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猜多少年之后,餐饮行业能够像电子产品一样标明各项味道数值? - V2EX
V2EX = way to explore
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
现在注册
已注册用户请  登录
mokeyjay
V2EX    随想

你们猜多少年之后,餐饮行业能够像电子产品一样标明各项味道数值?

  •  
  •   mokeyjay 2020-03-16 15:32:37 +08:00 6087 次点击
    这是一个创建于 2064 天前的主题,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有所发展或是发生改变。

    这几天深圳疫情缓解不少,外出吃饭有感
    估计是很多主厨没有 /没法开工,以往吃习惯的餐厅现在吃起来近一半都比以前难吃,明明我钱并没有少给

    吃一半放下筷子拿手机玩的时候想到,有没有那么一种仪器可以非接触式获取到菜品的各项数值(例如甜度、咸度之类的)呢?如果没有,多少年后能够有并且普及到民用呢?

    真希望有朝一日菜单上能标明各项数值,如果不达标可以退款不退货;如果虚标还能罚 3 倍金额之类的

    第 1 条附言    2020-03-17 11:59:31 +08:00

    很奇怪为什么部分回复会强行把我的命题扯成主观感受,或是强行拔高难度到化学分子级别去反驳
    难道你们的电子设备上标记的各项参数数值均精确到分子级别了?

    掏同样的钱,我希望获得同样或相近品质的食物明明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既然辣味能被划分出具体数值和等级,那我相信总有一天也能给其他味道划分出来

    请不要再把数值跟个体主观感受混为一谈

    56 条回复    2020-05-26 09:04:28 +08:00
    mouyase
        1
    mouyase  
       2020-03-16 15:34:21 +08:00
    现在倒是辣度有定量了,只不过也只是工业标注用,民间基本上没有用辣度单位的。
    233
        2
    233  
       2020-03-16 15:34:51 +08:00
    岛国超市的水果是标甜度的
    出差去本社公司的时候,公司食堂的菜还标卡路里,不过之外地方是没见过了
    mofan236
        3
    mofan236  
       2020-03-16 15:35:25 +08:00 via Android
    没有必要,中餐就是就讲究色香味俱全就行,靠感觉
    Phariel
        4
    Phariel  
       2020-03-16 15:36:53 +08:00
    如果中餐下料标准一直都是“少许 适量”的话 无可能
    mokeyjay
        5
    mokeyjay  
    OP
       2020-03-16 15:37:14 +08:00
    @mouyase #1 我看过回形针那个视频,还行。可是只有辣度完全不够,而且也没法普及那么复杂的操作
    @233 #2 可惜还是不够,希望细化下去
    @mofan236 #3 这就是我最烦的问题,明明我钱没少给,饭菜缩水了我还没处说理
    qmzhixu
        6
    qmzhixu  
       2020-03-16 15:54:59 +08:00
    不可能,每个人的口味是不一样的,不能用数值标识出来
    xiaoleis
        7
    xiaoleis  
       2020-03-16 15:59:39 +08:00
    没法量化的,就跟衣服好不好看一样。
    CoCoMcRee
        8
    CoCoMcRee  
       2020-03-16 16:05:23 +08:00
    辣味不是一种味道,只是一种灼烧感吧。

    所以检测辣度可行,但是检测其他口味还是有困难的吧。

    以上都只是我的猜测。
    SetsunaX
        9
    SetsunaX  
       2020-03-16 16:11:57 +08:00
    我觉得我们公司食堂的菜变得好吃了
    madeworldbetter
        10
    madeworldbetter  
       2020-03-16 16:14:19 +08:00
    还是挺有意思的话题,要实现估计还是能想出各种方案,有空间应用的估计是极度个性化定制的餐饮,普通商家感觉差不多维持一个平均值就够了......
    hst001
        11
    hst001  
       2020-03-16 18:38:25 +08:00
    @qmzhixu #6 可以的,头几次吃就可以用来建立自己的一把味觉标尺,虽然每个人的标尺不一样,但是当看到同一个数字的时候大概知道什么情况,只是没办法用于交流沟通。
    en20
        12
    en20  
       2020-03-16 19:22:49 +08:00 via iPhone
    什么时候味道能存在硬盘里,你的想法就能实现了
    optional
        13
    optional  
       2020-03-16 19:23:15 +08:00
    不可能,同样的材料,火候、放入时机不同都会影响口味。
    cmdOptionKana
        14
    cmdOptionKana  
       2020-03-16 19:31:24 +08:00
    标了也没用,举个例子,很多食物都标了有多少钠,相当于标明有多少盐,但你不吃还是不知道有多咸。
    lscho
        15
    lscho  
       2020-03-16 19:40:13 +08:00
    标了也没用,变量太多,普通用户根本不可能看参数就知道结果。。

