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藥物治療加入臨床選項 醫親曝小細胞肺癌治療未來走向
【健康醫療網/記者周辰瑞報導】小細胞肺癌屬於肺癌的一種,臨床上要確診必須透過切片檢查。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楊志新院長表示,診斷流程通常是先透過影像檢查可疑的病灶,再進行切片,確認其屬於小細胞或非小細胞類型。確診後,患者會再進一步接受更詳細的檢查,以評估是否有轉移。
若懷疑有轉移跡象,必要時也需切片確認,才能完成病程分期。正式分類依然是第1至第4期,但在治療上,臨床常將小細胞肺癌分為「侷限期」與「擴散期」,以利選擇治療策略。
侷限期與擴散期差異 治療方式不相同
侷限期小細胞肺癌指的是病灶侷限於胸腔內,且可透過手術或放射線完整涵蓋的範圍。楊志新院長指出,這類患者治療目標是追求根治,治療方式通常是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不過,若病灶已擴散至胸腔外,或範圍過廣無法以放射線完全覆蓋,則歸類為擴散期,治療以全身化學治療為主,預後相對不佳。
小細胞肺癌缺有效標靶藥物 傳統治療選擇有限
楊志新院長提到,在過去3、40年間,侷限期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式未有重大突破,目前主要還是依靠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與非小細胞肺癌相比,小細胞肺癌缺乏有效的標靶治療藥物,因此治療選擇有限。
侷限期患者同時接受化療、放射線治療後,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能長期存活,然而擴散期患者的治療效果仍然有限,疾病進展與死亡風險高。
免疫藥物引入 增添治療新選項
近年來,免疫藥物治療在小細胞肺癌領域開始展現希望。楊志新院長解釋,單純將免疫藥物單獨使用,治療效果有限,但近期臨床研究觀察到,免疫藥物與化療合併的策略,對病人存活情況可能有正面影響。特別是小細胞肺癌在擴散期階段,免疫藥物治療結合化療也成為一個治療選項。針對無腦部或脊髓轉移的擴散期小細胞肺癌,健保署也在今年初給付第二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化放療加免疫藥物 侷限期小細胞肺癌治療新標準
針對較為早期的侷限期小細胞肺癌,楊志新院長舉一項納入700多位病人的大型臨床試驗為例,結果顯示在完成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後,若再持續2年免疫藥物治療,臨床研究觀察到部分患者的治療情形有改善,但仍需個別評估。目前醫學界已將「同步化放療後加上兩年免疫藥物輔助治療」視為侷限期小細胞肺癌的新治療流程。在該臨床研究中觀察增加免疫藥物治療並不會額外增加嚴重副作用,須特別留意與衛教因放射治療引起或因免疫藥物引起之肺炎的發生與處置。
化療與放療常見副作用 預防腦轉移是關鍵
楊志新院長表示,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常見包括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骨髓抑制導致白血球低下與感染風險增加,部份藥物也可能影響腎臟或神經系統。
放射線治療則會對照射範圍產生副作用,例如食道炎、吞嚥困難、皮膚炎,以及放射性肺炎,長期甚至可能引起肺部纖維化。雖然副作用存在,但透過嚴謹的治療規劃與支持性照護,部分副作用可透過支持性照護緩解,實際仍需依個人狀況調整。
小細胞肺癌的特點之一是容易轉移至腦部。即使治療後影像顯示腦部無病灶,楊志新院長仍建議患者接受「預防性腦部放射治療」,以降低腦轉移的風險。這項治療在肺癌領域極具特殊性,這在醫界被視為降低腦轉移風險的一種方式,不過是否適合還需醫師評估。
針對侷限期小細胞肺癌 完整治療規劃
對於侷限期小細胞肺癌,楊志新院長認為,目前可考慮的治療策略是:同步接受化療與放射線療法,必要時進行腦部預防性放療,隨後再配合免疫藥物治療,通常療程包括化療與放射線療法,以及後續的免疫治療。實際的療程長度依醫師評估而定。
儘管化療與放射線療法的副作用會帶來不便,楊志新院長表示,這是目前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式之一,對於延緩病情惡化有一定幫助,若未積極治療,病程可能進展較快。經由規劃完整的治療,臨床上觀察到部份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形有所改善。隨著研究結果問世,醫界在小細胞肺癌治療上獲得更多資訊,有助於未來治療策略的發展。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652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其他人也在看

