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點出台灣病癥,美國財政部開藥方?陳冲:台美匯率聲明影響不小,但非壞事
《經濟學人》剛報導新台幣匯率長期低估釀致的「台灣病」,央行與美國財政部就公布「匯率議題聯合聲明」。
專家解讀,這份聲明對台幣匯率恐有一定影響,但或許也是「台灣病」的藥方之一。
中央銀行在11月14日當天連發兩篇新聞稿,第一篇,是針對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最新一期封面故事「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做反駁,該報導直指,台灣在經濟繁榮表象下,因為新台幣匯率長期偏低造成諸多風險與「台灣病」;至於央行當天緊接發布的第二篇新聞稿,則是「台美匯率議題聯合聲明」。
▲台灣中央銀行與美國財政部日前發布「匯率議題聯合聲明」,篇幅雖短,但影響不容小覷。圖為央行總裁楊金龍。(攝影/蕭芃凱)
聯合聲明 設定匯率調整框架
兩篇新聞稿目的顯然不同,但都圍繞著一個關鍵議題:新台幣匯率。事實上,即使《經濟學人》在約3千5百字的報導全文中,僅用不到30字來提醒「美國恐施壓新台幣升值」,但央行仍在反駁聲明中特別強調,今年以來央行與美國財政部溝通時,對方「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
不過在熟悉國際金融的學者眼中,若把央行對《經濟學人》的反駁說明,對照「台美匯率議題聯合聲明」的文字內涵,可以看出,「從未要求新台幣升值」的說法只是某種自我安撫,整份聯合聲明內容雖然看似極簡,但對新台幣匯率未來走向的後座力,卻是不容小覷。
聲明全文大致分為台美雙方「決定」、「確認」、「同意」、「承諾」四個部分,每個環節也各自存在「意在言外」的進一步延伸解讀空間。
在「決定」的部分,聲明寫道:「雙方決定持續就總體經濟及匯率議題進行磋商。」前行政院長陳冲對此表示,這代表美國總統川普去年就任以來啟動的一連串對外談判,自此可能正式進入「匯率」層面。
其實從今年9月底開始,美國財政部已陸續和瑞士、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央行共同發布類似聲明,內容與台灣版大同小異;某種程度,讓人聯想起川普在今年7月對各國發出的關稅談判信,隨著一封封內容相近的信件發出,後續談判也開始加速進行。「央行與美國財政部的這份聲明,就像是未來雙方持續磋商的基本框架。」陳冲說。
那麼,框架是什麼?「雙方『確認』將避免操縱匯率……,以免阻礙國際收支之有效調整或取得不公平競爭優勢。」一位金融學者拆解這句聲明的其中巧門,「什麼是國際收支之有效調整?」就算不翻教科書,只要簡單用Google搜尋就能得到答案,國際收支調整的基本概念之一,就是「順差國的貨幣匯率必須升值」。
而台灣,去年對美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649億美元,名列美國第六大逆差來源國;央行總裁楊金龍並預估,今年台灣對美順差恐破1千2百億美元……。陳冲表示:「所以就算美國沒有直接要新台幣升值,但從聲明裡的這句『確認』看,美國等於是很明顯地要求新台幣升值了。」
▲《經濟學人》最新封面故事直指新台幣長期低估釀成經濟風險。
承諾公布 央行阻升手段受限
再看台美雙方彼此「同意」部分,聲明內幾個關鍵句,包括「不意圖影響匯率以取得競爭優勢」、「干預匯市應僅限於因應匯率過度波動或失序變動的貶值或升值」。陳冲提醒,雖然這幾句都是老生常談,但這份聲明敲定後,「什麼是『競爭優勢』?怎麼樣算是匯率『過度波動』或者『失序變動』,從此不是台灣央行單方面說了就算,解釋權掌握在美國手上了。」
另有學者指出,由於聲明強調干預匯率適當與否的判別範圍,包含「升值」與「貶值」雙邊,也就是央行對啟動匯率干預的升、貶幅度臨界點必須一致,「那麼,《經濟學人》所說的台灣病根源,也就是央行長期對台幣『阻升不阻貶』的作法,未來或許也會被綁住手腳。」
不過,說到央行被綁住手腳,這位學者認為更須關注的,是聲明裡的「承諾」部分。相較央行目前每半年會在立法院報告過去6個月的干預匯率金額,聲明承諾,未來將改為「至少每季公布一次外匯干預操作」。「如果央行不造假,那麼,干預匯率對外公布的頻次變多,確實會讓央行對匯率更難上下其手。」他笑說。
