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空服員之死1/小感冒變成中耳炎流血 空服員被制度綑綁不敢請病假
10月10日,一名長榮航空自米蘭返台班機上抱病執勤的空服員,落地就醫後不幸逝世。外界開始問,她為什麼不請假?事務長為何不願通報?這些問題的答案,指向了長榮的請假制度與服從式管理文化。然而,艱辛的勞動環境,在國籍航空公司中不只長榮獨有,華航空服員也面臨病停困難的公傷問題。更重要的是,當一個制度讓人不能請假,最終,誰的安全會被犧牲?
趙婕歡(37歲)還記得在高空中,鼻腔塞著薄荷棒,感覺又涼又辣還有點窒息,同時假裝微笑,是件多困難的事。
那是2023年過年。她飛短程班機,上吐下瀉。為了止住症狀,起飛前,她吞了二個止瀉藥,再用一根薄荷棒裹著衛生紙塞入鼻中,一邊靠強烈的黏膜刺激提神,也想藉此壓住噁心。遠遠看,乘客很難發現異樣,因為趙婕歡全程口罩包緊緊,除非她靠近。「送餐時,我的手都在抖,因為虛弱又戴口罩,客人聽不到我講話,所以我只能喊得更大聲。」
在地面工作的人很難想像,光是小小的感冒,就會因為機艙加壓減壓,容易惡化成中耳炎。有次降落時,趙婕歡耳朵劇痛,試著吞口水減緩,坐在對面的乘客忽然指著耳朵對她比劃,但她聽不見。接著她發現有東西流過,原來是耳朵流血了。時差讓空服員很難照三餐服藥,也無法多喝水,因為一直跑廁所會拖延緊湊的工作流程。
病假代價高昂 引發連串負面效應
趙婕歡留著幹練的短髮,雖然穿著隨意的牛仔褲,卻給人隨時stand by的感覺。她是長榮航空(下稱長榮)空服員,也是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簡稱空職工)理事。上吐下瀉那時,已有14年資歷,不算菜鳥,卻也不敢請病假。因為過年是長榮規定的「旺旺日」,請假會被扣考績三分,並鎖三個月班表。
選班與換班,是空服員這行的生存命脈,攸關他們身在台灣的時間,如此才能安排生活,並跟上公司後續排定的執勤時間。失去選班跟換班權,等於任由公司宰割。例如有的人需要短班,好能晚上六點回家接小孩。「但那天我一請假,我可能半年的排班自由直接就沒了。」
「我擔心自己,也擔心會傳染,不是不管乘客跟同事死活,但鎖班表是連坐的,一被鎖,等於別人也無法跟我換。」而且一次請假被鎖班表,後續病沒養好,跟不上公司安排的班表,就可能被迫再請假,繼續被鎖,陷入惡性循環,影響考績、年終,甚至被開除。
「一步錯等於步步錯。」趙婕歡如此總結長榮的懲罰性病假制度。
訪問這天,我們約在台北火車站附近,一個鐵門半拉、滿布灰塵的日租空間。趙婕歡和空職工的夥伴正在幫三千朵白玫瑰除刺。隔天,這些玫瑰將分送給參加長榮馬拉松的跑者,傳遞病假無罪的訴求。一朵朵玫瑰,也出現在北市民生東路二段的長榮公司門口,紀念抱病上班、不幸於十月十日過世的孫姓空服員。
今年9月,34歲的孫姓空服員在執行米蘭航班4天航程時身體不適。25日,在回台班機上,事務長命令虛弱的她「走飲料」,最後無力到連回自己的座位也沒辦法。事務長並未啟動機上醫療程序,如詢問機上有無醫師或撥打衛星電話,也沒通報機長。降落桃園機場後,她被緊急送醫,於16天後病逝。
孫姓空服員之死在社群上被揭露,外界開始追問:為什麼她不請假?為什麼事務長不願通報?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長榮的請假制度與服從式、僵化的管理文化。甚至在孫姓空服員告別式當天,家屬還收到公司要求她補交家庭照顧假證明的訊息,氣得回傳死亡證明PDF檔。
10月31日,長榮與工會達成共識,宣布改善措施:每年前3天病假不扣考績、取消旺旺日加重扣分、強化解除任務機制,讓事務長能即時解除空服員任務。趙婕歡認為,實質上來說,長榮在空服員請假權益有所前進,「但我們要到的不多。」例如病假第四天開始怎麼辦?旺旺日如跨年和農曆春節,生重病的人請假,會被鎖班嗎?截至截稿時間11月17日,上述改善措施,長榮方只提出口頭協商結果,並未公布細節。
嚴格學姐文化 別問手冊外的問題
「空服員不是服務生。如果只是服務生,民航局幹嘛每半年要求他們複訓緊急疏散、水上逃生?」飛行生涯28年、現於新加坡工作的機師Cruise Fu說:「他們最重要的工作是確保飛行安全。」90秒疏散規則,是每架飛機出廠前必須通過的測試:讓全員乘客在90秒內完成疏散。
2024年1月2日—這是與長榮新制旺旺日只差2天的日子,日航516班機在東京羽田機場與日本海上保安廳飛機相撞起火,379名乘客在90秒內完成疏散,無人死亡。如果當時有1名空服員正在發燒、手抖、虛弱無力,90秒的疏散,還來得及完成嗎?
