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新增感染者年降11.2% 醫病共享決策助穩定治療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24日電)今年累計到9月底止,本國籍新增HIV感染者比去年同期降11.2%。專家表示,只要每天規律服用抗病毒藥,就有機會達U=U(測不到病毒=無傳染力),醫病共享決策助患者穩定治療。
40多歲的林桑(化名)在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後,即使知道要按時就醫、檢查和服藥,仍沒有定期回診。護理師了解後發現,原來他每天凌晨4時就要去送菜,下午2時才收工,再休息一下,就過了醫院看診時間;幸在與醫療團隊溝通後,他改成趁中午休息時到醫院抽血、拿藥,解決無法穩定回診的問題。
「如果不知道他們的故事,都只會覺得患者怎麼都不來」,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理事長柯乃熒今天出席「2025 World AIDS Day 世界愛滋日簡單愛 開啟醫病共享對話」記者會時表示,患者剛確診或轉換治療階段時,常感到焦慮與徬徨,需要空間讓他們放心說出困境,才能找到更適合的治療解方,此時個管師就扮演「聆聽者」的重要角色。
此外,你不是一個人實踐協會秘書長葉柏岑指出,因愛滋病長期受到污名化,許多感染者在剛確診時,都會感到自我懷疑,「我開始吃這個藥之後,生命是不是就改變了?」也有不少個案吃藥後有副作用反應,卻不敢跟醫師提問題,只默默忍受,久而久之吃藥卻漸漸不穩定,反而不利於治療與控制病毒量。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謝思民表示,如今只要每天規律服用抗病毒藥,就有機會達「U=U」,病情比高血壓還好控制;然而,每個人有不同體質、生活習慣、工作型態,醫師依專業開立處方,不見得適合每個患者,透過醫病共享決策,可讓感染者一起做決定,更有助提升治療順從性。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愛滋病防治委員會委員林錫勳指出,台灣愛滋防治是亞洲模範生,從2018年開始連6年下降,去年雖有微幅成長,但今年累計到9月底為止,本國籍新增HIV感染者,又比去年同期下降11.2%。
林錫勳指出,截至去年底,3項HIV防治指標,也達到92%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96%已知感染者接受治療、95%接受治療者病毒量成功抑制,優於全球平均。其中,表現較差的「感染者自知有感染」,他認為,關鍵在減少污名化、促進資訊普及,並提升檢驗可近性。(編輯:吳素柔)1141124
其他人也在看

睡夢中安詳離世?醫揭「殘酷真相」:多與這1因素有關 凌晨3點到6點是高峰
每當聽聞親友在睡眠中離世,訃聞上總會寫著「安詳辭世」、「無病痛地走了」等類似安詳離世的字眼,彷彿在睡夢中告別人世是最理想的離開方式。然而,這個被許多人視為最完美的死亡方式,背後往往潛藏著可預防的心臟危機。 在睡眠中猝死 大多源於心律不整 根據亞利桑那大學急診醫學專家研究發現,睡眠中過世確實通常是安詳的,最主要原因是心臟節律異常導致血流突然中斷,腦部在數秒內失去意識。由於患者本身就處於睡眠狀態,從睡眠直接轉為昏迷再到死亡的過程中,幾乎不會察覺任何痛苦。美國心臟學會的研究也顯示,夜間猝死案例中有7成5與缺血性心臟病相關,而致命性心律不整正是關鍵殺手。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指出,凌晨3點到6點是心臟性猝死的高風險時段,這段時間人體的腎上腺素與抗發炎激素處於最低點,呼吸道也容易收縮,加上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在這個時段最容易出現呼吸暫停,多重因素重疊之下大幅增加猝死風險。尤其有出現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的患者,因心跳每分鐘可能超過150下也可能因心搏過緩導致心臟驟停,加上心房顫動患者在發作時毫無症狀,就像體內的隱形炸彈,隨時可能在睡夢中引爆。 預防夜間猝死 日常心臟保健 雖然睡眠中猝死聽起來
常春月刊 ・ 3 小時前
一生只有200萬顆腎絲球!最傷腎10大食物出爐 「第1名跌破眼鏡是它」早餐穀物也中
台灣是全球洗腎人口比例最高國家之一,無論是吃的還是喝的,還是從早餐到宵夜,只要踩雷,恐怕都是默默摧毀腎臟的「隱形凶手」。對此,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公開國人最常吃、卻最傷腎的10大食物榜單,第一名是國人最愛的手搖飲珍珠奶茶。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1 小時前
救命一針要價近1億!台灣史上最貴藥物納入健保 首年13人受惠
衛福部健保署今(28)日宣布,自今年12月1日起調整健保藥品給付規定,新增納入3項重大治療用藥,其中最受關注的,莫過於由台大醫院團隊研發、單劑要價近新台幣1億元的罕病基因治療藥物Upstaza,正式納入健保「暫予支付」,寫下健保史上單價最高給付紀錄。健保署預估,生效後第1年使用人數13人藥費約13億元。
太報 ・ 2 小時前
蔡依林認罹「1惡疾」醫示警:1年內中風機率急升131%
45歲天后蔡依林維持好身形,近來不只發行全新專輯、推出Podcast節目《Pleasure Talks》,年底將首次攻大巨蛋,門票一開賣就引爆搶票潮。她日前在Podcast中談及9點半睡覺的好處之後,並透露早睡的真實原因,證實曾得過「皮蛇」(帶狀皰疹)。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外,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後,一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惡性腦瘤手術專家」名醫馬辛一病逝 三總最新回應了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是惡性腦瘤手術專家,11月1日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的腦中風學會年會獲頒終身成就獎,近日...
