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猝死」三分之二有前兆!胸悶、氣喘、左肩酸麻…心臟權威李源德:危急時刻這樣自救,5件事善待心臟
心臟病長年位居國人死因前段班,被稱為「無聲殺手」。但世界級心臟權威、亞洲首例心臟移植成功主刀醫師──李源德教授指出,心肌梗塞並非完全無跡可循,三分之二猝死患者在倒下前都有警訊。只要及早察覺症狀、迅速就醫,就能保住生命、保住心臟功能。
心肌梗塞是怎麼發生的?
李源德解釋,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的一種急性表現。
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習慣不佳或疾病控制不良,心臟血管內壁會逐漸增厚、鈣化並失去彈性,導致血液流通受阻。
若血管內的「斑塊」突然破裂,血小板會大量聚集,形成血栓,使血流中斷,造成心肌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心肌梗塞」。
他指出:「心梗最危險的不只是血管阻塞,而是缺氧區域可能引發嚴重心律不整,導致猝死。」
冠狀動脈疾病主要分為3類:心肌梗塞、心絞痛與猝死,三者互相關聯,都是需高度警覺的心臟警訊。
血管痙攣與生活壓力——隱藏的殺手
此外,血管硬化外也會造成「血管痙攣」,成為進一步誘發心肌梗塞的重要原因。
李源德指出,情緒緊張、抽菸、焦慮等刺激,都可能使血管急劇收縮,暫時導致血流中斷。
他提醒:「同一個病人,在不同時間、不同情況下,會有不一樣的收縮情形,不應該讓我們的血管有那種急劇的收縮。」
因此,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焦慮與戒菸,是日常最基本的預防措施。
「有些人越緊張越抽菸,結果反而誘發心絞痛。」李源德語重心長地提醒。
抽菸與高危險群:年輕化的心臟病
傳統上,冠心病多見於年長者,但近年歐美與台灣皆觀察到「年輕化」與「女性化」趨勢。
李源德分析,年輕族群因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抽菸或肥胖等問題,導致血管硬化提前發生。
女性則在更年期後,少了女性荷爾蒙的保護,動脈硬化進展速度為男性的2倍。
「此外,現代女性面臨家庭與職場雙重壓力、以及肥胖問題,有些人會用抽菸來抑制食慾,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他提出案例示警,曾有病人因為焦慮一直抽菸,「一支接一支抽,結果抽到急性心肌梗塞就休克,短短幾個小時就走了!」顯見抽菸對健康造成的危害,而女性抽菸人口上升,更是值得警覺的公共衛生議題。
警訊:心臟在「提前示警」
「有人說『猝死』沒有徵兆,事實上猝死的病人,在事情發生前,三分之二是有徵兆的!」李源德說,常見警訊包括走路或爬樓梯時出現胸悶、氣喘、左肩或左臂痠麻,甚至疼痛放射至下巴或上腹部。
若胸悶時間短、能在幾分鐘內自行緩解,多半屬於「心絞痛」。
他建議,遇到胸悶時先嘗試「深呼吸、放慢動作」,藉由降低血壓與心跳,減少心臟負擔。
「但只要疼痛持續超過20分鐘,就要懷疑是否已轉為心肌梗塞,或是大動脈剝離、心包膜發炎或其他的心肌病。」
此外,若胸悶伴隨冒冷汗、臉色蒼白,或有家族心臟病史者,務必儘快就醫檢查。
「血親如爸爸媽媽、兄弟姊妹、甚至伯伯叔叔,假使有心臟病、猝死病史,或曾經做過支架、繞道手術,甚至是家族性的高脂血,都應該注意是否有先天性的血管異常。」
李源德建議,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特別是中年以後,更應定期做心電圖與冠狀動脈篩檢,來確認自己是否為高危險族群。
心梗第1時間「勿慌張」,黃金90分鐘搶救關鍵
至於當家人或身邊有人出現急性胸痛、冒汗、呼吸困難時,如何應變?