「通常登機只會開1個或2個門,其實每一個門都有逃生的功能,門旁都會坐一個空服員。」趙婕歡解釋,這就是為了確保艙門能在第一時間打開。
「穿著制服就代表責任。」Cruise Fu說。「如果空服員身體不適無法執勤,就應該立即off duty(結束執勤)、脫下制服。不然萬一發生事故,乘客會向他求助,一來會拖延時間,二來他可能連艙門都打不開。」飛機疏散時,為什麼需要空服員引導?Cruise Fu舉了一個很小但很重要的例子:「前面的乘客想多拿一個包包,就可能拖延你的疏散。如果一個人帶鑰匙、高跟鞋這些尖銳物,劃破逃生滑梯,死的是所有人。」
但一名穿著制服卻失能的空服員,為何會出現在客艙?這個問題,或許可從空服員受訓中尋找答案。
2014年入職的周沛汝(35歲),現任空職工長榮分會發言人,大學讀的是法律,習慣凡事問為什麼。畢業後選擇考空服員,看中的是這行業看起來「很開放、能與世界接軌」,很快她就發現,等待她的,是一個「不能問問題的環境」。
那是受訓尾聲,剩下3次機上實習時。她遇到一位坐輪椅的乘客有需求,先去幫忙,因此耽擱了學姐交代的事。被學姐質問為何沒先做她的事,周沛汝回:「我以為要先照顧乘客的需求。」結果學姐冷冷地說:「如果我是妳,我會讓乘客等,可是我不會讓學姐等。」
不能問問題的文化,也可能與飛安產生衝突。「考試時,我問了一個問題,今天(座艙壓力警示)燈是亮著的,我能不能開門?教官回,如果燈有亮妳就不能開。我說,假設其他門都壞掉了,只剩下這扇門看起來最有機會逃生的話呢?」回答她的,是一片安靜,「因為沒有人會想去問手冊以外的問題。」
更多鏡週刊報導
一個空服員之死2/一堆風紀股長箝制彼此 區分好壞員工的嚴格管理文化
一個空服員之死3/為全勤錯過家庭時光 負傷組員疲於奔命
其他人也在看

一個空服員之死3/為全勤錯過家庭時光 負傷組員疲於奔命
這種不敢生病、不敢反抗的文化,最終內化為空服員的自我審查。在長榮服務近十年、化名D小姐的受訪者,就曾是「模範員工」的縮影。「我那時候就是一個全勤的衛冕者。」她回憶:「不管是生理期還是感冒,我都可以去上班。」
鏡週刊Mirror Media ・ 4 小時前
一個空服員之死5/顱內出血吐了兩個月 申請工傷被罵愛計較
除了X先生,在華航服役22年的C小姐(47歲),也面臨一樣的公傷與病假認定的行政迷宮。今年3月,她在美國外站飯店,因椅子輪軸斷裂摔倒後撞擊床腳,導致顱內出血,第一時間座艙長並未讓她在當地就醫,而是飛回台灣、拖了30個小時後才送急診。
鏡週刊Mirror Media ・ 4 小時前
金馬62/張震6度入圍、張孝全第3次叩關 金馬影帝人人有機會各自沒把握
第62屆金馬的影帝項目,角逐者從《深度安靜》張孝全、《幸福之路》張震、《我家的事》藍葦華,到《好孩子》新加坡演員許瑞奇、《大濛》香港演員柯煒林。張震第六度入圍(過去曾以《緝魂》稱帝),張孝全是第三次入圍,由於入圍片型及演出風格各有突出一面,影帝項目可說是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的局面。
鏡週刊Mirror Media ・ 4 小時前
一個空服員之死4/遇到晴空亂流而骨折 公司迫漸進式復工
去年3月,華航空服員X先生(49歲),在峇里島回台的班機遭遇晴空亂流。當時他正在處理餐車,整個人因機身劇烈搖晃而懸空,再重重摔下,「那時候,我腳踝扭曲的程度,是可以直接低頭看到腳底板,痛得差點昏過去。」
鏡週刊Mirror Media ・ 4 小時前
一個空服員之死6/空服員身心狀態與飛安息息相關 白玫瑰運動尚未結束
空服員的勞動環境何解?10月30日,空職工聯合多個工會到勞動部陳情,呼籲為了保障空服員乃至其他勞工的請假權益,應明文禁止雇主影響請假員工的考績,或為其他不利處分。勞動部則現場回覆,將啟動法制化研擬。
