膨發蝦,長期食用超傷健康。 蝦子泡過磷酸鹽,吃多恐傷腎、
健康2.0 ・ 8 小時前
220萬人注意了! 衛福部開放「終身一次免費篩檢」來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220萬人注意了!為強化B、C型肝炎防治,國健署今年8月1日起全面擴大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B、C型肝炎篩檢年齡範圍,只要是民國75年以前出生至79歲民眾皆可終身接受一次免費篩檢。國健署指出,新措施預估有220萬名青壯年族群可提早接受篩檢。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指出,許多慢性肝炎患者早期無明顯症狀,而透過擴大篩檢能提早發現潛...
匯流新聞網 ・ 1 小時前
有點不敢吃蛋? 營養師曝「5食物」也能補足蛋白質!
芬普尼雞蛋事件影響至今,許多民眾暫時不敢食用雞蛋,擔心蛋白質攝取不足。營養專家指出,日常生活中有多種食物可以替代雞蛋的蛋白質來源,只要均衡攝取不同種類的食物,就能安心補足營養,無須過度擔憂。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空腹血糖210!54歲男靠3招不吃藥降血糖 連血壓血脂也變正常
54歲男上班族員工健檢發現空腹血糖高達210mg/dL,因為自己的爸爸就是因糖尿病引發心肌梗塞過世,決心不靠藥物、力行飲食控制和生活型態改變逆轉三高。他早睡早起、每日散步、控制碳水化合物與油脂攝取等方
健康2.0 ・ 1 天前
吃錯時間比沒吃還慘!保健食品最完整吃法 鈣、鎂、B群別再吃錯
保健品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幫助我們補充營養、增強免疫系統和維持整體健康。然而,很多人是否只是隨意地將各種保健品,如魚油、B 群、鈣片、維他命C 等,一把抓起來,配水咕嚕咕嚕吞下?小心這樣吃
健康2.0 ・ 8 小時前
他耳朵「1處冒焦黑斑點」!檢查竟罹大腸癌 醫嘆:第三期了
耳朵異狀也可能透露大腸健康!中醫師吳宏乾分享,他曾在義診時遇到一名患者,因長期失眠前來求診,發現對方耳廓附近出現「焦黑色斑點」,且有腹瀉、排便帶血等狀況,推斷可能是大腸出問題,患者趕緊到醫院做檢查,發現患「第三期大腸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不吃甜就安全?營養師點名「常吃這幾樣」血糖飆更快 餐後立刻吃水果也不OK
很多人以為只要不吃甜食,血糖就能穩,但其實要控糖不踩雷,營養師高敏敏指出,先了解「GI值、GL值」這兩個關鍵指標,才能吃得安心又聰明! GI值vs GL值 .GI值(升糖指數):是指食物吃下去後,讓血糖上升的「速度」。像一碗白飯GI值高,吃完血糖會快速升高.GL值(升糖負荷):則是指一整份餐對血糖的「影響程度」。如果同樣是一碗飯,加上蔬菜與蛋白質,GL值就會下降,因為整體升糖速度被平衡了 日常這樣吃 有效控醣 .主食選全穀類燕麥、糙米、全麥麵包、玉米、地瓜等食物,富含膳食纖維,能減緩醣類吸收速度,幫助血糖平穩不會突然飆升.蛋白質優先選擇豆製品豆腐、黃豆、黑豆、毛豆都是優質植物蛋白來源,含有植化素與膳食纖維,能幫助控制血糖,還能增加胰島素敏感度,讓身體更有效率地利用能量.蔬菜澱粉1:1餐盤中蔬菜量應與主食量相當,可增加飽足,並延緩血糖上升;特別是香菇也是蔬菜.水果餐間吃兩餐之間吃水果,可減少血糖起伏,若餐後立刻吃,容易造成血糖高低不穩.增加整餐豐富度每餐有蛋白質、蔬菜與全穀類,就能有效降低整體GL值,控糖更輕鬆 這些食物要少吃 幫助穩住血糖 若平常不小心攝取到高風險食物,也會讓血糖一下子
常春月刊 ・ 1 天前
醫療突破!三指爸迎來十指健康女兒 北醫阻斷「龍蝦爪畸形」罕病基因
出生時只有3根手指、走過50多次手術的李先生,從未想過有一天能抱著一個「10根手指」的孩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今(20日)分享,團隊成功阻斷導致「龍蝦爪畸形」的TP63罕病基因,協助李先生與妻子誕下健康女嬰,成功終結「新生突變」(de novo mutation)的遺傳傳遞。
自由時報 ・ 3 小時前
60歲男沒有胸悶痛!起床「1症狀」急就醫 竟是心梗
