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佛心述
◎依自性三
⊕潘文良 撰
自依佛,但生知自性佛,成佛!
自依法,但生依佛之法,修行成佛!
自依僧,但生一切,悉念成佛!
人「人是群居的物。」
阿文「人是群居的物——是孤的。」
人出生,是孤孤的(即使是胞胎、多胞胎,也是「一一」的;就算是,,也有立的知情意),人活著,是孤孤的「住」(在),即使是很人相聚,也是「一一」的「住」(在);人死亡,也是孤孤的走,即使是一起死,也是「各自」的走。
(住成住空、生住的「住」。)
在此夜、人,息心(除一切念)看宇宙人生,才
自己是何其渺小、何其孤、何其空、何其寂寞、何其脆弱、何其助……
就算此此,能,但是你在、人散之後,或是被人欺辱、生病之,也就不感受到了。
人必自去面生、老、病、死的流,,也法否、也法逃避的,而且也不能替代、也法替代啊!
面「生、老、病、死」,道我只能叫奈?只能其自然,而束手策?道有解的法?
有的!那就是依「佛、法、僧三」。
依三,便是初入於的式,更是我要苦得、了生死、超凡入、成佛作祖的唯一途——一正、安、究竟的途。
什呢? 在此,阿文就自己所了解、所的,分作六
⊕一、依三,能得真依。
所依,有投、、宿之意;依,有依靠、依伏、依循之意。
三如,要黑暗,投三邪正。
三如海,要向深,依三小大。
三如雨,要得滋,宿三起死回生。
三如船,要渡苦海,依靠三不受苦。
三如王,要有,依伏三不受魔。
三如,要想成佛,依循三不受邪。
一般人.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又「在山靠山、在海靠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也「靠山山要倒、靠人人老靠自己最好。」
阿文「靠山靠海,要靠手勤。」
到底要靠人,是要靠自己? 其在世,物都是相互依靠(依)的,所以要靠人,要靠自己;不靠自己,怎靠人?
其中的,只是一「靠得住」,是「靠不住」而已!
然而不管是靠得住,是靠不住,是「靠得了一,靠不了一世」,要是到老呀!病呀!死呀!那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丈夫、女、子、戚、朋友……也靠不了啦!也拿你法;即使是、、名、地位、等「外物」,也只能「拖延」一下你的老、病、死,也法「挽救、阻止」你的老、病、死。
一般人是「男大婚,女大嫁。」
自己,找一人生的宿——在世有宿,可是死後要宿何?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活人的事情,都弄清楚,哪有,去研究死人的事情?)
人都不知生前是什,也不知死後是什?所以不生前、不死後,只生後、死前之的光景。 管不生死,但生死的,不因此消失,生死依然存在;而在世的「宿」,是「」多多,有候,搞得人「有家不得、有室宿不得(睡沙)呢!
在「身」有了宿之後,「精神」也要有寄托,不然心就得空依。有的人,寄托於物;有的人,寄托於事;有的人,寄托於文;有的人,寄托於宗教。 要是寄托於物事上,永也得不到足,因在物事,有所成就之後,只令人感到疲;而寄於文、,是有「足感」的,然而文能「富人生」,也法「富人死」——
唯有寄托於宗教者,才能得著「出路」。
「不信」宗教,那就什好;而有信宗教的,就得注意
「信」,也分作「邪信、迷信、正信」。
有的人,被妖言所惑,一始,就入歧途,信了邪魔外道,不知道,自己是「邪信」,以得著了真理,人,然也有出路,那就是成魔作鬼;所以不信,比邪信好一,不信宗教的人,至少走路,「中邪」、「中毒」。
而「迷信」的人,然信得很「虔」,不知、不分辨「法、非法;、非」,如此信仰,只是建立「感情」上,而不是建立在「理智」上的,不是「智信」,所以叫作「迷信」;到去看看那些所的「善男信女」,手拿著一把香,跪在神明面前,口中有、喃喃有,祈天神,度是多的虔啊!迷信,比不信、邪教好,至少他能止行善,立功作德,福德了,死後,也能「天」,成「天人」,享受「天福」。
也唯有信仰三,才是「正信」、才是「智信」。
就基督教而言,的是「信、望、」,此「信」,也同於佛教之「信」;「望」者,相於佛教的「」;而「」,是包括在佛教的「慈悲」之中——
看,基督教,所缺乏的,是佛教的「智慧」。
基督教徒,不得疑上帝、不得疑,上帝所的、所的,永都是的、都是「真理」,他未加以分析、加以研究、加以、加以判,只自以是、就、加以粉、自其。
(阿文有「真理是『辨』的,而不是『』的。」
看,基督教的「真理」,就是「」的。
若非信得迷了,「感情用事」,而不以「理智判」,
怎〈上帝耶和神〉的暴行、耶的狂妄,「而不」呢?)
