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行法」(象山25.5.13)
印度的《佛常》有「方附」,先描述娑婆凡夫的性,是求五欲而多造,不行善,苦逼,此力(善)自救,後悔莫及。自自受(因生善道 泥犁),家眷自不暇,也不能互相替代。
常求欲境 不行於善事 云何保形命 不死侵?
命根欲 肢悉分 苦死俱;此徒恨 目俱上 死刀下 意想惶 能相救 喘胸急 噎喉中乾 死生催伺命
徒相守 皆昏昧 行入城中 知咸 任彼去 至琰魔王 而受 因生善道 泥犁 明眼慧 黑不 病不越怨家 大怖死 有生皆必死 造罪苦切身 ……譬如路傍 息非久停 及妻 不久皆如是 譬如宿 夜聚旦 死去知 乖亦如是
若生前有此知解,就趁早人的生死大事做;一切法中,「唯有佛菩提,是真仗」,因此:
勤策三 恒修於福慧 眷皆去 任他 但持自善根 道充粮食
真能做,行(修)即行、(),人的命後世或可改善、苦得。若有同理心,或菩性,行己有,可推己及人,如法的他人的助:
若有人欲命,身心苦痛。起慈心,拔益:
1.教使香,澡浴清,著新衣,安而坐,正念思惟。
2.若病之人自力者,人扶坐。又不能坐,但令病者右著地,合掌至心,面向西方。病者前,取一,唯用牛,香泥地,心大小。方角,以花布地,名香,四角燃。於其一彩像,令彼病人,心心相,其相好,了了分明,使菩提心。
3.,三界居,三途苦,非所生,唯佛菩提,是真。以依故,必生十方佛土,菩居,受微妙。
4.病者言:「汝今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我意生某佛世界。」法人,病者心之所欲,而宣佛土因、十六等,如西方量,一一具,令病者心,生佛土。
5.法已,教,何方,佛身相好。
6.相好已,教佛及菩,而作是言:「稽首如、、正等,菩摩,哀愍我,拔益。我今奉,罪;弟子,佛菩,生佛土。」第二第三亦如是。既教已,令病人彼佛名,十念成就。受三,大悔。悔已,病人受菩戒。若病人困不能言者,人代受,及悔等。除不至心,然亦罪,得菩戒。
7.既受戒已,扶彼病人,北首而,面向西方,目目,想於佛三十二相、八十形好,乃至十方佛,亦如是。
8.又其四因果、十二因明老死、苦空等。
9.若命,看病人,但佛,莫。然佛名,病者心,其名,勿佛,恐病者心而生疑惑。然彼病人,命欲,即化佛及菩,持妙香花,迎行者。行者,便生喜,身不苦痛,心不散,正心生,如入定,即命,必不退地、傍生、鬼之苦。乘前教法,如士屈伸臂,即生佛前。
10.若在家波索迦、波斯迦等,若命後,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身受用之物,可分三分,其亡者,施佛陀、磨、僧伽。由斯亡者,障,功德,福利之益。
11.若送亡人,至其所,可安下,置令,右著地,面向日光。於其上,敷高坐,。一能者,升於法座,其亡者,《常》。孝子止哀,勿啼哭,及以人,皆悉至心,彼亡者,香散花,供高座、微妙典及散,然後安坐,合掌恭敬,一心。徐徐遍,若者,各各自己身常,不久磨,念世,入三摩地。
12.此已,更散花香供。
13.又何咒,咒水,三七遍,亡者上。更咒土,三七遍,散亡者身。
14.然後意,或安堵波中,或以火焚,或尸陀林乃至土下。
文中重列了方法:正念思惟、面向西方、佛(像)相好、菩提心、皈依三、生土、悔受戒、咒、身常、作布施……;火化之後,骨灰安放塔,或撒林中,或埋地下。如是行法,有大而全的利益,如消 (……) 障,大(惑,神通)功德,得入「初地」而自在的十方,「供佛,受正法」,修集各福慧而菩提(上求),度生(下化),至成佛。
以此功德因力故,令彼亡人,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十、四重、五、大乘,一切等障,一消。於佛前,大功德,起智惑,得六神通及三明智,入初地。十方,供佛,受正法,修集福慧,得上菩提,正法-,度央,趣大寂,成最正。
以上所容,其,後世多有用及增。
