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 附三@潘文良著作集|PChome Online 人新台
2021-07-03 00:07:11| 人475| 回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心 附三

1 收藏 0 0 站台

■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佛心 附三

   ◎我前教育之建言

                  ⊕潘文良

毛部高文先生
  昔日,但因舍弟〈潘金〉,上部,阿文不言文拙,藉提
「校教育,倡——宗教宣研」一事,但得重,甚感欣慰。
  阿文一介山林野夫——「坐家」一,有理想抱,然自能力,不有如一之光,漫暗夜,可照自周明亮,唯能使己,不於道迷,而於他人,有利益。
  先生身居教育首,一全、一呼,如日在天,光耀世界。
  然而,阿文「位高——任亦高;大——亦大。」
先生(教育部)一念一行,影深——益千、弊千,故
「心念——思再三;行事作——要周。」
其苦,也需任任怨。
  前校,垢;如今教育,弊病百出。
  先生唯有力改力除、求新求益——此方不家之,而亦不失社民之望。
 
      *      *      *      *
 
  夫「人之所以於禽」,人——能智慧、能明道理、能善工事。
  「」者,位居「天地君」之尊,者,任重道,身「往、承先後」之,之於生,有「解惑、道、授」之——
因「解惑」故,乃使生,能增智慧增智慧故,能愚昧,而破痴迷;
因「道」故,乃使生,能明道理明道理故,能知是非,而善;
因「授」故,乃使生,能善工事善工事故,能衣食,而享用。

因「解惑、道、授」故,使其生,皆得「人」——而禽。
(授之「」,有「」及「事」二意。)
 
      *      *      *      *
 
  阿文小,初入校,看老——知道明理、能歌善舞、故事、做作、、解……直「能」(以前的老,什都教),乃打心眼——信之、服之、之、慕之、尊之、敬之。 第一次「我的志」,下即道
「我的志是要老,因老很好、很害、很大……
 ,我要一很大、很害的好老。」
  然而「要老」之志,上了中,「多」之後……也就「不而散」了。
  今之,少人敬、少人尊,此何以故?
  乃今之所重,不在解惑、不在道,而在授——且光授「」,不授「事」。
  校硬把生,分成「升班、普通班、放牛班(美其名就班)」(考有「A卷、B卷、C卷」之分)——此是「才而授、因材施教」,所乃「精英、造就良才」……
  阿文,乃笑道
「升班、放牛班——此升的升、放牛的放牛。」
  放牛班,是把生牛放,而不是生去放牛。
童中「放牛吃草」的那牛也!
  果真是去「放牛」也!然而,社上,那些流氓、太保、地痞、混混、小偷、扒手……乃至「黑老大」,十之七八,皆悉是「放牛」(放牛班)出生也!
  阿文,乃悲道
「十大之後的大生,未必社,有十分的;
 一走入歧途的青少年,必社,有莫大的害。」

  阿文言
「好孩子(好生),是教出的;
 孩子(生),也是教出的——
 因『教了』,所以孩子(生)『了』。」

  今校,竟成了「造人」之,怎不令人,哀悲?……
  生一旦入「放牛班」,校不、老不、生不睬;校之、老怨之、生睨之——任其自生自。
  ,巴不得他一「勒令退」,免得他,在校蛋破;在校外非作歹——污辱校。(、退,不是在示「教育方、能」了!)
  校是「授受教育」之地,生之所以要受教育,乃因其尚「不具智慧、不明道理、不善工事」;果其已具智慧、已明道理、已善工善——也就不用到校受教育了。 (也就不一再,而成所的「生」,而言之「就是不好才要教——好的他自己」。)
  今之教育,重「授」,而只尚「」,不尚「事」。
  放牛班,美其名「就班」,而那群「牛」,「犁」都得拖,怎不叫其,因「所是事」,而「手好」呢?
(所「小人居不善。」 怎不叫人,得歪筋,事找事呢?)
  「放牛班」的「」既失,「事」可再?
  校果能「、事」重,好「就」,令其能有「是事」可、有「好路」可走,不至於走向「歹路」,而「非事」。 (其「、事」,者是「一分二~二同一」——相相成、相得益彰的,故「以助事、事以。」)
  人皆共「天生之材必有用。」
  (李白先生,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阿文但道
「然朽木不可雕,不朽木可以,
(至少能朽木,有散放光和的,
 之『不用』,任其因朽而腐,不是人之失也!)
 就算腐木,也可拿肥料啊!(用哉?)」
 