在此,且不三哪好、好在哪,尚未近三的人,或道阿文是「自自」呢!而言之也只有依三,人生人死身心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依之。
⊕二、依三,能了知真理。
我一生中,所得到的智(智慧),除了自己的悟之外,大都是自於、本、朋友的、示,一滴一的累而,然其所得,常非是究竟、正遍、的。 宇宙人生的真理,一般的科家、哲家,乃至於佛教以外的宗教家,其理,都是法使人得到意的答覆。(除非自己不,坐井天,得少足。)
要想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唯有依三,三中去探,自是可得!
「三」是「佛、法、僧」三者,都是世出、世,最尊而得的,所以作「三」。而言之佛就是真理的者、法是佛所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僧是信受奉行真理的人。所以依三,方能了知真理——
「依佛,是要我依靠佛陀的指示,而入正道;
依法,是要我依靠典教,而求得真理;
依僧,是要我依靠僧伽的引,而正信佛教。」
依三,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若是有所「疑」,三藏十二部,永等著你去研究,所有的僧尼法,迎你去!
信佛不同於外道的,乃是在於佛教容你疑,更希望你疑,正所
「不疑不悟、有疑有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基徒教、天主教,牧、神父,是向教徒
「《》就是真理,你只要研究就了!
不需要浪,去研他教的典。」
牧、神父,大概是怕信徒看了教的典之後,《》起疑,只因他所的「真理」,一研究分析之後,多「真理」,都成「理」,甚至是「理」。
佛理,永用於任何人、事、、地、物,正遍,不破,故不怕人疑,反而怕人不疑、不去疑。
唯有佛法是「真理」,真理是越「辨」越明的!
⊕三、依三,能定信力。
此「信力」,是指「信心」「力量」。 世凡事,都必具信心力量,才能完成,有信心而力量,就成了「心有而力不足空思妄想」;
有力量而信心,就是「力有而心未生白力」。
信心力量,若缺一,就有一件事情,能做得好、做成功的。
阿文有「信心是想出、力量是做出的。」
句,似乎令人以相信、以明白,然而句,是阿文多工作之中,出!以後,大家要是碰到什事,不妨就看吧!
只要想(或是出、喊出更好)「我有『信心』,一定能完成它的!」
然後放手(下手)努力去做——事情,就能有完成。
古德所「天下事,只怕有心人。」
什要有「心」呢?
阿文所「信心是『想』出的。」其要生起信心之前,你必花心思,想上半天呢! 「用心去想」什? 用心去察、用心去思考、用心去了解、用心去整事情,等想通了,信心自然而然,就能生起——
有了信心,得付於「行」啊!有了行,就有了「力量」,(大家不是「力、力」? 一就有力啦!) 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天下有什事呢? 如果是「光想不做」的,那也是「事成」的。
依三,什能定信力呢?
三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你了知真理之後,就能增智慧;有了智慧,有什事「想不通」的呢?
有了智慧,能生一股,大信力,不可摧、定不能;有了定信力,一切疑惑,不能;邪魔歪道,不能打;一切悲苦,皆可除;任何障,都能破解,如是成佛大事,有何成?
⊕四、依三,能束身心。
我一生在世,所造的善,都是由於「身、口、意三根」,所引起的。生之所以落三道,就是其所害,然而生想要成佛,也非靠此不可啊!
迦牟尼佛,在入涅之,勉大家「我入涅後,你要以『戒』。」
佛陀所立下的戒律,都是源自於其慈悲智慧的照,不是像外道邪教的「」,每每含有「」「咒」的成分、味道。
佛陀要我遵守戒律,其目的,在於束身心,止防非、去向善,能莫作、奉行善,修福作德,如此,自能道、不遭,而不受苦。
一人,是「持戒很苦!要信佛教,就得不能做、那不能做……手的,不能心所欲……」
所以要其信佛、佛,是「退避三舍、畏之如虎」。
殊不知若要世的悲苦,也唯有能「守戒」,才能;要得自由、安,也唯有「守戒」,才能得啊!
