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刷到。
你的观点基本站不住,缺乏逻辑自洽。
https://v2ex.com/t/1171469?p=3#r_16968315对于你的本贴 1 楼的内容:
1) 墙外表现的关键不同,在于发言者只会代表自身表达观点,围绕发表的内容进行讨论,基本没有品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习惯,也很少站在代表某个群体的高度对原帖主进行立场“预审”或观念“纠偏”,更不会反复拉扯尝试强行“矫正”。
那个社会实验,只要不愿接受其结果,也完全可用“以偏概全”加以否定,有多少样本?占全体的多少比重?最后一样得出 AOE 的结论。
2) 这类“自己人”、“外人”的认知是构建在某种宣传叙事的基础之上,也因此,该认知依赖于基础平台,平台倾斜它也跟着倾斜,这在分析基础平台之外的事件时,必然会出问题,中学物理就强调过,确立参考系的重要性,放在这里,就是认知逻辑的锚点根植于哪里,这很重要。早年要发展,口口声声血浓于水,现在要攘外,反反复复归国间谍。
从原帖可以看出,大部分国人的“立场为先”之惯性相当强大且顽固,并不在意事件本身,先关注的是发布者是什么背景、有怎样的过往这类可分辨敌我阵营的信息,换句话说,这就是歧视(区别对待)或阴谋论的特性,且现实中,在国内任何事务均有各种尺度的区别对待是极其普遍的(相当一部分推崇上海等东、南部一、二线城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规范程度高、人为因素少)。
另外一点是,立场为先的国人,由于其被塑造、植入的“代表使命”、“华夷之辩”和自我中心的认知,会始终紧绷心弦的对待墙内外”涉中“的集体性话题,造成他们始终处于“斗争”或“时刻准备着”的状态,加上热衷于依据立场“纠偏、矫正”,这使得绝大多数在墙外原本可正常的交流的话题,由于这些国人“言论自由”的介入反而无法展开。
从你使用“挑衅”的字眼来看,明显也是立场先行、观点在后,原帖不巧的是,在一开始就被人带了风向,之后帖主疲于自辩、自证,最终彻底偏离话题,而你的分析又基于已被带偏的走向,很难回溯原貌,得出的结论也是似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