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鎮公所、部苗、吳昆展及李秀萍榮獲衛福部防疫績優獎勵
衛生福利部為鼓勵對防疫業務之研究、策劃、推行具有重大貢獻者,或執行傳染病防治工作著有績效之人員及相關團體,辦理年度防疫績優獎勵,公開表揚有功人員及團體,激勵防疫人員工作士氣,並鼓勵各界積極協助推動傳染病防治。一一四年度防疫績優獎經評審結果,共計十五個公務類團體,十四個非公務類團體,二十九位公務類個人及十五位非公務類個人獲獎。苗栗縣竹南鎮公所及部立苗栗醫院榮獲公務類團體獎、吳昆展診所吳院長獲得非公務類個人獎及衛生局李秀萍技士為公務類個人獎,眾多團體及個人競爭下,脫穎而出實屬不易。十一月二十五日下午於衛生福利部一樓大廳由衛生福利部石崇良部長頒獎並公開表揚。
苗栗縣政府衛生局楊文志局長表示:竹南鎮公所於去年發生本土登革熱疫情時,動員轄內各里志工整合資源投入工作,使防疫更周全,成功防堵次波疫情發生;部立苗栗醫院為苗栗縣傳染病專責醫院,堅守應變醫院角色,勇於防疫前線,在這份嚴謹規劃與持續演練下,榮獲獎項殊榮;吳昆展醫師為疾病管制署「定點醫師監視通報系統」運作以來的資深定點醫師,回饋社區傳染病疫情提供政策參考,對疾病早期偵測,防堵疫情擴散貢獻良多,長期協助推動各類疫苗接種不遺餘力;苗栗縣政府衛生局李秀萍技士投身結核病工作近二十五年,結核病防治除個案管理外,也須積極擴大接觸者、潛伏結核感染檢查及治療和進行高危險族群篩檢,提高主動發現率。積極作為下,苗栗縣確診個案下降率為全國第三名,發生率為本島第二低,李員戮力從公功不可沒(見圖)。
鍾東錦縣長表示防疫工作需集結各個公私部門,不同專業領域團體與個人的力量,才能平息疫情,守住縣民的健康安全,謝謝及恭喜獲獎的單位及個人。防疫工作需要群策群力,共同參與且持續落實,有時候,為了達成防堵疫情任務,必須犧牲個人的時間、甚至家庭生活,有這些夥伴的努力,才能使防疫政策落實到每一個角落。未來縣府防疫團隊將持續攜手醫療院所秉持全力以赴不鬆懈之工作態度及作為,持續守護鄉親健康,打造苗栗縣之「健康無疫家園」。
其他人也在看
配合縣府推動大學城計畫 苗市公所終止興辦殯儀館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26日電)苗栗市公所今天表示,配合苗栗縣政府推動聯合大學大學城計畫,原辦理殯葬設施殯儀館、禮儀廳的興辦作業將停止開發,正式終止,盼落實縣市合一理念,打造公、私、學三贏合作模式。
中央社 ・ 1 天前
男子灌腸戳破直腸 醫師警示:不宜長期依賴 (圖)
苗栗黃姓男子長期便秘經常自行灌腸,因力道過猛造成直腸破裂,引發嚴重腹膜炎。大千醫院外科部主任馮啟彥(圖)27日提醒,灌腸應在醫師指示下謹慎使用且不宜長期依賴,改善便秘仍應從改善生活、飲食習慣著手。
中央社 ・ 18 小時前
苗栗獨居老翁陳屍屋內 2街友供詞互推聲押
據悉,67歲鄭姓老翁生前獨居在苗栗市福星街一棟2層樓透天厝,涉及命案的42歲謝嫌及27歲蕭嫌是街友,平日都在苗栗市區活動,晚間常在苗栗縣立體育場過夜,謝、蕭與死者相識結為酒友,偶而會到鄭宅一起喝酒。負責照看鄭翁的長照居服員,24日上午聯絡不到人,前往鄭家查看,赫然...
CTWANT ・ 1 天前
蔡依林認罹「1惡疾」醫示警:1年內中風機率急升131%
45歲天后蔡依林維持好身形,近來不只發行全新專輯、推出Podcast節目《Pleasure Talks》,年底將首次攻大巨蛋,門票一開賣就引爆搶票潮。她日前在Podcast中談及9點半睡覺的好處之後,並透露早睡的真實原因,證實曾得過「皮蛇」(帶狀皰疹)。醫師提醒,心血管疾病患者為帶狀疱疹高風險族群外,研究指出,45歲以上患者罹患帶狀皰疹後,一年內中風風險提高131% 。(記者:簡浩正)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惡性腦瘤手術專家」名醫馬辛一病逝 三總最新回應了
三總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是惡性腦瘤手術專家,11月1日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辦的腦中風學會年會獲頒終身成就獎,近日...
聯合新聞網 ・ 8 小時前
久坐超傷身、奪命!研究揭「1物」真可補救:讓血管有彈性
久坐已成為現代生活的日常,而久坐已被確定會增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研究發現,可可黃烷醇可以抵銷久坐造成的傷害。黃烷醇是類黃酮的一種,是植物多酚的一員,常見於茶、無糖可可、莓果類、蘋果、李子、堅果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8 小時前
過度「清淡早餐」恐引膽結石!醫揭危害:血糖如雲霄飛車
過度執行「早餐吃得清淡」這種飲食習慣可能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可能導致油脂、蛋白質及多種營養素攝取不足,進而引發膽結石、肌少症、免疫功能危機,甚至造成血糖劇烈波動。
中天新聞網 ・ 14 小時前
Joeman減重30kg!每天168斷食仍反彈復胖 揪出1關鍵問題:自己都沒意識到
YouTuber Joeman近年減肥有成,從原先超過100公斤,瘦到現在健康的71公斤,付出不少努力。他日前拍影片分享心得,坦言減重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中間一度復胖,後來才發現除了運動、飲食之外,原來「壓力」對體重的影響也很大,若想減肥成功,也不能忽視心理上的健康!