自從2020年起,央行開始每半年公布匯率干預金額,前兩年的「阻升」手筆確實可觀,2020年下半年甚至淨買匯352億美元力阻升值,但在2022至2024年底的「6個半年」期間,央行對外公布的數字,皆為代表「阻貶」的淨賣匯。
「不過在這段淨賣匯期間,外匯存底卻仍持續上升,而且,期間至少有『四個半年』的末段,外匯存底有明顯增加,」學者揣測,這個現象意味央行可能改以「分散力度」的低姿態做法來壓抑匯率,並在攸關多數企業財報定價的半年底加強阻升,「但未來若改採每季公布,頻度加快,央行在干預匯率時,應該會更傷腦筋。」他表示。
除此之外,央行也承諾將每季依照國際貨幣基金(IMF)的「國際準備與外幣流動性」(IRFCL)格式,公布外匯存底與遠期部位資料,「台灣會成為唯一一個以此公布數據的『非IMF會員國』。」陳冲說,雖然這份聲明可能對央行阻升、對新台幣匯率帶來影響,「但,這不是壞事!」話鋒一轉,他開始談到《經濟學人》所說的台灣病。
檢視央行對《經濟學人》報導提出的五點反駁說法,除了最後一點宣稱美國並未要求新台幣升值外,其他四點,基本上都是強調該報導引用「大麥克指數」認定新台幣嚴重低估的失當,「央行就是這樣,總是抓到一個小辮子就大作文章,但,報導所提到的台灣民生經濟問題才是核心啊!」陳冲感嘆地說:「這些都是老問題,央行這次卻都沒有回應。」
綜觀《經濟學人》這篇報導,核心論述包含幾個面向,例如「長期被低估的貨幣匯率,有助於台灣出口的崛起,但在製造商被縱容的同時,台灣一般消費者卻被剝奪了成長的成果。」文中舉例,1998年以來台灣民間消費占產出的比例下降了20個百分點。
▲前行政院長陳冲認為,一個決策與資訊揭露更透明的央行,對台灣絕非壞事。(攝影/吳東岳)
廉價幣值 長年影響民生消費
此外,報導寫道,「為了保持貨幣廉價,台灣充斥著現金,從而壓低利率……,平均房貸利率從1998年的八%到2000年後維持在僅有2%水準,加上高額儲蓄,導致房價大幅上漲。」
這些現象確實如陳冲所說,都是長年沉痾。早在《經濟學人》這套報導刊登的15年前,2010年1月,《今周刊》就曾以「彭淮南的困局」為封面故事,探討當時央行總裁彭淮南長期阻升新台幣對民生經濟的影響。當時封面上的文字,與15年後《經濟學人》的論述異曲同工:「是誰造成你的購買力縮水、房價高漲?……,新台幣長期趨貶,每人財富縮水兩百萬!揭開央行總裁彭淮南匯率政策的真相!」
在引發國內熱議的《經濟學人》報導中,至少有6次強調各項經濟數據在1998年前後的轉折差異。這一年,正是彭淮南初任央行總裁的時間,報導中也引用國內前部長級官員及相關人士的說法,「沒有人想被這個無所不能的監管者視為批評分子」、「他們會打電話給批評者的老闆進行投訴」、「央行有很多威脅手段」。
這也是個老問題。2016年7月,本刊以「他是神操作還是獨裁者?」為題,調查報導央行對外強烈反擊異議、對內形塑一言堂文化的作為,文章引言寫著:「他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台灣:一個央行永遠正確、不容討論的台灣,也捆綁了深深影響每個人的新台幣利率、匯率政策,讓台灣出現許多獨特的經濟怪象。」多年之後,《經濟學人》仍在文中強調,在台灣,「中央銀行擁有不尋常的權力!」
在論及央行「不尋常的權力」時,《經濟學人》把更多重點放在央行長期以來的高額盈餘繳庫。「印新台幣、囤積外幣資產,從而賺取可觀利潤,匯給政府」、「2023年央行繳庫占政府總收入的6%,而富裕世界的平均水平為○.四%,這增強了央行的政治權威。」報導寫道。
金權在握 制衡須仰賴透明度
其實《經濟學人》恐怕還低估了台灣央行的繳庫實力,本刊於2012年刊登的「揭開央行賺錢神話」報導中計算,央行自2002年以來每年對國庫的貢獻度都在7%以上。
文中也解析,央行為了持續暴賺,必須擴大外匯存底、買進海外更多資產,同時壓低國內利率,創造利差收益空間,也需壓低新台幣匯率避免產生匯損,長此以往,央行繳庫所造成的傷害不僅在於「權力異常」,更產生《經濟學人》所說的台灣病根源。附帶一提,在2023年本刊的「央行暴賺的代價」報導中計算,近10年央行繳庫占整體歲入的平均比率達到8.85%。