    比如影响味道的几个纬度:酸、甜、苦、辣、咸,每种按 10 级,请问有多少种组合?油炸、爆炒、清炒、生煎即使数值一样,口感也不一样。更别说再分出每种食材了,猪肉、牛肉、羊肉、青菜都有最合适的味道区间。。
    coderdusk
        16
    coderdusk  
       2020-03-16 20:02:33 +08:00
    连饮料杯大小还没统一呢

    ouqihang
        17
    ouqihang  
       2020-03-16 20:07:47 +08:00
    然后是各种大数据 ai,每天给你推荐菜式,又是一门大生意。
    neutron
        18
    neutron  
       2020-03-16 21:16:10 +08:00
    有生之年几乎不可能。咖啡行业算是对于口味
    neutron
        19
    neutron  
       2020-03-16 21:20:25 +08:00
    靠。。习惯 cmd+enter 换行了,结果直接发布。

    咖啡算餐饮行业,同时也是对于口味最较真的行业之一。然而上百年的全球化发展至今,也就是用一堆水果和其他食物 /非食物等名词来描述咖啡的味道。而且只有属性,没有量级。

    比如花香、果香、水果、橘子、柠檬、薄荷、可可、焦苦、泥土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描述。
    lk920724
        20
    lk920724  
       2020-03-17 00:23:04 +08:00
    牵涉到的东西会比较多吧,我是很支持这种制作流程规范化。但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心态你有没有想过呢。
    green15
        21
    green15  
       2020-03-17 00:40:13 +08:00 via iPhone
    每个人的味觉标准都不同……你怎么度量。
    像我放一点盐就觉得咸,有人放一勺才刚好;还有人还分辨出各种水的区别
    tanrunhao
        22
    tanrunhao  
       2020-03-17 00:42:36 +08:00 via Android
    机器人炒的菜就可以了,这个估计几年内可以了,碧桂园的炒菜机器人这次武汉疫情不是派送用场了吗,点菜的交互改进一下就可以了。
    iConnect
        23
    iConnect  
       2020-03-17 08:02:36 +08:00 via Android
    食品包装后面都有能量指标,我一般会看脂肪含量
    qingmei2
        24
    qingmei2  
       2020-03-17 08:48:48 +08:00   2
    楼上“每个人口味不同不能衡量”的观点我觉得是伪命题;因为味道数值是为了建立起一种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向某个人看齐,而是需要每个人对这个数值进行参考。

    比如一道菜,辣度 50 分,甜度 30 分;这个数值是基本固定的(根据出锅时间等其它因素会有动态浮动?),每个人根据自己能接受的参考数值去参考比如吃了很多菜之后,大概得出自己只能接受 30 分辣度的菜.....这样就能得出自己适不适合这道菜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还是觉得可行的。
    qingmei2
        25
    qingmei2  
       2020-03-17 08:54:48 +08:00   2
    至于食材口味的多重维度,我认为“味道数值”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意义,因为当我们想要参考数值,更多的场景是面对某家店从的某道菜,这道菜我们本身可能比较熟悉,但我们没有在这家吃过,因此我们可以进行横向对比。

    比如红烧肉,我可能能够接受的甜度和咸度分别为 10 和 40,结果我去一家新店,这家店的红烧肉甜度咸度分别为 40 和 20,也就是这比我认可的红烧肉更甜,且咸度不够,没有朋友推荐的情况下,我可能不会优先去考虑这道菜。
    codingBug
        26
    codingBug  
       2020-03-17 09:12:05 +08:00
    缺少一个标准,而且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yjw239
        27
    yjw239  
       2020-03-17 09:55:56 +08:00
    估计得赛博元年 2077
    GeruzoniAnsasu
        28
    GeruzoniAnsasu  
       2020-03-17 10:22:49 +08:00
    ………………………………………………………………………………???????


    看下来我人都傻了
    菜好不好吃明明是气味决定的啊
    几千几万种气味分子怎么给你标?标了能看懂?





    不会真有人以为酸甜苦辣咸的数值分(fen1)量能唯一确定风味吧??
    sean10
        29
    sean10  
    2020-03-17 10:36:57 +08:00 via Android
    @GeruzoniAnsasu 为啥不能,分子料理学。
    GeruzoniAnsasu
        30
    GeruzoniAnsasu  
       2020-03-17 10:46:30 +08:00   1
    @sean10
    ????