  代教育,喊的(口)是「德、智、、群、美五育重。」
  心之,令人感慨千,甚而痛心疾首!
  今之校,不徒重「智育」而已!故常「公民、育、美、音、工、、、家政」,拿上、教英文、理化——考。 (此事.「三」最重,乃其「一味」向考前之故,大家早是怪不怪、以常。)
  而所重之「智育」,不是在於「知的授」,而不在於「智慧的示」(「填式」教育,不是在「蒙蔽」生「心智展」,故有「死~死——死」之)——老努力教、努力考;生拚命、拚命背,而其「不在用、不在作」,一切所,全是了付天的「考」——
考人茫茫,有的、有的狂、有的睡、有的玩……
一切所,之後、付流……在可悲!
  (「五育重」之「重」二字,是「一注重」,而非「一的重」。 今者,要求生,要投球,育才算「及格」;要得如何,才算「及格」;歌要唱得如何,才算「及格」……些都是「不的要求」,各人有,有有弱、有能有懦——各有所、各有所趣,不可一概而,否反增生的及困。)
 
  夫人者各有其心、各有其趣、各有其能、各有其志。
  或能「放牛班」的「生」,育、美、音、工上求展,令其有「是事可做」,可培其「使命感、任感」,令其能有「感、成就感」,而知受人「重」、得人「」,其不至於因「好事」以展,而以「事——蛋破、非作歹」,「引人注意」了。
  今之校,育、美、音、工,人不之「副」了!一星期,只一、二而已!果能令「育、美、音、工」等,成「放牛班」的「主」(他喜,就他半天、半天架、打一整天球……也未不可;「放牛班」的生,「本」不感趣,上太多,不是在「浪」,也怪他「、逃」——文少懂字、英文少字、史人物少……於此人生,又有何? 且看不懂的字,可以翻翻字典、人,又有什呢?)——球、田、社、吉他社、陶社、雕塑社……乃至社等,其趣所分,加以「、培、教、鼓」——
可使其「展己之趣、己之能、明己之心、立己之志」
他日得成,方才「行行出元」一。(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啊!)
 
      *      *      *      *
 
  芸芸「夫子」,不乏「有志」之,然而於今教育制度下,理想抱、血、致勃勃的大生,等站到台上——人之……悉皆感「事——有志伸。」
在校「升率」、家「望元」之下,上也只好光「那考、重要……」一切以「考」「目」。
  而所「好老」的定,竟是能助很多生,考上考的老,就是好老。 以至有不肖者,因而「苦苦——悄悄」,上之,不好好教——放之後,再好好……
  而那些上不照本、老扯「外」事的老,被「不正」——校不叫他教「升班」;更「不正」的,就去教「放牛班」。
  阿文中母校,有教理化何老。
  校要他教「升班」。
  他回答校「要我教三年可以,我上好好教,但是我下午五,一定『放人』,不留生下……」
  果他被校,到十七班——「看牛」去了……
  不他使得班同,成校的「常客」,班同,是校「借率」最高的一班——而所借的,都是有於理化、科之的。
  而有一位「好老」,生,送他一「六多」的摩托……
「考」完後,「家」,在餐「宴」,外送一只「金戒指」……
在是太「光」了。

  教育「」如此,怎不令人心寒哀呢?
 
  阿文曾「教育乃之道、文化富邦之本。」
  我因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根基,故於番外患,皆能屹立不——
文化要,固非易事,然而「教育要」,非事。
「教育」易因人、因、因事、因地而!
「苟有一念差池——弊病生;唯恐一著失——而通皆。」
  是故古,有「好」一。 (反之是「」也!)
  今之「道不振」,「教育失策」,使得「制不善、理念不正、方失」。
  唯有做好教育方案,才能老所,有「」的地——其所能的,去教生。
 