「心梗猝死」三分之二有前兆!胸悶、氣喘、左肩酸麻…心臟權威李源德:危急時刻這樣自救,5件事善待心臟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死因前段班,被稱為「無聲殺手」。但世界級心臟權威、亞洲首例心臟移植成功主刀醫師──李源德教授指出,心肌梗塞並非完全無跡可循,三分之二猝死患者在倒下前都有警訊。只要及早察覺症狀、迅速就醫,就能保住生命、保住心臟功能。
幸福熟齡 ・ 5 小時前
這處短=壽命也短了!研究:增1.54倍心梗、54%糖尿病風險
同樣的年紀,有人看來衰老,有人看來凍齡。醫師黃軒表示,除了基因外,研究發現,這與體內一段微小卻致命的DNA結尾「端粒」密切相關,每次細胞分裂,它就被磨掉一點點,磨光時,細胞即死亡。有研究指出,端粒短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失智症、骨質疏鬆的機率都顯著升高,例如端粒短者冠心病的風險上升1.54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45%。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即溶咖啡超傷眼! 研究:黃斑部病變暴增7倍
一項國際大型研究顯示,長期飲用價格較低的即溶咖啡可能與乾性黃斑部病變風險大幅上升有關,風險提高近七倍。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提醒,黃斑部病變是銀髮族視力退化的重要原因,民眾選擇咖啡種類時應提高警覺。
中天新聞網 ・ 7 小時前
你一定喝過!權威研究揭「這無糖飲料」很危險:糖尿病風險狂增129%
健康風氣盛行,許多台灣人買手搖杯都選擇3分糖或無糖,或是買無糖汽水,喝起來比較沒負擔,但真的健康嗎?專家指出,其實很多號稱無糖的飲料都含有人工甜味劑,最新研究更表明,喝這種無糖飲料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暴增129%,讓網友嚇壞!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64歲影后愛1運動:45分鐘就能增肌肉、心肺力!超多醫師都推薦
64歲香港女星毛舜筠外表凍齡,被許多人稱讚年輕不老。日前她上節目分享自己「防老祕訣」,認為生活習慣最重要,除了攝取對身體有益的健康食物外,肌力運動更是關鍵。 毛舜筠養生祕訣 毛舜筠說,從以前就
健康2.0 ・ 14 小時前
43歲女乖乖回診 「1事」釀肝昏迷病逝!醫怒:決心宣戰
一名43歲心臟衰竭的女子,在接受醫療後,病況好轉,之後卻只吃直銷公司的健康食品、未繼續服藥,某日緊急掛急診,即使經過緊急治療,最後仍因肝昏迷死亡。收治患者的心臟科醫師劉中平表示,女子的早逝讓他非常難過,決定要向非法藥物宣戰,盼患者勿聽信邪門歪道藥品的推銷手段。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2 小時前
台灣洗腎率全球第一!名醫揭「健康食品陷阱」 政府管理缺位、廠商良心才是關鍵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台灣洗腎率居世界第一,慢性腎臟病健保支出高達592億元,洗腎人口突破10萬人。前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指出,市面上標榜「護腎」、「保肝」、「降三高」的保健食品多為行銷話術,過度依賴恐延誤治療並增加腎臟負擔。專家建議選擇有信譽品牌、逐批檢驗、確認成分與劑量,並以均衡飲食、運動與定期檢查為健康核心,避免保健食品成為慢性病惡化的推手。台灣洗腎率高居世界第一,根據健保署 2023 年統計,慢性腎臟病健保支出高達 592 億元,位居十大疾病醫療費用之首,全國洗腎人口更突破 10 萬人。這不僅是公共衛生的警訊,也反映出台灣飲食與健康意識背後的矛盾。前衛生署副署長、台大醫學系名醫李龍騰近日在節目直言:「全世界沒有健康食品,只有商業操作。」這番話點出了一個長年被忽視的事實——許多標榜「護腎」、「保肝」、「降三高」的產品,背後更多是行銷話術,而非實證醫學。過度依賴保健食品的風險許多民眾誤以為只要吃了保健食品,就能「抵銷」三餐外食、運動不足、飲水量低等生活習慣問題,甚至在慢性病早期忽略就醫檢查,錯過治療時機。更嚴重的是,部分來路不明、成分不明確的保健食品,可能含有過量礦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 10 小時前
健保補充保費改革惹議 陳時中喊「2萬元太多」:恐衝擊小資族
衛福部長石崇良原規畫推動補充保費3方向改革,首先是導入結算制,利息、股利、租金1年分別超過2萬元就得繳補充保費,防堵拆單;獎金部分,起徵點從薪資4倍以上,改為最低薪資4倍以上,讓高收入者的繳費門檻與最低薪者打平;單筆扣繳上限,則從1000萬調至5000萬,讓股息上億的...