梵「尸」,其意有「持戒、清」之意,什是「持戒」,又是「清」呢? 因「持戒能得清!要得清,就得持戒!」 句,真是有意思!
就人的法律而言,大家是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法律之,人人自由。」
句「守法能得自由,要得自由,就得守法!」
若是侵犯、危害到他人的事的「自由」,那就犯法,犯了法,想要能「自由」?
阿文有「想要自由,就得自治、自律、自重、自。」
其世法律,往往只能束得了人身,而法束得了人心——
看那些流氓蛋,是越越「大」,犯法牢,是他「修、、升」的必程呢!
世法律(或法者),只能制身(治身)、法制心(治心),什呢?
因生是「畏果不畏因」被(果)很可怕,可是不怕自己犯法(因);乃至死刑(果)很可怕,不怕自己去人(因)。殊不知死刑是由於了人罪之故!果源自於因,若因,就不果、不能果、有果,所以怕的是「人」,而不是怕「死刑」不人,就不被判死刑了!
世法律,只要不犯,就不被判刑;不犯法,法律管不著;
法律,只能管那犯法的人,只能那些犯法的人。
犯了法,要不被抓到,能「逍法外」呢!
若是抓到了,罪不足,法律也拿人「法」;
就算有了罪,能律去「」,了大事化小事、小事化事;
就算被判了刑,犯人也是「了疤忘了痛」,出之後,什都忘了,照偷照,照犯不——
所以要用法律束人;要用法律使社安,看那是不的。
法律是消、是被的,法到「止防非」的效果,得要人「犯法」了,法律才「生效」,而不能教人「不犯法」;被判了刑,若是不能把他「到死」,那也不是一 ,使其失去自由,身在牢,心著出去以後,要如何,才不被抓到呢!
法律不能「止果」,只能「治果」——
而治果,又只能「治身」,而不能「治心」,譬如草不除根,春吹又生。
所以要用法律,使人和平,那可真像是「痴人」呢!
人「教化人心」始啊!
佛上「心是源,形罪。」
心是主,身是心若思,身就作;心若思善,身就作善。
所以「治心」,才是重、才是根本。
古德曰「半部治天下。」
半部《》,就能使天下太平,什呢? 因《》所做的,是在「治心」,其治心之方,是要人知「五常仁、、、智、信」,些道理,是非常深的,但多於理,教人有「空理、上兵」之感,比抽象,不如佛教之付於具的行「持戒」。
佛教最基本的戒律,就是「五戒戒、戒、戒淫、戒妄、戒酒」(酒令智昏性,故戒之,戒酒遮戒,凡有危害身心之嗜好、事物,都戒之,如博、吸毒等都是)——
若能戒生,便是大仁;若能戒,便是大;若能戒邪淫,便是大;
若能戒妄,便是大信;若能戒酒毒,便是大智——
只要能宣五戒,人人受持五戒,那天下就太平了。
我若是稍加注意、稍加分析,就可每天的新,一切犯罪案件,不出「、、淫、妄、酒(毒)」,所以要是人人都能受持五戒,那就可以把《六法全》,送史博物,去「典藏」了!
如果大家都「做不到」,不受持五戒的,那再多的《六法全》,乃至於《》,也是「於『世』」的呀!
回再「身、口、意三根」。
身根能犯「生、、邪淫」三;
口根(舌根)能犯「妄言、口、舌、」四;
意根能犯。「欲、恚、痴迷」三。
如此身口意三根,所造作出的事,就叫作「十」。
若能戒之不犯,那就叫作「十善」了。
是故只要受持五戒、奉行十善,不能在人,成成,就是死了,也能升天啊!
也只有依三,才能明白持戒,真的是一方「清散」啊!
