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型心肌梗塞警訊:30歲也可能發病!認識症狀、危險因子與黃金救命時間
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林招煌
近年來年輕型心肌梗塞患者明顯增加,30~40歲族群發病率逐年攀升。醫師指出,吸菸、壓力大、熬夜與高油高鹽飲食是導致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的主因。心肌梗塞常見症狀包括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一旦發作應於黃金90分鐘內完成心導管手術才能保命。專家提醒,戒菸、規律運動、控制血脂與壓力管理是預防心肌梗塞的關鍵,千萬別忽視身體發出的警訊。
為什麼心肌梗塞年輕化?
心肌梗塞過去多發生在50歲以上族群,但近年來醫學臨床統計顯示,30~40歲年輕型心肌梗塞患者逐漸增加。醫師提醒,吸菸、壓力大、不規律的生活與高油高鹽飲食,是造成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的重要原因。
年輕型心肌梗塞臨床案例
一名30多歲男子,因長期抽菸、生活壓力沉重,突然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的症狀,在妻子陪同下急送醫。經急診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醫師在發病1小時內完成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幸運地保住一命,並於住院隔天即可出院。
這個案例凸顯「黃金救命時間」的重要性:發病後越快就醫、越快打通血管,存活率越高。
心肌梗塞症狀有哪些?
典型症狀:
胸口悶痛或壓迫感(持續超過20分鐘)
呼吸急促、喘不過氣
大量冒冷汗
四肢無力
非典型症狀(年輕患者或女性更容易出現):
上腹痛、噁心、嘔吐
頸部、下巴、肩膀或背部放射痛
暈眩、極度疲倦
一旦出現以上症狀,千萬不要等待或自行服藥,應立即撥打119送醫。
年輕型心肌梗塞危險因子
抽菸:尼古丁、一氧化碳會損害血管,增加血栓風險。
高壓生活:長期熬夜、壓力過大,造成心臟負荷。
飲食不均:高油脂、高糖、高鹽飲食,導致血脂異常。
缺乏運動:久坐族心血管風險升高。
家族遺傳:若家族有人有早發型冠心病,風險更高。
抽菸與壓力,是台灣年輕族群最常見的兩大主因。
黃金救命時間=90分鐘內完成心導管手術
醫學上稱為「黃金90分鐘」,若能在發病90分鐘內完成心導管手術(PCI),存活率與心功能保留效果最佳。
每延遲30分鐘,死亡率上升
心肌缺氧超過2小時,將造成不可逆壞死
因此,快送醫=保命,切勿延誤。
如何預防年輕型心肌梗塞?
戒菸:遠離菸害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
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多蔬果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有氧運動
充足睡眠:避免長期熬夜
壓力管理:透過運動、冥想或興趣紓壓
定期健檢:檢查血壓、血糖、血脂
結語
心肌梗塞不再是「老人病」,年輕型心肌梗塞正在增加。
一旦出現胸痛、胸悶或不明原因冒冷汗,應馬上送醫,把握黃金救命時間。平時也要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才能降低急性心肌梗塞風險,守護心臟健康。
參考資料
Ibanez B, et al. 2017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Eur Heart J. 2018;39(2):119–177.
Thygesen K, et al. Fourth Universal Defini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2018). Eur Heart J. 2019;40(3):237–269.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心肌梗塞防治與急救宣導手冊.2023。
【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年輕型心肌梗塞警訊:30歲也可能發病!認識症狀、危險因子與黃金救命時間
其他人也在看

蔡依林演唱會今KKTIX開搶!她曝「小彩蛋」:請操練骨盆底肌能量
歌手蔡依林今年末將登上大巨蛋開唱,且一連嗨唱三天陪粉絲跨新年,昨(22)天搶先開放信用卡友、台灣大哥大和Jolin官網會員購票,今(23)天中午12點則全面開放,蔡依林也在社群發文透露小彩蛋「這次會陸
台視新聞網 ・ 1 天前
籲台人別膝反射...「台灣不是烏克蘭」!許美華「講句傷人的話」:烏克蘭有台灣幾成的晶片產能、美國就不會放手了
許美華嘆道,「即使如此,但台灣不是烏克蘭,我還是相信台灣有很多烏克蘭沒有的主客觀條件和籌碼,可以守住這個島國。我不悲觀,因為沒有悲觀的選項。」
放言 Fount Media ・ 23 小時前


二封青龍影后惹議!孫藝真吐心裡話 加碼曬玄彬「人生四格」太甜了
孫藝真週三(19日)以電影《徵人啟弒》睽違17年勇擒第2座青龍影后,演員老公玄彬也以《哈爾濱》稱帝,儘管典禮後挨批「青龍獎成玄孫婚禮現場」,質疑迎來第46屆的青龍獎公信力,但主辦方已公開評審投票內幕。孫藝真昨也在IG發文,除了曬出與玄彬合拍的人生四格照放閃,更吐露得獎心聲。
鏡報 ・ 1 天前
罹罕病靠「輸液續命」嚴重骨鬆 25歲女申請安樂死:讓我走吧
《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荷蘭自童年起便反覆進出醫院,長期受慢性疼痛、噁心及持續嘔吐困擾。醫師多年來無法確診,使她的病情在青少年時期急速惡化。她最終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交感神經節病變」,這是一種罕見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控制呼吸、心跳、腸胃等...