      *      *      *      *
 
  阿文日前,但以先生名字,撰一云
「高山景行,要以佛陀胸襟模正於心、涅是竟——但把娑婆;
 文化教育,依菩精神作慈悲持道、般若——方使子弟成。」

 
  阿文言「者,依菩精神。」 怎呢?
  什是「菩精神」呢? 什是「菩」呢?
  所「菩」,乃印度梵「菩提」之。(好比把「民中」「中」一。)「菩提」「」,「」意「有情」——
「菩提」,就是「有情」。
  何「有情」呢? 可分「自利、利他、自他利」,三方面
 ⊕「自利」而言
  「有情」的意思是悟了有情世,也就是「已有情世悟的人」,就叫「菩」。 「有情」是指有知情意的生命,凡有心、有知、有情感的物,都叫有情;有情的,就有善、有的分,作善,也作,所以有快,也有苦;而「有情」,到底是了什有情、有情了什呢?
  「」有「察、悟」的意思。「察」就是有疑的「事理」(事物、道理),而去「察~研究」,而「察」所的,就是想要「明白」所疑的「事理」,等到明白、了解後,就叫「悟」。
  「有情世界」,什有善、有、有苦、有;什有生、有老、有病、有死? 能明白、了解宇宙人生的(事理),就叫有情。
  另一方面,是「有情」,有「悟的」和「迷惑的」分——
「迷惑的有情」,就是指在六道(天、人、阿修、畜生、鬼、地)沉、三界(欲界、色界、色界)中徘徊——愚痴生死的凡夫生。
「悟的有情」,是指已得果位的三乘人(、、菩)。三乘人,不受、不住三界,已了知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故叫作「」,但是三乘人所悟的,尚未究竟、,有一些非常微的未(未明白),所以是於「有情」,故之「有情」。 (如已底悟,那就是「佛」了。)
  菩之所以要努力地,去「察」宇宙人生的道理,而「有情世——悟」出,乃是了「解」一切生死苦、罪,而常住「清安」之地;再者,是「利己以利他」——
 
 ⊕「利他」而言
  「」是指「自己所悟的真理」;「有情」是指「一切生」——自己悟的真理,去教化生,使生都能得到悟,就叫作「有情」。
  菩既然自己已悟了真理,「受用」真理,而解有情世的罪苦,得到清安,就毫保留、毫疑地,以其所得的真理,教化生,生都能「去向善~苦得」,此「立己以立他」也!
 
 ⊕「自他利」而言
 「」是「上求佛法」;「有情」是「下化生」。因菩所悟的,未,所以要不的上求佛法,以期自己到「究竟佛位」(悟的菩,就是佛);另一方面,菩是大慈悲、大誓要救渡一切生的,所以更是不地,去做「救生、渡化生」的志。
「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化生以利他」的作,就是菩「自他利」的意。
 
  那「菩精神」是什呢?
  菩精神就是慈悲持道、般若。
  所「慈悲」,慈是「予」、悲是「拔苦」。要予生得到快、要拔除生苦痛的精神(作),就叫「慈悲」。
  所「般若」,「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智;「了解一切事理」叫慧。
  有情生,之所以有罪苦,全是「痴迷」所致,般若智慧,是破痴迷的法。
  「般若」之意,以用「智慧」表,智慧是能分是非、疑念的心作用,使人能通事理——正了知法真相,且契真理,智慧。
  「般若」有「文字(言)般若、照般若、相般若」三。
佛子由「文字(言)般若」(所),而起「照般若」(思解修定),再由照般若,而到「相般若」(得佛果,了知法相)。
  智慧人(生)本具,只是人因欲蔽情封,而——
如珠蔽,而失光;若日遮,呈晦暗。除珠、日曜。
  身者,所以「解惑」,目的在於「拭」,以生,本具智慧;智慧既,文字(言),能起照,而相。
  今之教育,只重「知授」,不重「智慧」。知若思考了解,方成智慧,不知照,反成障(佛教所「文字障、所知障」),如珠蔽,需取巾拭,方;今不拭,反以巾,上加巾,怎得明珠?
  故今日生,一本之後——屑垃圾,;交通,仍不遵守;乃至完大,非作歹、行凶,悉是「有有懂、有有通」之。 果真懂、果真通,不法——以招苦、害己害人也!
 