⊕五、依三,能得利益。
佛上告我
「依佛,生生世世,永不地;
依法,生生世世,永不畜生;
依僧,生生世世,永不鬼。」
依三,能使我三道;要不三道,那依三,最「便捷」,什呢? 佛上又
「依佛,足尊;依法,欲尊;依僧,中尊。」
所「足」,是指「福德、智慧」具足,唯有「福慧」,才能成佛,所以佛陀已具了量福德,智慧,故之足尊。
我依佛,自佛陀的言行,「福慧修」,既有福德,也就不落地道。
人生在世,之所以不得安,就是被的望所苦。
然「五欲、色、名、食、睡」,世人此,是「可厚非」,
然而有「、、痴三毒」,伺危害,弄得「五欲患」,
以至於苦量,更因而造下的罪。
佛法的功能效用,是量的;人的望,都致落途,唯有依佛法,依法修行「少欲,身心自在」,自是不落畜生道。
僧,是梵「僧伽」的,其「」之意,比丘四人以上,一和合,名僧伽。出家入僧,必要遵守「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意和同、戒和同行、和同解、利和同均」。
俗所「家和事。」
阿文道「人和天下平。」
此世,攘攘、七八糟,若具佛眼,之,真有如鬼世界呢!
唯有僧,是一清,怪憎伽是「生中之尊」!
依僧,要僧伽的「和合」精神,才能宣佛法、利人群,如此,就不落鬼道。
佛上又
「依佛,生生世世,不依外道天魔;
依法,生生世世,不信奉外道邪教;
依僧,生生世世,不跟外道徒。」
一般人,信仰宗教,非是要找一寄托、找一「出路」;信仰外道,不是不好,而是「不究竟」;要是信仰邪教,那就是「入歧途」,不但己,人;破家民族,至亡呢!不但在人,人所唾,死後,要投生道,去受苦受啊!
依三、了解三,知道佛教是世,最殊、最究竟之教,自然就「不」再去信仰外道邪教;就算今生不能成佛,生也「不」再去信仰外道邪教生生世世,都能近三,受其利益,自然不落道。
依三,不道之由,在《嗟曩法天子受三依免道》中(「大乘精舍印」出版之《在家律要集.卷三》),得更
,帝天主,佛已,喜,心意快然,根,即於佛前,伽陀(偈)曰
「若依於佛,彼不道,人身已,得天身;
若依於法,彼不道,人身已,得天身;
若依於僧,彼不道,人身已,得天身。」
伽陀曰
「心命佛,彼人所得,若若夜中,佛心常念;
心命法,彼人所得,若若夜中,法力常加持;
心命僧,彼人所得,若若夜中,僧威常覆。」
,帝天主,伽陀已。
世尊印言「如是!如是!依命佛法僧,定不道,人身已,得天身。」
可只要依三,便得「佛心常念、法力常加持、僧威常覆」,如此一,然就不入道之中啦!
依三,能得到的利益,然不只不入道而已,想得到世出世的一切利益,也只有依三,才能完全得到啊!
⊕六、依三,能定信力。
前面所五,都是在於「自、自利」上的,在此世,唯有依三,才能得真依,身心得以「安住」。然後可以三中,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理,才能定我信力;定信力,才能明白戒律之妙,受持奉行,束身心,才能、才能得三的利益。
然而佛陀之教,不只教人「自、自利」而已,更一步,得要「他、利他」。 光只是自、自利,是成不不了佛的,也唯有「自、他;自利、利他」,行此「菩道大乘心,普一切」,等到「行、利行周遍」了,方才「格」、方才配「佛」啊!
因此我要住持三,更要宣三,使每人,都能知道三、信仰三、了解三、受持三、奉行三……使一切生,都能成佛!
才不枉人、才人真正的意、才是人真正的目的啊!
了半天,全是在「依三」,而目是「依『自性』三」啊!