    因为你需要
    乙基葫芦巴内酯 γ-壬内酯 苯甲醛 二氢香豆素 3-丙亚基-1-异苯并呋喃酮 糠醛 2-己烯醛 2-甲基苯甲醛 γ-戊内酯
    的分子浓度和环境气体温度才能确定一个“甜味”

    上面这个列表当然是我找的
    GeruzoniAnsasu
        31
    GeruzoniAnsasu  
       2020-03-17 10:50:41 +08:00
    雪碧和可乐的甜度和酸度是一样的。。
    realfex
        32
    realfex  
       2020-03-17 11:07:39 +08:00
    明明是艺术,要拿电脑画油画吗
    B4PLpPSsR4voMdx0
        33
    B4PLpPSsR4voMdx0  
       2020-03-17 11:38:05 +08:00
    什么时候,化学这门学科可以测量出这个世界的所有食物的组成,再来谈谈什么是味道吧。
    Elix
        34
    Elix  
       2020-03-17 11:38:24 +08:00
    让世界多点不确定性不好么?
    qingmei2
        35
    qingmei2  
       2020-03-17 11:49:25 +08:00   1
    @GeruzoniAnsasu

    很少人直接拿不同的菜进行比较吧,我还是坚持制定这样的标准有意义,尤其是在需要做横向对比的时候。

    1、一旦有了评分体系,同一个菜能够很快根据不同风格制定出不同的标准,事实上一道菜是否好吃(对大众而言),其本身还是有标准的,比如北京全聚德的烤鸭,如果大众认为它代表了 [北京烤鸭] 的标准,我在外地点北京烤鸭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评分大概感知到 [这里卖的北京烤鸭] 和 [北京烤鸭] 是否有很大的出入;

    当然你可以说我就是喜欢这个,这个就是个人口味的偏好了,但是并不能代表 [大众的口味标准] 。

    2、有的 [网红美食] 、 [网红零食] 看起来很好看,但是可能并不尽人意,如果有了评分,我觉得我老婆真的能少缴很多智商税.......
    heganyuliang
        36
    heganyuliang  
      &nbp;2020-03-17 11:57:59 +08:00
    可能因为用户群的原因,本站有非常强的工具理性倾向

    制作和品鉴食物是不可化约之事,是个人生命的独特体验。在这过程中涉及的不只是食物本身,还有背景、场所、他人、自己的历史和当下心情等等,同一道菜在同一时间对不同的人和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人,意义都是不同的

    当然,如果摄入食物的唯一目的就是补充能量,那将食物数字化也未尝不可,也避免了不合口味的意外情况。不过我是一直反对把人的生命体验机械化、数字化的,人之为人,必然有一些不能 explain,只能 interpret 的东西
    no1xsyzy
        37
    no1xsyzy  
       2020-03-17 13:36:46 +08:00
    “哇这个菜,甜度 50,咸度 30,辣度 4,酸度 7,我一定喜欢吃”
    “淦,这菜有香菜”

    楼上那个虽然不说人话,但道理是对的。仅仅添加血红蛋白就能让大豆蛋白肉以假乱真。

    单说味觉,味觉向量至少可以反应调味是否合口味,维度也比较低,酸(各类有机酸)甜(糖)苦(碱)咸(氯化钠)鲜(谷氨酸钠、肌苷酸钠、鸟苷酸钠)油(脂肪酸)。
    但实际上,甜味的来源都没有确定完。糖是一种,但不是所有糖都甜(纤维素是多糖但不甜,淀粉本身也不甜)。呈甜味的物质则相当多,甚至包括金属铍(有毒不要试)。

    再来点更疯狂的:糖精的添加量与其呈味非线性。少量添加非常甜,多了会苦,这怎么测定?
    mokeyjay
        38
    mokeyjay  
    OP
       2020-03-17 13:49:50 +08:00   1
    @no1xsyzy #37 以糖精为例,我认为其含量在 0 到致死量之间,会对应不同的甜度及苦度。这个对应关系应该可以用公式表达;实在不行就穷举一遍,也能得到一个表格

    假设未来某天,甜度苦度像现在的辣度一样可以被测量、定值出来时。配合上述的公式或者表格,只要测得糖精含量,即可知菜里糖精的甜度。然后将人类已知所有跟甜度有关的元素挨个测量一遍加在一起,是否就能粗略得到一个甜度值呢?
    no1xsyzy
        39
    no1xsyzy  
       2020-03-17 13:51:45 +08:00
    @qingmei2 注意古德哈特定律。
    实际上这些数值摆出来是可以定向调整的。除非你把风味完整或者至少相对完整地表达出来,否则不过是给商家用添加剂做到数值一致,然后宣称 “这就是 ‘正宗’ 的北京烤鸭” 提供理论基础罢了。
    2 也同理,不过是允许他们用这些工具去 “做” 数字罢了。

    那么做数字能做到吗?这就是个朴素的凸包优化问题,你说能不能?