  阿文作偈云
「佛菩,般若流大慈、同大悲;
 但予有情竟大;拔生根本之苦。」

  「慈悲」是「般若」之中流露出的,是理性的,而非世「情」可比(世情,有公私大小之分,然皆是「痴迷」而起),故佛「慈悲」,的是「大慈、同大悲」(由此可知佛教「真平等」者)——
  「大慈」是是跟自己有、的人生,都要慈。不管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自己的家、戚朋友;自己的阿阿狗——就是跟自己不的,不籍、族;是任何生,不管卵胎化、、行游、蠕含,都要;跟自己,有何恩怨情仇,皆「一同仁、平等待」——所要予其快之心,有毫差。
  「同大悲」是宇宙世,一切生,本皆同,有差;就如雨、冰雪浪,相不同,本皆水;生外表,各式各,其形殊,本;若色身地水火,四大假合;五(色受想行);三界六道,有情含,本非同一佛性——生之苦,彼此皆同,拔苦之心,自他。
  而所要拔之苦,是要拔除「根本之苦」。生根本之苦,便是「生死」,因有「生」故,有老病死,而有一切苦,故「吾患有生」,唯有「了生死」,方得涅(常我)——竟大。
  佛之所教,乃是要人
「自利~利他——自他利;
 自~他——自他;
 自渡~渡他——自他渡。」

  如《佛八大人》中所言
「生死然、若量。大乘心,普一切;
 代生,受量苦。令生,竟大。」

如此誓,便是菩,大殊之精神、作也!
  (在是越扯越,因「一而全身」,「法一、一法」——法法相通、理理相融。)
 
 ⊕「有情」在「自利」方面
  好比生,接受教育。 人之所以要受教育,乃是了原本知的自己,成有知有的人。
  求取知,乃是了智慧——知好比「食物」,智慧就像「」,人吃食物,消化,生,方得滋;吸收知,解悟,生智慧,而得益用;智慧故,理可通;理可通故,事可。 (本在食物之中,需消化,方得滋;智慧本具人心之中,需,方得益用。 故「食以利身、知以利行。」)
  有智慧故,能破痴迷,人若痴迷,宇宙人生,事理,法了解、不清,便有妄幻之相,生邪思邪,令人不明因果、不畏,也就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所言所行、所做所,反正理、背道而,造罪,受苦,以愚痴故,徒受生死。 故《佛八大人》中言
「愚痴生死,菩常念;多,增智慧
 成就才,教化一切,悉以大。」

  若有智慧,不造;罪故,有苦;苦故,此方得以「清安」——「多,增智慧」,此菩之所「自利」也!
而言「成就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此菩之所「利他」也!
 
 ⊕「有情」在「利他」方面
  像老,教化生。老其所知所、一切事理,教生,令生,能得知、能去疑惑、能明事理、能得智慧,而益用,此者之「利他功行」也! 要是有老,生需己之能——
自己去「察」,以求「悟」,此非常浪。 (或生要都,更是,要去察,而悟。)
  人自幼,於事物道理,悉皆好奇,是喜那是什?什? 就是在,若有「智者」,予以明示,其即了悟;若人言,得自己求答案,或籍,而得答案,解疑;找不到,就得自己察研究、思考,若得了悟,方得益用。
  老之,就是在把先人的「智慧」,事理,授生——其有疑,其解惑;或其,而自(有些生,心有疑,不敢,或糊者,不有疑自己不懂,也不知道;考的目的,是在於知道生了解多少、哪不懂——其所惑~其而解。是故知考必要——分不要)——使其不必心思、千方百,求答案,令其能很快明白,事理,去惑生慧。
  再者,所「世之本。」
  人之所一切知,都是了要「用」的,以自所一切知——治理身心、理事物,使自身心,得以如意;使事物,得以利……
  是故,如果而不用,是「白」,不「」。
  老教生,也是一「用」,不但老自己,能受用那些知,也生,能受用——大家一同受用知,而受用知之中,得其限利善益。
 