鏡週刊Mirror Media ・ 4 小時前
中國科大攜手台鐵培育鐵道人才 台鐵員訓處進駐新竹校區
中國科技大學與台鐵公司跨域合作,台鐵員工訓練處進駐新竹校區今天舉行見證儀式正式揭牌,未來雙方將在智慧科技、職能訓練、設計美學、觀光運輸等領域展開更深入的交流,讓學生走進台鐵,也讓台鐵走進校園,共同培育更多優秀的鐵道專業人才。中國科大今年喜迎建校60週年,董事長上官永欽表示,新竹校區涵德樓是校區第一棟
自由時報 ・ 15 小時前
臺北捷運榮獲「2025年智慧運輸獎」兩項大獎殊榮
【記者卓羽榛臺北報導】臺北捷運公司在智慧交通領域再創亮眼佳績!日前在中華智慧運輸協會舉辦的「2025年智慧運輸獎」,臺北捷運一舉奪下「智慧運輸應用獎」及「智慧運輸產業創新獎」,再次肯定北捷人流管理與大...
自立晚報 ・ 5 小時前
全球經濟重組浪潮 新興國家轉運
隨著新興國家展現結構性轉機題材、歐洲國家需要匯回資金融通其擴大的國防支出,當海外投資人投入美國資產的力道減弱,將使評價已貴的美元承壓更重,也將讓新興國家轉運。
工商時報 ・ 5 小時前
輔大名醫看診遭刺傷!30歲男嗆「我是來殺你的」 檢依殺人未遂起訴「求刑7年」
[FTNN新聞網]記者邱梓欣/綜合報導新北市新莊區輔大醫院在本月11日下午發生一起醫療暴力事件。30歲曾姓男子於下午2時許在泌尿科204診間看診時,突然掏出預藏...
FTNN新聞網 ・ 13 小時前
靚鑑賞/普發一萬Wish List
普發一萬元現金領了沒?拿來投資一點時髦快樂,才叫真正的「花得漂亮」。編輯精選10款萬元上下的熱門時尚單品,在理性與誘惑之間,這次可以合理寵愛自己!
鏡週刊Mirror Media ・ 4 小時前拓凱 保守看待第四季營運
碳纖維複合材料廠拓凱(4536)19日法說會表示,對第四季營運保守看待,估全年營收將與去年同期持平,第四季雖仍有匯兌收益挹注,全年獲利仍要看匯率臉色;明年正向看待航空及電子元件等產品訂單成長。至於布局人形機器人產業,與人形機器人機器廠商已接觸。
工商時報 ・ 5 小時前文大董事會決議陳泰然為董事長 法院判決無效
(中央社記者劉世怡、許秩維台北19日電)教育部聲請選任文化大學臨時董事代行董事長職務,法院選任陳泰然。陳泰然110年召開董事會決議其出任董事長。有董事不服請求確認董事會決議無效,台灣高等法院今天判決無效。可上訴。
中央社 ・ 12 小時前
民進的三條路
民進政府在大罷免受挫之後不願記取失敗教訓,依舊一意孤行還想利用少數政府一獨占,竭澤而漁,整盤拿走。但現在大勢已去,不但提名的各項公職人事被立法院否決,許多重要政策也因偏頗與執拗而根本出不了行政院;但閣揆仍想運用投票人數不足的大法官在憲政法庭裡扳回一城,硬撐到底!這是自由民主體制決不容許的少數獨裁與失政敗德,也是「半總統制」之下民主失能與憲政失衡的負面教材。
中時新聞網 ・ 5 小時前中日磋商後 中國外交部司長:當然不滿意
(中央社台北18日電)針對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說,中國外交部亞洲司長劉勁松今天與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長金井正彰在北京展開磋商。劉勁松事後面對媒體詢問是否滿意磋商結果及會談氣氛如何時,分別回答「當然不滿意」及「嚴肅」,並未多言。
中央社 ・ 1 天前華航「全空少航班」成焦點 座艙長曾拍過江蕙MV還同框