CTWANT ・ 1 天前

居家常見4物是「沉默殺手」 醫師示警:務必遠離
美國長壽醫師凱迪近日在社群平台TikTok發布警示影片,指出多數人在家中與「沉默殺手」朝夕相處卻渾然不覺。從人體荷爾蒙濃度、睡眠品質及長期保健角度來看,香氛蠟燭、空氣清新劑、微波袋裝爆米花、夜燈等4種常見居家物品應立即遠離,以免危害健康。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最近感冒人變多?喉嚨癢、咳不停、酸倦…醫曝「真正禍首」:6招防病毒入侵,做1事就「贏一半」
入秋氣溫明顯轉涼,許多人喉嚨癢、咳不停、整個人酸痛倦怠。劉博仁醫師在門診觀察指出,這些症狀正是呼吸道病毒活躍的徵兆。劉博仁提醒,秋冬是流感、COVID-19、腸病毒蠢蠢欲動的季節,特別是在人多密閉的空間,病毒傳播力最強。他提出6個保護自己的簡單方法,也呼籲符合資格的人可以考慮接種流感疫苗,給身體多一層保護。
幸福熟齡 ・ 1 天前又爆芬普尼雞蛋 毒物科醫師:大量誤食恐傷肝腎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9日電)市售雞蛋再爆農藥殘留芬普尼超標,食藥署提醒彰化縣等10縣市民眾停止使用問題雞蛋;毒物科醫師表示,大量誤食可能傷肝腎、危害中樞神經系統,少量累積需數年天天食用才傷身。
中央社 ・ 2 小時前
走路vs跑步,哪個更延年益壽?醫師給出意外答案:關鍵在「時間與方式」
日常運動中最常見的走路與跑步,到底哪一種對心血管更好、更能延長壽命?不少人直覺認為「跑步強度高,效果一定比較好」,但研究結果顯示,兩者各有優勢,只要方式正確,都能帶來長壽效益。
姊妹淘 ・ 1 天前
百香果被封「甩油神器」 抗發炎降血壓...還能美白
百香果因其酸甜可口的風味被譽為「果汁之王」,不僅美味還富含營養。營養師高敏敏表示,百香果是高維生素C和高纖維的「甩油神器」,具有多項健康益處,但糖尿病患者及腎病患者需特別注意食用量,以免影響健康。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每天喝牛奶還是缺鈣?骨科醫曝「4大補鈣關鍵」 很多人都做錯
「我每天都有喝牛奶,為什麼骨密度還是偏低?」板橋亞東醫院骨科陳鈺泓主治醫師指出,這句話,是在門診裡最常聽到的補鈣困惑之一。其實,鈣質攝取「量」重要,但「吸收率」才是關鍵,若補錯時間、吃錯東西、甚至搭配錯誤,辛苦補的鈣就這樣白白流掉,骨本一樣存不起來。 鈣這樣補才有效 4吃法強化鈣吸收 對此,陳鈺泓整理出補鈣4大關鍵+實用飲食建議,讓你吃得對、吸收得好,才能真正在日常中預防骨質疏鬆! 1、分次攝取,吸收才不打折腸道一次能吸收的鈣有限,建議將鈣質分早、中、晚三餐補充,不僅吸收率更高,也較不會造成身體負擔。.實例建議:早餐豆漿+午餐海帶湯+晚餐芝麻醬拌青菜,就比一次喝兩杯牛奶更有效。.推薦豆製品類:吸收穩定、植物蛋白豐富.推薦食物:傳統豆腐、豆干、毛豆豆製品含鈣又富含蛋白質,是植物性飲食者補鈣的好選擇,建議與其他來源搭配更佳。 2、避開高草酸、高植酸食物高纖蔬菜(如菠菜)與未處理的穀豆類,含有草酸與植酸,容易與鈣結合形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建議補鈣時段盡量避開燕麥片、糙米、菠菜沙拉等高植酸類食物,可以隔一餐再吃。.推薦魚乾海藻類:高鈣密度、小體積高效吸收.推薦食物:小魚乾、海帶、紫菜富含天然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早餐吃得晚「死亡風險竟上升8%至11%」! 最佳進食時間曝光