提及心肌梗塞,一般會想到胸悶痛、頭暈、肩頸疼痛、呼吸急促等症狀,但醫師劉中平表示,一名60歲男子長期高血壓,某天因起床嘔吐數次,上午9時就趕緊就醫,檢查發現,男子的心臟已受損,已是急性心梗,因此緊急改送急診治療。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耳朵有「焦黑斑點」竟是大腸癌! 醫嘆:第三期了
耳朵上的異常可能是身體疾病的警訊!中醫師吳宏乾分享一則驚人病例,他在義診時遇到一名因長期失眠求診的患者,檢查時發現對方耳廓出現「焦黑色斑點」,加上患者有腹瀉、排便帶血等症狀,研判可能是大腸出問題。經進一步檢查後,證實患者已罹患第三期大腸癌,所幸及時發現得以治療。
中天新聞網 ・ 6 小時前
吃早餐配咖啡竟缺鐵?46歲吳辰君想捐血因「缺鐵」被打槍 再等2個月
早餐總是喝咖啡竟會造成缺鐵?90年代影壇女神吳辰君日前在臉書發文指出,想要捐血卻被打槍,原來是捐血站人員說她缺鐵造成無法捐血,因為她說早餐都是配著咖啡一起吃,護理人員認為可能是咖啡影響鐵質吸收,提醒她
健康2.0 ・ 8 小時前
女星驚見甲狀腺結節!3營養素護甲狀腺 2飲食法助防癌
51歲台語歌手楊慧絜半年前做全身健康檢查時,赫然發現有3顆甲狀腺結節,讓她擔心影響嗓音。哪些飲食會影響甲狀腺功能?營養師黃淑惠提醒,甲狀腺亢進患者要控制碘的攝取,而維生素D、硒、鋅是保護甲狀腺的重要元
健康2.0 ・ 1 天前
它是超級堅果!補腦、降血壓血脂、防糖尿病 還能抗癌
堅果有益健康,核桃更是首選。營養師薛曉晶表示,最新的臨床研究與大型觀察研究顯示,核桃的健康益處極多,不只能降血脂血壓、護心血管、降低慢性發炎、調節腸道益菌生態、降低失智風險,還能預防糖尿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 小時前
小雪禁忌一次看!命理師:「4生肖」小病痛纏身 冬進補「3類人」注意
今年11月22日(農曆十月初三)迎接二十四節氣的小雪,命理老師楊登嵙提醒生肖屬鼠、蛇、猴、狗者這半個月要注意健康,小病小痛頻繁,忌吃濕熱的食物,容易過度勞累而引起神經緊張,失眠多夢的毛病,但只要多些時間放鬆休息,終究問題不大;另提供小雪食衣住行育樂開運養生與禁忌,供民眾參考。(賴俊佑)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6 小時前
每日狂灌十多罐啤酒 52歲老闆失智影響公司營運!
一名52歲林姓企業老闆因長期應酬頻繁,每天習慣性喝下十多罐啤酒或半瓶威士忌,甚至依賴酒精助眠,導致記憶力明顯受損,工作判斷力下降,連帶影響公司經營。就醫檢查後發現他罹患「酒精性失智症」,醫師指出長期飲酒不僅會傷肝,更會直接損害腦部功能。
中天新聞網 ・ 3 小時前
失控的甲狀腺亢進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醫師教你如何控制甲狀腺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甲狀腺亢進起因於甲狀腺分泌過多賀爾蒙,使身體代謝速度過快,進而出現心悸、手抖、怕熱、出汗多、體重下降但食慾旺盛、月經不規則、頸部腫大或突眼等症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佳潔表示,若未即時治療,嚴重者可能引發「甲狀腺風暴」,導致高燒、心律不整甚至休克,為急重症狀況。 造成甲狀腺亢進 自體免疫疾病是最常見原因 吳佳潔醫師指出,甲狀腺位於頸部前方,是一個形狀如蝴蝶的小腺體,負責調節全身的能量代謝與體溫。造成甲狀腺亢進的原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自體免疫性疾病如葛瑞夫茲氏症(Graves’ disease),即身體的免疫系統誤將甲狀腺當作外敵而持續刺激它分泌賀爾蒙。其他原因包括甲狀腺結節或腺瘤過度活躍、甲狀腺發炎導致賀爾蒙短暫釋放、攝取過多含碘食物或服用含碘藥物。 初期以藥物治療為主 視情況需手術或補充賀爾蒙 甲狀腺亢進的治療主要目標是讓賀爾蒙分泌恢復平衡,並減少對身體的過度刺激。吳佳潔醫師提到,初期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透過抑制賀爾蒙製造的藥物來控制病情,必要時可合併心臟用藥以減輕心悸與手抖等不適。治療期間需定期抽血檢查甲狀腺及肝功能,確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