李源德明確指出:「第一件事,不要慌張。」慌亂會讓交感神經亢奮,使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反而加重病情。
此時應讓患者平躺或坐下,保持鎮定與深呼吸,減少心臟負擔。若手邊有「亞硝酸甘油舌下片」,可讓患者含服一片,幫助血管擴張。
但最重要的是——立刻撥打119。
「不要自行開車送醫,因為救護車上有專業急救設備與人員。」
依照健保規定,病患抵達急診後10分鐘內需完成心電圖檢查,確認是否為心肌梗塞;若確診,醫療團隊會於90分鐘內完成導管擴張與支架置放手術,以恢復血流。
李源德強調:「血管堵塞越久,心肌損傷越多,恢復也越需要時間,所以越快越好。」
他補充,即使超過90分鐘,只要心臟功能尚未完全喪失,仍有機會透過導管手術挽救,「重點是不要拖延。」
他也提醒,有些人可能會用抗血小板藥物來應急,但藥效發揮至少要30分鐘至1小時,不如到醫院由專業醫護來處置更安全。
尤其坊間流傳心梗發作時「大力咳嗽、搥胸、拍打手臂內側」,或是在人中、鼻孔擦綠油精刺激打噴嚏,其實都無法有效改善,還不如讓病人自己做個深呼吸,讓心跳減慢、血壓降低,降低心肌所需的氧氣。
心臟病防線:從生活開始
「我的經驗是,病人急性心梗後那段時間最聽話,但過了1年、半年後就恢復他原有的生活習慣,所以病人一定要有自覺去改變。」
好比高血壓的病人要避免吃得太鹹,1克食鹽約1個拇指的量,一天勿超過6克。
而血脂異常則要積極控制,簡單說就是「好吃的東西少吃」。
冠心病的預防跟治療守則:
● 戒菸、控制三高與肥胖:這是防止動脈硬化的基本三守則。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以上,有助提升血液循環。
● 管理壓力與情緒:保持心情平穩,避免暴怒與過度焦慮。
● 健康飲食:少鹽、少油、少糖、少精緻澱粉,多新鮮蔬果,減少反式脂肪攝取。
● 定期健康檢查:特別是家族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應每年檢查血脂與心臟功能。
「我最擔心的,是病人自以為沒症狀就不吃藥!」李源德說心梗再度發作的機率很高,因此仍須服藥控制、建立良好生活形態、定期觀測血壓、心跳。
今年86歲的他以自己為例,每天約步行6000~8000步,假日爬郊山訓練肺部跟心臟,至今血壓(收縮壓)控制在110~120 mmHg,心跳則維持每分鐘50~60下。
「心臟是自己的東西,怎麼好好善待心臟,是你延年長壽很重要的因素。」
李源德表示,別給心臟太大不合理的負擔,這包括情緒的反應、生活的習慣、以及危險因子等,「你都應該把它消除減輕,減輕心臟本身的負擔。」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百大醫言堂》由慈月基金會及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聯合出品,目的是傳遞最正確、最實用、最先進的疾病相關資訊。每集將會邀請一位不同領域的權威醫師,親自到現場分享,為國人的健康把關。這不僅是一個節目,更是您了解健康、掌握未來的平台。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吃爆豆腐、雞胸肉,為何還會「肌少症」?醫揪台灣人1習慣釀「蛋白赤字」:身體沒吸收,腎臟快累死
他50歲勞保一次領爽花光「還能工作有後路」…被資遣才驚覺4大國家補助全沒了:代價遠超過想像
繳完房貸終於自由了?別急著塗銷!詐騙集團專挑「乾淨房」下手,留著抵押權反成最聰明防詐保護罩
其他人也在看

聽「股利新招」健保可收480億 石崇良眼都亮了:晚上好睡了!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拋出要改革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大刀砍向存股族、定存族以及房東們,引發480萬人反彈,政策緊急喊卡,但面臨明年健保財務缺口將高達千億元,仍吐心聲「讓我睡不著」。國民立委賴士葆今(13)日質詢時建議,只需拿掉現行補充保費1000萬的課徵上限,得罪有錢人,就有480億入袋,追問石崇良敢不敢?石崇良...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陳文茜罹癌第4期停止免疫療法 癱地大喊「自行宣告康復」