這幾天華航空服員充滿許多討論熱度,主要是近日台北往返紐約的飛機上,難得一見出現所有空服員都是男生的景象,這也讓網友熱烈討論華航「全空少航班」,由於空服員個個都是高顏值,不少網友也笑說很期待未來有機會再搭到這樣的服務團隊。而同班機上一位將要退休的資深座艙長,竟然曾和天后江蕙同框過,還拍過MV,也讓網友
自由時報 ・ 2 小時前
要確定欸? 廣東選美冠軍跌破眾人眼鏡 網炸鍋:內定的?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日前中國在廣東深圳舉辦的國際模特大賽,冠軍是一名看起來稍微年長、身材也比較豐腴的選手。這個結果,讓中國網友全炸鍋,直呼這是連選美都能假嗎?還有不少人質疑,冠軍是她、金主也是她。不過對此主辦方強調,外界大量的質疑,日後會給個交代。
民視 ・ 10 小時前科技股估值過高疑慮加深 美股收盤盡墨
(中央社紐約18日綜合外電報導)隨著人工智慧(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即將公布財報,投資人擔心AI熱潮推升科技股估值過高,華爾街股市4大指數今天收盤盡墨。
中央社 ・ 1 天前
中日談判破局中國輕蔑送客!連服裝都藏寓意?
論壇中心/邱暐琪報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說」引發中國不滿,兩國緊張關係持續升溫,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局長金井正彰18日親赴中國,與中國外交部亞洲司長劉勁松磋商,雙方不僅未達成共識,更傳出中國亞洲司長「手插口袋送客」的畫面,態度相當輕蔑。對此,政治學教授范世平在《台灣最前線》節目中分析,這個畫面是經過中國精心設計過。范世平認為,習近平出訪到其他國家,在會場會走幾步路、會有哪些動作,中國外交部都會事先排練、安排好,且中國的外交部這種戒備森嚴的地方,一般媒體根本進不去,劉勁松應該早就跟現場唯一的一家媒體「官方媒體-央視」套好招,告訴央視會談後走出會場的時間,並且會和金井正彰一邊談話,讓金井正彰低著頭聽翻譯內容。范世平更指出,劉勁松的穿著也是精挑細選,不是穿著西裝、打領帶,他所穿的是改良式的「毛裝」,毛裝在中國意味著「毛澤東思想極左派、強硬派」。顯見劉勁松是刻意展現出不可一世的態度、製造日本俯首稱臣的畫面,再透過中國自己的官媒對外宣傳。原文出處:最前線(影)/中日談判破局!中國輕蔑送客畫面設計過?專家揭露心機劇本!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館長澳門直播露餡?汪潔民揭「圈地」老套路:花蓮王用過?鄭黃會不談2026?陳敏鳳:傅崐萁有去也能談立院藍白合卡綠不甩中國抗議 沖繩縣石垣市長表態了!力挺「台灣是國家」
民視影音 ・ 4 小時前
獨家/粿粿為愛王子「事業跌谷底」 SWAG雪中送炭發合作邀約鼓勵她再站起來
粿粿為了愛王子,不惜自毀和范姜彥豐的家庭,連努力打拼來的事業,也跌至谷底,手上幾乎沒有演藝工作。但主打成人影音內容的平台SWAG在此時雪中送炭,對她發出合作邀約,除了看中粿粿的話題外,也期望能夠藉此鼓勵跌倒的人再站起來。
鏡週刊Mirror Media ・ 4 小時前
MLB》大谷翔平不再向教士致意!美媒揭真相:他們犯了大忌
以禮貌著稱的洛杉磯道奇球星大谷翔平,一直以來都有向敵隊、總教練致意的習慣。然而,道奇球賽主播尼爾森(Stephen Nelson)近日透露,大谷已悄悄停止向聖地牙哥教士的前總教練施密特(Mike Shildt)致意,原因可追溯到今年6月的一場衝突事件。
中時新聞網 ・ 1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