    @heganyuliang 理性倾向 理想化倾向
    让我想起 xkcd: 1901 Logical
    https://www.xkcd.com/1901/
    AreYou0k
        40
    AreYou0k  
       2020-03-17 13:56:58 +08:00
    有点难, 还不如想着把饭菜让机器做到大众都觉的好吃
    no1xsyzy
        41
    no1xsyzy  
       2020-03-17 14:06:06 +08:00
    @mokeyjay 这点再参考下鲜味,5 毫克谷氨酸钠+5 毫克肌苷酸钠比 10 毫克任何单一一个鲜味程度高得多。
    味道不一定线性叠加,或者说大部分情况下不是线性叠加,但同一甜味剂的甜味同样包括了边际递减,二者混杂无法判断。
    而且味道也不是说 “糖就是甜味” 这种像是元素说的做法,太炼金了。并不存在甜味这一元素。
    charlie21
        42
    charlie21  
       2020-03-17 14:09:07 +08:00
    标给谁看呢?
    zdnyp
        43
    zdnyp  
       2020-03-17 15:35:04 +08:00
    主观感受确实是存在的呀。
    但是目前来说打分不现实,大厨 /小厨炒菜放盐也不能称一下再下锅吧,而且一道菜设定盐值是 1 ( 1 克,举个栗子)那口味淡的看到就走了。计量单位是个问题。
    如果以后人工智能炒菜了,确实是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做菜,但是也不是标清楚各个值。比如每个顾客点菜之后可以设定每道菜的盐值、酱油量等各种调味料的量(有推荐有默认),这样可以准确的就放 1 克盐。但是事实上做出来不好吃的概率大。
    ax521
        44
    ax521  
       2020-03-17 15:46:35 +08:00 via Android
    做饭的人也不知道数值,都是凭感觉做的
    qingmei2
        45
    qingmei2  
       2020-03-17 16:05:50 +08:00
    @no1xsyzy

    谢谢你的观点,我想表述的意思是,对 [各口味数值化] 确实是有实际意义的,而且我偏向脑补认为其 [意义很大] 。

    为什么我希望能够出现一个统一的标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日常参考的 [用户主观评价] 本身太过模糊,“这个蛋糕有点甜”,“这个泡面太辣了”能够给予我们的参考是非常有限的。

    如你所言,商家可以通过 [数值化] 将一个 [本店餐品] 做的和 [明星产品] 做的数值一样,但是用户的评价是不会骗人的,我们可以同时参考 [用户评价] + [餐品口味数值] ,主观+客观的数据基本上能让我们避免很多坑了。

    因此, [口味数值化] 并不能完全代表一道餐品的评分,但是它能够带来的参考意义是完全不同于 [用户主观评价] 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当别人向我推荐一款好吃的蛋糕时,他对好吃的定义我并不清楚,但我如果能够看到其甜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能接受的范围时,我也许能够对自己的选择更有把握一些。
    xuzhzzz
        46
    xuzhzzz  
       2020-03-17 16:47:47 +08:00
    搞个自动炒菜机,你输入酸甜苦辣咸的数值,直接在你眼前给你炒好
    fancy111
        47
    fancy111  
       2020-03-17 16:56:12 +08:00
    自动炒菜机的想法是挺好的,说不定我会选择做这个。
    JerryJet
        48
    JerryJet  
       2020-03-17 17:15:36 +08:00
    每个人的味觉是不一样的,电子产品参数性能那是固定。。
    GeruzoniAnsasu
        49
    GeruzoniAnsasu  
       2020-03-17 20:50:35 +08:00
    啊看来 lz 没看懂我的点


    我的点是,决定风味的“味” 实际上是气味,并不是舌苔给你大脑传递的味觉
    你可以给酸甜苦辣测定分量,但你没法给 “烤肉味儿” “奶香味儿” 测定分量,也没法给 “香菜味儿” 测定分量,你只能是,靠大众点评,加 tag:“ [鸡很香] 31”

    但想标出来风味分量,那是不可能的




    讲个笑话:
    产品:奶茶(甜:10 酸:0 苦:1 涩: 0 咸: 0 辣: 0 奶茶味儿: 10 奶味儿: 6 )