阻升新台幣、壓低利率、衝高外匯存底,都是台灣經濟的老問題,《經濟學人》的解讀中,這些問題難改的核心原因,包括了央行「不尋常的權力」;權力的制衡要靠建立「可究責性」,這部分又仰賴於更高的透明度。
或許也是因為這樣,這份「台美匯率議題聯合聲明」固然可能對央行及新台幣匯率帶來影響,但陳冲仍然認為「這不是件壞事」。新台幣匯率不見得就此急升,但若能有更健康的政策框架與透明度,則像是取得可治療「台灣病」的連續處方箋。
更多今周刊文章
11月發錢了!勞退、勞保年金、國民年金...勞保局17筆給付領到月底,「這群人」一次入帳近10萬
54歲工程師存1400萬提早退休「不用上班擠捷運,簡直天堂」,為何半年就後悔?退休前想清楚4件事
每個家庭至少要買一間房!財金教授周冠男0050存股20年、資產成長5倍:準備1年現金需求量,剩下投資這2個
其他人也在看

藍白二度強修財劃法,卓榮泰喊無法接受違法編列預算:國會勿一意孤行「未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抵制」
在藍白聯手下,立法院二度強修《財政收支劃分法》。行政院長卓榮泰周二(11/18)受訪表示,自去年520以來,國民及民眾主導的國會持續對行政院步步進逼,企圖迫使行政院接受違憲法案與預算案。 卓揆直言,國會上周五逕付二讀火速通過國民版「財劃法」,不僅無法解決長期存在的水平分配與垂直劃分不公問題,更將造成中央需再舉債2600億元,總舉債規模達5600億元,已違反「公債法」規定。 卓揆強調中央政府無法接受此次修法,也無法違法編列預算,並預告行政院將於周四院會通過院版「財劃法」,以五大原則全面照顧中央、地方與全民。 他表示行政院在協商未達絕望前不會放棄,未到最後關頭也不會輕言抵制。
今周刊 ・ 1 天前
你也有「選擇困難症」嗎?創意思考大師親授思維妙招,讓你3分鐘輕鬆下決定
有一次我應邀到澳洲雪梨,為一群教育專家示範CoRT思考課程。在開始上課前,我跟在場的30位男童(10~11歲)說,只要他們乖乖上學,每個人一週都能拿到5澳元,這個主意他們覺得如何?他們全都愛死了這個構想,然後開始告訴我他們打算如何花用這些錢(買糖果、漫畫等等)。我於是解釋PMI方法,接著要求他們五人...
商業周刊 ・ 1 天前
百和營運大反轉! ON、HOKA成長大爆發!
百和(9938)近日再度獲得市場關注,隨ON Running、HOKA 等國際高成長運動品牌全面擴大訂單,百和的鞋材與機能織帶業務迎來明顯轉折。法人指出,過去一年困擾百和的庫存調整、關稅與匯率壓力已逐漸淡化,第三季起營運有望從谷底反彈,重新走回成長軌道。今日股價盤中上漲4.2%來到54.1元。
理財周刊 ・ 1 天前
AI伺服器大廠法說會釋樂觀訊號,市場為何喜憂參半?輝達擬調代工模式,供應鏈面臨兩大天險
儘管AI業界頻傳巨額投資,關於產業泡沫化的疑慮卻未歇。而在輝達傳出擬調整代工模式後,市場正密切關注哪些合作台廠最具優勢,以及獲利空間如何變化。
今周刊 ・ 1 天前
Google搜尋大進化!AI模式導入「生成式UI」:不用Vibe Coding,也能一鍵生成遊戲、工具、教材
Google Research 宣布在AI模式中推出「生成式UI」,讓模型不僅生成內容,還能「即時設計與編碼」完整的互動體驗。
數位時代 ・ 1 天前
三大題材推升 臺慶科成多軸成長受惠股
臺慶科(3357)為國內電感與磁性元件供應商,內容產品涵蓋電源電感、訊號電感、共模濾波器與晶片電感,應用於車用電子、AI 伺服器、PC、網通設備與消費性電子,是全球Tier1車廠與北美CSP伺服器供應鏈的認證廠商之一。
理財周刊 ・ 1 天前
銀價帶被動!陸被動元件龍頭漲價通知 台股這檔被動元件跟銀最有關
陸資被動元件龍頭風華高科針對代理商、直接客戶同步發出漲價通知,該公司在信件中表示,由於金屬銀價今年以來已經上漲50%,其他金屬材料也全面性上漲,成本承壓,因此將針對電感磁珠、壓敏電阻、瓷介電容、厚膜電阻類產品上調5%~30%,且即日起新訂單採用新價。
理財周刊 ・ 1 天前
興勤潛力被看見 被動保護元件還能再漲23%
保護元件廠興勤(2428)主要業務以保護元件,應用於熱敏電阻、壓敏電阻、聚合物正溫度係數,涵蓋過電流保護元件、過電壓保護元件,在被動元件族群中財報表現名列前茅的少數個股。
理財周刊 ・ 1 天前
解鎖AI新台鏈!電子五哥、環球晶⋯砸3千億進駐德州金三角,最完整製造聚落半年成形