, 佛陀授《常》以教弟子及人,若遇,放下此身,精修行,勿世俗的邪或。佛陀涅之後,弟子重於《常》的,遂成了式化。二世,葬作整,改由寺僧每日「三尊」→「本」→「向」的「三」制,由小乘入大乘。自初期佛教到七世,古印度佛教徒一千多年是以《常》送葬的。唐武后大足元年, 在洛大福先寺出《常》,不久即入日、,後有注疏,佛教的一部送葬典;南《相部.品》中的《常》、《苦》、《我》,《阿含1240》、《阿含67》雷同,宣「老、病、死」之常不可免。逐中的「厚葬」合,「」,失本貌。後人在末加入「方」,了之程,教老病之人澡浴清、向西念佛、佛相、受菩戒、悔罪,及往生之後,比丘《常》、香散花、咒……等,此多是後人摘文或加入大乘葬法而成,佛陀初衷不相同。此中,佛:
老、病、死,於世,不可、不光、不可念、不意。
知,三界幻化,娑婆火宅,一真、安,而人各自承受,可替代者。《往生》:
三界是假相、污染相、倒相、破相、相、相。……此三界,是生死凡夫流之宅。苦小殊,修短,而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生受,四倒拘,且因且果,相。
三界是凡夫流的所,其性是假().染.倒.破.(流).().黑暗.有漏.常.危脆.生.……;生活在其中,因「」障眼,劫不得(智慧)光明,故(明)暗宅,「大,莫知稀出」,「如,是流,入出,又遭」,以自此「五」之量、「堪忍」之不可忍。若分,六道的苦,差距不大;一期命的短,也只是;是有漏土,苦迫而可者,如<三歌>:「人天夜 宇宙 以光明? 三界火宅 苦煎迫 以安?」映了生之境(器界/依)生活(根身/正) 的,是受苦、夭折,可、出的[4]。
大了印度的葬:
(比丘)亡者,知死,日舁向,即以火焚之。之,友咸萃,在一坐……令一能者,《常》,半、一,勿令疲久。然後各念常,住。
此佛弟子葬亡的之一,但其程勿太冗。《根本一切有部奈耶》,迦留陀夷遭害而,佛陀以神通得知,大批弟子舍城,做最後的佛事,波斯匿王及夫行,亦依佛指示而《常》。
民初弘一大〈序〉言:「於唐,其流未,者罕。宋元以,始道及之者。」此有七利:
1.此,人痛念常,精向道:2.文短而,便於持;3,佛陀,唱此,可其殊;4.佛世制此,用於葬,加上《寄》、《奈耶》的,及文末《方》,程、容皆完;5.佛陀指示建而草伐木,可此及十善道,依草附木的神施此草木,至;6.文末《方》容切要,能了知苦、空、常、我,更定信,往生;7.末法之,去,若能每天此,就如回到,睹佛塔,及佛世的俗。
「恒用戒香,常持定服以身,菩提妙遍,所住常安。」中最後以戒定慧的修持,超越老病死苦,及悲戚感,在常中,展限的希望。可以,此生者的修行及亡者的往生,皆有大利,可代及未制定「生/死的」之考。
在土, 自念 (平生成)及助念 (定),皆以「南阿陀佛」六字名,而乘佛本力,往生安。是中本土的特色。
《》:「有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量》:「如此愚人,命,遇善知,妙法,教令念佛。」
善《念法》行法:
又行者等,若病不病,欲命,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身心,面向西,心亦注,想阿陀佛;心口相,莫;定作往生想,迎接想。
病人若前境,即向看病人,既已,即依。
又病人若不能者,看病人必病人「何境界」?若罪相,旁人即念佛,助同悔,必令罪。若得罪,,念前,准前《》。
又,行者等,眷六,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即失正念,鬼神交,病人狂死,三道。行者等,好自慎,奉持佛教,同作佛因。
此文提及:西向而住、想佛像、口佛名、作往生想、罪悔,……。於病人,主要他「念佛」;若「罪相」,可助同「悔」,事兼行,必令罪而迎接往生。令探病者不得食「酒、肉、五辛」,以免影病人「失念狂死,三道」。
又,《正念》:
知子致於和尚曰:世之大者,莫越生死,一息不,便後世,一念若,即,小子累蒙念佛往生之法,其理明,亦恐1.病死至之,心散,2.家人,惑正念,忘失因;伏望重示之方,俾沉之苦?