即時中心/廖予瑄報導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2024)年發文透露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且擴散至多個器官,正透過免疫治療、光子刀等方式治療。今(13)日她在臉書發文「自行宣告康復」,直指自己2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其他就豁出去了。」
民視 ・ 1 天前
他「做2事」治好脂肪肝、高血糖!還甩肉6公斤、降體脂肪
胰臟癌向來被稱為「癌王」,死亡率極高。醫師林相宏表示,一名50歲男子健檢時發現胰臟長出0.5公分的腫瘤,讓他決心改變生活方式,不再熬夜,並規律運動,之後回診時體重減少6公斤,體脂肪減少8%,脂肪肝和糖尿病前期等都好了。男子更直呼,「現在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陳文茜停止免疫療法 攤地喊「我自行宣告康復!」友痛哭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年底確診罹患黑色素腫瘤,歷經多月治療後,她今(13)日在臉書發表《自行宣告康復》一文,以幽默卻堅定的筆調,寫下自己面對疾病的心境轉折。她表示,兩個月前已自行決定停止免疫療法,並笑說「自行宣告和癌細胞說再見」。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少吃還是胖!壓力大易發福 營養師推「4類食物」:代謝更順暢
壓力大容易讓人發胖!營養師高敏敏提到,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壓力時,會讓人更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不只使體重增加,也會影響睡眠、情緒與代謝,建議多攝取富含「辣椒素、鎂、色胺酸、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於提升腦內啡、多巴胺,使腦袋裡的快樂荷爾蒙變多,代謝也會跟著變順暢。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0 小時前
250萬人福音!研究證實「1蔬菜」有效控血糖:不是苦瓜
台灣糖尿病患人數已超過250萬,營養師楊斯涵表示,動物研究顯示,秋葵萃取物能改善高血糖,被餵以高脂飲食致肥胖型代謝異常的小鼠,在使用秋葵萃取物後,其血糖數值降低,且胰島素阻抗問題獲得改善。人體實驗則顯示,吃秋葵有助於穩定血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40歲男大便「灰白色」一驗驚見癌症已擴散!醫:糞便見5顏色注意
40多歲男子長年以藥物控制膽結石,出現腹痛、糞便灰白、眼白發黃就醫,確診為「壺腹瘤」。醫師陳榮堅提醒,大便顏色異常是重要警訊,若糞便呈灰白、黑、青、黃或紅色,都可能與膽結石、腫瘤或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相關,應及早就醫檢查。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血糖都降不下來?原來你吃的「鹹食」比甜食可怕!6大隱藏糖陷阱
你以為不吃甜食就能穩血糖嗎?一位糖尿病患者三年來「滴糖不沾」,血糖卻一直很失控。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深入追問,才發現患者血糖不穩的真正兇手竟然是日常中常吃的「鹹零食」。營養師提醒,許多看似無害的食品,
健康2.0 ・ 1 天前
薑黃素增強免疫力卻非人人適合!「3類人」食用恐反傷身
星馬餐廳推出薑黃飯作為特色主食,讓消費者在品嚐異國風味的同時,也能獲得薑黃素的健康效益。專家表示,薑黃有增強免疫力、改善手腳冰冷等多種功效,但孕婦、膽石患者及腎臟功能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造成身體負擔。營養師建議,民眾在食用薑黃前應清楚了解自己的目的,並遵循每日建議劑量,切勿盲目跟風或過量攝取,以免適得其反,反而傷害健康!
TVBS新聞網 ・ 1 小時前
走路姿勢錯害全身!醫示警:步態變慢恐是「這疾病」前兆 勿輕忽!