CTWANT ・ 13 小時前
慢性發炎恐致癌!醫推「多吃4類抗炎食物」 不讓癌細胞長大
若想遠離癌症,應從飲食著手。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癌症並非突然發生,而是長年慢性發炎、老化加速所累積的結果,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會提高癌症發生率,建議日常多攝取「橄欖油、多酚、Omega-3、大量膳食纖維」,有助於降低多種癌症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小時前

做檢驗才驚覺「長期營養不良」!藍心湄早餐改這樣吃,拯救掉髮+瘦回緊緻好身材!
吃對早餐,不只抗老,還能幫助瘦身。時尚教主藍心湄近期在《女人我最大》中分享,她因為改變飲食習慣,不僅頭髮重新長出來,原本「怎麼都瘦不下來」的臃腫感也明顯改善,整個人煥然一新! 營養不足,掉髮
女人我最大 ・ 3 天前
別再誤會海鮮了!醫揭「慢性蕁麻疹」兇手:3招讓人不再癢
很多人曾有蕁麻疹而爆癢的經驗,為了找出兇手,開始戒吃海鮮、牛奶等,但過敏原檢測仍找不出元兇。皮膚科醫師烏惟新表示,若蕁麻疹已持續超過6週,就非食物的錯誤,應尋求皮膚科或風濕免疫科醫師的協助,將之視為一種需要耐心調養的體質問題。只要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絕大多數的患者都能回歸平靜無癢的生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大腸癌發生率持續攀升!醫:很多人以為只是「腸胃不好」
大腸癌發生率持續攀升,忽視預防可能造成嚴重後果。黃士維醫師分享大腸癌預防的五大正確觀念,強調飲食習慣、運動強度、篩檢標準、生活習慣及腸道症狀警訊的重要性。
中天新聞網 ・ 1 小時前
南韓高中生昏迷遭多家醫院急診拒收致死 議員揭露:14家醫院「沒一間願意收他」
綜合韓媒報導,南韓國會「公共管理安全委員會」的民主議員楊富南(音譯)22日從119急救中心和釜山消防局獲得的資料顯示,當日上午6時17分,釜山某高中教師發現當事學生倒地抽搐、意識模糊但仍有呼吸,立即撥打119求援。報導指出,救護人員在6時33分到場,隨即展開初步處置...
CTWANT ・ 1 天前
記憶力變強又抗老化!抗腦霧神食材每天吃「這一色」 醫師也在吃
你是否常在工作一整天後覺得腦袋卡卡、記憶力變差,甚至有時像「當機」一樣無法思考?這種狀況,不只是疲勞使然,背後可能與大腦慢性發炎、氧化壓力有關。醫師建議,多補充「1顏色」天然食材,讓腦袋清醒不卡關!