醫學研究指出,早餐進食時間可能影響健康與壽命!根據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Medicine》期刊的研究發現,太晚吃早餐的人不僅身心健康容易隨年齡惡化,死亡風險也可能隨之增加。
姊妹淘 ・ 1 天前
不只看不清!白內障恐害健忘、反應慢 醫揭「4大關鍵原因」完全沒料到
你有沒有發現家中長輩除了視力變差,記性和反應也不如從前?或許你會認為這只是正常老化現象,但個驚人的發現:白內障不只影響視力,更可能悄悄偷走你的認知能力!眼科粘靖旻院長警告,白內障會間接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力和思考能力。 白內障如何偷走你的聰明才智? 1、視覺輸入減少,大腦活動跟著萎縮:當白內障讓你的世界變得模糊不清,大腦接收到的視覺信息大幅減少,就像一台電腦缺少了重要的輸入資料,大腦的視覺皮質區域會因為缺乏刺激而逐漸萎縮。研究發現,視力受損的長者,其大腦灰質密度明顯低於視力正常的同齡人。這就像肌肉不運動會萎縮一樣,大腦缺乏視覺刺激也會「生鏽」! 2、認知負荷過重,腦力資源被大量消耗:想像一下,當你努力想要看清楚模糊的文字或辨認人臉時,大腦必須花費比正常情況多好幾倍的精力!這種過度的認知負荷會消耗大腦寶貴的處理資源,原本可以用來思考、記憶和解決問題的腦力,全部被「看清楚東西」這件事佔用了。長期下來,用於高階認知功能的腦力資源越來越少,自然會出現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緩等問題。 3、社交隔離加速認知衰退:白內障讓許多長者因為看不清楚而減少外出,避免社交活動!無法清楚看見朋友
常春月刊 ・ 12 小時前
全台350萬人受關節炎所苦 骨科名醫教你4招 膝關節逆齡!
生活中膝蓋痠痛問題困擾許多人,衛福部統計,台灣約有350萬人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約15%。而且不只高年級生會有膝蓋疼痛的問題,許多人的膝蓋可能比實際年齡還要老。 那到底該如何保養膝蓋呢?台中
健康2.0 ・ 1 天前
2歲童「血輪眼、麵龜手」 竟是猝死風險急症上身!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家長注意!一名2歲男童連續多日反覆發燒,母親還發現他的手腳腫得像麵龜、雙眼布滿血絲、嘴唇乾裂發紅,脾氣開始煩躁不安,診所醫師察覺狀況有異,建議盡快送急診檢查,經兒科醫師仔細觀察與詢問病史,研判是有猝死風險的急症「川崎病」惹禍,所幸及時藥物治療後狀況大幅好轉。 收治病人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心臟科主治醫師邱俊諫表示,男...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國中開始長胸!30歲男竟有B罩杯 苦喊:當兵時超崩潰
台中30歲張先生從國中青春期開始,胸部就不斷長大且越來越像女性胸部,一度大到有B罩杯的尺寸。經過多年的困擾與自卑後,他終於尋求醫療協助,被診斷為「男性女乳症」,透過微創手術成功恢復男性胸型,解決了長年的心理陰影。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