 ⊕「有情」在「自他利」方面
  就像老,然懂的比生多,然其所知,也是有限,所以自己,也要多加(多,增智慧)——充自己,以期能得,更多知,得以受用(成就才,教化一切——悉以大)。
  另一方面,是了生。要是哪天,生所,就老也都不懂,法解答,那大家,又有得「忙」了。
  老之「教生」,如菩之「有情」;老之所以要老,就是要「教化生」的,是老,初要做老之,所()下的「」——
老如果不以「教化生」志,天天「混日子」,那就太不起自己,更不起生了。
  所以每老的,都心力——竭己所知、己所能的,去做好「解惑、道、授」的工作;既是「老」,非「普通人」,老要有「菩」精神,才配作「老」,否哪配「天地君」之尊呢? (生「子弟」,故者,「如父如兄」,而有「一日——生父」之。)
 
  「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是「社教育」的根本。
  生自「家庭」,入「校」,以後由「校」,入「社」——
家庭教不好他,校要好好教,如果校,能把他教好,那他出社,就很好了。
  社上的每「蛋、歹徒」,不都是「校——出」的?
  以前的校,真是「教了」,太多孩子了。
 
  阿文斗,竟敢「孔夫子府上文章、老面前耍大刀。」
因初一念〔於有生之年——佛法,入校教育……〕
是故如此,不鄙陋,心,作撰文……
竟於先生面前,道理(而不及)、西(少建)。
然所言之事,悉皆情,生老——心知肚明。
在此,不提出「」,但使先生知道、正;以期能理——解。
 
  (阿文「佛教藏,量,取之不、用之不竭;典之中,所言所,包含一切,所不及——安邦之、人之道、治心之方、事之法;理、身理、心理、物理;科、哲、法、美……宇宙人生、世出世,所有疑惑、一切——佛法悉能,予以底、究竟,解之道。
世人不肯,就佛法,原佛子,求因,不善宣;常人,胡演,所呈相,世解,故佛『自私自利、悲消、崇拜偶像、迷信之教……』 是故失苦得、了生死,上妙法。
可世人,摒正就邪、大小,因此,欲蔽情封,面,而慈航,沉苦海……」)
 
      *      *      *      *
 
  於「校教育,倡宗教宣」一事,於此提出一建
  前教育,以儒家思想主,然而若能容他教,其理法,其不足,相信可以相相成、相得益彰——裨使教育,於明於暗、於身於心,面面兼。
  但各教,德士善知,撰本,其理,人手一,流(如《交通安全常、法律常》等子),每星期,挪出——各生,之所信者,分合班,宣研(不要「刻意」各教分,其有趣,可往他教);各教,德士善知,到校言、指示。
  宗教力量,教化人心,其效宏著,不可思;若能小,予以薰染,清人,方得希冀。
  阿文於此,唯盼各教化解歧、手合作——
但教育,己心力,以使社,富安!
 
      *      *      *      *
 
  千言,不其意;蘸海乾,此心。
  但因阿文,信佛奉佛,所言所,故多向佛;於此如是吱不停,苦口婆心,相信先生可知可明,但恕阿文,不是之!
  附呈拙著《小菩》一,先生但能百忙之中,偶睹一二,可明
「佛法」堪「教育」之用——唯盼他日,能佛法,利群生(不只生,及生)。
  既已肩起此——也只有走到最後目的,才能放下……
  先生! 辛苦了!
                    潘文良
                       民八十年十月七日
 


   ◎教育部函

受文者潘文良先生
日 期中民捌拾年拾壹月日
字 台(80) 55272
主 旨台端翰,建言,至感佩。
    有台端著作《小菩》一,世救之心,解精、人深省,
    足重,已交由相位考。
    申忱! 查照
 明 台端八十年十月十九日致部函。
                     教育部
 
                2006.02.02.四 21:50:00 修校
                2021.07.02.五 22:30:00 修校
 
===========================================================
※文整修,首於「新台」。2021.07.02.五 00:07:11
◎潘文良《佛心 附三。我前教育之建言》。
 avun01/post/1380670094
 FB布:https://www.facebook.com/avun.pan/posts/3816476755130552
 
■:毛高文、教育、智慧、道理、工事、解惑、道、授、能、志、升、放牛、重、、考、使命感、任感、感、成就感、、逃、菩

台: 阿文
人(475) | 回(0)| 推 (1)| 收藏 (0)|
全站分: 文作(、散文、小、、插) | 人分: 佛心 |
此分下一篇:◎佛心 附四
此分上一篇:◎佛心 附二

是 (若未登入"人新台"看不到回覆唷!)
* 入:
入片中算式的果(可能0) 
(有*必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