根據《今周刊》統整可以發現,台廠前進德州,落腳地點明顯集中達拉斯、奧斯汀、休士頓三地為主,形成台廠的黃金三角聚落。
今周刊 ・ 1 天前
台股盤勢震盪中,誰還有補漲空間?台玻、華通...看季報撿便宜,5檔低估股進可攻退可守
台股上市櫃公司第三季財報已陸續公布完畢,有哪些公司的財報表現及營運展望正向,股價卻相對被低估、有補漲空間呢?
今周刊 ・ 1 天前
鴻海跌跌不休 但進場點即將浮現這三個價位要注意
本刊在鴻海(2317)股價還在170元左右時曾大力推薦,股價最高來到265元,不過在鴻海近期跌破月線之後,急速下墜的情況下,很多投資人都在問,鴻海進場點在哪?
理財周刊 ・ 1 天前馬斯克和黃仁勳將參與沙美投資論壇 討論AI發展
路透社取得的一份文件顯示,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和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將於19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沙烏地阿拉伯投資論壇就人工智慧(AI)領域的發展進行討論。
中時財經即時 ・ 1 天前《美股》分析:標普500遇瓶頸;美經濟成長堪慮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美股分析: ●標普500指數在美股18日時,已跌破50日移動平均線(MA),這是過去138個交易日以來首次發生。德意志銀行認為,標普500跌破重要支撐,後市若沒有更大激勵的話,可能會走低。 ●金融機構LPL Financial補充,若標普500跌破關鍵的50日移動均線後,有機會重新測試6550點位。經評估後,標普500目前的支撐點分別是6631點以及6550點附近。 ●調研單位Rosenberg Research指出,標普500指數有可能會再下探4月曾出現過的低點。萬一標普500真的又跌至4月初的低點,就代表下跌的空間至少還有27%。 ●摩根大通表示,人工智慧AI產業的估值急迫需要重新衡量,倘若估值下修的話,可能會讓全球股市出現負面的連鎖反應。不過,AI調整的話,也會影響到其它類股,美國經濟成長的力道已減弱,明年或許還會再趨緩,應該不會到衰退的狀況。目前看來,美股要繼續上漲的空間有限。
時報資訊 ・ 1 天前看好美股商機 純網銀推低門檻投資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2025年11月19日電)美國政府重新開門,市場投資情緒回溫,國內純網銀看好投資美股商機,將來銀行推出美股碎股交易服務,不用新台幣千元就可買科技股,LINE Bank也宣布可預購發行價格每單位10元的富邦標普500 ETF基金(009814),透過降低門檻方式,滿足投資需求。台灣目前共有3家純網銀,分別為樂天國際商業銀行、LINE Bank(連線商業銀行)及將來銀行,截至9月底3家合計戶數達到303.69萬戶。純網銀目前除了基本的存放款服務外,也推出保險、投資與外匯服務,近期資本市場熱絡,純網銀持續延伸理財服務觸角。隨著美國政府重新開門,瑞銀最新預測更指出,2026年標普500指數有望挑戰7500點,美國最新公布的10月ADP新增就業人數達4.2萬人,優於市場預期,反映就業市場依然穩健。將來銀行觀察到,民眾透過銀行投資美股面臨3大痛點,一是投資金額門檻較高,手頭上的小額資金要累積到更多才能進場投資;二是市場波動幅度加大,較難掌握資產價格的相對高點與低點;三是手續費用較高。將來銀行推出純網銀首家的「美股碎股交易」服務,主張最低不用新台幣千元就可入手輝達、微軟等熱門股
中央社財經 ・ 1 天前《美股》焦點股:谷歌推新AI工具;微軟聯盟減少OpenAI依賴