    还记得知乎上那个冬枣和香蕉一起吃的问题吗,给这两种水果标明了味道分量也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mumbler
        50
    mumbler  
       2020-03-17 20:56:07 +08:00 via Android
    要是一切都量化,活得太无趣了,科学也有迷信
    yxysnao
        51
    yxysnao  
       2020-03-17 21:18:37 +08:00 via Android
    视觉不能分辨机器学习算法不行
    看来没有味觉传感器之前是不行的了
    xingyuc
        52
    xingyuc  
       2020-03-18 10:52:59 +08:00
    微辣、麻辣、……
    微甜,……
    no1xsyzy
        53
    no1xsyzy  
       2020-03-18 14:26:20 +08:00
    @qingmei2 重点是,酸甜苦咸这类味觉本身也是主观的,甚至是和视觉有关的。颜色深的主观感受上更咸。
    还有,明矾还是什么,在中暑的人嘴里是甜的。实际上这些和生理状态、心理状态都有关系。
    如果真能做到的话,可能提供一些参考价值,但实际上需要的参量实在非常非常多,导致成本实在太高。

    更经济的做法,是盯着某个 “专业评价人”,在他的评价中重新建立参考系(这功能人脑自带);
    或者找寻相当多的 “评价人”,找出参考系和自己相对接近的 这点上,可能 “相似推荐算法” 更合适?
    RadishWind
        54
    RadishWind  
       2020-03-23 13:12:27 +08:00
    其实更担心的 是那种不良食品中的怪味儿 没法做一个很好的量化
    qof3990
        55
    qof3990  
       2020-04-10 19:16:02 +08:00 via iPad
    有一年愚人节,百度出了一个百度筷子,插到食物里就能显示食物的各项数值。这个事儿其实一直都有人想做。现在的办法是用,Ai 识别食物的种类,然后显示几个营养数值。其他还有像光谱仪,气味传感器。不过都成本太高,还处于实验室阶段。随着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对数值精确的要求肯定是越来越高的。古代不仅没有手表,也没有精确到秒的手表的用途。
    食物检测仪发明以后,可以让营养的摄入达到一个非常精确的水平。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健康。对口味的分析能力肯定也更强了,真正能做到众口都调。
    本来想嘲讽一下其它回复的狭隘。但是为了社区氛围。算了。多做有建设性的回答。少弄无意义的嘲讽。言之有物就是最好的回击了。
    ivyy
        56
    ivyy  
       2020-05-26 09:04:28 +08:00
    这个问题已经在解决了,第一步是解决安全问题,检测食物中农药及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都才刚刚起步
    关于     帮助文档     自助推广系统     博客     API     FAQ     Solana     2601 人在线   最高记录 6679       Select Language
    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
    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
    VERSION: 3.9.8.5 28ms UTC 07:35 PVG 15:35 LAX 23:35 JFK 02:35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re doing.
    ubao msn snddm index pchome yahoo rakuten mypaper meadowduck bidyahoo youbao zxmzxm asda bnvcg cvbfg dfscv mmhjk xxddc yybgb zznbn ccubao uaitu acv GXCV ET GDG YH FG BCVB FJFH CBRE CBC GDG ET54 WRWR RWER WREW WRWER RWER SDG EW SF DSFSF fbbs ubao fhd dfg ewr dg df ewwr ewwr et ruyut utut dfg fgd gdfgt etg dfgt dfgd ert4 gd fgg wr 235 wer3 we vsdf sdf gdf ert xcv sdf rwer hfd dfg cvb rwf afb dfh jgh bmn lgh rty gfds cxv xcv xcs vdas fdf fgd cv sdf tert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dende5 dende denden denden2 denden21 fenfen9 fenf619 fen619 fenfe9 fe619 sdf sdf sdf sdf sdf zhazh90 zhazh0 zhaa50 zha90 zh590 zho zhoz zhozh zhozho zhozho2 lislis lls95 lili95 lils5 liss9 sdf0ty987 sdft876 sdft9876 sdf09876 sd0t9876 sdf0ty98 sdf0976 sdf0ty986 sdf0ty96 sdf0t76 sdf0876 df0ty98 sf0t876 sd0ty76 sdy76 sdf76 sdf0t76 sdf0ty9 sdf0ty98 sdf0ty987 sdf0ty98 sdf6676 sdf876 sd876 sd876 sdf6 sdf6 sdf9876 sdf0t sdf06 sdf0ty9776 sdf0ty9776 sdf0ty76 sdf8876 sdf0t sd6 sdf06 s688876 sd688 sdf86