姊妹淘 ・ 1 天前
更年期瘦不下來?努力運動反更胖? 營養師揭「體脂不降真相」:這個沒吃夠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每天努力跑步,體重計卻紋風不動,甚至體脂率還居高不下?這也是許多更年期女性都面臨的真實困境,究竟該如何透過正確方法,成功告別「越跑越胖」的魔咒? 跑步無效? 更年期體重停滯的秘密 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分享,C小姐的故事是個典型。50多歲的上市公司副總,工作忙碌卻堅持運動。她每週慢跑三次,堅持三年。然而,她的體脂率幾乎紋絲不動,體態也沒變。這背後有更年期特有原因。C小姐飲食清淡,卻因蛋白質不足,導致肌肉量低、基礎代謝率下降。偶爾進健身房,也僅限於輕型機械訓練,對增肌幫助有限。根據《Maturitas》在2025年的研究顯示,停經後女性若能持續進行阻力訓練,不僅體能活動水準能顯著提高,甚至能在兩年後維持效果 。這說明:跑步雖能提升心肺,但缺乏重量訓練,就難突破代謝低谷。 為何單靠跑步難以瘦身? 科學告訴你 運動研究證實:單一有氧運動無法顯著增加肌肉量。更年期後,荷爾蒙變化使脂肪易集中腹部,這就是許多女性「小腹難瘦」的原因。根據《Geroscience》在2025年的實驗,阻力訓練能讓女性肌肉蛋白質合成率增加47%,改善肌力與肌肉量,提升總瘦體重2%!想有效燃
常春月刊 ・ 20 小時前
一堆人每天都在吃!2大食物竟是「癌症加速器」 專家揭防癌5撇步
癌症是台灣的第一大死因,已經連續43年蟬聯榜首,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13年國人死因統計,死因前5名依序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然而,近日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就呼籲,「高血糖」與「高胰島素」的東西要少吃,更傳授5個抗癌撇步。
鏡報 ・ 1 天前
日本研究證實!「1發酵物」能防失智:一週一次就見效
年紀越大,得失智症風險越高,但一項日本研究顯示,相較於完全不吃起司的老人,每週至少吃一次起司的老人罹患失智症的比例較低。日本學者認為,此項研究與過去觀察性研究的結果一致,都顯示吃乳製品有助於減緩老人的認知退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不是芭樂!每天一杯「超級水果」能抗三高和減脂:半年降心血管風險15%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開始面臨腰圍增加、血壓波動、血糖升高等「中年三高」問題,而這些症狀背後常隱藏著一個無聲的健康威脅。對此營養師建議,可以從選對食物下手,並最新研究顯示,指出酸甜可口的「藍莓」是超級水果,可能成為對抗代謝症候群的天然利器,且豐富的花青素與多酚成分,為健康提供多層次守護!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天前
雞蛋價差4倍有原因!研究:選錯恐讓身體慢性發炎
雞蛋價格從一顆不到5元到超過20元不等,價差懸殊讓消費者疑惑:貴的雞蛋真的比較好嗎?藥師蔡佩玲指出,研究顯示放牧蛋比籠養蛋含有高出3倍的Omega-3脂肪酸,且Omega-6含量較低,長期食用Omega-6過高的雞蛋可能導致身體陷入慢性發炎狀態,建議民眾優先選擇放牧蛋或有機蛋,以攝取更優質的營養。
中天新聞網 ・ 18 小時前
「惡性腦瘤名醫」馬辛一驚傳病逝 三總:以家屬回應為主
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部腦腫瘤學科主任馬辛一驚傳病逝,震驚醫界。馬辛一為惡性腦瘤手術專家,本月初才獲頒腦中風學會終身成就獎,近期因車禍導致腰椎受傷住院,原本病情穩定,不料卻傳出病逝消息,引發醫界友人紛紛表達不捨與哀悼。
中天新聞網 ・ 13 小時前
婦蹲整天馬桶罹大腸癌 醫:排便出現「7變化」有危險
台中市70多歲婦人近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糞便有血或黏液等症狀,甚至在家中蹲整天馬桶都無法排便,直到因身體虛弱無力,家人緊急將她送往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經檢查確診大腸癌。
中天新聞網 ・ 21 小時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6 天前
32歲男「牙齒全壞光」醫揭原因!口腔問題恐爆4大癌症
一名32歲年輕男性牙痛就醫發現,幾乎全口牙齒都在搖動,經醫師詢問後才知,他一天最多可抽到四包菸,對此,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林宏達醫師指出,台灣成年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成以上,不僅影響口腔健康,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風險。
中天新聞網 ・ 1 天前
研究揭「1能力」=心臟健康度 醫喊:現在練還得及
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一篇研究發現,握力強不強可能與心臟健康息息相關,握力越強,心血管越健康。此外,若能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的中度至劇烈身體活動,對於握力較弱或中等的人而言,可明顯降低死亡風險。心臟科醫師表示,民眾若無暇進行戶外運動,可多做「握力」運動,以訓練心臟功能。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