曰:奇哉!斯之要,凡人命,欲得往生土者,先,不得怕死生,常自思念:我在之身,多有苦,不,交,若得此身,即得往生土,受量快,佛法,苦解,即是意事,如臭弊之衣,得著珍御之服,放下身心,莫生着,有病患,莫重,便念常,一心待死,家人、看病人、往揖人,凡我前,但我念佛,不得眼前之事,家短之事。
又不安慰,咒安之,此是皆不,殃反之;及至病重,命不可之,家人,不得前垂哭泣,嗟懊之,惑心神,失其正念,但教取阿陀佛,一高,我念佛,守令,待了,方可哀哭。更或明解土之人,策,其理最佳,若如此者,千往生,必疑也。此是端的急要之旨,信而行。
:求服,不用耶?答:此但用心矣!其,不妨自求,然唯能病,能命耶?命若,奈何?
:神求,福如何?答:人命短,生下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世人迷惑,反更求邪,害生,祭祀神鬼,但增罪,倍,反矣!大命若,小鬼奈何,空自惶,必所,切宜之,以此文,帖安堂前食之,及往要路之,令之,常於心,免危忘失。
:平生不曾念佛者,用得否?答:此法,僧人俗人等,不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定疑矣!余多世人,於平常,念佛拜,皆往生,及到病患但怕死,都不言此事,直待形,投冥界,方始念佛,譬如去,何事耶?而死事大,自著便宜,一念蹉跎,劫受苦,人相代,思之思之,自思量之。
若能如上四安排,千病人,必得往生而漏。最後又是「急要之旨,信而行」,什?因,有些人平常勤於念佛、拜,也都往生,似乎有「平生成」的心,但到了「患病」又生怕死,忘了初衷;直待去世,家人才他念佛、,可能不及了。因此,生死事大,自己要先做,免得手忙,枉死落。以至於一念之差,再去的,就後悔莫及了,「自思量之」。《往生》日常偈:
此偈已,更心口:弟子等,命:心不倒,心不,心不失念,身心苦痛,身心快,如入定;前,乘佛本,上品往生阿陀佛。到彼已,得六神通,入十方界,救苦生。
有人:《阿陀》云「是人,心不倒,即得往生。」《土佛受》亦云「慈悲加佑,令心不。既命已,即得往生。」法然上人《逆修法》云:
行者命欲,疾苦逼身,必起「境界、自、生」三心。,阿陀如放大光明,行者前;行者既未曾有事,心敬,更他念。又,佛之慈悲加行者,由之,妄念忽止,正念安。……「非正念故,有迎;由迎故,正念」也。凡平生之已成往生行之人,必得迎;已得迎之,即由佛力住正念也。
既如此,何要另外「心口」上述的容 ? 日.良忠《往生.纂》略以五作答 : 1.凡夫「言行不,信力微」,念佛不相,而造不,若不祈彼之正念,唯恐命之,重者()先而下道。 2.一念,升沉之本,念善生天,念苦,只在那,乃一期(分段)生死之大要。 3.人命竭,所之,而,由之恐。 4.天魔鬼,,破人之善根。 5.死苦逼迫,刀皆,百苦身。五障(重、、念),易令者失正念,故於生前先祈此,所平日做下急用(未雨),若人至而起仰心,佛必念之。
其意不乎法然之「今行者,多不辨其旨,於常行,惰不,至,俄祈正念,是僻也。行者能得此旨,於常行,不起怯弱心。」「不可先有疑之心,唯更至心於日常之念佛。」
唐.感《土群疑》云,有十人不得念佛:
1.善友未必相遇,故念之理。2.苦身,不遑念佛。3.或偏失,不能佛。 4.狂失心,注想成。5.或遭水火,不暇至。6.遭遇豺狼,善友。7.友,彼信心。8.食度,昏迷致死。9.,奄忽而亡。10.忽高,性命。
元.天如《土或》引此十事答:
或一生造,念佛,往生,又退,然我且做世事,待 念佛,可乎?
