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三位+自三(象山24.9.2)
源哲/著,佛可法/《通三世的因果道理》提及「死生的」之「三位」:
1、明了心位,命,五之用先消,第六意的有作用。
2、自位,意消失了,而末那(我)自的之念仍切不,生起「境界、自、生」等三著。
3、不明了位,最後阿耶的也耗了,一切所知;就於此那生下一世。此,末那的成了「」,令蓄藏在阿耶中最重的子行(重),「生之惑」。
又,同佛可法/而不知作者的《三世因果的深意》,也提及「三段」:
1、明了心位,前五失作用。
2、身位,是意的,著於三。
(一)境界:《量》:「欲,不可常保,皆,可者。」
(二)自:不下平悉心呵的肉,其痛苦。
(三)生:不此生之著,又知的世界其恐。
3、不明了心位,阿耶向下一世生,正死的瞬。
篇文章的大致相同。慧法也依此述了「三位」:心明了、自、心不明了;及「命三三位三(三著心)」:
1、第六,明了心位,起善心,起境界。(佛迎等事,即在第一明了心位)
2、第七,自位,唯起有覆心,起自。
3、第八,不明了心位,唯有熟心,起生。(熟生心,生心,依前世因招感果之心,阿耶生)。
以三、三位、三相配,前引之著,略有不同。大致依日.道法《量甄解》卷八之3所:
凡命有三位:一明了心,通起三性心;二自心,唯有覆心;三最後不明了心,唯有熟心。此中佛即在明了心位,具如《群疑》。
文中所引乃日.道忠(1269?)《土群疑探要》卷九:
命之心,即有三位:
一明了心位,通起善三性心,若此位中,初起六,後意明,境三性;改有生土,能境,感希瑞等,即此位也。
二自()位,五已去,微意(第七)昧劣,是故不起善心,但是有覆心。
三不明了位,六皆去,第八,此位名最後,死生之心第八故。
又引《集》云「死有三……依我相,命心位前」在此「我」相的,或即第七(有覆)的自位。同(《大乘阿磨集》卷2云:
有九命心,自相,於三界中,各令欲.色.色界生相。……此自,唯是俱生,不了所境,有覆性,而能分我自生差境界。由此力,生令中有相。未欲者亦,命,乃至未至不明了想位,其中能起此行,然能了,以治力之所伏。
《瑜伽地》卷1:
又生命,乃至未到昧想位,所我行,由此力故我,便自身。由此建立中有、生。……由我已生故,始著因已熏故,不因已熏故,彼所依由二因增上力故,自子,即於是中有、熟得生。死生同,如秤,低昂等。而此中有必具根。
基《瑜伽地略纂》,死有三位心:
1、正死,即末後那,《唯》第八、《法》死有末心,生有初那,中有初那,唯性。
2、次前生心,唯第六,我相。《法》九命心,唯有覆。
3、次前明利心,即此三性,是想行故。想行,心者,即我心......故不能善法。
若依序倒:
明利心(想行):的初期,意仍「明」了「利」,能判、定事物的善、。
生心:意模糊,而感受「我」死,生俱的「我」的、取(我)亦浮。滋「」者投「生」下一期。
正死心:意已昧。此期生命的最後一刻。《瑜伽地》卷一:
云何善心死?如有一命,自先所善法,或由他令彼念。由此因,信等善法行於心,乃至粗想行。若想行,善心即,唯住心。……云何不善心死?如有一命欲,自先串法,或由他令彼念。彼於,等俱不善法行於心,乃至粗等想行,如前善。……….云何心死?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命,自不能,他令。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死、亦非苦死。又行善、不善特伽命,或自然先所善及不善,或他令。彼於,於多曾力最者,其心偏,悉皆忘。若俱平等曾串者,彼於,初自,或他令,唯此不,不起心。
的我:人命,未到意昏昧之前,去久的「我」前,著不,「我,便自身」,我要消失了,人更著自身,不死去。「、取」是生命延(有)的能。本能的「自」,滋力,「由此建立中有、生」。自(我)是於色心和合的,深的生存欲。又由此而著於境界(我所)。自(我之染)境界(外境之取),有此必有彼,相二(我/我所),又相依共存,以「自我之」中心而展於三界[6],延至未(後有),成了生存之欲。《往生》:「三界是相,是相,是相,如蠖循,如自。」
【小】
上引述之解,可大略整理如下:死亡(命)乃常之,四大分散,夭(-正死-中有-世);死()而正死的程,依序有三位:
明了/明利:第六(善心)→
自/生;第七(有覆心)→
不明了.正死:第八(熟心);
始劫生相的明我,受自而起三:我所(境界)、我(自)、後有(生)。1.境界,妻子、眷、家之。2.自,自身命之惜。3.生,生之。此三有情善受身之根本,若欲未,命欲,心生,苦相逼,必生三,未生之,故《成唯.了》卷五:
有心,必定起……中有,起自;生有,起境界。以於死有,不中有,我有,起自;於中有位,生,故起境界。
由惑起,由惑生,即由滋,而引生未之果。此乃惑之作用:「」,以分起之,及第六相之分明,所之,通於俱生之。「生」,俱生起之惑,第六相之,若有自及境界等,遂「中有」之生,於十二因之「、取」二支,能五果之子,令生行。境界、自助,生正。《法然上人全集》:
生命,百苦交煎,身心不安,外引,妄念催,「境界、自、生」之三起;第六天之「魔王」,正此,威,成阻。
念佛人略知此命之程及即可,人若已「上一形,命期」的信名,而平生成,必得乘佛力而往生,其命之境遇。若人助念,是否要「」:三位、後8~12小、中身49天?我不是家,或未必掌握的很,但也不必太在意;本念佛的助念,是靠阿陀佛「力」受,既可引者念佛,而由陀而救度、接引。阿陀佛比我更懂得怎作;「死-正死-中-世」每段,皆可助念,由阿陀佛去做主、安排;我「只管」一、虔的念佛,助念的象付於阿陀佛,就可以了,不另以凡夫的去想或操心。
文云:死亡之旅,孤魂逝;骨肉至,一相伴;家,一毛不;般不去,唯有身。卒走之路,流行;王呵之庭,屈膝孤悲。
《集》卷六:死有三,或善心死,或不善心死,或心死。善心死者,於明利心行位,或由自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故,起善心,趣命位;不善心死者,亦於明利心行,或由自不善根力所持故,或由他所引故,起不善心,趣命位;心死者,若於明利行位,若於不明利心行位,或由二故(自他二),或由加行功能故起心趣命位。此中所言善等心死者,知依我相,命心位前。
又云:十一者,、希望、著、我、境界、欲、定、行苦、妙行、、近。由如是所境故,如其次第,立去等差。……是名集;於已得自身起,於未得自身起後有,於已得境界起喜俱行,於未得境界起彼彼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