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文197 1977行-1987行
益西彭措堪布示
如《妙臂》云:“佛我所解,戒伏,在家咒除形相,。”
如密(密乘)《妙臂》:“佛--我所的解戒伏所有佛子,在家修密法者除了出家法衣等形相、出家制定的之外,其容都修。”
此在家咒,除出家相、羯摩少分遮罪,尚如伏所出而行,出家咒 。
按部所,在家修密者除了出家形相、四羯磨和等少分遮罪之外,凡是律藏制定的戒都必如法行持,何是出家的密咒,更如法守戒。
“少分遮罪”:比如,火、除草、蓄、穿白色衣服等,在家造了不犯。
遮罪
[佛大典(丁福保)]
()於性罪之。如酒伐木,依佛之遮制而於比丘法中罪者。非自性之罪。又梵之大乘戒,七逆七遮罪,而遮止之使不受菩戒。七逆。
[佛光大典]
「性罪」之。犯遮戒(因、地、情所制定之戒),遮罪。通常性罪。若犯性罪,必遭僧逐;若犯遮罪,可在僧之前悔,慎言行即可。瑜伽地卷九十九(大三○八六九下):「云何遮罪?佛世尊彼形相不如法故,或令生重正法故,或所作行性罪法故,或他心故,或障善趣命沙性故,而正遮止。若有行如是等事,名遮罪。」〔大智度卷十三、正理卷三十八、大日疏卷九〕(「性遮二罪」3241、遮戒」6190) p6191
羯摩
,梵 (karman)之音,佛典多作「羯磨」,【《中佛教百科全》】:「意、事、所作、作法、作。即比丘在行悔、受戒式的作法。此法具有法、事、人、界等四要素。」
午二、由不戒不但有三成就,也不得善趣安
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
而且能成就密法的根本也是戒律。
《妙臂》云:“咒本初戒,次精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懈怠。”
《妙臂》中到修密法的根本有七:
一、戒;二、精;三、忍辱;四、佛有信心;
五、菩提心;六、密咒;七、懈怠。
“如王具七,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罪。”
“如同王具足七,能足地伏生,同,修密法者如果能具足七件,所有的罪都能伏。”
王七
《阿磨俱舍》卷第十二〈分世品第三之五〉】:「王出於世便有七出世。其七者何。一者。二者象。三者。四者珠。五者女。六者主藏臣。七者主兵臣。」
在《曼殊利根本》中,首先宣了很多持咒的功德,但前提是不能戒律。一旦戒律,不能成就悉地。
以下宣。
《曼殊室利根本》云:“念若戒,此成就,中悉地亦,又下成就。”
《文殊根本》:「念」是指持咒、密的人,要念很多的、咒等,如果犯了密宗戒,要得到殊的成就不可能。地方的殊成就是指即身成佛,也有中等的成就,最下等的成就也不有。”
新
《文殊利根本》(梵: Arya-manjusri-mula-tantra)亦:如果持真言者戒律,就不得上悉地,也不得中品悉地和下品悉地。大能仁有戒律仍能成就道。破戒不是前往涅都城者的境或目。人如何有道成就?戒的人如何有善趣安?他既不能得增上生,亦不能得殊,更遑得薄伽梵所的密咒悟。
(悉地,梵: siddhi。藏: grub-pa。意成就。常指由修持密咒而得的三品成就。一般而言,上悉地便是成佛。中品悉地是分地行、眼等八成就。下品悉地是成就息、增益、、降伏四事。)
“能仁未曾,戒咒能成,非趣涅城,境域及方所。”
“佛也有戒能成就密法,以戒律,不能趣向涅城的部。”戒,不但不能安住涅,接近涅都不可能。
“於此愚人,何有咒能成?此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安,何佛所,咒能成?”
“些愚的人,怎成就密咒呢?此戒者怎能生善趣呢?天趣尚且不得,也有殊的安,更何佛所的密法,怎可能成就呢?”
於密法的三成就,有法:
一、迦班智在《三戒》中:真正的大乘成就者,法相真如的本性。下等成就是道,中等成就是八地,上等成就是成佛。
二、《明》中:下等是能成就息增四,中等是能成就八共同悉地,上等是得佛果。“八世悉地”,即《帷幕》中所:“眼成就神行,成就及土行,丸成就,身以及金丹,此等共同之成就,依令喜速得。”具而言:依靠特的眼能到地下藏;神行就是依靠神可以在空中行走、停留;依成就,任何不能,能遣除一切;土行指可以在地中行走;丸成就,就是吃此丸後命延很久;也夜叉,得到成就,所有的夜叉和非人作他的人,另外也有解成以神行到的地方,有白天醒的和中;身是以神令他人不到自己的身;金丹就是精取精,依靠丹丸甚至可以在十多年中需吃、喝水。是八共同悉地。
午三、依大德的修“戒和修行互助伴的方法”
康巴亦云:“若年荒,一切事情皆至,如是一切皆於戒,勤此。”
康巴:“到了荒之年,事情全都注在食上,是最要的事。同,修行一切都要戒,精勤地戒。”荒,如果有食,就失去最根本的命根;修,如果有戒,一切功德都失去。因此,一切都要命根一般的戒,持好戒。
“又戒清,不思果必不得成,故思果是真教授。”
“但要保持戒律的清,若不思惟果定法做到,因此,思惟果是真的教授。”
所以戒,必好黑白果,思惟果是戒最好的善巧。
霞惹瓦亦云:“有福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毗奈耶,改易,心清,堪忍察,心意安泰,善妙。”
霞惹瓦祖也:“之,不遭遇是福,都要依靠佛法,其中如果能依止毗奈耶所,具有以下利益:
一、改易,即如果最初依戒律行持,中不必改,不然最初的然高,但中法上,仍回戒;二、心清,即安住戒律,心地清善良;
三、堪忍察,即得起察,行可靠,人信任;
四、心意安泰,因心清,心情很好;
五、善妙,即果善妙,句,以依律而行,生在善趣,最後成佛。”
因“戒相”,所以安住在戒律中,不以罪之火焚而令心悔恨,所以心清、安泰。
《》:“具戒其寤寐,一切中悉安。”(具足戒律,睡也安泰,醒也安泰,一切恒安。)《成就真都》也:“具戒之人喜,具戒之人清水,具戒之人世,人天位以戒得。”
善知敦巴云:“有一人依律咒 ,依咒律,除我尊教授,能使伏咒助伴,及令密咒伏伴。”
仲敦巴仁波切:“有一人了戒律,就密法;另一人依於密法,就戒律是小乘而,只有我上阿底尊者的教授,能使戒律成密咒的助伴,又能使密咒成伏的助伴。” 仲敦巴仁波切的尊是戒律和密法互相助伴而修行。
午四、一切所作照三藏
沃亦云:“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受持三藏法,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抉已,於此安住。我毗迦拉希拉,於其上,更云:菩行中不曾遮耶?不彼耶?安欲根本持律。”
大尊主(阿底尊者)亦:我在印度的候,凡有重大的事情或突事件,便召集受持三藏的法定三藏有否禁止些事情,又或是否符合三藏所,透方式成。除此以外,我些自超戒寺的人,要查菩行有否禁止些事情,者是否有突,然而只有受持律典的人才能作出最的定。
“安欲根本”即能心定下的所依。不依三藏,自己的心豫不定,很抉不作。解了佛的制定,心就很踏,所以是安欲根本。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