聯合新聞網 ・ 21 小時前
食道癌為什麼發現的時候都已是末期?醫師盤點6大早期症狀:只要一出現,千萬快就醫!
食道癌好發於50-70歲的中老年人,男性比較容易得到食道癌,從2014年的癌症公報來看,食道癌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癌症為第6位,而在女性癌症則跑到了第26位;食道癌死亡率排名於男性癌症為第5位,女性癌症是排到第21位。男女差距挺大的。所以,各位男性,請注意了!食道癌是個你務必要認識的癌症。
幸福熟齡 ・ 4 小時前
常喝「這1種咖啡」黃斑部病變風險暴增7倍!國際研究證實 尤其2種人更危險
便利商店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即溶咖啡,是上班族快速提神的救星。然而,2025年6月發表在國際期刊《食品科學與營養》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習慣飲用即溶咖啡的人,罹患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近7倍。這項由中國湖北醫藥大學主導的研究,分析了超過50萬人的基因數據,透過孟德爾隨機化等先進統計方法,首度證實即溶咖啡與眼部退化性疾病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因為製程差異 決定傷害程度 為什麼同樣是咖啡,偏偏即溶咖啡特別傷眼?研究團隊將參與者依飲用習慣分為即溶咖啡、研磨咖啡與低咖啡因咖啡等3組,結果發現只有即溶咖啡組顯示出與乾性黃斑部病變的顯著關聯,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飲用量,風險就增加6.92倍,而其他類型咖啡則未出現類似風險。研究顯示,其關鍵在於製造過程的高溫濃縮步驟,即溶咖啡需先萃取成濃縮液,再經噴霧或冷凍乾燥製成粉末,此過程會產生大量梅納反應副產物,包括丙烯醯胺和晚期糖化終產物等有害化合物;因此,即溶咖啡的丙烯醯胺含量平均達每公斤358微克,是新鮮研磨咖啡179微克的約2倍。這些物質會結合視網膜細胞上的受體,啟動發炎反應與氧化壓力,破壞血視網膜屏障,逐步損害負責精細視覺的黃斑部細胞。此外,還有
常春月刊 ・ 9 小時前
Joeman減重30kg!每天168斷食仍反彈復胖 揪出1關鍵問題:自己都沒意識到
YouTuber Joeman近年減肥有成,從原先超過100公斤,瘦到現在健康的71公斤,付出不少努力。他日前拍影片分享心得,坦言減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一度復胖,後來才發現除了運動、飲食之外,原來「壓力」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若想減肥成功,也不能忽視心理上的健康!
姊妹淘 ・ 1 天前
更年期瘦不下來?努力運動反更胖? 營養師揭「體脂不降真相」:這個沒吃夠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每天努力跑步,體重計卻紋風不動,甚至體脂率還居高不下?這也是許多更年期女性都面臨的真實困境,究竟該如何透過正確方法,成功告別「越跑越胖」的魔咒? 跑步無效? 更年期體重停滯的秘密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分享,C小姐的故事是個典型。50多歲的上市公司副總,工作忙碌卻堅持運動。她每週慢跑三次,堅持三年。然而,她的體脂率幾乎紋絲不動,體態也沒變。這背後有更年期特有原因。C小姐飲食清淡,卻因蛋白質不足,導致肌肉量低、基礎代謝率下降。偶爾進健身房,也僅限於輕型機械訓練,對增肌幫助有限。根據《Maturitas》在2025年的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若能持續進行阻力訓練,不僅體能活動水準能顯著提高,甚至能在兩年後維持效果 。這說明:跑步雖能提升心肺,但缺乏重量訓練,就難突破代謝低谷。 為何單靠跑步難以瘦身? 科學告訴你 運動研究證實:單一有氧運動無法顯著增加肌肉量。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使脂肪易集中腹部,這就是許多女性「小腹難瘦」的原因。根據《Geroscience》在2025年的實驗,阻力訓練能讓女性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增加47%,改善肌力與肌肉量,提升總瘦體重2%!想有效燃
常春月刊 ・ 1 天前
一劑要價1億元!台大研發最貴「億元罕藥」上路 健保12月3新制一次看
天價罕病救命藥納健保給付!衛福部今(28)日指出,由台大醫院一手研發的「芳香族L-胺基酸類脫羧基酶缺乏症(簡稱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藥物,12月1日起正式納入健保給付,該款藥物要價近新台幣1億元,寫下單價最高紀錄。健保署預估,生效後第1年使用人數13人藥費約13億元;往後每年新增5人,藥費5億元。(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女星年初檢查正常年底卻變乳癌 自曝乳癌無法完全治好!醫揭2種乳癌長超快
在經典韓劇《順風婦產科》中飾演美月媽媽的58歲女星朴美善,今年2月無預警暫停活動,時隔半年才證實罹患乳癌。近日她在劉在錫節目中首度露面,坦言8次化療中,竟有4次併發肺炎,身心俱疲,更表示已做好「無法完