【時報編譯柳繼剛綜合外電報導】焦點股: ● 谷歌發表號稱最安全的AI模型Gemini 3,表示谷歌想迎頭趕上ChatGPT的開發者OpenAI。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執行長Sundar Pichai發文表示,Gemini 3是集團內最聰明的模型,使用Gemini 3的用戶,可望能得到更好的答案。同時,Pichai也提醒,用戶不應該盲目地就輕易相信AI給的答案,同時也示警,倘若AI泡沫化的話,沒有公司能夠安全地脫身。 ●微軟宣布,已跟NVIDIA以及人工智慧AI新創公司Anthropic,合作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代表微軟將減少對OpenAI的依賴。根據此協議,微軟將投資Anthropic高達50億美元,同時,NVIDIA也會投入最多100億美元。有了新的資金挹注,Anthropic的市值將提高至3,500億美元左右,遠高於9月時的1,830億美元。 ●臉書母公司Meta,贏得一場反壟斷的訴訟案,美國華盛段聯邦法院表示,Meta之前收購社交平台IG,以及即時通訊軟體WhatsApp,並不違反美國的反托拉斯法。因為,FTC(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無法證明上述收購案讓Meta壟斷社交網
時報資訊 ・ 1 天前熱錢續流出 新台幣連7貶收31.254元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19日電)熱錢持續流出,新台幣貶不停,儘管今天早盤一度翻揚,但後繼無力,收盤收在31.254元,貶3.7分,匯價連7貶,且續創逾半年新低紀錄,台北及元太外匯市場總成交金額21.415億美元。
中央社 ・ 1 天前
解決投資美股3痛點 純網銀推碎股免千元
[NOWnews今日新聞]國內投資人透過銀行買美股常面臨3大痛點,為讓小額投資人也能輕鬆參與全球頂尖企業的成長,國內純網銀首發「美股碎股交易」服務,主打「最低不用台幣千元」,即可入手輝達(NVDA)、...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台幣真的被低估?陳鳳馨批經濟學人「荒謬」:美國為了一利益,無法要求升值
英國《經濟學人》13日封面專題報導 《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剖析中央銀行長期壓低新台幣匯率而衍生之問題,形成「台灣病」(Taiwan Disease)。對此,媒體人陳鳳馨於網路節目《東南西北龍鳳配》表示,當前全球金融往來極為流通,資本帳流通遠比商品帳流通還要重要,《經濟學人》專題內容僅以「......
風傳媒 ・ 21 小時前【台股盤中】市場靜待輝達財報結果 台股平盤上下震盪
(中央社記者曾仁凱台北2025年11月19日電)市場靜待輝達(NVIDIA)美國時間19日盤後將公布財報,台股震盪,今天開盤一度下跌近百點,但迅速翻紅,最多上漲逾百點,整體維持平盤上下整理。至10時30分,集中市場指數上漲77.89點,報26834.01點,成交值約新台幣2320億元。3大權值股表現,台積電(2330)一度下跌10元至1395元,但隨後翻紅守穩1400元關卡;鴻海(2317)最多跌3.5元至226.5元;台達電(2308)開低後反彈,最多上漲13元至911元。具漲價題材的被動元件族群今天早盤表現相對強勁,國巨(2327)盤中最多漲8元至237元,漲幅約3.5%;蜜望實(8043)盤中觸及漲停板70.8元,凱美(2375)、華容(5328)、信昌電(6173)盤中均上漲超過半根停板,隨後漲幅收斂。群益投顧總經理范振鴻分析,台股這波回檔主要有2個原因,一是市場對於AI科技股估值偏高有疑慮,二是聯準會12月降息機率下降,預料台股短期震盪。不過長線來看,范振鴻觀察,AI資本支出持續增加,而台灣是全球AI產業發展的關鍵供應鏈,相關廠商將受惠。根據群益研究團隊預估,2026年台股企
中央社財經 ・ 1 天前馬斯克與黃仁勳將出席美沙投資論壇,聚焦AI與科技議題
【財訊快報/劉敏夫】外電報導指出,特斯拉首席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和輝達首席執行長黃仁勳將出席美國-沙烏地投資論壇。外電記者David Shepardson在X貼文引述他看到的一份程序表指出,馬斯克以及黃仁勳週三將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沙烏地投資論壇上參加關於AI/技術的討論。
財訊快報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