近年的研究發現,步態不穩或步速變慢,不僅是肌力退化的表現,也可能是失智症的早期警訊。大型追蹤研究顯示,步速減慢、步伐變得不規律,與日後失智風險上升有關。特別是在「邊走路邊做事」的情況,如一邊走一邊聊天或心算時,如果容易出現步態混亂或明顯變慢,代表大腦在處理雙重任務時負荷變大,可能反映額葉或是基底核功能的提早衰退。
TVBS新聞網 ・ 1 小時前
每天1杯優酪乳穩定血糖、燃燒脂肪!權威醫推薦2種優酪乳
每天一杯發酵乳製品,正悄悄改寫著人體代謝程式碼。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指出,優酪乳不只是幫助排便、減少脹氣,更能從根本調整腸道菌相,影響脂肪燃燒、血糖穩定及體內發炎程度。當我們
健康2.0 ・ 17 小時前

不只太油!「這些食物」也害膽固醇狂飆 上班族很常吃
營養師李婉萍提醒,愛吃甜食、小吃與精緻澱粉的人容易讓壞膽固醇升高、堆積成脂肪。她建議以高纖澱粉取代精緻澱粉、多補膳食纖維、選擇優質蛋白與植物油,並搭配維生素D、E等營養素,有助改善膽固醇、維持健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這件事比吃炸雞老得更快!抗老每天只做4件事 打造身體防鏽力
許多人一聽到「抗氧化」就想到保健食品,但醫師提醒,真正的抗氧化從來不只是吃對東西,而是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何預防身體提早生鏽?以下醫師教你真正抗氧化保養。 在保健意識日益高漲的今日,「抗氧化」
健康2.0 ・ 17 小時前
營養不輸花椰菜!一顆「蔬菜之皇」竟能幫肝解毒、降膽固醇、抗發炎
天氣愈來愈熱,你的肝也該好好照顧一下了!春天靠十字花科蔬菜為肝臟解毒提供支持,進入初夏,就換成專門養肝的食材上場。有「蔬菜之皇」美名的洋薊就是最佳選擇之一,不只幫助肝臟解毒,還能在炎熱的夏季裡給身體多
健康2.0 ・ 6 天前
50歲男查出腫瘤卻更健康!只因決心做「這改變」
生活中心/尤乃妍報導健檢查出的一點不完美,才是完美的健檢。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胰臟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50歲男子因為家族史前往接受胰臟癌篩檢,透過胰臟內視鏡超音波被診斷了早期的胰臟神經內分泌瘤,雖然只是0.5公分的低惡性度腫瘤,但因為這顆腫瘤,改變了這名男子所有的人生觀。
民視健康長照網 ・ 9 小時前
學校打流感疫苗前1天才揭曉廠牌惹怨 石崇良:家長的堅持不必要!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流感疫情少見提早報到,出現一波「秋季流感」現象,且疾管署預估最快11月底,流感就會二度增溫,卻傳出有家長抱怨小孩子在學校接種流感疫苗,校方卻在打疫苗前一天下午才告知疫苗廠牌,根本沒時間了解及選擇。衛福部長石崇良今(13)日公開發話,強調如果孩子過去沒有特殊不良反應,家長不太需要堅持要打特定廠牌的疫苗,所有疫苗效果...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下班經濟學】不吃藥快速搞定自律神經!名醫曝:吃一物快速緩解!
不吃藥又能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的方法是什麼呢?今天邀請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臨床專家郭育祥來告訴大家,高血壓、睡不好、疲倦、焦慮、失眠、胃痛,但去醫院檢查又沒事,小心你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喔!哪些補品吃了會讓自律神經更越補越糟?一次告訴你!不吃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名醫提醒用藥非讓患者長期依賴!近年越來越多人飽受自律神經失調困擾,包括失眠、心悸、頭暈、胸悶、容易緊張等症狀......
風傳媒 ・ 5 小時前
女導遊「喘到走不動」竟心衰竭,憂46歲洗腎人生變黑白…腹膜透析重拾自由:「睡得更香」出國也OK
台灣末期腎病與洗腎率雙雙位居世界第1,且情況隨人口老化更顯嚴峻。目前國內洗腎患者多採「血液透析」,通常每週須到醫院3次,每次持續4小時,民眾往往抗拒。醫師建議,若希望保有全職工作或彈性的行程安排、喜歡攝取蔬果、希望水分限制較少、不想頻繁進出醫院或診所、害怕打針、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或希望保留排尿能力與殘餘腎功能,「腹膜透析」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幸福熟齡 ・ 16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