健康2.0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天前
婦蹲整天馬桶罹大腸癌 醫:排便出現「7變化」有危險
台中市70多歲婦人近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或黏液等症狀,甚至在家中蹲整天馬桶都無法排便,直到因身體虛弱無力,家人緊急將她送往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確診大腸癌。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它被WHO列「一級致癌物」10年了!早餐店、賣場都還買得到
香腸、火腿、培根這類的加工肉品,在早餐店或賣場都能看到。日前食安專家韋恩在粉專「韋恩的食農生活」發文分享,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將加工肉品列為「第一類(級)致癌物」至今已有10年,許多學者提出,吃進亞硝酸鹽而產生的亞硝胺(nitrosamines)會損害DNA、加重氧化,不少國家如歐盟已著手減少這類添加劑的含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惡性腦瘤名醫」馬辛一驚傳病逝 三總:以家屬回應為主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驚傳病逝,震驚醫界。馬辛一為惡性腦瘤手術專家,本月初才獲頒腦中風學會終身成就獎,近期因車禍導致腰椎受傷住院,原本病情穩定,不料卻傳出病逝消息,引發醫界友人紛紛表達不捨與哀悼。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21萬筆瘦瘦針測試結果出爐! 護腦戒癮「胰臟炎風險增2倍」
瘦瘦針除了廣為人知的減重效果外,最新研究發現可能還具有護腦及降低成癮等多重健康益處,但醫師提醒民眾需注意胰臟炎等副作用風險。根據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社群平台分享,今年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瘦瘦針對護腦、降低成癮與情緒穩定均有正面效果,然而研究同時觀察到急性胰臟炎風險上升超過2倍,使用者應提高警覺。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別花冤枉錢!狂吃保健食品恐弄壞身體 醫揭「3大常見」錯誤行為
糖尿病已成為新國病之一,據統計全台破250萬人罹患,約每10人就有1人,代謝問題與糖尿病風險正在快速擴大。許多民眾開始尋求許多坊間「食療」來調理,不過醫師也提醒,坊間偏方有些可能是錯誤且不實,並列出忽略產品標示等常見三大錯誤,若長期使用恐增加其他疾病風險。(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昆凌控制體態「減重早餐」這樣吃!營養師解析 7種人千萬別跟風
天王嫂昆凌近期分享維持體態的飲食方式,早餐吃蛋白搭配香蕉和黑咖啡,中餐正常但不過飽,晚餐以蔬菜蛋白質為主並減少澱粉。營養師表示,這種控制熱量的方式雖有其道理,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高蛋白早餐有效 但需注意體質 丹麥研究發現高蛋白早餐能增加飽足感並改善專注力,甚至讓人一天少吃100多大卡。蛋白質代謝需消耗較多能量,比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更有助控制體重。劉怡里營養師提醒,現代人喜歡早起空腹喝咖啡,容易刺激胃酸過度分泌,加重胃食道逆流,長久下來更容易產生胃部疾病,若單純只喝黑咖啡也容易有低血糖現象。而這類早餐配置熱量偏低,容易疲倦,血糖調節能力較弱的族群並不適合。 低碳飲食效果有限 持續執行才是王道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顯示,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確實能提升代謝率。當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取量低於130克時,對胰島素阻抗較高者效果更為顯著,每天可多消耗300到400大卡,這相當於慢跑40分鐘所消耗的熱量。劉怡里營養師強調,執行低碳飲食會經歷不同階段:初期的適應期,身體從燃燒葡萄糖轉為燃燒脂肪,可能出現類似感冒的「酮流感」症狀,包括頭痛和疲倦等;接著體重會明顯下降,平均每月可減少2至4公;每個人狀況不同,但是
常春月刊 ・ 9 小時前
凌晨3至6點最危險!睡夢中猝死多與「心律不整」有關
每當聽聞親友在睡眠中離世,訃聞上總會寫著「安詳辭世」、「無病痛地走了」等類似安詳離世的字眼,彷彿在睡夢中告別人世是最理想的離開方式,然而,這個死亡方式背後往往潛藏著可預防的心臟危機。
中天新聞網 ・ 4 小時前
「2飲品」=超強顧齒飲料!營養師大推:預防蛀牙、牙周病
口腔健康與飲食有關,選擇正確的食物,有助於預防蛀牙。營養師宋明樺表示,若想防止牙周細菌生長、蛀牙,平時除了多喝白開水,也可以選擇「無糖茶飲」,例如紅茶或綠茶,幫助維持口腔衛生、平衡口腔菌叢,但不建議咖啡當水喝,長時間飲用會提高蛀牙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