其三有三不同,有一三、相三、住持三之分。
三者有不同,也能相互融,在此,各作明
一、一三 又名「同三、同相三、自性三」。 三中的每一,皆具三,也就是佛本身,亦具佛法僧三;法本身,亦具佛法僧三;僧本身,亦具佛法僧三。些道理,只要稍加察、思考,自可得解,再者三本是一心中具,名各,而性相同生皆具有明照的佛性,「佛」;其性寂常「法」;有融妙和「僧」。
〈慧海〉
「一心是佛,不用佛求佛;一心是法,不用法求法;佛法二,和合僧。」
故之自性三。
二、相三 又名「真三」。 佛法僧三分,各相、各化用,故之「相三」。 相三,是人所,而各有不同的,凡夫、天人、二乘、十地菩,因其根性不一,故如示,亦有劣之差,乃至於各各「佛土」,所示的三,也是有所不同的。
此云不同、差之,是不同的佛,不同的法、集不同的僧伽,但非「佛性」有所不同。 就此娑婆世界,人天所共者而言,此界真佛者,即是〈迦牟尼佛〉;真法者,即是迦牟尼佛,金口所宣之典者,如《、金、般若、法、涅》等;真僧者,即是指阿若如、菩提、舍利弗等,大比丘,佛出家,具足梵行所作已、不受後有之僧伽。
其他世界,我不得知,但依此思,可明其。
三、住持三 此佛後,安住於世界上,以保持佛法的三。所木石所雕、金所、所之佛像,名「佛」;竹帛,所之三藏典,名「法」;而出家剃法染衣、持器、具足律者,名「僧」。
此住持三,相假,其乃真,以表容、以佛法、以弘佛教,可生,作福田、植良善籽,故其有篾、、破者,必招苦,自食果。是名住持三。
此三三,有不同,但亦能互相融的,我今,所所,然都是「住持三」,知住持三,不即是「一三、相三」,但也不「一三、相三」,因我可以住持中,去照、去、去思考、去了知出一三 相三。自可思,不再言。
三三,既是相互依住的,那如果「住持三」,被然破、淹存的,一,生就想知「相三、一三」了。
因生根生,愚痴劣,又明苦所障、,若是有佛陀、佛法的示,要「自悟成佛」,恐是上加、之又、要的。
故知佛弟子——
形,依自性三;
身心,尊真三:
命,住持三。 (尊尊敬依。)
佛法僧三,乃至於三三,其如「三足鼎立」,缺一不可,我不能只重一、二,若缺其一,只重一、二,那也就想「立鼎站得」了。
什是「依『自性』三」呢?
其「依」是「回」意,好比想要「回」故里,就得「依循」,走回去一。在未依之前,我的心,是向外求展的,在五欲六中流浪、在生死苦海中、在三界六道中徘徊,有的人,回家(成佛)都不想,日放浪形骸、噩知、醉生死、走肉行;有的人想回家,找不著路;有的人迷了路,愈走愈……
依三,是得逢暗明、苦海舟航、迷途指南,打一成佛大道,等待生去走。
佛陀所言,一切中,都教人要「自依佛、自依法、自依僧」,始不是「依於他」,知三功德,是人人本具的,只因明所覆、苦所障,佛道相背,致使自性三,以了!
《六祖.悔品》中,六祖有言道
「善知!今四弘了,更善知,授相三依戒!善知!
依,足尊;依正,欲尊;依,中尊。
今日去,,更不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常自明。
善知,依自性三佛者,也;法者,正也;僧者,也。
自心依,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色,名足尊。
自心依正,念念邪,以邪故,即人我高、著,名欲尊。
自心依,一切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依。
凡夫不,日至夜,受三戒;若言依佛,佛在何?
若不佛,何所?言成妄。
善知!各自察,莫用心!文分明言『自依佛』,不言依他佛;
自佛不,所依。
今既自悟,各依『自心三』,心性、外敬他人,是自依也。
善知!既依自三竟,各各志心!」
■解
【依】ㄍㄨㄧ├ ㄧ kui1~7 i1
①身心之向、依托。投靠、依靠。
②佛教。原指佛教的入教式。
表示佛、法、僧三者,依附,故也三依。
後多指虔信奉佛教,或加其它宗教。{例}依佛出家。
⊕典中,常作「皈依」,「皈」字其意「反黑白邪正」之意。
但若是「由正入邪」,那可就成了「反白黑」啦!
後之偈,阿文所作,常自持念。 原偈
自依佛,生解大道,上心!
自依法,生深入藏,智慧如海!
自依僧,生理大,一切!
四弘
生誓渡!
誓!
法量誓!
佛道上誓成!
六祖慧能所言之四弘
自心生誓渡!
自心誓!
自性法誓!
自性上佛道誓成!
============================================================
※文整修首「新台。潘文良著作集」。2022.12.17.六 00:02:06
◎潘文良《佛心述。依自性三》。
avun01/post/1381302578
※FB:告於。
■:# #修行 # #看 # #究竟 #依 #生死 #精神 #心 #真理 #德 #智慧 #戒律 #慈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