答曰:苦哉苦哉。自己,又天下僧俗男女,皆此言也。
逆凡夫,念佛,是夙有善根,故遇善知而得念佛。此等,中一。《群疑》云,……此皆常,不僧俗,人皆有之,宿所招,所感,忽前,不容避。忽然遭著一,便做手不得了也。知活佛,救不得了也。便向三途八中受苦,到那要佛名,不了也。
直此,好病而死,未免刀解,四大分,如生筒,痛苦逼迫,怕怖惶,念佛不得了也。
更病而死,世未了,世念未休,生怖死,胸。又兼家私未明,後事未,妻啼子哭,百煎,念佛不得了也。
更未死以前,只些少病痛在身,未免忍疼忍苦,叫呻吟,求,祈悔,念,念佛不得了也。
更未病以前,只是年老大,衰相前,困,愁,向衰老身上,左安右排,念佛不得了也。
更未老以前,正是少,稍或狂心未歇,俗相,攀西,胡思想,茫茫,念佛不得了也。
更清自在,有志修行,稍于世相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些子境界前,一主人翁他倒,念佛不得了也。
你看老病之,少清之日,稍有一事心,早是念佛不得,哉,更道且做世事,你真人,,敢保你用心了也。
列了六「念佛不得」的,提醒大,平要「至信心,自克念(佛),成性,善根固」,自然「」不,又得佛菩迎,利往生。
因此,防一, 平素宜多念佛,成自然。早上起床至夜晚就,在一切景、境遇中,相持名,有陀光明之加被,不只宿受,乃至消;若命,或如慈云主<土文>所云:
自知至;身病苦、心不、意不倒,如入定。佛及, 手金,迎接我;於一念,生。花佛,即佛乘,佛慧;度生,菩提!
白金:《佛常》的葬。又,演化<佛陀制 葬《常》>,云:印法生前曾咐其後,四弟子《佛常》,欲令弟子悟世常之。《常》是佛世,佛陀指示於佛弟子葬亡的程之一,在葬中念此源流。
此文是以答的形式撰述的,於知子提出的的注意事的,和尚一一做了解答。以和尚作是善大。此文宋代初期始便在土教徒中流布,至出版。宗在《邦文》的容依的大概就是一版本。此文是否是善之作,另,之,宋代以後,作善之作,流,成版本,而盛行流布於後世,在日本,良忠也大量引用此。由此看,作善的〈正念〉,其思想在宋代以後乃至日本都流行。……置身於天徒集的土教中,且享有次於天的盛,得到多者的引用,就足以明善大教化影之深,同,在民信仰方面,正如他的《正念》那,其普及程度甚至超天,何他被尊陀之化身,音至之再。若再把已泛普及的《十疑》作承道、善思想的著作看的,就可以知道善在思想上予巨大的影。本淳法<善大正念文(上)>,<佛法正念的定及其作>,湛然<正念>, 武毅2008《佛教助念初探》,慧《佛教往生助念之理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