健康2.0 ・ 4 小時前
民國75年前出生看過來 全台220萬人免費肝炎篩檢一次到位
【記者黃泓哲/台北報導】國健署宣布重大政策調整,凡民國75年(含)以前出生、年齡至79歲的民眾,即日起都能享有「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國健署施預估可讓全台約220萬人受惠,協助更多國人提早掌握肝臟健康,降低肝病與肝癌帶來的威脅。
壹蘋新聞網 ・ 19 小時前
術前偷吃一口也不行?醫示警「禁食原因」:可能救不回來 連一口水都有危險
手術前醫師總是千交代萬交代要禁食,若是輕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尤其是老人家與小朋友不耐飢餓,容易違反規定。對此,秀傳醫療體系中區總院長黃士維醫師分享術前禁食的5大重要觀念,幫助大家建立正確的手術安全知識! 1、預防麻醉嘔吐不是小事 這可能是術前禁食最重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核心概念!術前禁食的作用是「預防」麻醉併發症,不是醫師「故意刁難」患者。很多人一開始只覺得禁食幾小時沒什麼大不了,但仔細了解會發現,全身麻醉會抑制正常的吞嚥反射和咳嗽反射,這種保護機制失效通常持續到完全清醒,不像清醒狀態那樣能自主控制嘔吐。患者可能會發現手術前幾小時不吃不喝確實很難受,但這是「預防致命併發症」而不是「無謂的折磨」! 2、誤吸風險差異很大 為什麼不同手術禁食時間不同?因為麻醉深度和手術時間完全不同!我觀察到很多患者一開始以為所有手術都一樣,但實際上全身麻醉的誤吸風險遠高於局部麻醉,危險程度當然差很多。 ・全身麻醉手術:需要禁食8-12小時,因為完全失去意識和反射能力 ・半身麻醉手術:禁食6-8小時,雖然意識清楚但下半身無感覺 ・局部麻醉手術:禁食4-6小時,主要預防緊急轉全麻的風險 3、胃排空時間有科學根據
常春月刊 ・ 1 天前
12歲童喝雞湯出事!體重「飆破75公斤」險痛風
日前中國一家醫院揭露病例,有位12歲男童身高148公分、體重75.6公斤,他肚子腫大、體內尿酸嚴重超標,經詢問發現,男童把含糖飲料當水喝,家長還想幫他補營養,頻繁熬雞湯「吃補」,長期下來導致男童患上高尿酸血症,如果該症未改善,進而讓尿酸鈉鹽沉積在關節腔內,就會造成關節疼痛甚至變形,惡化成痛風,所幸即時治療讓男童無大礙。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男星爆罹腦動脈瘤「隨時會死」痛哭!醫揭高血壓恐致命
37歲韓國演員丁一宇自曝10年前被診斷出腦動脈瘤,得知自己「隨時可能會死」的他,在聖地牙哥朝聖時忍不住放聲痛哭。專家指出,腦動脈瘤平時可能沒有症狀,一旦破裂引發腦出血恐致命,而高血壓是造成腦動脈瘤主要
健康2.0 ・ 4 小時前
4「易忽視小症狀」恐是罹癌徵兆 腫瘤學家認:令人意外
多留意身體異常訊號!邁阿密大學(University of Miami)腫瘤學家日前以「你應該了解4種令人驚訝的癌症症狀」為題撰文指出,酒後淋巴結疼痛、年紀輕受到輕傷就骨折、血鈣指數飆高、非哺乳期乳房異常,相比持續咳嗽、身體出現不明腫塊,這些可能是癌症徵兆的症狀容易被忽略,建議大家若發現相關狀況持續,應就醫評估是否罹癌。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
帕金森氏症不只缺多巴胺?醫師揭大腦發炎真相:出現這四徵兆快自救
[Newtalk新聞] 一般人普遍認為帕金森氏症的主因是腦內多巴胺不足,治療多著重於補充藥物。然而,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這其實是大腦「抗氧化力」與「發炎開關」的失衡戰爭。根據2025年最新研究,關鍵在於體內Nrf2與NLRP3兩大路徑的拉鋸,若出現腦鈍、腸胃慢、睡眠差或手抖這四徵兆,恐是隱性發炎警訊。透過深色蔬菜與運動等方式,即能有效自救。 張家銘在社群平台分享,門診中常有家屬感到無力,詢問為何長輩明明按時吃藥且天天運動,手抖症狀卻仍愈來愈明顯。他解釋,帕金森氏症絕非只有「多巴胺變少」這麼簡單,大腦真正的戰場是氧化壓力與神經發炎彼此糾纏的長期拉鋸,就像一對「互相牽動的開關」,一旦失衡就會讓原本能自我修復的大腦陷入退化。一篇2025年發表在《Molecular Neurobiology》的綜論,深入探討這背後的分子機轉,特別是「抗氧化總指揮」Nrf2路徑與「神經發炎開關」NLRP3發炎小體之間的拉鋸戰。 針對大腦退化的成因,張家銘說明,許多人其實早有「氧化壓力太高」的身體警訊,例如動不多但一直覺得累、晚上睡再多早上還是醒不來,或是情緒變得低落。這些不只是壓力或年齡問題,而是大腦的能量系統
新頭殼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